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文蓉:治口腔潰瘍、失眠、便秘···一千年前的這個方子太神奇

溫膽湯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甘草、生薑六味藥組成

千年名方——溫膽湯

溫膽湯方出自《備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實、陳皮、竹茹、甘草、生薑六味藥組成,主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並且指出其病因是“膽寒故也”。羅謙甫曰:“膽為中正之官,清靜之府,喜寧謐惡煩擾,喜柔和惡壅郁,蓋東方木德,少陽溫和之氣也,若病後,或久病而宿有痰飲未消,胸膈之餘熱未盡,必盡傷少陽之和氣,以故虛煩驚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寧也,

熱嘔吐苦者,清靜之府以鬱炙而不謐也,痰氣上逆者,木家夾熱而上升也,方以二陳治一切痰飲,加竹茹以清熱,加生薑以止嘔,加枳實以破逆,相濟相須,雖不治膽而膽自和,蓋所謂膽之痰熱去故也,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若謂膽家真畏寒而怯而溫之,不但方中無溫膽之品,且更有涼胃之藥也。”

中醫有“怪病多痰”之說,痰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

尤其是導致疑難雜症的原因。臨證注重從痰論治,善用溫膽湯異病同治內科疑難雜症,療效頗佳。現就溫膽湯驗案舉例如下,以供借鑒。

【驗案1】口腔潰瘍

關某,男,23歲,學生,2009年11月8日初診。

口腔潰瘍反復發作1年餘,平素喜食肥甘厚膩之品。刻下症:下唇及舌上3個潰瘍,伴咽痛,口幹思飲,納可寐安,小便色黃,大便正常,脈細滑。

西醫診斷: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口瘡,證屬痰熱內蘊,濕濁困脾。

治法:清熱化痰,

健脾利濕。

處方:溫膽湯化裁。

藥用:黃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青皮10g,陳皮10g,枳實10g,竹茹10g,炙甘草6g,木蝴蝶8g,牛蒡子15g。7劑,每日1劑,1日2次,早晚分服。囑其忌辛辣煎炒、油膩之品,飲食清淡為宜。

二診:藥後口腔潰瘍已愈,但咽部隱痛,吞咽時明顯,納可寐安,大便1日1行,不成形,小便色黃,舌紅絳苔黃薄膩,脈細滑。守上方去木蝴蝶,加雞骨草10g、桔梗6g。連續服用7劑後,患者諸症均愈。

按語:患者平素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膩,

導致濕濁內蘊,因脾喜燥而惡濕,脾為濕濁所困,則升清無權,津液輸布失常,聚濕為痰,津液不能上呈於口,口腔失於濡養,從而變生潰瘍。本案總以痰熱內蘊、濕濁困脾為其病機關鍵,因此採用清熱化痰、健脾利濕之法。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用清熱、收斂生肌之品而獲效。

【驗案2】不寐

葉某,女,30歲,職員,2010年9月15日初診。

失眠1年。近因家事不和,整夜不眠,食納不下,胸悶,有時無故煩躁不已,

難以自持。曾在某綜合性醫院就診,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服西藥無效,今特求診于中醫。刻下症:寐差,晨間口苦口幹,心煩,納食不香,大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

西醫診斷:失眠。

中醫診斷:不寐,證屬痰熱擾心,心神不安。

治法:祛痰降火,鎮靜安神。

處方:溫膽湯化裁。

藥用:茯神15g,法半夏、陳皮、枳實、淡竹茹、石菖蒲、柴胡各10g,生龍骨、生牡蠣各20g,浮小麥30g,川黃連、生甘草各6g,紅棗6枚。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藥後可入睡,夜間能睡3個小時左右,但醒後再難入睡。胸悶、口苦明顯減輕,自覺精神好轉,情緒較平和,舌脈同上。效不更方,守上方繼服20劑,諸症悉除,神清氣爽。

按語:《張氏醫通· 不寐》曰:“不寐有二,有病後虛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人不寐。”國醫大師洪廣祥教授常以口苦、胸悶、舌苔黃膩、脈滑為辨證要點,再依情緒不暢,情志鬱結為誘因,認為本案當屬痰濁內阻,鬱久化熱,擾動心神所致,故以溫膽湯為主降火化痰以安神。

【驗案3】便秘

洪某,女,34歲,出納員,2010年10月20日初診。

便秘多年,近1年明顯加重,雖有便意,但努爭不出,腹脹,曾服各類清降火邪之劑不效,自服果導片,日漸加量,便出偏軟。刻下症:伴口幹不欲飲,晨間口黏,平素畏寒,納可,寐安,舌淡苔黃膩,脈弦滑。

西醫診斷:便秘。

中醫診斷:便秘,證屬陽虛不運,痰濕內阻。

治法:溫陽健脾,化痰通便。

處方:溫膽湯合芪附東加味。

藥用:生黃芪20g,熟附子、法半夏、陳皮、淡竹茹、生大黃(後下)、柴胡、白芍、桃仁各10g,炒枳實、茯苓、全瓜蔞各15g,桔梗、生甘草各6g。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服上方3劑後,即覺腹部隱痛,便意強烈,便出暢快,腹脹消失,自感輕鬆。但仍口幹思飲,舌紅苔黃膩,脈同前。守原方加川黃連6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三診:藥後大便通暢,每日2次,質成形,諸症均改善,舌苔轉白膩,脈同上。守上方去黃連。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四診:因外出公差,停藥2天期間未解大便,伴腹脹,本月經量減少,行經時腹脹痛,舌脈同上。守上方去柴胡、白芍,加當歸20g,青皮10g。10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五診:藥後便出暢快,每日1次,質成形,腹脹消失,餘情同上。再進10劑而告愈。

按語:便秘一證,臨床以熱結津虧多見。本案久病必虛,屬陽虛不運致大便不通之虛實夾雜證,以實(痰熱)為主,故以溫膽湯合芪附湯為主,標本兼顧,使陽複脾健痰熱去而病癒。

【驗案4】腹瀉

李某,男,40歲,司機,2011年1月25日初診。

腹瀉1個月,每日6~7次,質稀。經服西藥抗生素後,大便偏稀,每日3~4次,夾有白色黏液,遇寒加重,反復發作,平素畏寒,納可,寐安,舌淡苔白膩,脈滑。

西醫診斷:腹瀉。

中醫診斷:腹瀉,證屬寒飲內伏,聚而化痰,痰濁阻滯。

治法:溫陽化飲,健脾祛痰。

處方:溫膽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

藥用:茯苓15g,桂枝、白術、陳皮、炒枳實、淡竹茹、柴胡、白芍、白頭翁各10g,蒲公英20g,法半夏10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二診:藥後大便成形,每日2次,餘症悉除,舌淡苔薄膩,脈滑。因工作關係,改用中成藥玉屏風口服液,每日2次,1次1支(10mL)。堅持服用半個月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三診:自訴1周前因出車著涼,症狀復發。刻下症:腹瀉,日行6~7次,質稀,夾有白色黏液,餘情同上,舌淡苔白膩,脈滑。繼宗原法,守初診方,5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四診:藥後諸症明顯改善。再進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並囑患者注意避寒就溫,忌食生冷油膩之品。後追訪半年未見發作。

按語:該患者陽虛之體,內伏寒飲,久聚為痰,痰阻則中焦升降失司,固攝失常,故以溫膽湯配苓桂術甘湯標本兼顧,溫陽化痰,調理中焦功能而獲效。

【驗案5】銀屑病

王某,男,40歲,已婚,2011年3月12日初診。

因外傷致銀屑病病史10餘年,經服西藥激素及外用搽劑等,未有明顯療效。

刻下症:全身皮膚瘙癢、皮屑明顯,尤以頭皮為甚,冬季作甚,納可,大便稀,日行2~3次,寐安,心煩,唇暗,舌邊齒痕,舌暗紅襯紫苔薄黃膩,脈滑。

西醫診斷:銀屑病。

中醫診斷:白疕,證屬濕熱內阻,痰瘀互結。

治法:清熱化痰,涼血祛瘀。

處方:溫膽東加減。

藥用:黃芩10g,茯苓10g,法半夏10g,枳殼10g,竹茹10g,青皮10g,陳皮10g,白鮮皮15g,地膚子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二診:藥後皮膚脫屑不明顯,大便偏稀,納可,寐安,心煩明顯改善,舌邊齒痕,苔前部黃膩明顯減少,脈滑。仍以健脾化痰、涼血祛瘀為法,守上方,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按語:患者既往外傷後致體內出血,離經之血未及時排出或消散,瘀積於內,血行不暢,氣血不能濡養皮膚而致皮膚脫屑、瘙癢。綜合脈症,病機總屬濕熱內阻、痰瘀互結,治以清熱化痰、涼血祛瘀為法,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活血化瘀之品,諸藥合用,達到熱清、痰化、瘀去之效。銀屑病是臨床難治之病,臨床宜中西結合綜合診治,而中醫藥治療雖有常規之法,亦有變通之治,貴在堅持,重在因證施宜,選方得當。■

分2次溫服。

二診:藥後可入睡,夜間能睡3個小時左右,但醒後再難入睡。胸悶、口苦明顯減輕,自覺精神好轉,情緒較平和,舌脈同上。效不更方,守上方繼服20劑,諸症悉除,神清氣爽。

按語:《張氏醫通· 不寐》曰:“不寐有二,有病後虛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人不寐。”國醫大師洪廣祥教授常以口苦、胸悶、舌苔黃膩、脈滑為辨證要點,再依情緒不暢,情志鬱結為誘因,認為本案當屬痰濁內阻,鬱久化熱,擾動心神所致,故以溫膽湯為主降火化痰以安神。

【驗案3】便秘

洪某,女,34歲,出納員,2010年10月20日初診。

便秘多年,近1年明顯加重,雖有便意,但努爭不出,腹脹,曾服各類清降火邪之劑不效,自服果導片,日漸加量,便出偏軟。刻下症:伴口幹不欲飲,晨間口黏,平素畏寒,納可,寐安,舌淡苔黃膩,脈弦滑。

西醫診斷:便秘。

中醫診斷:便秘,證屬陽虛不運,痰濕內阻。

治法:溫陽健脾,化痰通便。

處方:溫膽湯合芪附東加味。

藥用:生黃芪20g,熟附子、法半夏、陳皮、淡竹茹、生大黃(後下)、柴胡、白芍、桃仁各10g,炒枳實、茯苓、全瓜蔞各15g,桔梗、生甘草各6g。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服上方3劑後,即覺腹部隱痛,便意強烈,便出暢快,腹脹消失,自感輕鬆。但仍口幹思飲,舌紅苔黃膩,脈同前。守原方加川黃連6g。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三診:藥後大便通暢,每日2次,質成形,諸症均改善,舌苔轉白膩,脈同上。守上方去黃連。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四診:因外出公差,停藥2天期間未解大便,伴腹脹,本月經量減少,行經時腹脹痛,舌脈同上。守上方去柴胡、白芍,加當歸20g,青皮10g。10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五診:藥後便出暢快,每日1次,質成形,腹脹消失,餘情同上。再進10劑而告愈。

按語:便秘一證,臨床以熱結津虧多見。本案久病必虛,屬陽虛不運致大便不通之虛實夾雜證,以實(痰熱)為主,故以溫膽湯合芪附湯為主,標本兼顧,使陽複脾健痰熱去而病癒。

【驗案4】腹瀉

李某,男,40歲,司機,2011年1月25日初診。

腹瀉1個月,每日6~7次,質稀。經服西藥抗生素後,大便偏稀,每日3~4次,夾有白色黏液,遇寒加重,反復發作,平素畏寒,納可,寐安,舌淡苔白膩,脈滑。

西醫診斷:腹瀉。

中醫診斷:腹瀉,證屬寒飲內伏,聚而化痰,痰濁阻滯。

治法:溫陽化飲,健脾祛痰。

處方:溫膽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

藥用:茯苓15g,桂枝、白術、陳皮、炒枳實、淡竹茹、柴胡、白芍、白頭翁各10g,蒲公英20g,法半夏10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二診:藥後大便成形,每日2次,餘症悉除,舌淡苔薄膩,脈滑。因工作關係,改用中成藥玉屏風口服液,每日2次,1次1支(10mL)。堅持服用半個月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三診:自訴1周前因出車著涼,症狀復發。刻下症:腹瀉,日行6~7次,質稀,夾有白色黏液,餘情同上,舌淡苔白膩,脈滑。繼宗原法,守初診方,5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

四診:藥後諸症明顯改善。再進7劑,日1劑,水煎服,分2次溫服。並囑患者注意避寒就溫,忌食生冷油膩之品。後追訪半年未見發作。

按語:該患者陽虛之體,內伏寒飲,久聚為痰,痰阻則中焦升降失司,固攝失常,故以溫膽湯配苓桂術甘湯標本兼顧,溫陽化痰,調理中焦功能而獲效。

【驗案5】銀屑病

王某,男,40歲,已婚,2011年3月12日初診。

因外傷致銀屑病病史10餘年,經服西藥激素及外用搽劑等,未有明顯療效。

刻下症:全身皮膚瘙癢、皮屑明顯,尤以頭皮為甚,冬季作甚,納可,大便稀,日行2~3次,寐安,心煩,唇暗,舌邊齒痕,舌暗紅襯紫苔薄黃膩,脈滑。

西醫診斷:銀屑病。

中醫診斷:白疕,證屬濕熱內阻,痰瘀互結。

治法:清熱化痰,涼血祛瘀。

處方:溫膽東加減。

藥用:黃芩10g,茯苓10g,法半夏10g,枳殼10g,竹茹10g,青皮10g,陳皮10g,白鮮皮15g,地膚子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二診:藥後皮膚脫屑不明顯,大便偏稀,納可,寐安,心煩明顯改善,舌邊齒痕,苔前部黃膩明顯減少,脈滑。仍以健脾化痰、涼血祛瘀為法,守上方,14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按語:患者既往外傷後致體內出血,離經之血未及時排出或消散,瘀積於內,血行不暢,氣血不能濡養皮膚而致皮膚脫屑、瘙癢。綜合脈症,病機總屬濕熱內阻、痰瘀互結,治以清熱化痰、涼血祛瘀為法,在溫膽湯的基礎上加活血化瘀之品,諸藥合用,達到熱清、痰化、瘀去之效。銀屑病是臨床難治之病,臨床宜中西結合綜合診治,而中醫藥治療雖有常規之法,亦有變通之治,貴在堅持,重在因證施宜,選方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