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70億投資落空!海外並購掉進去的不止郭台銘!

富士康擬出資270億美元,收購東芝半導體業務,不過遭到了日本和美國政府的反對,這一交易或將落空。

這對如火如荼的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有錢也不能任性啊!資料顯示,

目前有2萬多家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但9成以上是虧損的。

所以,海外並購必須處處謹慎,否則一不小心成了往坑裡跳的“二愣子”。在中國企業掀起的全球並購第六次浪潮下,如何降低跨國並購的風險與成本?海外並購有哪些“陷阱”必須警惕和避開?這裡有你要的答案。

▌ 郭台銘憋屈:有錢不能花,而且是270億美元!

據《華爾街日報》消息,富士康擬出資270億美元,收購東芝的電腦晶片業務。

如果收購進展順利的話,富士康將會買到一棵搖錢樹——晶片能夠用於多種聯網設備,而眼下正是物聯網騰飛之際,富士康在晶片業務上佈局,意義重大。

富士康開出的270億美元天價,遠高於東芝社長網川智對東芝晶片業務的預估值。

這跟富士康收購夏普的套路如出一轍,外界普遍認為富士康或許又將接手這塊肥肉。

對於東芝來說,這筆交易如能達成,不僅能賺到270億美元,其快閃記憶體業務也將迅速擴大規模。近年來,東芝在這個領域已經落後于韓國三星公司,且提高製造工藝的努力也不夠快。

不過,目前來看,富士康的這270億美元可能花不出去了,郭台銘先生憋屈啊!媒體報導稱,這筆交易遭到了來自日本和美國政府的反對,

這極有可能讓郭台銘的希望落空。

據悉,富士康收購東芝晶片業務之所以面臨激烈抵制,部分原因是其工廠位於中國,並可能將半導體製造業務搬到中國國內。

日本方面擔心富士康憑藉對東芝晶片業務的收購而成為行業龍頭,甚至在晶片裡安裝間諜軟體。日本政府官員明確表態,希望東芝的快閃記憶體業務能留在本國,稱晶片製造在未來技術領域佔據戰略地位。

▌ 中國企業將掀起全球並購第六次浪潮

幾年前,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焱坦言,海外並購是中國企業無法回避的問題,也是沒有選擇的東西。全球化浪潮下,中國企業全球並購愈發成為企業國際化佈局和長遠發展的路徑。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國家出現國家級的破產,其中一些中小民族品牌性幾十年歷史的企業紛紛出售,希望有更好的資金、資源和資本,跟他們合作。

據統計,中國企業國際化從20世紀初起步,21世紀加速,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也保持增勢。其實,中國企業國際化早有體現。90年代時期,大慶在德國辦酒店,錦繡中華已在美國奧蘭多設點進行早期嘗試。

據普華永道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也在2016年實現大幅增長,交易量增加142%,交易金額大增246%,達到2210億美元,超過前四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總和。其中,有51宗大額海外投資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的兩倍。

資深投行、並購專家王世渝認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交易並沒有隨著國內經濟下行而減少,在國企改革大局未定、對外投資和並購放緩的情況下,民營資本潮頭矗立,中國或將掀起全球第六次並購浪潮的勢頭。

▌ 並購步子邁得大,9成左右交易是虧損的

然而,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有成功,卻有更多失敗和教訓。比較成功和優秀海外並購代表,比如華為產品在國際的市場佔有率很高、萬向集團對OEM的反並購、春蘭集團積極向海外出口自己的產品、中聯重科成功的並購整合義大利公司等。

海外並購成績不如人意的企業也比比皆是。中國平安並購荷蘭-比利時富通集團,8個月淨虧157億元;中鋁入資力托失利;TCL並購湯姆遜3年淨虧40億;上汽集團投資韓國雙龍,3年後雙龍破產,40億投資打水漂······

據麥肯錫幾年前的一項統計,中國企業67%的海外收購以失敗為告終。中國商務部門的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海外投資,虧損額高達2000億元。

日媒2015年7月14日報導: 中國海外並購“大多數收購並未達到預期效果。”2010年吉利收購富豪, 2014年同比新車銷量減少24%; 三一重工2012年收購德國機械企業普茨邁斯特公司,2014年海外銷售額同比減少近10%。波士頓諮詢一份報告稱,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完成率為67%,低於日本的75%,西歐的84%和美國的85%。

“有一個調查結果更令人吃驚。目前有2萬多家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但90%以上是虧損的,其中包括國企和央企。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一直缺少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他們克服社會環境、投資環境、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無障礙與經濟對接的平臺。”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王文利此前透露。

以上資料提示,儘管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如火如荼,但海外並購成功的風險並不低於風險投資,並可能出現處處陷阱,到處碰壁。

▌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三大挑戰

很多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在並購戰略的制定、目標的選擇、盡職調查、和並購後整合方面都存在者都存在著巨大挑戰。其原因歸結於以下方面的差距:

缺乏對並購目標( 海外)企業經營環境的瞭解

1. 政府對企業的介入與干預——政府職能的定義,西方國家對企業干預較少。企業在並購過程中要學會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不要動不動去找市長,尤其是美國。

2. 對社會環境、安全,尤其是人(消費者、雇員、及公眾)的權利的保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如西方對產品的安全要求很高。有些中國企業因為材質原因被罰鉅款,中國很多礦業企業,在中國開礦排放標準很低,但是在其他發達國家有著較高的要求。還有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保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

3. 歐美國家的法律和市場規則的特色:複雜、細緻。美國的很多產品需要認證,每個州的法律都有不同。美國違法成本很高,西方的整個法律體系保護弱者。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大公司在歐美國家之間並購大多成功,就是他們懂得利用這些細緻和透明的法律體系來有效保護自己的投資。

缺乏對並購目標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瞭解

1. 企業文化以及對員工的重視。在用人和勞動保護法律方面,美國人與人之間交流容易以及地位平等,員工可自由發言甚至挑戰領導。給員工放權讓員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明基由於不熟悉德國的工會制度,在西門子貼錢賣給的情況下,還以失敗告終。上汽並購雙龍,由於文化衝突,同樣是以失敗結局。

2. 歐美企業和中方企業對管理體系的利用程度不同。海外企業組織機構有明確的職責、分工,還有先進的管理體系,流程和IT支援系統。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總經理說了算,到頭來各項制度都不成規範。

缺乏公司的國際發展能力

1.公司內部的業務開發和國際並購實力非常差。企業沒有足夠的並購人才,很多決定由總經理“拍腦袋”決定,然後員工跟隨經理的決定去執行。如TCL並購湯普森時,並購完之後才去招國際人才。上汽並購雙龍時,竟無一個懂韓語的管理人才。

2.海外經營者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對海外市場的經營有深入瞭解,中國很多企業在這方面比較弱。

▌ 海外並購,這些坑不要跳!否則會死得很慘

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通過跨國並購獲得市場、品牌、技術和團隊,完成向全球企業的跨越。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和中國企業逐漸成熟,海外投資和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一種熱點現象。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已經形成了一種趨勢,中國是目前為止少數幾個特大投資國家之一,並購規模也在同步擴大。民營資本越來越成為當前中國跨境收購的主角。

如何通過跨國並購,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如何降低跨國並購的風險與成本?海外並購有哪些“陷阱”必須警惕和避開?

陷阱1:技術陷阱

企業海外並購希望直接獲取他們的核心技術。但事實上歐美一些國家真正的核心技術不會出售,最終你沒有發言權,就會陷入它的技術陷阱。顯然,富士康跟東芝之間的並購遭反對,就是掉進了這個陷阱。

陷阱2:資產陷阱

在金融危機下,被收購的金融資產和債務的估值存在更大的難度和風險,金融衍生品的複雜性使得與金融資產投資相關企業的經濟狀態,以及債務狀況下,一下子非常難看清楚,對並購企業的債務價值評估是一個難題。

陷阱3:勞動陷阱

在西方發達國家,工會作為代表員工的組織,政治影響是強大的,它跟國內的工會不一樣,國內特別是最傳統的國有企業都有工會,現在大家都推行農民工,現在民營企業裡面也建立了工會。但它的行政手段,或者說它的服務職能跟國外的完全不一樣。

陷阱4:反壟斷與國家經濟安全陷阱

反壟斷主要約束三種行為,一種是壟斷協議,第二種是濫用市場支配,第三種是企業的集中。

陷阱5:就是稅收、環保、公關陷阱

中國企業去國外收購企業時,比較注重買的價格和公司的業務,但不知道的情況下,會牽涉到很多稅務問題。另一個是公眾環保非常敏感,比如說加工製造企業,有排汙排放,如果出現這種問題,在當地在國外會引起強烈抵制,甚至就會讓你關停並管,企業就給你砍掉了。再者是政府公關的問題,公關包括政府公關和媒體公關,以獲得政府和民眾的支持。

陷阱6:文化差異陷阱

低估文化差異的影響。對文化多樣性的錯誤判斷 ,從商業習慣、價值觀和管理流程到語言技能和教育背景等,都可能會導致誤解和失望。例如,許多美國企業傾向於將目標定得稍高一點,然後實現目標的80%即可,但中國企業往往希望超水準完成。結果,雙方的商業目標討論很可能會演變成爭吵。

日前,王世渝在吳曉波頻道推出的“大頭投融會”的線下活動中,列舉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犯過的三個事例,這些錯誤示範多少都涉及到上述陷阱。

第一個是,一家地產商在西班牙買了大廈以後拆掉,引起西班牙人遊行。

第二個是,安邦保險的吳小暉並購華爾道夫酒店,把人家歷史標誌性的東西關了,重新改造,引起了美國的公憤。

還有一個是,中國紅牛的嚴彬在倫敦並購了一百多年歷史的高爾夫後,最近要提價。由於倫敦所有的達官貴族都是高爾夫的會員,導致大家捐錢去起訴。

▌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四條戰略,拿走不謝

從富士康此番收購東芝晶片業務的懸和企業海外並購可能遭遇的種種陷阱來看,並購條件非常複雜,系統的工程,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必須做好、做足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彼,不能單打獨鬥,更不能魯莽行事,這是一個軍事法則。

中國企業國際化和海外並購必須要量體裁衣,找到適合自身能力的國際化戰略。

1.在起步階段,中國企業應該虛心向日韓企業學習,採納做全球產品的戰略。不要圖一時風光,沒有國際能力時就要做國際經營能力的並購,最後滿盤輸光。

2.積極開展把目標定位於在熟悉市場實現增值的主動型(直接)投資。從發達國家及時地購買技術等價值已低估的資產,用於中國或其它自己熟悉市場,實現增值。或者及時購買自己熟悉市場的公司和資產,通過優化管理和協同效應實現增值。

3.依情況和實力有選擇地從事以投資資產升值實現增值的被動型(間接)投資。在此類投資中,應該著眼於那些自己熟悉的行業,以資源型投資為首選。最好避開複雜、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

4. 儘量避免把目標定位於在陌生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增值的主動型投資。只有那些同時具有國際化兼併能力、以及在目標市場從事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公司才應該涉足於這一領域。對陌生市場,做合資比做並購風險就小很多。

▌ 尾聲

縱觀世界經濟秩序的不斷發展變化,“全球並購、中國整合”對中國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千年商機。是中國產品輸出、貿易輸出、資本輸出的必然過程。

正如吳曉波所言,中國的商業文明正從產業商業主義時代,向產融商業主義時代急速反覆運算衍變,資本對任何實體經濟的滲透、衝擊和輔協能力指數級地增加,任何企業都面臨如何證券化的挑戰和機遇。

與此同時,企業家也應儘快從企業家向“企投家”的方向轉變,在資本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和認識實業,學習用融資和投資的方式促進財富增值。

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也在2016年實現大幅增長,交易量增加142%,交易金額大增246%,達到2210億美元,超過前四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總和。其中,有51宗大額海外投資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幾乎是2015年的兩倍。

資深投行、並購專家王世渝認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並購交易並沒有隨著國內經濟下行而減少,在國企改革大局未定、對外投資和並購放緩的情況下,民營資本潮頭矗立,中國或將掀起全球第六次並購浪潮的勢頭。

▌ 並購步子邁得大,9成左右交易是虧損的

然而,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有成功,卻有更多失敗和教訓。比較成功和優秀海外並購代表,比如華為產品在國際的市場佔有率很高、萬向集團對OEM的反並購、春蘭集團積極向海外出口自己的產品、中聯重科成功的並購整合義大利公司等。

海外並購成績不如人意的企業也比比皆是。中國平安並購荷蘭-比利時富通集團,8個月淨虧157億元;中鋁入資力托失利;TCL並購湯姆遜3年淨虧40億;上汽集團投資韓國雙龍,3年後雙龍破產,40億投資打水漂······

據麥肯錫幾年前的一項統計,中國企業67%的海外收購以失敗為告終。中國商務部門的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海外投資,虧損額高達2000億元。

日媒2015年7月14日報導: 中國海外並購“大多數收購並未達到預期效果。”2010年吉利收購富豪, 2014年同比新車銷量減少24%; 三一重工2012年收購德國機械企業普茨邁斯特公司,2014年海外銷售額同比減少近10%。波士頓諮詢一份報告稱,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完成率為67%,低於日本的75%,西歐的84%和美國的85%。

“有一個調查結果更令人吃驚。目前有2萬多家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但90%以上是虧損的,其中包括國企和央企。中國企業走向海外,一直缺少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他們克服社會環境、投資環境、政策環境、文化環境、無障礙與經濟對接的平臺。”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王文利此前透露。

以上資料提示,儘管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如火如荼,但海外並購成功的風險並不低於風險投資,並可能出現處處陷阱,到處碰壁。

▌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三大挑戰

很多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過程中,在並購戰略的制定、目標的選擇、盡職調查、和並購後整合方面都存在者都存在著巨大挑戰。其原因歸結於以下方面的差距:

缺乏對並購目標( 海外)企業經營環境的瞭解

1. 政府對企業的介入與干預——政府職能的定義,西方國家對企業干預較少。企業在並購過程中要學會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不要動不動去找市長,尤其是美國。

2. 對社會環境、安全,尤其是人(消費者、雇員、及公眾)的權利的保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如西方對產品的安全要求很高。有些中國企業因為材質原因被罰鉅款,中國很多礦業企業,在中國開礦排放標準很低,但是在其他發達國家有著較高的要求。還有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保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等。

3. 歐美國家的法律和市場規則的特色:複雜、細緻。美國的很多產品需要認證,每個州的法律都有不同。美國違法成本很高,西方的整個法律體系保護弱者。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大公司在歐美國家之間並購大多成功,就是他們懂得利用這些細緻和透明的法律體系來有效保護自己的投資。

缺乏對並購目標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的瞭解

1. 企業文化以及對員工的重視。在用人和勞動保護法律方面,美國人與人之間交流容易以及地位平等,員工可自由發言甚至挑戰領導。給員工放權讓員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明基由於不熟悉德國的工會制度,在西門子貼錢賣給的情況下,還以失敗告終。上汽並購雙龍,由於文化衝突,同樣是以失敗結局。

2. 歐美企業和中方企業對管理體系的利用程度不同。海外企業組織機構有明確的職責、分工,還有先進的管理體系,流程和IT支援系統。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都是總經理說了算,到頭來各項制度都不成規範。

缺乏公司的國際發展能力

1.公司內部的業務開發和國際並購實力非常差。企業沒有足夠的並購人才,很多決定由總經理“拍腦袋”決定,然後員工跟隨經理的決定去執行。如TCL並購湯普森時,並購完之後才去招國際人才。上汽並購雙龍時,竟無一個懂韓語的管理人才。

2.海外經營者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對海外市場的經營有深入瞭解,中國很多企業在這方面比較弱。

▌ 海外並購,這些坑不要跳!否則會死得很慘

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通過跨國並購獲得市場、品牌、技術和團隊,完成向全球企業的跨越。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和中國企業逐漸成熟,海外投資和跨國並購已經成為一種熱點現象。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已經形成了一種趨勢,中國是目前為止少數幾個特大投資國家之一,並購規模也在同步擴大。民營資本越來越成為當前中國跨境收購的主角。

如何通過跨國並購,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如何降低跨國並購的風險與成本?海外並購有哪些“陷阱”必須警惕和避開?

陷阱1:技術陷阱

企業海外並購希望直接獲取他們的核心技術。但事實上歐美一些國家真正的核心技術不會出售,最終你沒有發言權,就會陷入它的技術陷阱。顯然,富士康跟東芝之間的並購遭反對,就是掉進了這個陷阱。

陷阱2:資產陷阱

在金融危機下,被收購的金融資產和債務的估值存在更大的難度和風險,金融衍生品的複雜性使得與金融資產投資相關企業的經濟狀態,以及債務狀況下,一下子非常難看清楚,對並購企業的債務價值評估是一個難題。

陷阱3:勞動陷阱

在西方發達國家,工會作為代表員工的組織,政治影響是強大的,它跟國內的工會不一樣,國內特別是最傳統的國有企業都有工會,現在大家都推行農民工,現在民營企業裡面也建立了工會。但它的行政手段,或者說它的服務職能跟國外的完全不一樣。

陷阱4:反壟斷與國家經濟安全陷阱

反壟斷主要約束三種行為,一種是壟斷協議,第二種是濫用市場支配,第三種是企業的集中。

陷阱5:就是稅收、環保、公關陷阱

中國企業去國外收購企業時,比較注重買的價格和公司的業務,但不知道的情況下,會牽涉到很多稅務問題。另一個是公眾環保非常敏感,比如說加工製造企業,有排汙排放,如果出現這種問題,在當地在國外會引起強烈抵制,甚至就會讓你關停並管,企業就給你砍掉了。再者是政府公關的問題,公關包括政府公關和媒體公關,以獲得政府和民眾的支持。

陷阱6:文化差異陷阱

低估文化差異的影響。對文化多樣性的錯誤判斷 ,從商業習慣、價值觀和管理流程到語言技能和教育背景等,都可能會導致誤解和失望。例如,許多美國企業傾向於將目標定得稍高一點,然後實現目標的80%即可,但中國企業往往希望超水準完成。結果,雙方的商業目標討論很可能會演變成爭吵。

日前,王世渝在吳曉波頻道推出的“大頭投融會”的線下活動中,列舉了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犯過的三個事例,這些錯誤示範多少都涉及到上述陷阱。

第一個是,一家地產商在西班牙買了大廈以後拆掉,引起西班牙人遊行。

第二個是,安邦保險的吳小暉並購華爾道夫酒店,把人家歷史標誌性的東西關了,重新改造,引起了美國的公憤。

還有一個是,中國紅牛的嚴彬在倫敦並購了一百多年歷史的高爾夫後,最近要提價。由於倫敦所有的達官貴族都是高爾夫的會員,導致大家捐錢去起訴。

▌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四條戰略,拿走不謝

從富士康此番收購東芝晶片業務的懸和企業海外並購可能遭遇的種種陷阱來看,並購條件非常複雜,系統的工程,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必須做好、做足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彼,不能單打獨鬥,更不能魯莽行事,這是一個軍事法則。

中國企業國際化和海外並購必須要量體裁衣,找到適合自身能力的國際化戰略。

1.在起步階段,中國企業應該虛心向日韓企業學習,採納做全球產品的戰略。不要圖一時風光,沒有國際能力時就要做國際經營能力的並購,最後滿盤輸光。

2.積極開展把目標定位於在熟悉市場實現增值的主動型(直接)投資。從發達國家及時地購買技術等價值已低估的資產,用於中國或其它自己熟悉市場,實現增值。或者及時購買自己熟悉市場的公司和資產,通過優化管理和協同效應實現增值。

3.依情況和實力有選擇地從事以投資資產升值實現增值的被動型(間接)投資。在此類投資中,應該著眼於那些自己熟悉的行業,以資源型投資為首選。最好避開複雜、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

4. 儘量避免把目標定位於在陌生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增值的主動型投資。只有那些同時具有國際化兼併能力、以及在目標市場從事國際化經營能力的公司才應該涉足於這一領域。對陌生市場,做合資比做並購風險就小很多。

▌ 尾聲

縱觀世界經濟秩序的不斷發展變化,“全球並購、中國整合”對中國而言是難能可貴的千年商機。是中國產品輸出、貿易輸出、資本輸出的必然過程。

正如吳曉波所言,中國的商業文明正從產業商業主義時代,向產融商業主義時代急速反覆運算衍變,資本對任何實體經濟的滲透、衝擊和輔協能力指數級地增加,任何企業都面臨如何證券化的挑戰和機遇。

與此同時,企業家也應儘快從企業家向“企投家”的方向轉變,在資本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和認識實業,學習用融資和投資的方式促進財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