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商尋蹤|明清時期的西部商務中心

清康熙五年二月二日,江南名人屈大均遊歷涇陽縣漢堤洞(今三渠鎮雪河堤洞村)東嶽廟會寫道:“陝地繁華,以三原、涇陽為第一。”

陝西商幫產生後 , 涇陽、三原一直是陝西商 幫商務活動的中心。涇陽因為擁有優越的自然 源和人力資源而成為商務總匯。每年陝西 商人把東西各地的茶葉、 布匹、皮革、煙草運回涇陽,交由他們加工製造成名聞全國的“涇陽青磚”、“三原大布”、“涇陽 青絲”和“二毛皮筒”,然後再銷往各地,使涇陽成為西北煙茶總匯、皮革 硝制中心、水煙加工炮製中心和棉布改卷中心。

涇陽是西部茶葉加工轉運中心。從明代中葉起,涇陽就成為西部茶葉的加工販運中心。陝西經營茶葉的大茶號都設在涇陽。每年春季,派分號在湖南安化收購茶葉,裝船經洞庭湖 入長江,由長江入漢江,再由漢江進丹江,到龍駒寨起旱,用騾馬馱運到涇 陽。經過加工,制出陝西特味的“黑磚茶”也叫“茯茶”。經營茶葉的茶店、茶號“甘引者54家,

陝引 者32家,共86家”,每家“所用人工忙時多至百人”使整個涇陽城都彌漫著茯苓的芬芳,每年所制茶磚不下4100萬斤 ,再由駱駝馱運到西北各地。涇陽大茶商馬合盛家飼養的白駱駝就有一千多峰, 每次運茶時,十峰駱駝為“一連”,一次十數連,駝隊絡繹,成為涇陽一 景。

涇陽是西部水煙加工炮製中心。陝西渭南、漢中在明代已經是 煙葉重要產地,所產煙葉為“鄧州煙”,品質最佳,顏色淡黃,被稱為“黃 金葉”。後來陝西商人到甘肅經商,便將煙草的種植和吸食傳入蘭州,對此 陳蹤《煙草譜》中有記載“水煙出甘肅之五泉,一名西尖,從陝中來”。

明代末年,陝西商人到蘭州 做生意,發現蘭州五泉山下永 登、榆中、靖邊、臨洮、永靖五 縣是種植水煙葉的理想之地,

所產水煙葉品質上乘,就在蘭州培 植了煙葉生產,然後將煙葉運回 陝西涇陽刨絲製成水煙絲,因為陝西富平的工匠掌握著水煙葉的炮製技術,連刨水煙絲的大推刨都是富平人專門創制的,別的地方的人無法得到這一技術。而製造經營水煙的煙坊主要 集中在當時的商務總匯——涇陽。這種技術領先使涇陽成為全國的水煙加工 運銷中心。

當時涇陽的煙絲生產規模很大,

每年從蘭州運來的水煙葉就有“九百萬斤以上”,涇陽的煙坊十數家,最著名的是由渭南孝義鎮趙家辦的“一林豐”煙坊,最高時產量多達5000擔,資本亦由原先的30萬、40萬兩銀子增 加到100多萬兩銀子,成為陝西有名的“百萬富翁”。 涇陽出產的水煙絲每 年高達970萬斤,號稱“涇陽青絲”,在全國很有名氣,經營水煙的商人被 稱為“絲子客”。

涇陽是西部棉布加工改卷中心。陝西商人攜帶大量銀兩到江南販布,一 個商人攜帶“白銀動以數萬計或多數十萬兩”,成為明代到江南販運白布的主要商業力量。明 代江南許多著名出產棉布的市 鎮,基本上都是為陝西生產的。

這些產自江南的棉布,運回陝西後,要在涇陽、三原進行加工整染,並 改卷成適合西北運輸條件的式樣。這遂使涇陽和三原成為西北的棉布加工 中心,涇陽城裡到處都是布莊、布行,大量的棉布技師齊聚涇陽、三原,

許多商人就是在販布過程中發的財。如涇陽孟店鎮的周梅村,販布蘇浙起家,家藏白銀36萬兩,府第華麗。王橋的“大簸箕”柏家,他家主 要是在江南販布,在西北販茯茶和皮貨,他們家在蘇州、武漢、上海、北京 等擁有多家門店和當鋪、票號,甚至在日本也擁有分店。,每到年關將近,全國各地的分號的掌櫃便押著銀兩車,帶著帳本來柏家村結算當年帳目,所運銀兩要 數人用大簸箕端往銀窖”。這成 為“大簸箕柏家”來歷的又一種 說法。

涇陽是西部皮毛加工心。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將茶葉、布匹運到西部,回來時要有回程貨,這主要是西部的特產牛皮、羊皮和羊毛。這些從西北各地運回的皮革, 要在涇陽等地硝制。因為涇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那就是涇河水流經 黃土高原時,攜帶著大量硝堿,泡熟皮革。這些自然條件和技術優勢,使涇陽成為西北皮毛加工中心,所制的二毛 皮襖、皮摔,號稱“西口皮貨”,走俏全國,成為人們居家取暖、保值財富 的首選。清代《揚州竹枝詞》記述陝西皮貨在江南的暢銷情況是:“駝酒駝茶未息肩,又駝皮貨又駝氈;饑餐白滾安江杜,飽吃乾烘玉峽泉。”

涇陽是西部藥材加工運銷中心。 明清時期涇陽、三原一直是西部藥材的加工集散中心。涇 陽、三原文風薈萃,食貨充積, 交通甚便。由甘肅來的藥材或經 旬邑、淳化,或由長武、永壽運 向三原、涇陽,由陝南來的秦地 藥材經勉縣、鳳翔彙集三原、涇陽,使這兩地成為藥材總匯,“南關舊市廛店相連百餘家”,“南城之東半部自北極宮至東渠岸街一帶,滿目盡為藥材店” ,有九大藥店 三大藥棧和四十二家藥鋪之說。每年經由涇陽、三原“改裝發運各地的西口藥材600萬斤,一年買賣總額20萬元之潛”。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涇陽作為“西部商務中心”,不僅在於它有一向發達的農業基礎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更在於它集中了全陝的能工巧匠,成為明 清時期西部先進技術的高發地區。與晉商、徽商等作為僅從事翻手倒賣單純 的中間貿易商不同,明清時期的陝西商幫是憑藉著優越的自然資源和技術條 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將農業優勢 轉化為市場優勢,充分顯示了先進技術對區域經濟發展能動的推動作用。(中國社會科學網)

涇陽是西部棉布加工改卷中心。陝西商人攜帶大量銀兩到江南販布,一 個商人攜帶“白銀動以數萬計或多數十萬兩”,成為明代到江南販運白布的主要商業力量。明 代江南許多著名出產棉布的市 鎮,基本上都是為陝西生產的。

這些產自江南的棉布,運回陝西後,要在涇陽、三原進行加工整染,並 改卷成適合西北運輸條件的式樣。這遂使涇陽和三原成為西北的棉布加工 中心,涇陽城裡到處都是布莊、布行,大量的棉布技師齊聚涇陽、三原,

許多商人就是在販布過程中發的財。如涇陽孟店鎮的周梅村,販布蘇浙起家,家藏白銀36萬兩,府第華麗。王橋的“大簸箕”柏家,他家主 要是在江南販布,在西北販茯茶和皮貨,他們家在蘇州、武漢、上海、北京 等擁有多家門店和當鋪、票號,甚至在日本也擁有分店。,每到年關將近,全國各地的分號的掌櫃便押著銀兩車,帶著帳本來柏家村結算當年帳目,所運銀兩要 數人用大簸箕端往銀窖”。這成 為“大簸箕柏家”來歷的又一種 說法。

涇陽是西部皮毛加工心。明清時期,陝西商人將茶葉、布匹運到西部,回來時要有回程貨,這主要是西部的特產牛皮、羊皮和羊毛。這些從西北各地運回的皮革, 要在涇陽等地硝制。因為涇陽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那就是涇河水流經 黃土高原時,攜帶著大量硝堿,泡熟皮革。這些自然條件和技術優勢,使涇陽成為西北皮毛加工中心,所制的二毛 皮襖、皮摔,號稱“西口皮貨”,走俏全國,成為人們居家取暖、保值財富 的首選。清代《揚州竹枝詞》記述陝西皮貨在江南的暢銷情況是:“駝酒駝茶未息肩,又駝皮貨又駝氈;饑餐白滾安江杜,飽吃乾烘玉峽泉。”

涇陽是西部藥材加工運銷中心。 明清時期涇陽、三原一直是西部藥材的加工集散中心。涇 陽、三原文風薈萃,食貨充積, 交通甚便。由甘肅來的藥材或經 旬邑、淳化,或由長武、永壽運 向三原、涇陽,由陝南來的秦地 藥材經勉縣、鳳翔彙集三原、涇陽,使這兩地成為藥材總匯,“南關舊市廛店相連百餘家”,“南城之東半部自北極宮至東渠岸街一帶,滿目盡為藥材店” ,有九大藥店 三大藥棧和四十二家藥鋪之說。每年經由涇陽、三原“改裝發運各地的西口藥材600萬斤,一年買賣總額20萬元之潛”。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涇陽作為“西部商務中心”,不僅在於它有一向發達的農業基礎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更在於它集中了全陝的能工巧匠,成為明 清時期西部先進技術的高發地區。與晉商、徽商等作為僅從事翻手倒賣單純 的中間貿易商不同,明清時期的陝西商幫是憑藉著優越的自然資源和技術條 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將農業優勢 轉化為市場優勢,充分顯示了先進技術對區域經濟發展能動的推動作用。(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