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收藏者的福音!解剖老盞無法偽造的辨別依據——窯膜

隨著建盞的復興,宋代建盞的市場價也是一路飆升,2016年7800萬的秋拍記錄,2017年又出現700余萬的落槌的情況。價格與需求的高漲也勾起了許多不良商販的利益欲望,對新燒的建盞通過酸化的手段進行“造老”(之前的文章就介紹過這種老盞的作偽手法),

偽裝成老盞,以牟取暴利,物與價不等值。

這些造假手段極其高明,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偽裝的手法越來越難以分辨,除非經常接觸老盞與新盞,否則很難辨別。但是有一種辨別方法卻是不可造假的,那就是“窯膜”,可以說,有窯膜的一定是老盞,沒有窯膜的不一定是老盞,但也有可能是老盞。雖然窯膜判斷的方法具有局限性,

但是卻是真實可靠。

一、什麼是“窯膜”

古文物、藏品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出土品(含海撈瓷),一類是傳世品。建盞就屬於出土品,出土品的特徵是長期埋藏地下,隨著歲月的變遷,被土和土不斷沖刷和侵蝕,海水以及酸鹼性物質的長期作用,

於是會產生一系列變化。

這些變化除了土沁、水銹,還有“帶窯膜”。土沁是由於長期掩埋產生的痕跡,但是土沁的效果會被不少商家在做舊時刻意模仿,並且效果很好,缺少經驗者不易分辨。

窯膜相對於土沁,更容易分辨建盞的真偽。窯膜目前還是比較神秘的,這個名字只是民間說法,它的成分、成因尚未定論。窯膜是非常清晰的,通常是偏白色的,有些龜裂紋,仔細觀察有些像塑膠的材質。

窯膜難以去除,且很明顯就能看出,所以可以作為辨別老盞的重要依據。

▼一隻帶窯膜的宋代建盞

二、窯膜的作用

目前為止,窯膜是證實不能夠仿製的一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老盞都恰好有窯膜,所以利用窯膜來辨別新老建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簡而言之就是只能證明某只盞確實是老盞。窯膜是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也正是由於窯膜的證明力,所以現在很多商家如果有帶窯膜的老盞,即使不夠美觀,也不會去除窯膜,而是將窯膜作為一種老盞的力證,幫助解除消費者的疑惑。

通過窯膜大致可以分辨建盞老的程度,但是即使年代確定了,分析一隻盞還要看其他方面,比如是哪個窯口燒制的,

可以通過器型來分辨。就如建窯系窯口燒制的建盞束口盞與水吉建窯的建盞就有區別,器型上水吉建窯弧度更為圓潤。

窯膜是一個難得無法仿製的辨別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來消除自己的懷疑,再結合平時的經驗,多看、多摸、多研究思考,就能夠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挑選到自己心愛的老盞。

-本文完-

就能夠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挑選到自己心愛的老盞。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