華文網

喬木:要警惕“孫連城”之流的誤民誤事

△《人民的名義》孫連城(資料圖)

作者:喬木

有一則古代寓言:一個當官的壽終正寢來到冥府,

在向閻王爺報到時說:自己為官廉潔,所到之處,只飲清水一杯。閻王爺笑道:設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算好官,那麼在公堂設一個木偶,連水也不喝,豈不更勝於你?!那個官爭辯道:我雖無功,但總也無過吧!閻王爺說: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對某獄某獄因避嫌疑而不言,某事某事因怕麻煩而不辦,豈不負國負民!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京州市光明區區長孫連城與這則寓言中描述的官員相比可謂如出一轍,

其面對市委書記陽奉陰違、面對基層幹部群眾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形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讓人又氣又急。他心懷宇宙,看破紅塵,沒有欲望,能奈他何?他不貪不沾,沒有劣跡,誰也拿他沒轍。

藝術源于生活,“孫連城”絕非僅僅出現在劇本裡,也活在現實中。這類官員“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信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成天琢磨“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不敢擔當,不負責任,一心只想當個“太平官”、“清閒官”、“逍遙官”,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倘若任這類官員大行其道,任這種現象蔓延下去,勢必誤事誤民,其危害程度絕不亞于那些貪官污吏,甚至遠甚于貪官污吏。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反腐力度的加大、老虎和蒼蠅紛紛被打,一些地方,一些人的確“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了,可是群眾卻發現“事越來越難辦”了,

常常遭遇“軟釘子”、“中梗阻”,恰如孫連城面對老檢察長陳岩石和大風廠新任董事長鄭西坡批地建廠的請求當面說“好”,背後說“不”。而一些地方,一些人面對上級的指示表面上“堅決擁護,堅決落實”,口頭上“是是是”,背地裡卻是“紋絲不動”、“能拖則拖”,“濤聲依舊”。

恰如孫連城面對李達康“要把上訪群眾當上帝”的要求,儘管已經對信訪大廳站也不是、坐也不能的低矮視窗有了親身體驗的切膚之痛,

可還是嘴上答應心裡不應,過後卻是該怎樣還怎樣,更令人氣憤的是,居然還要通過媒體報導弄虛作假、瞞天過海,此等作為令人著實細思恐極。

這些人之所以有恃無恐地“懶政”、“怠政”、“不為”,原因五花八門,比如像劇中孫連城那樣看不到升遷希望而心灰意冷進而消極抵觸,比如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差,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深知自己處在一個只能進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的“保險箱”內,

手裡端的是“鐵飯碗”,只要自己沒有明顯過錯,不會授人以柄,無論組織還是領導便不能奈他何。

西漢戴聖《禮記雜記下》曰:“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之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古人尚且懂得為政做官的基本準則,作為當代以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為宗旨的黨員幹部更應懂得這個道理,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可是,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看到,現實中,一些人以“不貪”自詡,以所謂“乾淨”為“不幹事”遮羞,自欺欺人,誤事誤民。

一名稱職的官員不僅要廉潔奉公,更要為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正如清代餘雲煥所撰衙署大堂楹聯所說: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長征路上,絕不能容許這樣的“庸官”、“懶官”為官不為、尸位素餐。要改革幹部管理體制,完善幹部考評機制,徹底打破“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怪圈,讓“能者”上前臺,讓“庸者”靠邊站。真到了那一步,看看孫連城們還想不想、能不能、敢不敢混天熬日子?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可是,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看到,現實中,一些人以“不貪”自詡,以所謂“乾淨”為“不幹事”遮羞,自欺欺人,誤事誤民。

一名稱職的官員不僅要廉潔奉公,更要為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正如清代餘雲煥所撰衙署大堂楹聯所說:不要百姓半文錢,原非異事;但問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長征路上,絕不能容許這樣的“庸官”、“懶官”為官不為、尸位素餐。要改革幹部管理體制,完善幹部考評機制,徹底打破“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怪圈,讓“能者”上前臺,讓“庸者”靠邊站。真到了那一步,看看孫連城們還想不想、能不能、敢不敢混天熬日子?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