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此戰,“天朝上國”的驕傲徹底擊碎,“崇洋媚外”始見端倪!

如果說,第一次鴉☆禁☆片戰爭大清王朝還有些不服氣,那麼第二次鴉☆禁☆片戰爭之後,從皇帝到貧民,對於洋人的船堅炮利已經心有餘悸。“八裡橋之戰“這場第二次鴉☆禁☆片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

天朝引以自豪的精銳以全軍覆沒的慷慨悲壯,只換得英法聯軍陣亡5人的微末代價,似乎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意識到,我們引以為傲的一切都已不復存在。

八裡橋之戰

八裡橋之戰,是第二次鴉☆禁☆片戰爭期間發生的一場激烈的戰鬥,因發生地點為八裡橋(東距通州八華里)而得名。

此戰,是僧格林沁領導的大沽口戰役的延續,1860年僧格林沁在大沽口重創英法聯軍後,很快迎來了聯軍的反撲,他率領軍隊退守天津八裡橋一帶,聯軍步步緊逼,形勢危急,僧格林沁退無可退,但他心中依然有一絲幻想,因為他還有當時清朝最強大的兩萬蒙古鐵騎。

蒙古騎兵

當時清軍集中了將近五六萬人的精銳,他們是清朝最後的家底,他們經歷過回疆和蒙藏的叛亂,對於傳統的中國來說,他們能征慣戰是一支百戰之師。而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經歷過拿破崙戰爭錘煉,和最新克裡米亞戰爭中的考驗,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裝備有最新式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東西方主力軍團的對決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宿命,

結局早已設定只是局中人還看不清楚。

得勝的英法聯軍

在這裡引述當時參戰法國軍官對清軍的描述:”光榮應該屬於這些好鬥之士,確是應該屬於他們!沒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灑下自己的鮮血。

這種犧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裡都被看作為偉大的、尊貴的和傑出的…… 這樣的英雄主義在中國軍隊裡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歐洲則以誤傳誤,竟認為中國軍隊是缺乏勇氣的,此乃是一大謬誤。“

悍不畏死的中國軍隊

蒙古鐵騎沒有辜負他們悍勇無畏的美名,

他們依然強大,只是屬於他們的冷兵器時代早已過去。但他們的犧牲也是有價值的,此戰之後英法聯軍進入北京,火燒圓明園,皇帝認識到了西方的強大,有識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此後的”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皆由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