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亓慶良: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鋼鐵戰士”

源泉中心衛生院院長亓慶良

亓慶良在做外科手術

查房

查房

大眾網淄博4月15日訊今年年初,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一批中央級重要媒體來到博山,採訪源泉中心衛生院院長亓慶良,對其紮根山區、興醫為民的先進事蹟進行深入挖掘、宣傳。

亓慶良,從事衛生醫療工作46年,主動放棄在城裡大醫院優越的工作條件,以堅定的信念投身山區衛生事業。他帶領全院幹部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培養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使面臨倒閉的鄉鎮衛生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源泉中心衛生院被認定為全國首批“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他本人也先後獲得“全國醫院優秀院長”“山東省最美基層幹部”“山東省德耀齊魯道德公民”“省勞動模範”“感動淄博”年度人物等榮譽稱號。

“長大我要做醫生,去救治像我母親這樣的人”

亓慶良,1952年8月出生于源泉鎮源西村,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山區農民。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普通家庭,小小的亓慶良卻連普通孩子的生活都過不上。由於家庭困難,母親妊娠期間營養不足,他出生時是低體重兒,出生後,母親身體虛弱,沒有奶水,他沒有吃過一口母乳。那時正值建國初期,全國上下經濟困難,四裡八鄉沒有賣奶粉的。於是,父母只好熬點稀粥喂他。許多哺乳期的鄰里看到這樣的境況,就到他家喂他幾口奶水。就這樣,
在莊裡鄉親的接濟下,亓慶良度過了牙牙學語的懵懂時期。

小亓慶良懂事特別早,看到父母起早貪黑在地裡忙活,母親身體還不好,他從不調皮、任性,也從不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惹事,還經常幫助父母做點小活,村裡的鄉親們沒有不誇他的。母親看他那麼懂事,難纏的心臟病反而好多了,全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對亓慶良的打擊還在繼續。1958年的一天,家裡歡欣雀躍,

準備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可就在母親即將分娩時,本來已經好轉了的心臟病又加重,導致心力衰竭,終因缺醫少藥、醫療水準受限,救治無效,母子雙雙倒在了產床上。那年,母親26歲,亓慶良6歲。

失去了母親的亓慶良,不知流了多少淚,從那年開始,全國又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亓慶良和父親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吃飯往往是有了上頓沒下頓,今天吃了不知道明天吃啥。到了冬天,由於生不起火爐又做不上棉衣棉被,耳朵、手腳都凍的流膿流血。鄉親們可憐他們,有的給他們送點食物,有的給他們送幾件替換下來的衣物。看到這些,亓慶良越來越堅定一個信念:一定要挺過來!因為有太多的事,他想做!

“那時覺得自己特別渺小,就想趕快長大,學醫做醫生,去救治像我母親這樣的人,不讓家庭因病受到減員、受到破壞,不讓孩子因為沒了父親、母親而遭受像我這樣的苦難”亓慶良回憶說。

“學完了,我一定會回來為鄉親們服務”

雖然家境貧困,但亓慶良的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班裡的佼佼者。但由於正值全國“高考中斷”時期,1971年亓慶良高中畢業後,並沒有機會上大學。村大隊黨支部知道他學習好又很希望在村裡當一名醫生後,就把他送到源泉公社衛生院進行培訓。他勤奮好學,悉心鑽研,很快便熟悉業務,成為一名年輕的“赤腳醫生”。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找他看,而他總是認真熱情,盡心盡力為鄉親們服務。亓慶良的醫德和醫術很快就傳遍四面八方,不僅他所在村的村民找他看病,鄰村、周邊村的鄉親們也來找他看病。1975年,源泉公社黨委發現這名人才後,決定推薦他到青島醫學院學習深造。

“上大學一直是我的夢想,尤其是學醫又上青島醫學院,那在全國都是數得著的醫療教育好的學校,去那兒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亓慶良說。可是,沒過幾天,亓慶良卻猶豫了。鄉親們聽說後,都來找他,都不希望他去,說“你去了,我們找誰看病啊!”

“一面是學習的渴望,一面是鄉親們的期望,怎麼辦?”亓慶良夜不能寐,他想到了母親。“那時,我雖然已經是一名醫生,也小有名氣,但只能看一些感冒發燒的小病,會一些皮毛,大病看不了,手術做不了,母親正是由於患大病得不到救治才早年去世,能治大病的醫生才是鄉村最缺的”亓慶良說。

於是,亓慶良決定去學習深造。他把自己的思想和鄉親們說了,並且一再說“學完了,一定會回來!會繼續為鄉親們服務!”

到了青島醫學院後,亓慶良被安排到臨床醫療系學習,在這裡他學到了夢寐以求的系統的醫療知識,見識了專家教授精湛的醫療技藝,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提升了本領。由於亓慶良有從醫基礎又勤奮努力,他領悟能力、實戰能力特別強,在校期間,經常幫著專家做各類手術。大學畢業前夕,學校領導找他談話,希望他留校工作,他謝絕了。畢業分配時,有到多個大醫院就業的選擇,他放棄了,而是義無反顧回到了那時駐地在自己家鄉的博山區醫院。

亓慶良說,即使到現在,他也無怨無悔,因為,“我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對得起父老鄉親的養育、對得起農村無數雙盼著我回去的眼睛。”

“我為山區百姓服務,不是一段時間而是一直幹下去”

1978年,到博山區醫院就業後,院領導對這位高材生特別器重,安排他到外科臨床重點培養。他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到外科進行手術治病的人,多數都是得了大病,能治大病是他的目標。他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醫生請教,他肯吃苦、重積累,一年後,就能主刀做疝氣、切闌尾,三年後,就能獨立做胃大部切除手術。但他從不滿足於現狀,始終追求精益全面。之後,他到淄博市第一醫院進修了外科專業,又到濟南千佛山醫院進修了胸外科專業。進修期間,他拜師學藝、勤學苦練,外科手術水準大幅提升。進修回來後,便能成功開展肺癌肺葉切除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切除等大型手術。而他做的這些手術的服務物件,多數是博山區醫院駐地周邊的山區百姓。

1986年,博山區醫院駐地從源泉遷往八陡,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工作了8年的亓慶良隨著醫院的搬遷也到了八陡,搬走的那一天,他難舍對鄉親們的情懷,默默地流下了淚水。然而,令亓慶良欣慰的是,駐地雖然搬遷了,但博山區醫院的服務物件還是八陡以南的山區百姓,並且服務範圍更廣了。1993年,博山區醫院再次搬遷,由八陡搬到了現在的城區白虎山,服務物件成了全區百姓。這時的亓慶良再次陷入了沉思,他想的是,山區的鄉親們看病怎麼辦?

從1978年到博山區醫院工作,直到1993年博山區醫院徹底搬到城區,亓慶良為山區百姓服務了整整15年。和他一同搬到城區工作的同事們都說,你對家鄉父老的“服務承諾”已經夠長了,並且你也已過不惑之年,自己需要更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妻子、女兒、老父親,整個家庭也都需要你照顧,你還是父親的獨苗啊!

“城區的醫療資源豐富,專家多、名醫多,而山區卻是相反,並且山區的百姓,家裡窮,他們到城區看病成本高又不方便”亓慶良說。那時,雖然源泉地區有鎮級的衛生院,但他很清楚衛生院的醫療現狀。

又過了幾年,源泉衛生院的狀況印證了亓慶良的憂慮。由於人才匱乏、功能下降,醫院近乎倒閉,這裡的鄉親們遇到大病小病只好跑到城裡大醫院看。但由於交通不便,大醫院費用又高,多數農民家庭承受不起,尤其是得了大病,不敢去看,一看就會傾家蕩產,只能耗時間。

1997年,已是副主任醫師、“博山區十大名醫”,被譽為“博山外科一把刀”的亓慶良,放棄在本院升職和到市級醫院就職的機會,毅然決然回到源泉,擔任源泉中心衛生院院長。

“我服務山區百姓的承諾不是一段時間,而是一直幹下去。只要百姓需要我,我就去”!再次回到源泉,亓慶良肩上的擔子,可不是一般的重。

“要用發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困難”

雖然對源泉衛生院早有瞭解,但源泉衛生院的現狀還是讓剛剛上任的亓慶良嚇了一跳。這裡蒿草叢生,與周圍莊稼地連成一片,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一片硬化的土地,只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小樓孤零零地立在那裡。陳舊的木門窗多數沒有玻璃,三樓大廳頂部成了鳥窩,沒有風扇,沒有暖氣,在藥房裡僅有一個磚壘的炭火爐。醫療設備只有一台顯微鏡,病房設施僅有10張光板床,沒有床墊更沒有被服。有13個編制,46名職工,且多為工勤人員,三個月未發工資,外欠債務50余萬,資產審計只有46萬元。連續10年,年業務收入不足30萬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錢。

眼前的困難並沒有讓亓慶良有任何退縮。“我做院長不是為了享受,更不是為了好聽!正因為瞭解了醫院的狀況,知道了百姓的需要,我才來的。我是來服務的,是來改變的!”可要想改變談何容易,他上班的第二天,一個慕名而來的患者即給亓慶良出了道難題。這位患者來自石炭塢,患的是胃潰瘍,聽說他調到源泉醫院了,就一路打聽,前來找他做手術。這種手術對亓慶良來說,已經做過無數次,可在源泉醫院做,他卻犯了愁。那時的醫院沒有正規手術室,沒有像樣的手術設備,沒有麻醉師,沒有器械護士,十個條件九個不具備,怎麼做?“沒有條件就創造,沒有人就借人,沒有設備就借設備”。亓慶良求助城區大醫院,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即營建起了手術實施的必要條件,第二天就為病人成功進行了手術。

可不能每次手術都求助於別人,源泉醫院的改變還是要靠自身的發展。亓慶良說,“要用發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困難”。他走訪了職工、百姓,深入瞭解了院情、充分爭取了民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調研。他借來資金,給職工補發了工資,買了開水鍋爐,整修了職工食堂,解決了喝水、吃飯等最基本問題,把職工散了的心都收了回來。接著,他健全領導班子、完善規章制度,找准癥結,立足優勢,提出並實施了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院有優勢、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和“名醫帶動、專科發展”等一系列治院方略和措施。

“醫生不是‘當’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

他給全體醫務人員制定了成為一名“好醫生”的標準。要技術好,有過硬的技術水準,能給病人解除病痛;要服務好,以周到熱情的服務,讓病人感到溫暖;要醫德好,有不圖名利的職業操守,讓病人發自內心的滿意。“我是院長,更是一名醫生”亓慶良說,“不是穿上白大褂就是醫生,醫生不是‘當’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是患者內心的發聲”。

亓慶良一邊治理醫院,一邊作為外科副主任醫師,主刀各類大小手術。可那時的手術條件極為艱苦。手術室在樓頂,上面是平臺,7、8月份太陽直射,室溫高達40度,沒有條件安裝空調,一台手術下來,塑膠的袖筒能控出半斤水。到了冬天就更難了,由於沒有暖氣,手術室內不足10度,為能讓手術病人堅持下來,上臺前他們就先用瓷臉盆燒一些酒精提溫度,然後迅速手術,力爭用最短的時間把手術做完。可是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可就苦了,要先用不足10度的自來水洗手三遍,然後再把手臂放在0度的酒精中浸泡5分鐘消毒,刺骨的涼使皮肉麻木、疼痛難忍。在這樣的情況下,亓慶良和他的同事們堅持了一年,而在這一年當中,他們成功實施了200多例手術,沒有一例因為條件差而影響治療。以後衛生院逐漸發展好了,手術室的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隨著手術的一次次成功和醫院環境的提升,前來請亓慶良主刀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到現在,他還清楚地記得,1999年的6月13日。那天,他像往常一樣提前上班做手術,7:30進手術室,開始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上午做了四台手術;午飯後沒有休息,接連又做了四台;一天下來累得夠嗆,正想回家休息,可是他還沒有走出院門,來了一位急性闌尾炎病人,怎麼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趕緊做;事情也巧,接著又做了一例急性闌尾炎;之後,又是剖宮產,做完手術已經是下半夜了;這時,又來了一位急性胃穿孔的病人,還能做嗎?做,不能眼看著病人極度痛苦而不管,繼續做,當手術切口縫合完畢時,天已經濛濛亮了。這一天,他一共做了12台手術,體力嚴重透支,胳膊幾乎都抬不起來了。

“我沒有業餘愛好,只會看病和做手術”

這些年來,由於做大量的手術,導致亓慶良的頸椎嚴重變形,壓迫臂膀疼痛難忍,有時衣服都穿不上、脫不下,但是一上手術臺,他就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個病人,眼明手快,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2008年初夏的一個晚上,南博山鎮下莊村用三輪車送來一名14歲少年,因外傷腹痛,入院不到一小時孩子血壓下降,血色素降低。接到電話後,亓慶良迅速趕到醫院,孩子已經測不到血壓,面色蒼白,呼吸急促。以他的經驗,少年很可能是脾臟破裂,腹腔大出血。如果不做手術,心跳很快停止,而做手術,將承擔巨大風險。亓慶良沒有猶豫,風險再大,只要有一線希望絕不放過。他立即剖腹探查,快速輸液、輸血,手術持續了4個多小時,挽回了一條鮮活的生命。200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十點多,暴雨傾盆,亓慶良在家剛準備休息,突然接到電話:池上鎮送來一位元需要緊急手術的孕婦。他二話沒說駕車冒雨往醫院趕,同時安排醫院做好手術準備。手術開始5分鐘後,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30分鐘後手術結束,母子平安。像這樣的急症手術,每年都有幾十台,亓慶良都是隨叫隨到,隨到隨做,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雨霧冰雪、不論春夏秋冬,有時一個晚上要數次返醫院,有時要連續幾個晚上返醫院。

亓慶良自主刀手術以來,成功實施的手術已達2萬例,成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最多的一天,他做了12台手術,最長的一台手術,做了14個小時。而在這些手術期間,亓慶良沒有接聽過一次傳呼機、手機,他說,“怕影響手術的注意力”,他也養成了整天很少喝水的“壞”習慣,他說,“怕喝水小便多,貽誤手術的時間”。作為院長,他沒有專職司機,而是自己駕車往返趕班,他說,“自己開車方便,遇到緊急搶救,說走就走”。他沒有任何業餘愛好,他說,“只會看病和做手術”。作為家裡的頂樑柱,86歲的老父親重病纏身,他沒有時間侍奉左右,妻子做了3次手術,他沒有時間陪伴左右,女兒都工作了14年,他沒有陪她出去旅遊一次,亓慶良說,“家裡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單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自己家的事多了,想單位的事就少了”。

亓慶良全心為患者服務,全力投身醫院發展。他到源泉醫院工作後,醫院半年實現了脫貧、一年走向快速發展、三年從全區鄉鎮衛生院榜尾躍居榜首。1999年7月,在全省中心衛生院院長培訓班上,亓慶良代表淄博地區做典型經驗介紹。而這一年,組織上有意提拔他到城區醫院擔任院長,卻再次被他謝絕,因為他“服務山區百姓的承諾”早已根深蒂固。2003年,在大學畢業25年同學聚會時,亓慶良的65名同學中,有的在美國、加拿大,有的在國家、省級醫院,有好幾名是博士生導師,有70%以上已是主任醫師,而只有當時還是副主任醫師的亓慶良一個人在鄉鎮衛生院工作。同學們都為當年的高材生惋惜,可他卻覺得值,“看到病人,看到山區的百姓康復出院,比啥都幸福!”

“要讓山區的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

2003年,他已經51歲,按照當時的幹部政策,他可以提前離崗,多家醫院也都向他伸出了高薪聘請的橄欖枝,身為主任醫師的亓慶良也完全有能力自己辦一所民營醫院,可他還是選擇了繼續留在源泉中心衛生院工作,他要把醫院發展得更好、為這裡的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亓慶良敏銳地意識到,老年病、慢性病將成為百姓最大的醫療需求,特別是高血壓發病率高,而由高血壓病導致的中風後遺症患者將會越來越多。經過反復論證,醫院決定組建腦中風特色專科。裝修病房,購置設備,招募人才,引進名醫,在1999年成立腦中風康復中心的基礎上,2013年又正式掛牌成立“博山區源泉康復醫院”,以中醫針灸和中藥秘方為特色的傳統康復療法與現代康復療法有機結合,有效促進了腦中風病人的康復進程。源泉醫院還強化了公共衛生預防服務,推行了醫養結合,引進培養了多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醫療衛生隊伍。

亓慶良任職源泉中心衛生院20年來,醫院依靠自身創造了發展的奇跡。目前,醫院新建病房2萬平方米,年門診診療病人3萬余人次,年收住病人7000余人次。床位設置從10張增加到500多張;年業務收入從不足30萬元提高到4200多萬元;醫療用房從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14000多平方米;醫療設備從幾乎為零,到配備上了美國螺旋CT、CR,彩超、數位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城區大醫院才有的先進設備。源泉衛生院形成了目前的“防、醫、康、養”四位一體的新型辦院模式,走在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前沿。

“醫院規模大了才能服務更多的山區百姓,醫院實力強了才能讓山區百姓享受到更優的醫療服務”亓慶良說,“相同的醫療檢查,在城區大醫院要花上千上萬的醫療費用,而在這裡只需花幾百元。山區的百姓在這裡敢看病,看得起病。”

近年來,源泉中心衛生院先後獲得全國群眾信譽滿意單位、全國“三好一滿意”活動百家示範醫院、全國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山東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個國家、省、市榮譽稱號。亓慶良先後獲得全國醫院優秀院長、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十佳衛生院院長、首屆淄博名醫、淄博先鋒黨員等多個國家、省、市榮譽。

作為一所地處鄉鎮的衛生院,能取得這麼多的榮譽實屬不易。一本本證書、一塊塊牌匾,是黨委政府的鼓勵,是百姓滿意的微笑,是亓慶良和醫院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並且這種付出還在持續,醫院的發展還在繼續。2016年,醫院自籌資金2000萬元,正在新建門診病房綜合樓8500平方米,改建老年康護中心3000平方米,醫療用房總面積將達20000平方米,設置床位可達500張。一所“防、醫、康、養”為一體的新型綜合健康服務中心就在山區百姓身邊。

“我一定要站起來,回到患者身邊”

2015年8月12日,亓慶良應邀參加省裡召開的基層衛生工作座談會。早上5點,他便乘坐4人合乘計程車趕往濟南,6時左右,當計程車駛至濟王路濟南高新區路段時,發生車禍。5名駕乘人員中,已是63歲的亓慶良受傷最嚴重。全身多處外傷,左髖粉碎性骨折,腦震盪、眼球震盪。為方便治療,從距離事發現場最近的濟鋼醫院進行緊急處理並做完檢查後,他強忍劇痛被送到博山當地的淄博市第一醫院進行了手術。

術後的日子最難熬,骨盆骨折的劇痛比別的骨折要強烈幾倍,他沒有吱一聲,左下肢要持續牽引60天,不能伸屈,不能翻身,要一動不動地躺在病床上,炎熱的夏天,汗水濕透了褥子和床墊,他都頑強的堅持了下來。在與劇痛做鬥爭的日子裡,他心中依然牽掛著醫院的工作,想著山區的患者、百姓,每當有職工去看望他,他都詢問瞭解科室的工作情況和有沒有急需做手術的患者。淄博市第一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都敬佩他的毅力,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源泉當地的百姓知道亓慶良遭遇車禍後,都急切地到源泉中心衛生院詢問情況,盼望著他能早日康復,早日回到百姓身邊。百姓和醫院的職工都擔心:“亓院長受了那麼重的傷,還能完全恢復嗎,還能站起來嗎,還能繼續工作嗎?”

急切的心情,不只是百姓和職工有,亓慶良自己更急切,他是多麼想回到家鄉,繼續為山區的鄉親們服務!1978年和1997年,在利欲和百姓的期望面前,他兩次都選擇了後者,都堅定回到源泉,這一次擺在他面前是身體的病痛和百姓的期望,“我一定要戰勝病痛,回到源泉,回到患者身邊”亓慶良的信心異常堅定。

“我根在山區,要為山區百姓貢獻畢生精力”

術後14天拆線後,他從淄博市第一醫院出院返回了源泉中心衛生院住院。他太牽掛他的職工、他的單位、他的病人了!從回源泉醫院住院的第一天起,他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多次在病床上召開班子會議、科主任例會,部署工作,會診病例。住院期間,他堅持進行系統的康復鍛煉,2個月後,嚴重的骨傷竟奇跡般的複合,就能下床活動,實現基本康復。“粉碎性骨折,想恢復到受傷前的模樣是不可能的,現在能站起來,能繼續工作,就好”儘管亓慶良走路還明顯踮腳、坐立還只能側身,但他已經很滿足。

2015年10月21日,重陽節,源泉中心衛生院養老中心像往年一樣組織文藝匯演。這次,老人們知道,亓院長還沒康復,是不可能像往年一樣來給他們送祝福,和他們一塊過節了。可是,演出還沒有開始,亓慶良已經走到老人們中間,這是他受傷後的第70天。他沒有拄拐杖,熱情地和老人們握手寒暄。老人們眼睛噙滿了淚花:“亓院長能走了,能走了!”演出開始,亓慶良致辭,“我生在源泉、根在山區,要為百姓工作服務50年,貢獻畢生精力……”

受傷三個月後,亓慶良開始主刀做各類手術。

到了冬天,由於生不起火爐又做不上棉衣棉被,耳朵、手腳都凍的流膿流血。鄉親們可憐他們,有的給他們送點食物,有的給他們送幾件替換下來的衣物。看到這些,亓慶良越來越堅定一個信念:一定要挺過來!因為有太多的事,他想做!

“那時覺得自己特別渺小,就想趕快長大,學醫做醫生,去救治像我母親這樣的人,不讓家庭因病受到減員、受到破壞,不讓孩子因為沒了父親、母親而遭受像我這樣的苦難”亓慶良回憶說。

“學完了,我一定會回來為鄉親們服務”

雖然家境貧困,但亓慶良的學習成績特別優異,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班裡的佼佼者。但由於正值全國“高考中斷”時期,1971年亓慶良高中畢業後,並沒有機會上大學。村大隊黨支部知道他學習好又很希望在村裡當一名醫生後,就把他送到源泉公社衛生院進行培訓。他勤奮好學,悉心鑽研,很快便熟悉業務,成為一名年輕的“赤腳醫生”。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找他看,而他總是認真熱情,盡心盡力為鄉親們服務。亓慶良的醫德和醫術很快就傳遍四面八方,不僅他所在村的村民找他看病,鄰村、周邊村的鄉親們也來找他看病。1975年,源泉公社黨委發現這名人才後,決定推薦他到青島醫學院學習深造。

“上大學一直是我的夢想,尤其是學醫又上青島醫學院,那在全國都是數得著的醫療教育好的學校,去那兒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本領”亓慶良說。可是,沒過幾天,亓慶良卻猶豫了。鄉親們聽說後,都來找他,都不希望他去,說“你去了,我們找誰看病啊!”

“一面是學習的渴望,一面是鄉親們的期望,怎麼辦?”亓慶良夜不能寐,他想到了母親。“那時,我雖然已經是一名醫生,也小有名氣,但只能看一些感冒發燒的小病,會一些皮毛,大病看不了,手術做不了,母親正是由於患大病得不到救治才早年去世,能治大病的醫生才是鄉村最缺的”亓慶良說。

於是,亓慶良決定去學習深造。他把自己的思想和鄉親們說了,並且一再說“學完了,一定會回來!會繼續為鄉親們服務!”

到了青島醫學院後,亓慶良被安排到臨床醫療系學習,在這裡他學到了夢寐以求的系統的醫療知識,見識了專家教授精湛的醫療技藝,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幹、提升了本領。由於亓慶良有從醫基礎又勤奮努力,他領悟能力、實戰能力特別強,在校期間,經常幫著專家做各類手術。大學畢業前夕,學校領導找他談話,希望他留校工作,他謝絕了。畢業分配時,有到多個大醫院就業的選擇,他放棄了,而是義無反顧回到了那時駐地在自己家鄉的博山區醫院。

亓慶良說,即使到現在,他也無怨無悔,因為,“我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對得起父老鄉親的養育、對得起農村無數雙盼著我回去的眼睛。”

“我為山區百姓服務,不是一段時間而是一直幹下去”

1978年,到博山區醫院就業後,院領導對這位高材生特別器重,安排他到外科臨床重點培養。他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到外科進行手術治病的人,多數都是得了大病,能治大病是他的目標。他虛心向經驗豐富的老醫生請教,他肯吃苦、重積累,一年後,就能主刀做疝氣、切闌尾,三年後,就能獨立做胃大部切除手術。但他從不滿足於現狀,始終追求精益全面。之後,他到淄博市第一醫院進修了外科專業,又到濟南千佛山醫院進修了胸外科專業。進修期間,他拜師學藝、勤學苦練,外科手術水準大幅提升。進修回來後,便能成功開展肺癌肺葉切除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切除等大型手術。而他做的這些手術的服務物件,多數是博山區醫院駐地周邊的山區百姓。

1986年,博山區醫院駐地從源泉遷往八陡,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上工作了8年的亓慶良隨著醫院的搬遷也到了八陡,搬走的那一天,他難舍對鄉親們的情懷,默默地流下了淚水。然而,令亓慶良欣慰的是,駐地雖然搬遷了,但博山區醫院的服務物件還是八陡以南的山區百姓,並且服務範圍更廣了。1993年,博山區醫院再次搬遷,由八陡搬到了現在的城區白虎山,服務物件成了全區百姓。這時的亓慶良再次陷入了沉思,他想的是,山區的鄉親們看病怎麼辦?

從1978年到博山區醫院工作,直到1993年博山區醫院徹底搬到城區,亓慶良為山區百姓服務了整整15年。和他一同搬到城區工作的同事們都說,你對家鄉父老的“服務承諾”已經夠長了,並且你也已過不惑之年,自己需要更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妻子、女兒、老父親,整個家庭也都需要你照顧,你還是父親的獨苗啊!

“城區的醫療資源豐富,專家多、名醫多,而山區卻是相反,並且山區的百姓,家裡窮,他們到城區看病成本高又不方便”亓慶良說。那時,雖然源泉地區有鎮級的衛生院,但他很清楚衛生院的醫療現狀。

又過了幾年,源泉衛生院的狀況印證了亓慶良的憂慮。由於人才匱乏、功能下降,醫院近乎倒閉,這裡的鄉親們遇到大病小病只好跑到城裡大醫院看。但由於交通不便,大醫院費用又高,多數農民家庭承受不起,尤其是得了大病,不敢去看,一看就會傾家蕩產,只能耗時間。

1997年,已是副主任醫師、“博山區十大名醫”,被譽為“博山外科一把刀”的亓慶良,放棄在本院升職和到市級醫院就職的機會,毅然決然回到源泉,擔任源泉中心衛生院院長。

“我服務山區百姓的承諾不是一段時間,而是一直幹下去。只要百姓需要我,我就去”!再次回到源泉,亓慶良肩上的擔子,可不是一般的重。

“要用發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困難”

雖然對源泉衛生院早有瞭解,但源泉衛生院的現狀還是讓剛剛上任的亓慶良嚇了一跳。這裡蒿草叢生,與周圍莊稼地連成一片,沒有圍牆,沒有大門,沒有一片硬化的土地,只有一座破舊不堪的小樓孤零零地立在那裡。陳舊的木門窗多數沒有玻璃,三樓大廳頂部成了鳥窩,沒有風扇,沒有暖氣,在藥房裡僅有一個磚壘的炭火爐。醫療設備只有一台顯微鏡,病房設施僅有10張光板床,沒有床墊更沒有被服。有13個編制,46名職工,且多為工勤人員,三個月未發工資,外欠債務50余萬,資產審計只有46萬元。連續10年,年業務收入不足30萬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錢。

眼前的困難並沒有讓亓慶良有任何退縮。“我做院長不是為了享受,更不是為了好聽!正因為瞭解了醫院的狀況,知道了百姓的需要,我才來的。我是來服務的,是來改變的!”可要想改變談何容易,他上班的第二天,一個慕名而來的患者即給亓慶良出了道難題。這位患者來自石炭塢,患的是胃潰瘍,聽說他調到源泉醫院了,就一路打聽,前來找他做手術。這種手術對亓慶良來說,已經做過無數次,可在源泉醫院做,他卻犯了愁。那時的醫院沒有正規手術室,沒有像樣的手術設備,沒有麻醉師,沒有器械護士,十個條件九個不具備,怎麼做?“沒有條件就創造,沒有人就借人,沒有設備就借設備”。亓慶良求助城區大醫院,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即營建起了手術實施的必要條件,第二天就為病人成功進行了手術。

可不能每次手術都求助於別人,源泉醫院的改變還是要靠自身的發展。亓慶良說,“要用發展的方式解決前進中的困難”。他走訪了職工、百姓,深入瞭解了院情、充分爭取了民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分析調研。他借來資金,給職工補發了工資,買了開水鍋爐,整修了職工食堂,解決了喝水、吃飯等最基本問題,把職工散了的心都收了回來。接著,他健全領導班子、完善規章制度,找准癥結,立足優勢,提出並實施了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院有優勢、科有特色、人有專長”和“名醫帶動、專科發展”等一系列治院方略和措施。

“醫生不是‘當’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

他給全體醫務人員制定了成為一名“好醫生”的標準。要技術好,有過硬的技術水準,能給病人解除病痛;要服務好,以周到熱情的服務,讓病人感到溫暖;要醫德好,有不圖名利的職業操守,讓病人發自內心的滿意。“我是院長,更是一名醫生”亓慶良說,“不是穿上白大褂就是醫生,醫生不是‘當’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是患者內心的發聲”。

亓慶良一邊治理醫院,一邊作為外科副主任醫師,主刀各類大小手術。可那時的手術條件極為艱苦。手術室在樓頂,上面是平臺,7、8月份太陽直射,室溫高達40度,沒有條件安裝空調,一台手術下來,塑膠的袖筒能控出半斤水。到了冬天就更難了,由於沒有暖氣,手術室內不足10度,為能讓手術病人堅持下來,上臺前他們就先用瓷臉盆燒一些酒精提溫度,然後迅速手術,力爭用最短的時間把手術做完。可是參加手術的醫護人員可就苦了,要先用不足10度的自來水洗手三遍,然後再把手臂放在0度的酒精中浸泡5分鐘消毒,刺骨的涼使皮肉麻木、疼痛難忍。在這樣的情況下,亓慶良和他的同事們堅持了一年,而在這一年當中,他們成功實施了200多例手術,沒有一例因為條件差而影響治療。以後衛生院逐漸發展好了,手術室的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隨著手術的一次次成功和醫院環境的提升,前來請亓慶良主刀手術的患者越來越多。到現在,他還清楚地記得,1999年的6月13日。那天,他像往常一樣提前上班做手術,7:30進手術室,開始第一台,第二台,第三台……上午做了四台手術;午飯後沒有休息,接連又做了四台;一天下來累得夠嗆,正想回家休息,可是他還沒有走出院門,來了一位急性闌尾炎病人,怎麼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趕緊做;事情也巧,接著又做了一例急性闌尾炎;之後,又是剖宮產,做完手術已經是下半夜了;這時,又來了一位急性胃穿孔的病人,還能做嗎?做,不能眼看著病人極度痛苦而不管,繼續做,當手術切口縫合完畢時,天已經濛濛亮了。這一天,他一共做了12台手術,體力嚴重透支,胳膊幾乎都抬不起來了。

“我沒有業餘愛好,只會看病和做手術”

這些年來,由於做大量的手術,導致亓慶良的頸椎嚴重變形,壓迫臂膀疼痛難忍,有時衣服都穿不上、脫不下,但是一上手術臺,他就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個病人,眼明手快,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2008年初夏的一個晚上,南博山鎮下莊村用三輪車送來一名14歲少年,因外傷腹痛,入院不到一小時孩子血壓下降,血色素降低。接到電話後,亓慶良迅速趕到醫院,孩子已經測不到血壓,面色蒼白,呼吸急促。以他的經驗,少年很可能是脾臟破裂,腹腔大出血。如果不做手術,心跳很快停止,而做手術,將承擔巨大風險。亓慶良沒有猶豫,風險再大,只要有一線希望絕不放過。他立即剖腹探查,快速輸液、輸血,手術持續了4個多小時,挽回了一條鮮活的生命。2009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十點多,暴雨傾盆,亓慶良在家剛準備休息,突然接到電話:池上鎮送來一位元需要緊急手術的孕婦。他二話沒說駕車冒雨往醫院趕,同時安排醫院做好手術準備。手術開始5分鐘後,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30分鐘後手術結束,母子平安。像這樣的急症手術,每年都有幾十台,亓慶良都是隨叫隨到,隨到隨做,不管白天黑夜、不管雨霧冰雪、不論春夏秋冬,有時一個晚上要數次返醫院,有時要連續幾個晚上返醫院。

亓慶良自主刀手術以來,成功實施的手術已達2萬例,成功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最多的一天,他做了12台手術,最長的一台手術,做了14個小時。而在這些手術期間,亓慶良沒有接聽過一次傳呼機、手機,他說,“怕影響手術的注意力”,他也養成了整天很少喝水的“壞”習慣,他說,“怕喝水小便多,貽誤手術的時間”。作為院長,他沒有專職司機,而是自己駕車往返趕班,他說,“自己開車方便,遇到緊急搶救,說走就走”。他沒有任何業餘愛好,他說,“只會看病和做手術”。作為家裡的頂樑柱,86歲的老父親重病纏身,他沒有時間侍奉左右,妻子做了3次手術,他沒有時間陪伴左右,女兒都工作了14年,他沒有陪她出去旅遊一次,亓慶良說,“家裡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單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自己家的事多了,想單位的事就少了”。

亓慶良全心為患者服務,全力投身醫院發展。他到源泉醫院工作後,醫院半年實現了脫貧、一年走向快速發展、三年從全區鄉鎮衛生院榜尾躍居榜首。1999年7月,在全省中心衛生院院長培訓班上,亓慶良代表淄博地區做典型經驗介紹。而這一年,組織上有意提拔他到城區醫院擔任院長,卻再次被他謝絕,因為他“服務山區百姓的承諾”早已根深蒂固。2003年,在大學畢業25年同學聚會時,亓慶良的65名同學中,有的在美國、加拿大,有的在國家、省級醫院,有好幾名是博士生導師,有70%以上已是主任醫師,而只有當時還是副主任醫師的亓慶良一個人在鄉鎮衛生院工作。同學們都為當年的高材生惋惜,可他卻覺得值,“看到病人,看到山區的百姓康復出院,比啥都幸福!”

“要讓山區的百姓敢看病,看得起病”

2003年,他已經51歲,按照當時的幹部政策,他可以提前離崗,多家醫院也都向他伸出了高薪聘請的橄欖枝,身為主任醫師的亓慶良也完全有能力自己辦一所民營醫院,可他還是選擇了繼續留在源泉中心衛生院工作,他要把醫院發展得更好、為這裡的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亓慶良敏銳地意識到,老年病、慢性病將成為百姓最大的醫療需求,特別是高血壓發病率高,而由高血壓病導致的中風後遺症患者將會越來越多。經過反復論證,醫院決定組建腦中風特色專科。裝修病房,購置設備,招募人才,引進名醫,在1999年成立腦中風康復中心的基礎上,2013年又正式掛牌成立“博山區源泉康復醫院”,以中醫針灸和中藥秘方為特色的傳統康復療法與現代康復療法有機結合,有效促進了腦中風病人的康復進程。源泉醫院還強化了公共衛生預防服務,推行了醫養結合,引進培養了多元化的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醫療衛生隊伍。

亓慶良任職源泉中心衛生院20年來,醫院依靠自身創造了發展的奇跡。目前,醫院新建病房2萬平方米,年門診診療病人3萬余人次,年收住病人7000余人次。床位設置從10張增加到500多張;年業務收入從不足30萬元提高到4200多萬元;醫療用房從1000多平方米擴大到14000多平方米;醫療設備從幾乎為零,到配備上了美國螺旋CT、CR,彩超、數位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城區大醫院才有的先進設備。源泉衛生院形成了目前的“防、醫、康、養”四位一體的新型辦院模式,走在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前沿。

“醫院規模大了才能服務更多的山區百姓,醫院實力強了才能讓山區百姓享受到更優的醫療服務”亓慶良說,“相同的醫療檢查,在城區大醫院要花上千上萬的醫療費用,而在這裡只需花幾百元。山區的百姓在這裡敢看病,看得起病。”

近年來,源泉中心衛生院先後獲得全國群眾信譽滿意單位、全國“三好一滿意”活動百家示範醫院、全國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山東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等多個國家、省、市榮譽稱號。亓慶良先後獲得全國醫院優秀院長、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十佳衛生院院長、首屆淄博名醫、淄博先鋒黨員等多個國家、省、市榮譽。

作為一所地處鄉鎮的衛生院,能取得這麼多的榮譽實屬不易。一本本證書、一塊塊牌匾,是黨委政府的鼓勵,是百姓滿意的微笑,是亓慶良和醫院團隊夜以繼日的付出。並且這種付出還在持續,醫院的發展還在繼續。2016年,醫院自籌資金2000萬元,正在新建門診病房綜合樓8500平方米,改建老年康護中心3000平方米,醫療用房總面積將達20000平方米,設置床位可達500張。一所“防、醫、康、養”為一體的新型綜合健康服務中心就在山區百姓身邊。

“我一定要站起來,回到患者身邊”

2015年8月12日,亓慶良應邀參加省裡召開的基層衛生工作座談會。早上5點,他便乘坐4人合乘計程車趕往濟南,6時左右,當計程車駛至濟王路濟南高新區路段時,發生車禍。5名駕乘人員中,已是63歲的亓慶良受傷最嚴重。全身多處外傷,左髖粉碎性骨折,腦震盪、眼球震盪。為方便治療,從距離事發現場最近的濟鋼醫院進行緊急處理並做完檢查後,他強忍劇痛被送到博山當地的淄博市第一醫院進行了手術。

術後的日子最難熬,骨盆骨折的劇痛比別的骨折要強烈幾倍,他沒有吱一聲,左下肢要持續牽引60天,不能伸屈,不能翻身,要一動不動地躺在病床上,炎熱的夏天,汗水濕透了褥子和床墊,他都頑強的堅持了下來。在與劇痛做鬥爭的日子裡,他心中依然牽掛著醫院的工作,想著山區的患者、百姓,每當有職工去看望他,他都詢問瞭解科室的工作情況和有沒有急需做手術的患者。淄博市第一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都敬佩他的毅力,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源泉當地的百姓知道亓慶良遭遇車禍後,都急切地到源泉中心衛生院詢問情況,盼望著他能早日康復,早日回到百姓身邊。百姓和醫院的職工都擔心:“亓院長受了那麼重的傷,還能完全恢復嗎,還能站起來嗎,還能繼續工作嗎?”

急切的心情,不只是百姓和職工有,亓慶良自己更急切,他是多麼想回到家鄉,繼續為山區的鄉親們服務!1978年和1997年,在利欲和百姓的期望面前,他兩次都選擇了後者,都堅定回到源泉,這一次擺在他面前是身體的病痛和百姓的期望,“我一定要戰勝病痛,回到源泉,回到患者身邊”亓慶良的信心異常堅定。

“我根在山區,要為山區百姓貢獻畢生精力”

術後14天拆線後,他從淄博市第一醫院出院返回了源泉中心衛生院住院。他太牽掛他的職工、他的單位、他的病人了!從回源泉醫院住院的第一天起,他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多次在病床上召開班子會議、科主任例會,部署工作,會診病例。住院期間,他堅持進行系統的康復鍛煉,2個月後,嚴重的骨傷竟奇跡般的複合,就能下床活動,實現基本康復。“粉碎性骨折,想恢復到受傷前的模樣是不可能的,現在能站起來,能繼續工作,就好”儘管亓慶良走路還明顯踮腳、坐立還只能側身,但他已經很滿足。

2015年10月21日,重陽節,源泉中心衛生院養老中心像往年一樣組織文藝匯演。這次,老人們知道,亓院長還沒康復,是不可能像往年一樣來給他們送祝福,和他們一塊過節了。可是,演出還沒有開始,亓慶良已經走到老人們中間,這是他受傷後的第70天。他沒有拄拐杖,熱情地和老人們握手寒暄。老人們眼睛噙滿了淚花:“亓院長能走了,能走了!”演出開始,亓慶良致辭,“我生在源泉、根在山區,要為百姓工作服務50年,貢獻畢生精力……”

受傷三個月後,亓慶良開始主刀做各類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