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拿什麼拯救你,失控的共用單車?

文 | origin

ofo、摩拜又雙叒叕免費了。

兩家共用單車的龍頭借著兩會的時機,在北京推出免費騎行一周的活動。一周完了還不夠,那就再來一周。從3月6號開始,北京地區ofo和摩拜使用者們充值的騎行資金就沒見少過。

看起來這實在是一箭三雕的事——政府提倡了綠色出行;共用單車平臺又能拉高月活,吸引新用戶註冊;而用戶也能借此坐享免費,又省下一筆辣條錢。

這只是共用單車競爭升級的一個縮影,兩會上馬化騰說“共用單車會不會貼錢讓用戶騎?”,這句話已經開始應驗,從融資大戰、車輛地面圈地戰、智能鎖等車輛本身的PK,再到拼押金拼到0押金、拼價格拼到免費甚至通過充返活動給用戶送錢,

共用單車市場競爭面已經越來越廣、越來越失控。

與此同時,競爭加劇的背後,隱藏著共用單車行業的發展焦慮,這種焦慮源於對用戶的渴求,源於盈利模式的孱弱。盈利模式的孱弱讓共用單車平臺急切地要圈住更多用戶,為投資人許下在未來創造大量價值的美好諾言;反過來,不斷膨脹的用戶群在消耗越來越多成本的同時,卻並沒有創造足夠的收入,

又加深了人們對共用單車行業盈利能力的懷疑,共用單車將騎向何處?

共用單車正在陷入失控的漩渦。

失控的單車競爭:圈地、圈人、圈錢

免費騎行的背後,是融資額劇增,ofo與摩拜兩家頭部玩家披露的總融資額達到70億,僅在今年頭2個月,ofo與摩拜披露的融資額就超過50億人民幣;

拿到融資後的結果,是進駐城市劇增,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50座城市接入了共用單車,

東部沿海城市成了共用單車的天下;

更進一步,則是單車投放量劇增,ofo稱其單車投放量已經達到百萬級別,摩拜在去年年末也已達到50萬輛的投放水準。

共用單車行業如同一個氣球,氣球內部是各家共用單車平臺白刃相接,產生的劇烈反應讓整個行業迅速膨脹。

然而輪子轉得飛快的共用單車近況跟三年前的網約車行業是如此相似:玩家們為了贏得更多的用戶,

靠現金補貼大打價格戰——充100送100的活動已經不夠吸引眼球,那就直接免費。

事實上,從去年12月開始,ofo就開啟了免費活動,不過當時是每週一天。今年各方玩家紛紛拿到了高額融資,共用單車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免費活動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從一天到三天再到整周。推出免費活動的玩家也越來越多,除了摩拜、ofo,其他如小藍單車、永安行等等也相繼推出過免費騎行。

免費的同時,共用單車還在四處攻城掠地。ofo在APP上即時更新著進入每一座新城市的動態,目前這家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共用單車平臺宣稱進駐全球超過40個城市,還打入了紐約、倫敦、新加坡等海外市場;摩拜也不甘示弱,打入全國近二十個城市,還宣佈出海首站新加坡,跟ofo正面交鋒;分別以深圳和上海為大本營的小藍單車與永安行,則在最近進駐北京,要和ofo、摩拜決戰紫禁城。短短半年時間,共用單車就席捲了半個中國,劍指海外。

除了在地域上把攤子鋪開,共用單車平臺還在局部地區用瘋狂的投放量打壓對手。在筆者的目測中,各路共用單車在北京各個地鐵站的數量較兩個月前足足翻了一番——之前它們還能在人行道上老老實實待著,現在已經在和機動車搶道了。新京報的報導稱北京的共用單車數量已經超過20萬,在深圳與上海這個數字更誇張。據統計,共用單車在深圳的投放量是32萬輛,上海的這一資料則是45萬。

日前有媒體撰文指出,共用單車行業在投放量上陷入了“囚徒困境”——為了不被競爭對手搶奪用戶,平臺必須加大單車的投放量,以至於在某些地區,特別是一線城市,出現了共用單車投放的“過飽和狀態”+自行車的身份,它身上的公共利益性質比以往任何O2O項目都更強,這使它更容易地俘獲了用戶的心。

這個由大學生們最初開始推動的新行業,一開始帶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而後資本的洗禮讓它瘋狂膨脹,高速擴張來不及看路,共用單車成為失控單車。即將到來的一輪政策對這個年輕的行業首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一批實力不濟的跟風玩家將很快倒在政策的高門檻下;共用單車行業的發展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狂奔一路後,即將進入優勝劣汰、規範化的發展階段。

共用單車的本質是什麼?有人說是解決最後3公里的共用出行方式,也有人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金融遊戲,無論任何如果是對使用者是有價值的服務、對社會有益於提升出行效率和城市管理效率,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如何套住這批脫韁的野馬,是市場在未來數月或更短的時間一定會給出答案。

短短半年時間,共用單車就席捲了半個中國,劍指海外。

除了在地域上把攤子鋪開,共用單車平臺還在局部地區用瘋狂的投放量打壓對手。在筆者的目測中,各路共用單車在北京各個地鐵站的數量較兩個月前足足翻了一番——之前它們還能在人行道上老老實實待著,現在已經在和機動車搶道了。新京報的報導稱北京的共用單車數量已經超過20萬,在深圳與上海這個數字更誇張。據統計,共用單車在深圳的投放量是32萬輛,上海的這一資料則是45萬。

日前有媒體撰文指出,共用單車行業在投放量上陷入了“囚徒困境”——為了不被競爭對手搶奪用戶,平臺必須加大單車的投放量,以至於在某些地區,特別是一線城市,出現了共用單車投放的“過飽和狀態”+自行車的身份,它身上的公共利益性質比以往任何O2O項目都更強,這使它更容易地俘獲了用戶的心。

這個由大學生們最初開始推動的新行業,一開始帶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而後資本的洗禮讓它瘋狂膨脹,高速擴張來不及看路,共用單車成為失控單車。即將到來的一輪政策對這個年輕的行業首先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一批實力不濟的跟風玩家將很快倒在政策的高門檻下;共用單車行業的發展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狂奔一路後,即將進入優勝劣汰、規範化的發展階段。

共用單車的本質是什麼?有人說是解決最後3公里的共用出行方式,也有人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金融遊戲,無論任何如果是對使用者是有價值的服務、對社會有益於提升出行效率和城市管理效率,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如何套住這批脫韁的野馬,是市場在未來數月或更短的時間一定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