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耗時7年總長達22米 德州石立蘋繡出《清明上河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通過對市井生活的細緻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時期汴京的繁榮景象。場面宏大、人物眾多,刻畫精細入微,而把它作為刺繡作品繡出來,這個難度可想而知。

但在金騰豪庭社區便有這樣一位民間高手,歷時七年時間,在今年3月份成功繡出一幅長達22米的《清明上河圖》,其針腳細密、畫面栩栩如生,見過的人無不嘖嘖稱讚。

今年43歲的石立蘋平時最大的樂趣就是穿針引線,少女時便心靈手巧有一顆愛女紅的心,親手繡制一幅幅精美的十字繡是平淡的生活裡最令她興奮的事情。4月11日,記者來到石立蘋家中,寬敞明亮的房間裡,

目所能及的地方隨處可見繡制十字繡所用的針線和繡布,牆上懸掛著許多幅裝裱精美的十字繡作品。石立蘋告訴記者,自己從年輕時就靠做手工活謀生,20多歲時便喜歡上十字繡。久而久之她已經不能滿足於小幅的十字繡,便開始挑戰大畫幅的十字繡作品。2010年經過多方打聽,她在城隍廟的一家專營店裡買到了這幅《清明上河圖》的繡布,也自此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繡制過程。

石立蘋告訴記者,繡十字繡最考驗的就是人的耐心和毅力。這幅長22米、寬75釐米的《清明上河圖》是目前十字繡中畫幅最大的也是畫面最精細繁瑣的,圖中814個各色人物,73匹牛、騾、驢等牲畜,二十多輛車、轎,二十九艘船隻共運用87種不同彩線,採用挑針及平針兩種繡法,繡圖背面運用藏線的手法處理見不到一絲一縷雜線。石立蘋說七年來單是繡針她便用斷了一千多根,

被針紮到手更是常有的事。有時自己繡到入迷一繡就是六七個小時,等到發覺時往往夜已經深了,手已經打不了彎頭也抬不起來。2013年,由於長期低頭的緣故,石立蘋患上了頸椎突出。“有一段時間頸椎疼得動不了,但看看已經完成了一半的繡圖,真是打心底裡喜歡,實在捨不得放棄。”石立蘋說。

出於對十字繡的喜愛,石立蘋堅持不懈地每日完善著這幅《清明上河圖》,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今年三月份成功完成了這幅壯觀的作品。石立蘋表示,十字繡是一項體現人脾性的工藝,其歷史悠久,成品大方精美。她也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傳承這項工藝,讓更多人欣賞到這項工藝獨特的魅力。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暢 攝影 王澤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