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閒聊戰國:秦孝公發求賢令,秦國崛起

秦獻公,也就是秦孝公的父親,好不容易登上了秦國王位,可是秦國已經是四代亂在,導致國力虛弱,不得不以戰養戰,才能讓秦國繼續運轉,可是長此以往,秦國會自滅,儘管在秦魏大戰中,

秦國大勝,但卻是慘勝,讓秦國更加的虛弱,因此秦獻公想改變如此局面,可惜時日無多,大戰之後,不久就死了,王位傳給了嬴渠梁,也就是後來秦國崛起的締造者,秦孝公。

秦孝公繼位後,深感秦國極弱,經過幾十年的連續作戰,秦國已有亡國的危機,

秦孝公不願意看到祖先留下的基業被毀,於是決定一定要改革秦國,讓秦國再次崛起,恢復霸業。可是改革是需要人才的,這讓秦孝公很為難,加上秦國是很排外的,但是為了秦國的崛起,秦孝公向六國發出求賢令,號稱共同治理秦國,此求賢令舉世無雙,世間罕有,六國君主沒有一個有如此氣魄。

求賢令一發,六國震動,那些想出身頭第,擁有濟世抱負的六國人才紛紛來到秦國,而秦國卻又受舊族勢力困擾,秦孝公為了給各國人才留位置,於是下令把所有舊氏子弟飛到軍中任職,雖然導致舊族不快,但是為了秦國發展不得已不這麼做。

六國人才經過三個月的選拔,留下了很多人,並分配到各個縣城當一把手,

為秦國開車了新局面,可是秦孝公一直在尋找強國之法,而不是一時強,因此商鞅的出現,讓秦孝公看到了希望,經過三天三夜徹夜長談,秦孝公看到了秦國的未來,於是任命商鞅總理改革任務,自己在後面協調各部。

改革一定會侵犯原由之人的權益,

因此是一項吃力不討好的活,但是商鞅不怕,他有夢想,為了夢想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加上受秦孝公的信任,讓商鞅改革很順利,為秦國崛起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秦孝公知人善用,甘願做一個服務者,這是所有六國君主做不到的,只有臥薪嚐膽,才能獲得巨大的回報,經過多年的改革,秦國富強了,百姓生活好了,再也不用以戰養戰,國力大增,為洗刷當年割地恥辱,

秦國趁著魏國跟他國大戰,趁虛而入,一舉滅了魏國主力,把魏國拉下霸主地位,而奪得了河西族地,恢復昔日的榮耀。

秦孝公的一紙求賢令,換來了秦國大業的崛起,也是秦國霸業的締造者,功不可沒,如果沒有秦孝公的力排眾議,痛徹改革,秦國早已滅亡,國家不富強,有再多的兵力也阻擋不了他國的兵鋒。打仗擴地盤,靠的是國力,而不是兵力多少,秦國可謂舉國皆兵,可是卻因為以戰養戰,導致民不聊生,屍橫遍野。因此說,秦孝公的改革是有遠見的,是救了秦國。

不過可惜的是,秦孝公病死了,沒有享受到改革給他帶來的成果,但是秦孝公卻囑託繼位之人,商鞅變法是國策,必須執行,因此在後來的秦王都堅定不移的推行商鞅變法。

國家不富強,有再多的兵力也阻擋不了他國的兵鋒。打仗擴地盤,靠的是國力,而不是兵力多少,秦國可謂舉國皆兵,可是卻因為以戰養戰,導致民不聊生,屍橫遍野。因此說,秦孝公的改革是有遠見的,是救了秦國。

不過可惜的是,秦孝公病死了,沒有享受到改革給他帶來的成果,但是秦孝公卻囑託繼位之人,商鞅變法是國策,必須執行,因此在後來的秦王都堅定不移的推行商鞅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