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女主戲”可以不拍成“瑪麗蘇”

【一家之言】

這兩年,影視劇流行一個詞叫“大女主”,即指女主角是整部戲的核心人物,女主角的戲份絕對超過其他任何角色。“大女主戲”通常以女性視角為主線,女主角往往工于計謀,或者嫁接到歷史人物身上,著重描寫女性傳奇勵志的一生。孫儷的《羋月傳》、唐嫣的《錦繡未央》,景甜的《大唐榮耀》均屬此列。

主打獨立堅強牌的大女主戲霸屏不是沒有理由,霸道總裁瑪麗蘇的套路會帶來審美疲勞,張揚女主的個性才能的劇不失為螢屏的清新之風。但是回看大女主戲,卻仍然容易被批為換湯不換藥,甚至是“加強版的瑪麗蘇”。

思考怎樣拍好大女主戲的時候,不妨看一下別人家的大女主戲是什麼樣子的。

示範 1

俄劇《葉卡捷琳娜大帝》

俄羅斯今年開播的《葉卡捷琳娜大帝》第二季,

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女主戲。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羅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被稱為“大帝”的女沙皇,她一生的主旋律和關鍵字就是權力,因和丈夫彼得三世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直接發動政變推翻了彼得,繼位為沙皇。她縱橫捭闔的一生最好的注腳,或許是她自己的那一句“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大帝》第二季講述的是這位雄心勃勃的女沙皇繼位之後鞏固自己的權力、謀求向黑海沿岸擴張的階段,

但是卻並沒有讓宏大歷史敘述淪為葉卡捷琳娜二世談情說愛的背景板,而是著力呈現葉卡捷琳娜和周遭多種勢力的衝突與鬥爭:葉卡捷琳娜的長子保羅感情用事、格局狹小,讓葉卡捷琳娜頭痛不已;貴族的代表帕甯伯爵是葉卡捷琳娜的政敵,想扶植保羅以牽制和對抗女皇,身為一個獨裁者葉卡捷琳娜最無法容忍削權,
又不得不倚重帕寧處理外交事務,王權和貴族權力互相纏鬥;對外葉卡捷琳娜又彰顯鐵腕,威逼利誘波蘭謀求對土耳其開戰,為俄國奪取黑海出海口。

借由多重的戲劇矛盾和衝突,葉卡捷琳娜二世這樣一位鐵血帝王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出來,你可以只為欣賞劇中的逆天美顏刷完這部劇,但是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定不是顏值、畫面、心機宮鬥或是兒女情長,

而是這位女皇兼具鮮明、多層次的性格剖面和綿延、豐富的歷史縱深。

示範 2

電影《她》

大女主戲並不局限於古裝劇或者電視螢屏,獲本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女主角的法國電影《她》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主戲。威尼斯、坎城電影節的雙料影后伊莎貝爾·於佩爾再次貢獻了她教科書級的演技。這部電影在任何角度上和瑪麗蘇都無關,于阿姨已過耳順之年,卻越發氣質優雅,演技臻於爐火純青。

女主角照顧精神不穩定的母親、不成器的兒子,應對職場中的爭鬥和攻擊,更糟糕的是還要和強☆禁☆姦自己的蒙面男人鬥智鬥勇,整部電影充滿了懸疑和驚悚的張力。

“她”並不是一個陽光向上的勵志典型,她的個性中既有無堅不摧、睿智果敢的陽光一面,也有無視部分主流道德準則、被陰霾覆蓋的暗黑一面,或許因為這個人物身上某種瘋狂到極致、甚至有幾分變態的負面色彩,多位一線女星都謝絕了范霍文遞出的邀約,直到于佩爾欣然答應出演。她演活了蜜雪兒這樣一個在都市叢林社會中打殺四方、儘管遍體鱗傷卻永遠昂首挺胸、精緻高雅到一絲不苟的角色。一個精彩的女主人設再加上于阿姨的演技加持,這部電影廣受好評就並不奇怪了。

但是卻沒人會刻意給《她》打上“大女主戲”的標籤,恰恰在於這部讓人過目難忘的電影已經不需要這樣時髦的標籤加持,它在挖掘中年都市女性內心的兩面性和複雜性的過程中所抵達的高度和深度,早就已經超越了文化背景、性別等諸多界限,人人可以在看似離經叛道的蜜雪兒身上看到自己,無需強調女主的性別和形象特徵,她就已經長久留存在了觀眾的記憶中。

“大女主戲”的靈魂在於豐滿人格

由此可見,大女主戲並不是新生產物,它只是一種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敘事結構,一條影視劇製作工業中的流水線,大女主戲區別於其他的套路在於對女性主人公的刻畫,既然是以人物為中心,那麼展現女主角豐滿的獨立人格,以及在大時代變動下的自我尋找和實現。這樣鮮明深刻又立體的女主形象,是整部大女主戲的靈魂。

回看國產劇市場,當下的大女主戲被重新挖掘出來甚至拱上檯面,是因為電視觀眾已經對既有的劇集套路,對俯拾即是的“小女主戲”或是“大男主戲”感到麻痹和疲憊。但是如果大女主戲無法刻畫出一個豐盈、充實的女主形象,這部劇的立足點也就轟然倒塌了。瑪麗蘇劇的問題在於女主形象極其扁平蒼白,仿佛沒有個人的意志和思維,只是被動地承受外部環境和男主的意志。

如果大女主戲也不能克服這一問題的話,必然會出現女主的感情線和事業線都莫名其妙的情況,突如其來地黑化,再被當作一個生硬蒼白的紙片人生生放進歷史環境的背景板,會顯得異常牽強和格格不入,最終也不過是瑪麗蘇套路的再演,甚至是強化。

□青澤(劇評人)

卻越發氣質優雅,演技臻於爐火純青。

女主角照顧精神不穩定的母親、不成器的兒子,應對職場中的爭鬥和攻擊,更糟糕的是還要和強☆禁☆姦自己的蒙面男人鬥智鬥勇,整部電影充滿了懸疑和驚悚的張力。

“她”並不是一個陽光向上的勵志典型,她的個性中既有無堅不摧、睿智果敢的陽光一面,也有無視部分主流道德準則、被陰霾覆蓋的暗黑一面,或許因為這個人物身上某種瘋狂到極致、甚至有幾分變態的負面色彩,多位一線女星都謝絕了范霍文遞出的邀約,直到于佩爾欣然答應出演。她演活了蜜雪兒這樣一個在都市叢林社會中打殺四方、儘管遍體鱗傷卻永遠昂首挺胸、精緻高雅到一絲不苟的角色。一個精彩的女主人設再加上于阿姨的演技加持,這部電影廣受好評就並不奇怪了。

但是卻沒人會刻意給《她》打上“大女主戲”的標籤,恰恰在於這部讓人過目難忘的電影已經不需要這樣時髦的標籤加持,它在挖掘中年都市女性內心的兩面性和複雜性的過程中所抵達的高度和深度,早就已經超越了文化背景、性別等諸多界限,人人可以在看似離經叛道的蜜雪兒身上看到自己,無需強調女主的性別和形象特徵,她就已經長久留存在了觀眾的記憶中。

“大女主戲”的靈魂在於豐滿人格

由此可見,大女主戲並不是新生產物,它只是一種以人物刻畫為中心的敘事結構,一條影視劇製作工業中的流水線,大女主戲區別於其他的套路在於對女性主人公的刻畫,既然是以人物為中心,那麼展現女主角豐滿的獨立人格,以及在大時代變動下的自我尋找和實現。這樣鮮明深刻又立體的女主形象,是整部大女主戲的靈魂。

回看國產劇市場,當下的大女主戲被重新挖掘出來甚至拱上檯面,是因為電視觀眾已經對既有的劇集套路,對俯拾即是的“小女主戲”或是“大男主戲”感到麻痹和疲憊。但是如果大女主戲無法刻畫出一個豐盈、充實的女主形象,這部劇的立足點也就轟然倒塌了。瑪麗蘇劇的問題在於女主形象極其扁平蒼白,仿佛沒有個人的意志和思維,只是被動地承受外部環境和男主的意志。

如果大女主戲也不能克服這一問題的話,必然會出現女主的感情線和事業線都莫名其妙的情況,突如其來地黑化,再被當作一個生硬蒼白的紙片人生生放進歷史環境的背景板,會顯得異常牽強和格格不入,最終也不過是瑪麗蘇套路的再演,甚至是強化。

□青澤(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