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因為這個國家的刺激,史達林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重工業!

1928年,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蘇聯的面前,怎麼發展國民經濟?

當時的蘇聯,經濟基礎還很薄弱。雖然新經濟政策使蘇聯得到復蘇,但直到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遠遠落後於各個資本主義國家。

全國只有不到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靠畜力、人力完成,大約一半成年居民不識字。面對西方的經濟封鎖和戰爭威脅,怎樣才能使蘇聯迅速發展起來?史達林把目光盯在工業化上,這也是大多數蘇聯領導人的共識,事實上列寧早就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政治公式:共產主義=蘇維埃政權+電氣化。但在此時,蘇聯政府內部就怎樣發展工業化的問題產生了分歧,路該怎麼走?

一部分人主張從農業、輕工業到重工業,按經濟規律一步步來。另一部分人主張快速發展重工業,借重工業提供的新技術設備來提升整個國家工業化水準和整體經濟實力。

希望按經濟規律辦事的布哈林認為外界的壓力不像想像中那麼大,

要求和諧發展國民經濟。他說:“爭論的重點是,如果我們撇開國際事務,我們是否能夠建設並建成社會主義。”而希望高速發展重工業的托洛茨基激烈地批評說:“撇開是辦不到的!如果‘撇開’天氣和民警,可以在正月間裸☆禁☆體走在莫斯科街頭。但是我擔心,如果你們這樣做,無論天氣和民警都不會‘撇開’你們。”他們將布哈林的主張斥責為“花布工業化”。對此,史達林剛開始對“高速度”工業化持批判態度,
傾向布哈林的意見,但是因為一個國家,使史達林改變了態度。他明確提出了要高速度實現蘇聯工業化問題。

正是當時風雨飄搖的中國影響了史達林。他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現代化的國防武器,而沒有這些武器就不能保持國家獨立,國家就會變成外敵用武的對象。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一樣。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

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禁☆躪它”。正是任人宰割、毫無能力反抗的中國堅定了史達林不惜一切代價發展重工業的想法。戰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連反抗的能力都沒有。而當時的中國除了抗議之外,抵禦不了任何外敵。

再加上當時的國際環境形勢對蘇聯十分不利,空前的繁榮讓西方世界充滿信心,繼續封鎖蘇聯經濟。況且資本主義國家干涉蘇聯的戰爭並不遙遠。

而1927年,英國宣佈斷絕英蘇關係,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作鬥爭”。30年代,威脅日益趨向事實。德、日、意三國叫囂著戰爭。1936年,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所以說戰爭威脅對蘇聯的壓力一直沒有減輕過。蘇聯不能像中國一樣任人宰割,蘇聯人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當時絕對多數蘇聯領導人的想法。

史達林選擇了高速工業化。面對國際形勢的日益緊張,他不認為蘇聯擁有按部就班慢慢來的時間。那麼,怎樣實現高速工業化呢?在史達林眼中,既不能像18世紀的英國那樣靠殖民地積累資本,也不能像19世紀的德國靠對法戰爭來加速自己的工業化,在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甚至無法像沙皇俄國那樣通過大規模地出讓經營權給外國來獲得貸款進行工業化,那麼蘇聯的工業化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通過本國節約來籌集發展工業的資本。蘇聯用國家計畫手段最大限度地掌控資源;實行農業集體化,擴大工農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以擴大內部的資金積累;用計畫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國防工業。這就意味著農民和農業必須付出重大的犧牲來為高速工業化服務。而這無疑是與保護農民利益的新經濟政策相背離。

但是蘇聯需要的是速度。史達林經常說:“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而且高速工業化很有魅力,對於許多希望祖國強大起來的蘇聯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具有高歌猛進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了。於是在爭論中,史達林佔據了上風。隨後,蘇聯開始實行高強度的計劃經濟。

1929年,蘇聯制定出了第—個五年計劃期間,計畫用來發展工業的投資總額為l9l億盧布,其中重工業部門佔用3。在四年零三個月內工業建設實際投資248億盧布,比原定計劃增長20.8%。對重工業的建設投資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環節。在五年計劃期間新建起來的l500多個工廠中,大多數是用最新技術裝備起來的大工廠。它們奠定了蘇聯工業的強大基礎。

1929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西方世界陷入大蕭條之中。貿易銳減,物價暴跌,工商企業和銀行紛紛倒閉,失業人數激增。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的蘇聯,引起了西方的注意。西方的大量資本、技術和技術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蘇聯把握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有人認為:利用西方的資金和技術會造成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史達林則表示:“以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絕對閉關自守,絕對不依賴周圍各國,這就是愚蠢之至。”拖拉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一個代表符號。因為它解放的是最廣大的農業生產力。

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10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這個奇跡般的速度,來自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保障,也是對蘇聯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類似于今天我們所謂的利用外資。事實上,30年代,蘇聯大部分骨幹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是:機器製造業、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石油的產量;

居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是:電力、生鐵、鋼的產量;

居歐洲第三,世界第四的是:煤和水泥的產量。10年間,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製造業等部門。

蘇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西方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但是如此快的速度也讓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蘇聯犧牲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犧牲農業正常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片面增長,經濟發展失調。國家強大了,但人民生活貧窮。用計畫、行政手段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忽視和排斥市場的調節作用。沒有及時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問題,為日後蘇聯的發展留下了嚴重的隱患,蘇聯的解體毫無疑問是受到經濟發展失調的影響。但是,當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當蘇聯取得二戰勝利的時刻,證明了蘇聯當時的做法是明智的而又正確的,沒有重工業,是不可能戰勝納粹德國的。

史達林選擇了高速工業化。面對國際形勢的日益緊張,他不認為蘇聯擁有按部就班慢慢來的時間。那麼,怎樣實現高速工業化呢?在史達林眼中,既不能像18世紀的英國那樣靠殖民地積累資本,也不能像19世紀的德國靠對法戰爭來加速自己的工業化,在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甚至無法像沙皇俄國那樣通過大規模地出讓經營權給外國來獲得貸款進行工業化,那麼蘇聯的工業化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通過本國節約來籌集發展工業的資本。蘇聯用國家計畫手段最大限度地掌控資源;實行農業集體化,擴大工農產品價格上的剪刀差,以擴大內部的資金積累;用計畫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國防工業。這就意味著農民和農業必須付出重大的犧牲來為高速工業化服務。而這無疑是與保護農民利益的新經濟政策相背離。

但是蘇聯需要的是速度。史達林經常說:“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而且高速工業化很有魅力,對於許多希望祖國強大起來的蘇聯人來說,這實在是太具有高歌猛進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了。於是在爭論中,史達林佔據了上風。隨後,蘇聯開始實行高強度的計劃經濟。

1929年,蘇聯制定出了第—個五年計劃期間,計畫用來發展工業的投資總額為l9l億盧布,其中重工業部門佔用3。在四年零三個月內工業建設實際投資248億盧布,比原定計劃增長20.8%。對重工業的建設投資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環節。在五年計劃期間新建起來的l500多個工廠中,大多數是用最新技術裝備起來的大工廠。它們奠定了蘇聯工業的強大基礎。

1929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西方世界陷入大蕭條之中。貿易銳減,物價暴跌,工商企業和銀行紛紛倒閉,失業人數激增。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的蘇聯,引起了西方的注意。西方的大量資本、技術和技術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蘇聯把握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有人認為:利用西方的資金和技術會造成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史達林則表示:“以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絕對閉關自守,絕對不依賴周圍各國,這就是愚蠢之至。”拖拉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工業化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一個代表符號。因為它解放的是最廣大的農業生產力。

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10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這個奇跡般的速度,來自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的保障,也是對蘇聯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類似于今天我們所謂的利用外資。事實上,30年代,蘇聯大部分骨幹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是:機器製造業、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石油的產量;

居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是:電力、生鐵、鋼的產量;

居歐洲第三,世界第四的是:煤和水泥的產量。10年間,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飛機、汽車、化學、重型和輕型機器製造業等部門。

蘇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西方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但是如此快的速度也讓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蘇聯犧牲經濟均衡發展特別是犧牲農業正常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片面增長,經濟發展失調。國家強大了,但人民生活貧窮。用計畫、行政手段組織社會經濟生活,忽視和排斥市場的調節作用。沒有及時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問題,為日後蘇聯的發展留下了嚴重的隱患,蘇聯的解體毫無疑問是受到經濟發展失調的影響。但是,當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當蘇聯取得二戰勝利的時刻,證明了蘇聯當時的做法是明智的而又正確的,沒有重工業,是不可能戰勝納粹德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