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是所有的毛筆字都叫書法:以《人民的名義》為例

最近,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受到普遍歡迎,紅遍網路。為什麼這麼火?這裡暫且不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居然有人拿劇中的所謂“書法”來說事,以圖“火”一把。作為書法愛好者而言,

實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人民的名義》裡究竟有沒有書法可言呢?表面上看,似乎是有的。

首先,劇名《人民的名義》就用毛筆寫的。(至於是誰寫的,也暫且不論)注意,只能說是用毛筆寫的。有人說“覺得這五個大字分明有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有一種蒼茫厚重的歷史感”,

你感覺到了嗎?還有人分析,這五個大字風格是顏體,說是蘊含了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用筆和結體之意。那就對比一下,看看這個意思有多少吧。

其次,比較引入關注的是李達康書記辦公室的“書法”:寧靜致遠。內容不錯,的確適宜掛在辦公室中,時刻提醒自己為人民服務,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但是這四個字筆力不夠雄厚,線條不夠硬朗,雖有基礎但不扎實,屬於典型的江湖一路書法,裝裱也有些問題。再者,其落款繁簡雜合,為書法之大忌,而且用引首章替代名號章,這也是書法作品的一大忌諱。

不過,這部劇無論從劇本還是人物設置,亦或是美工劇務,都是相當精良且考慮周全的。有些場景的設置,特別是含有書法作品的場景,效果都不錯。值得一提的是大風廠工人群體抗議拉起的橫幅,行筆很熟練,側鋒較多,其書法水準到有幾分功底。

市委接待廳的行書書法作品是“龍飛鳳舞”一類的行書,屬於明清一路的風格,遠觀也不錯。

市公安局長趙東來辦公室裡的書法《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是一副隸書,書風端正朴茂,方勁雄渾。取法高遠,古典味濃,金石味重。因為隸書從篆書演變而來,所以在隸書結體中常帶有篆書的造形,有的是用隸書的筆法寫出篆書的結構,有的用篆書的筆意寫出隸書的形態,似篆似隸,篆隸雜揉。大致看去,還是有一種古典美的。

劇中演技爆棚的侯勇,將一個隱藏至深的貪官演繹的活靈活現。其在落馬後關於書畫的一段言論也頗為引人深思。“也有人給我送過藝術品,但是讓我給堅決拒絕了,現在的藝術品假的太多。都說張大千、畢卡索的畫好,我也沒覺得好在哪。”趙德漢一席話,代表了普通大眾對藝術品的觀點。現在的書畫市場,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高仿當真品賣,防不勝防。

那麼,究竟怎樣的毛筆字才算是好書法?

眾所周知,書法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不外乎“筆法”和“結構”兩個方面,有時還要考慮“章法”。通俗來說,間架結構就像一個人的身材,點畫就像人的五官長相。有好的身材,沒有好的五官,人不美;有好的五官,沒有好的身材,人也不美。精研於筆法,就是修飾好自己的五官;探究於結構,就像保持好自己的身材。

又或者可以把筆法與結構的關係比喻為建築材料與最終的工程成果的關係。好的建築材料,必須有好的施工組織設計,否則最後的建築工程可能只是建築材料的簡單堆砌而已。七彩的顏色,需要巧手,才能繪製精美的圖畫。筆法,專注於一點一畫;結構,專注於整體佈局。

關於結字和用筆,啟功先生有過十分精闢的見解,可以作為判斷書法的重要標準。他認為,結字重於用筆。理由很簡單,“用筆”管的是筆劃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一個字筆劃不夠標準優美,但擺好了,這個形象還能湊合過得去;如果筆劃局部都很優美,但擺得東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將成為問題,還談得上什麼美?王羲之的書法是歷史公認好的,但如果我們把帖裡的字剪一個出來,把筆劃分別鉸開,隨便一擺,那還能是王羲之的嗎?所以“用筆”和“結字”問題,雖說兩者不可偏廢。

但對書法學習來說,啟功認為還是應該以“結字”為先。尤其是初學者,“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是字的比例,漂亮的字幾乎都存在一個五比八的規律,這正好和西方藝術理淪中的所謂“黃金分割率”相合。這是通過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指導每個字的書寫,二是注意字的重心,一般說來,造型優美的字,重心不在字的正中間,而在中間偏左上方一點的位置,這是因為人們的視覺誤差和審美習慣造成的。這一規律也非常重要,決定漢字形象最終能否寫得優美。

“也有人給我送過藝術品,但是讓我給堅決拒絕了,現在的藝術品假的太多。都說張大千、畢卡索的畫好,我也沒覺得好在哪。”趙德漢一席話,代表了普通大眾對藝術品的觀點。現在的書畫市場,魚龍混雜,真偽難辨,高仿當真品賣,防不勝防。

那麼,究竟怎樣的毛筆字才算是好書法?

眾所周知,書法最根本也是最基礎的不外乎“筆法”和“結構”兩個方面,有時還要考慮“章法”。通俗來說,間架結構就像一個人的身材,點畫就像人的五官長相。有好的身材,沒有好的五官,人不美;有好的五官,沒有好的身材,人也不美。精研於筆法,就是修飾好自己的五官;探究於結構,就像保持好自己的身材。

又或者可以把筆法與結構的關係比喻為建築材料與最終的工程成果的關係。好的建築材料,必須有好的施工組織設計,否則最後的建築工程可能只是建築材料的簡單堆砌而已。七彩的顏色,需要巧手,才能繪製精美的圖畫。筆法,專注於一點一畫;結構,專注於整體佈局。

關於結字和用筆,啟功先生有過十分精闢的見解,可以作為判斷書法的重要標準。他認為,結字重於用筆。理由很簡單,“用筆”管的是筆劃的形狀問題,“結字”管的是整體的效果問題。一個字筆劃不夠標準優美,但擺好了,這個形象還能湊合過得去;如果筆劃局部都很優美,但擺得東倒西歪,那能不能成字都將成為問題,還談得上什麼美?王羲之的書法是歷史公認好的,但如果我們把帖裡的字剪一個出來,把筆劃分別鉸開,隨便一擺,那還能是王羲之的嗎?所以“用筆”和“結字”問題,雖說兩者不可偏廢。

但對書法學習來說,啟功認為還是應該以“結字”為先。尤其是初學者,“結字”是有規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是字的比例,漂亮的字幾乎都存在一個五比八的規律,這正好和西方藝術理淪中的所謂“黃金分割率”相合。這是通過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可指導每個字的書寫,二是注意字的重心,一般說來,造型優美的字,重心不在字的正中間,而在中間偏左上方一點的位置,這是因為人們的視覺誤差和審美習慣造成的。這一規律也非常重要,決定漢字形象最終能否寫得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