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狂燒錢,估值10億美元的AR獨角獸Blippar深陷泥潭

本文相關引用及參考:businessinsider

AR初創公司Blippar目前正在大把大把地燒錢,但即便如此,其用戶活躍度仍然很低,而公司的商業模型也尚未明確。

(映維網 2017年4月17日)前員工透露,英國融資額最多的科技初創公司之一Blippar目前正在大把大把地燒錢。

但即便如此,其用戶活躍度仍然很低,而公司的商業模型也尚未明確。

Blippar的聯合創始人史提夫·斯賓塞(Steve Spencer)、安博裡希·米特拉(Ambarish Mitra)、奧馬爾·塔伊布(Omar Tayeb)和傑西·布徹(Jess Butcher)

增強現實公司Blippar自2010年成立以來便經歷過數個轉捩點。

消息人士稱,

這家公司已經燒掉了數千萬美元。

Blippar至今已經完成了7900萬英鎊融資,但很快便會進行下一輪的融資。

高級工作人員表示,只有少部分使用者正在積極使用Blippar應用,而該公司的營收幾乎為零。

曾供職於Blippar不同部門的6位前員工匿名透露稱,Blippar對其增強現實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的公開宣傳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聯合創始人安博裡希·米特拉在2015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稱,

Blippar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並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角獸。米特拉也一度表示:“對於我正在打造的東西,其影響力甚至會比互聯網還要大。” Blippar宣稱,“我們的技術擁有6500萬名用戶”。但內部員工表示,其主要產品Blippar應用的使用者僅占“6500萬”的一小部分。而Blippar官方拒絕透露這部分使用者:“我們不會透露每月的活躍用戶。”

前員工預計,Blippar每月燒錢達到300萬美元。

延伸閱讀:16個月虧損3130萬美元 AR公司Blippar尋求新一輪融資

Blippar的一名發言人在聲明中表示:“作為一家私人公司,我們不會對每月的支出數字和現金流進行評論,但我們可以確認這些言論都不正確。”

該公司還表示,他們專注於其技術的“長期願景”,而這需要一定的發展時間。他們說:“如同所有開闢新天地的公司,我們也明白我們的目標需要時間。”

“但隨著我們於最近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視覺發現流覽器(最終允許使用者通過視覺而不是字詞進行搜索);一套可讓任何人DIY自己AR體驗的工具;以及即將推出的一系列面向消費者的功能,

我們對前方的發展感到興奮。”

1. 從印度貧民窟到倫敦獨角獸

Blippar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監安博裡希·米特拉

Blippar于2010年成立,聯合創始人包括:執行總監安博裡希·米特拉;技術總監奧馬爾·塔伊布;首席行銷官傑西·布徹;以及首席創意總監史提夫·斯賓塞。

由於經常出現在新聞媒體中,40歲的米特拉顯然更為人所熟知。

米特拉在接受Fast Company的採訪時表示,出生於印度中產階級家庭的米特拉於16歲離家出走,並在德里的貧民窟裡獨自生活。後來,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創業大賽的廣告,並憑藉自己出色的商業計畫贏得了1萬美元的獎金。米特拉利用這筆資金創辦了一個專為女性服務的網站WomenInfoline。據BBC報導,他帶領這家公司成功上市,而在米特拉搬往英國倫敦之前,WomenInfoOnline的雇員一度多達125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他的故事就像電影一樣經過誇大和修飾,WomenInfoOnline事實上並沒有上市。米特拉則宣稱《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不準確”,然後3月份通過內部備忘錄向員工解釋稱:他只是將這個網站交給了另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印度經濟時報》曾引述米特拉稱,他曾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書。然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表示他們並沒有米特拉的入學記錄。米特拉隨後解釋說他的說法被錯誤地引用,而他也承認,自己並沒有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不要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Blippar的投資者和員工擔心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Blippar最初是作為一款增強現實應用進行公開宣傳,但從去年3月份開始已經“成為”一家人工智慧視覺搜尋引擎。這家公司至今的融資額為7900萬英鎊(約9900萬美元),估值一度達到15億美元。米特拉表示,自己在2013年拒絕了一家美國公司的收購,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最為人所熟知的仍然是AR,其應用可讓使用者掃描產品包裝,然後在螢幕上顯示額外的內容。對品牌而言,這項功能可以為產品包裝增加一層交互性。至於使用者,他們可以與有趣的內容(如遊戲)進行互動。

兩家機構的消息人士稱,在Blippar的早期,品牌對他們的技術感到非常興奮,同時願意為服務支付費用。但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下降,品牌的熱情已經下降。

多個訊息源稱,Blippar策略的調整(從AR應用轉為視覺搜尋引擎)已經導致這家公司陷入困難的財務狀況。

米特拉曾表示,他希望全新的Blippar可以識別“萬億”個物件,但這需要時間和金錢。一位元消息人士說:“隨著公司轉向電腦視覺和視覺流覽器,他們對工程方面投資了很多,但這是一個巨大的(計算)挑戰。”

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招募更多的工程師,並對銷售部門進行裁員。

去年,Blippar關閉了位於日本、土耳其和印度的辦公室,但我們不清楚有多少員工受到影響。Blippar也對倫敦辦公室進行了裁員。根據前首席商務官葛籣·德魯利(Glen Drury)的個人LinkedIn資料,德魯利於去年年初加盟Blippar,但入職不到六個月便被裁撤。

Blippar在去年5月份聘用了英國外交官丹尼·洛佩斯(Danny Lopez)為首席運營官。洛佩茲曾在紐約擔任英國總領事,負責在美國推廣英國科技事業。在加入Blippar後,洛佩茲將負責公司的全球發展。

在2015年,工程師王學軍(清華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加盟Blippar,負責電腦視覺。

這家公司已經證實了辦公室的關閉,但他們表示目前有70位國際“合作夥伴”正在將其技術轉售給廣告客戶。Blippar在聲明中說:“國際辦事處的整合將使我們能夠把資源集中在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地區。”

2. Blippar正在大把大把地燒錢

兩名前雇員表示,他們離開的原因是Blippar以“燒錢”度日,他們預測這家公司每月的支出約為300萬美元。

一名員工表示,Blippar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花光了2015年的融資(有報導稱金額為4500萬美元)。英國公司登記局的資料顯示了兩筆股權交易,一筆在2013(1200萬美元),另一筆在2014年(2500萬美元),總額為3700萬美元。

這位員工說:“他們永遠都不能滿足投資者的期望。”

Blippar此前表示,投資者所有的資金都已經到位。

“就期望而言,Blippar的團隊和我們的投資者都專注于長期的願景,搭建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之間的橋樑,説明人們通過視覺的力量暫態理解世界,以及周圍的機會。”

第二名員工透露,如果按照當前的速度,Blippar在2017年底便會“燒完”2016年的融資(5400萬美元)。

這兩位前雇員預測,Blippar每月的支出為300萬美元。

根據Blippar本身的資料,2016年每月的支出介於100萬英鎊至200萬英鎊之間。

截至2016年3月,Blippar的營收為850萬英鎊,虧損達2600萬英鎊。就平均而言,該公司在這一時期的基礎業務中每月虧損160萬英鎊。

該公司的檔還顯示,在此期間的支出為2300萬英鎊。即在過去16個月中,平均每月出現143萬英鎊的負現金流。

但Blippar的成本可能會上升,這意味著每月240萬英鎊的支出估算很合理。

以下是Blippar財務總結:

Blippar迄今已通過高通風投、房地產開發商Nick Candy和馬來西亞政府投資部門Khazanah Nasional Berhad完成了7900萬英鎊的融資。

截至2016年3月,Blippar的營收為850萬英鎊,高於2014年的450萬英鎊。

同期虧損為2600萬英鎊,高於2014年的500萬英鎊。

人力成本上漲了六倍,從原來的220萬英鎊上升至1200萬英鎊。

技術員工人數已由26人增至60人。

3. Blippar的活躍用戶量很低

Blippar聲稱,公司所有的業務共擁有6500萬名用戶。一名發言人稱:“Blippar旗下擁有Blippar應用、Layar應用,以及數個使用我們SDK的貼牌應用。我們技術的使用者數位已經超過了6500萬。但我們不會公佈每月的活躍用戶數量。”在去年11月的推廣中,Blippar使用了6500萬這一數位。

Blippar表示:“我們不會公開我們活躍使用者的數位,因為數位每月都有所不同,這具體取決於品牌活動的數量和範圍。”

消息人士稱,其大部分用戶來自Blippar於2014年收購的AR應用程式Layar。

Layar目前仍未一款獨立的應用,而在收購發生之前便已經預裝至三星Galaxy S等智慧手機中。你可以通過這款應用掃描二維碼或Layar的標誌,然後螢幕中會顯示額外的內容。Blippar在宣佈收購Layar後表示,該交易使其得到了“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消費者AR應用之一”。

一名消息人士承認,在Blippar收購Layar之前,其月活躍用戶正在不斷下降。這位元消息人士聲稱,Blippar的月活躍用戶在2013年為518000人,2015年則下降至504000。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Blippar使用了Layar的數位。他們現在會說‘Blippar公司’,但大部分用戶其實都來自於Layar。或許他們正在使用Blippar(軟體發展套件),但他們並不是常規的用戶。”

另一位元消息人士稱,商業團隊會對外稱用戶量已經超過6500萬,但如果廣告商質疑,他們會給出真實的數字。

“廣告商顯然擔心這一點。這也是最主要的回饋之一,廣告商會提出正確的問題,他們對真實情況十分關注,他們非常警惕實際的Blippar用戶數量。”

4. Blippar的開局很好,但發展不盡如人意

一位元曾使用Blippar服務的機構稱,使用者參與度“極其糟糕,令人震驚”,但他們拒絕提供數字。

一名前員工表示,根據推廣的不同,使用者參與度也會不同,但無論如何也不足以推動營收增長。

另一家公關公司的執行總監表示,當這款應用首次亮相的時候,Blippar應用在希望嘗試創新技術的廣告商中十分受歡迎。

“廣告商準備將創新預算分配給Blippar,當時許多廣告商都在產品中添加二維碼。當你考慮包裝的時候,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傳播管道。”

這位CEO補充說:”早期的交互率相當高,這在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問題是,用戶基數上的增長很少,重複使用率很低。”

吉百利在2012年使用了Blippar的服務。使用者在通過Blippar掃描包裝後,手機螢幕中會出現一款30秒的小遊戲。一名吉百利的高級行銷人員當時稱,她“十分喜歡”Blippar,她被這項技術“深深折服”。

一名前員工表示:“Blippar的技術的確很有趣,但沒有理可以說服使用者接受這款應用程式並使用它。”

外部資料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根據分析機構SimilarWeb的資料,Blippar應用的使用率並不高。只有不到0.4%的英國安卓用戶在安裝後20天再次打開Blippar。

與之對比,其他“娛樂性”應用程式的平均值為4.8%。這聽起來不是那麼糟糕,但如果你與一款頂級的應用程式相比,比如說Snapchat(比Blippar更新,同時還提供AR功能),你就會發現不到0.4%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數字。如下圖所示,Snapchat的資料約為18%。

Blippar在美國的數字為0.5%,而Snapchat則為22%。

Blippar表示,在Blippar的廣告活動中,平均用戶使用時長為85秒。

該公司補充說:“至於廣告活動之外的Blippar使用,我們正在不斷提高認知度和內容體驗,我們知道我們的願景很遠大,而這需要時間才能實現。”

6. “不幸的是,該公司很樂意轉變,但這幾乎就像原地旋轉,沒有真正的轉變。”

消息人士透露,Blippar的技術經歷了幾次重大變化,並最終形成了“混合商業模式”。“不幸的是,該公司很樂意轉變,但這幾乎就像原地旋轉,不是真正的轉變。”

根據前員工的說法和公開記錄,這幾年來Blippar的核心技術正是如此演變。

在2012年,高通表示,Blippar的AR技術是基於高通的AR服務Vuforia。

據TechCruch報告,Blippar於2014年收購了Layar,而Blippar執行總監安博裡希·米特拉開始將Vuforia稱為“競爭對手”。消息人士解釋說:“他們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了。”

在去年底,Blippar再一次調整策略,從AR轉型為物件識別。

現在,如果你打開當前版本的Blippar,其會直接導向手機攝像頭。如果你把手機攝像頭對準不同的日常物件,Blippar可以進行識別並提供額外的資訊。例如,如果你對準一杯茶,Blippar會顯示茶的定義和配方,然後還有附近的咖啡廳推薦。

Blippar在2016年12月承諾會給用戶帶來面部識別功能,但該技術尚未正式鋪開。如果打開應用,你會馬上發現一個關於面部識別的保留頁面。

Blippar承認,這些年來他們的策略發生了變化。他們說:“作為一家成立至今僅為6年的公司,以及作為一家科技公司,Blippar需要根據時間的推移而調整策略,這一點理所當然,也非常重要…因此,借助一支分佈在英國、美國和印度辦事處的世界級別的工程師隊伍,我們已經在AI、電腦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培養了我們的能力。”

7. Blippar’的圖像識別只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Blippar的財務表明,留給該公司擴展其物件識別技術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專家表示,當前版本的Blippar應用在功能上十分有限。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電腦視覺專家彼得·本特利(Peter Bentley)的說法,這款應用只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他說:“這是一款有趣的玩具,但尚未準備好成為一款真正的應用,其還需要更多的資料。穀歌數年來一直在埋頭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無論汽車開向何處,它們正在生成更多的資料,可以學習道路的樣子。(Blippar的資料集很龐大,但尚未有足夠的例子可以理解其正在識別的物件。”

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斯蒂芬·希克斯(Stephen Hicks)讚揚了Blippar在為移動設備帶來AR功能的努力,但同時表示,這家公司將會受限於資料集。

他說:“缺點在於,它在靜態圖像的資料集上進行測試。大多數初創公司都沒有能力從用戶的角度來尋找真實世界的圖像,所以他們必須回到資料庫之中。”

在測試Blippar的物件識別技術時,我們發現這款應用將“腳”識別為“手”,將“餐桌”識別為“雨衣”,並將“桌子”識別為“搖籃”。當然,Blippar準確地識別出地板、唱片機和咖啡桌。

Blippar表示,在一般水準上描述世界時,其視覺識別功能可以媲美“擁有33000個詞彙的兒童”。

發言人稱:“在某些方面,Blippar應用程式的理解程度更高,精度更高。但是,索引物理世界需要時間,而這個過程現在已經通過AI進行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領域的識別將會變得更加準確。”

8. “但營收增長並不匹配他們的投資,所以他們需要再次推銷這個偉大的夢想。”

Blippar在2017年又該何去何從呢?

據彭博社報導,該公司正試圖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但Blippar拒絕對此進行評論。

一位消費人士稱,:“人們之所以會投資(Blippar)是因為他們相信米特拉的說法。偉大的夢醒需要大量的資金…但營收增長並不匹配他們的投資,所以他們需要再次推銷這個偉大的夢想。”

但是,競爭對手已經步步逼近。

上月有消息人士稱:“Blippar要突圍的一個方法是將技術集成到手機的攝像頭中,這樣你就無需打開單獨的應用。然後,Blippar可以將技術銷售給手機廠商,這是唯一的途徑。”

而不久之後,三星推出了Galaxy S8,其攝像頭內置了名為Bixby Vision的物件識別技術。

另外,擁有至少1億活躍使用者的音樂識別應用Shazam於上個月推出了自家的AR平臺,

目前映維網尚不清楚Blippar將會採取怎樣的策略來與之競爭。

在企業點評社區Glassdoor上,一共有48條關於Blippar的評論。這些評論不盡相同,但其中都包括一個相同的主題:這家初創公司需要儘快制定一個明確的策略。

一位匿名人士于去年12月寫道:“沒有一個明確的願景,團隊之間沒有凝聚力,沒有一個首要的工程文化。”

另一位人在8月份寫道:“不斷地創新很好,但戰略不能每6個月就更改一次。要明確核心競爭力,然後在這基礎上制定現實的戰略。”

相同的用戶最後補充說:“前提是末日尚未來臨。”

米特拉利用這筆資金創辦了一個專為女性服務的網站WomenInfoline。據BBC報導,他帶領這家公司成功上市,而在米特拉搬往英國倫敦之前,WomenInfoOnline的雇員一度多達125人。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他的故事就像電影一樣經過誇大和修飾,WomenInfoOnline事實上並沒有上市。米特拉則宣稱《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不準確”,然後3月份通過內部備忘錄向員工解釋稱:他只是將這個網站交給了另一家已經上市的公司。《印度經濟時報》曾引述米特拉稱,他曾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讀書。然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表示他們並沒有米特拉的入學記錄。米特拉隨後解釋說他的說法被錯誤地引用,而他也承認,自己並沒有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不要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Blippar的投資者和員工擔心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Blippar最初是作為一款增強現實應用進行公開宣傳,但從去年3月份開始已經“成為”一家人工智慧視覺搜尋引擎。這家公司至今的融資額為7900萬英鎊(約9900萬美元),估值一度達到15億美元。米特拉表示,自己在2013年拒絕了一家美國公司的收購,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

這家公司最為人所熟知的仍然是AR,其應用可讓使用者掃描產品包裝,然後在螢幕上顯示額外的內容。對品牌而言,這項功能可以為產品包裝增加一層交互性。至於使用者,他們可以與有趣的內容(如遊戲)進行互動。

兩家機構的消息人士稱,在Blippar的早期,品牌對他們的技術感到非常興奮,同時願意為服務支付費用。但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下降,品牌的熱情已經下降。

多個訊息源稱,Blippar策略的調整(從AR應用轉為視覺搜尋引擎)已經導致這家公司陷入困難的財務狀況。

米特拉曾表示,他希望全新的Blippar可以識別“萬億”個物件,但這需要時間和金錢。一位元消息人士說:“隨著公司轉向電腦視覺和視覺流覽器,他們對工程方面投資了很多,但這是一個巨大的(計算)挑戰。”

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招募更多的工程師,並對銷售部門進行裁員。

去年,Blippar關閉了位於日本、土耳其和印度的辦公室,但我們不清楚有多少員工受到影響。Blippar也對倫敦辦公室進行了裁員。根據前首席商務官葛籣·德魯利(Glen Drury)的個人LinkedIn資料,德魯利於去年年初加盟Blippar,但入職不到六個月便被裁撤。

Blippar在去年5月份聘用了英國外交官丹尼·洛佩斯(Danny Lopez)為首席運營官。洛佩茲曾在紐約擔任英國總領事,負責在美國推廣英國科技事業。在加入Blippar後,洛佩茲將負責公司的全球發展。

在2015年,工程師王學軍(清華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加盟Blippar,負責電腦視覺。

這家公司已經證實了辦公室的關閉,但他們表示目前有70位國際“合作夥伴”正在將其技術轉售給廣告客戶。Blippar在聲明中說:“國際辦事處的整合將使我們能夠把資源集中在具備長期增長潛力的地區。”

2. Blippar正在大把大把地燒錢

兩名前雇員表示,他們離開的原因是Blippar以“燒錢”度日,他們預測這家公司每月的支出約為300萬美元。

一名員工表示,Blippar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花光了2015年的融資(有報導稱金額為4500萬美元)。英國公司登記局的資料顯示了兩筆股權交易,一筆在2013(1200萬美元),另一筆在2014年(2500萬美元),總額為3700萬美元。

這位員工說:“他們永遠都不能滿足投資者的期望。”

Blippar此前表示,投資者所有的資金都已經到位。

“就期望而言,Blippar的團隊和我們的投資者都專注于長期的願景,搭建物理世界與數位世界之間的橋樑,説明人們通過視覺的力量暫態理解世界,以及周圍的機會。”

第二名員工透露,如果按照當前的速度,Blippar在2017年底便會“燒完”2016年的融資(5400萬美元)。

這兩位前雇員預測,Blippar每月的支出為300萬美元。

根據Blippar本身的資料,2016年每月的支出介於100萬英鎊至200萬英鎊之間。

截至2016年3月,Blippar的營收為850萬英鎊,虧損達2600萬英鎊。就平均而言,該公司在這一時期的基礎業務中每月虧損160萬英鎊。

該公司的檔還顯示,在此期間的支出為2300萬英鎊。即在過去16個月中,平均每月出現143萬英鎊的負現金流。

但Blippar的成本可能會上升,這意味著每月240萬英鎊的支出估算很合理。

以下是Blippar財務總結:

Blippar迄今已通過高通風投、房地產開發商Nick Candy和馬來西亞政府投資部門Khazanah Nasional Berhad完成了7900萬英鎊的融資。

截至2016年3月,Blippar的營收為850萬英鎊,高於2014年的450萬英鎊。

同期虧損為2600萬英鎊,高於2014年的500萬英鎊。

人力成本上漲了六倍,從原來的220萬英鎊上升至1200萬英鎊。

技術員工人數已由26人增至60人。

3. Blippar的活躍用戶量很低

Blippar聲稱,公司所有的業務共擁有6500萬名用戶。一名發言人稱:“Blippar旗下擁有Blippar應用、Layar應用,以及數個使用我們SDK的貼牌應用。我們技術的使用者數位已經超過了6500萬。但我們不會公佈每月的活躍用戶數量。”在去年11月的推廣中,Blippar使用了6500萬這一數位。

Blippar表示:“我們不會公開我們活躍使用者的數位,因為數位每月都有所不同,這具體取決於品牌活動的數量和範圍。”

消息人士稱,其大部分用戶來自Blippar於2014年收購的AR應用程式Layar。

Layar目前仍未一款獨立的應用,而在收購發生之前便已經預裝至三星Galaxy S等智慧手機中。你可以通過這款應用掃描二維碼或Layar的標誌,然後螢幕中會顯示額外的內容。Blippar在宣佈收購Layar後表示,該交易使其得到了“全球使用量最大的消費者AR應用之一”。

一名消息人士承認,在Blippar收購Layar之前,其月活躍用戶正在不斷下降。這位元消息人士聲稱,Blippar的月活躍用戶在2013年為518000人,2015年則下降至504000。

“為取得更好的效果,Blippar使用了Layar的數位。他們現在會說‘Blippar公司’,但大部分用戶其實都來自於Layar。或許他們正在使用Blippar(軟體發展套件),但他們並不是常規的用戶。”

另一位元消息人士稱,商業團隊會對外稱用戶量已經超過6500萬,但如果廣告商質疑,他們會給出真實的數字。

“廣告商顯然擔心這一點。這也是最主要的回饋之一,廣告商會提出正確的問題,他們對真實情況十分關注,他們非常警惕實際的Blippar用戶數量。”

4. Blippar的開局很好,但發展不盡如人意

一位元曾使用Blippar服務的機構稱,使用者參與度“極其糟糕,令人震驚”,但他們拒絕提供數字。

一名前員工表示,根據推廣的不同,使用者參與度也會不同,但無論如何也不足以推動營收增長。

另一家公關公司的執行總監表示,當這款應用首次亮相的時候,Blippar應用在希望嘗試創新技術的廣告商中十分受歡迎。

“廣告商準備將創新預算分配給Blippar,當時許多廣告商都在產品中添加二維碼。當你考慮包裝的時候,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傳播管道。”

這位CEO補充說:”早期的交互率相當高,這在當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問題是,用戶基數上的增長很少,重複使用率很低。”

吉百利在2012年使用了Blippar的服務。使用者在通過Blippar掃描包裝後,手機螢幕中會出現一款30秒的小遊戲。一名吉百利的高級行銷人員當時稱,她“十分喜歡”Blippar,她被這項技術“深深折服”。

一名前員工表示:“Blippar的技術的確很有趣,但沒有理可以說服使用者接受這款應用程式並使用它。”

外部資料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根據分析機構SimilarWeb的資料,Blippar應用的使用率並不高。只有不到0.4%的英國安卓用戶在安裝後20天再次打開Blippar。

與之對比,其他“娛樂性”應用程式的平均值為4.8%。這聽起來不是那麼糟糕,但如果你與一款頂級的應用程式相比,比如說Snapchat(比Blippar更新,同時還提供AR功能),你就會發現不到0.4%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數字。如下圖所示,Snapchat的資料約為18%。

Blippar在美國的數字為0.5%,而Snapchat則為22%。

Blippar表示,在Blippar的廣告活動中,平均用戶使用時長為85秒。

該公司補充說:“至於廣告活動之外的Blippar使用,我們正在不斷提高認知度和內容體驗,我們知道我們的願景很遠大,而這需要時間才能實現。”

6. “不幸的是,該公司很樂意轉變,但這幾乎就像原地旋轉,沒有真正的轉變。”

消息人士透露,Blippar的技術經歷了幾次重大變化,並最終形成了“混合商業模式”。“不幸的是,該公司很樂意轉變,但這幾乎就像原地旋轉,不是真正的轉變。”

根據前員工的說法和公開記錄,這幾年來Blippar的核心技術正是如此演變。

在2012年,高通表示,Blippar的AR技術是基於高通的AR服務Vuforia。

據TechCruch報告,Blippar於2014年收購了Layar,而Blippar執行總監安博裡希·米特拉開始將Vuforia稱為“競爭對手”。消息人士解釋說:“他們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了。”

在去年底,Blippar再一次調整策略,從AR轉型為物件識別。

現在,如果你打開當前版本的Blippar,其會直接導向手機攝像頭。如果你把手機攝像頭對準不同的日常物件,Blippar可以進行識別並提供額外的資訊。例如,如果你對準一杯茶,Blippar會顯示茶的定義和配方,然後還有附近的咖啡廳推薦。

Blippar在2016年12月承諾會給用戶帶來面部識別功能,但該技術尚未正式鋪開。如果打開應用,你會馬上發現一個關於面部識別的保留頁面。

Blippar承認,這些年來他們的策略發生了變化。他們說:“作為一家成立至今僅為6年的公司,以及作為一家科技公司,Blippar需要根據時間的推移而調整策略,這一點理所當然,也非常重要…因此,借助一支分佈在英國、美國和印度辦事處的世界級別的工程師隊伍,我們已經在AI、電腦視覺和深度學習領域培養了我們的能力。”

7. Blippar’的圖像識別只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Blippar的財務表明,留給該公司擴展其物件識別技術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專家表示,當前版本的Blippar應用在功能上十分有限。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電腦視覺專家彼得·本特利(Peter Bentley)的說法,這款應用只是“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

他說:“這是一款有趣的玩具,但尚未準備好成為一款真正的應用,其還需要更多的資料。穀歌數年來一直在埋頭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也是同樣的道理。無論汽車開向何處,它們正在生成更多的資料,可以學習道路的樣子。(Blippar的資料集很龐大,但尚未有足夠的例子可以理解其正在識別的物件。”

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斯蒂芬·希克斯(Stephen Hicks)讚揚了Blippar在為移動設備帶來AR功能的努力,但同時表示,這家公司將會受限於資料集。

他說:“缺點在於,它在靜態圖像的資料集上進行測試。大多數初創公司都沒有能力從用戶的角度來尋找真實世界的圖像,所以他們必須回到資料庫之中。”

在測試Blippar的物件識別技術時,我們發現這款應用將“腳”識別為“手”,將“餐桌”識別為“雨衣”,並將“桌子”識別為“搖籃”。當然,Blippar準確地識別出地板、唱片機和咖啡桌。

Blippar表示,在一般水準上描述世界時,其視覺識別功能可以媲美“擁有33000個詞彙的兒童”。

發言人稱:“在某些方面,Blippar應用程式的理解程度更高,精度更高。但是,索引物理世界需要時間,而這個過程現在已經通過AI進行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領域的識別將會變得更加準確。”

8. “但營收增長並不匹配他們的投資,所以他們需要再次推銷這個偉大的夢想。”

Blippar在2017年又該何去何從呢?

據彭博社報導,該公司正試圖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但Blippar拒絕對此進行評論。

一位消費人士稱,:“人們之所以會投資(Blippar)是因為他們相信米特拉的說法。偉大的夢醒需要大量的資金…但營收增長並不匹配他們的投資,所以他們需要再次推銷這個偉大的夢想。”

但是,競爭對手已經步步逼近。

上月有消息人士稱:“Blippar要突圍的一個方法是將技術集成到手機的攝像頭中,這樣你就無需打開單獨的應用。然後,Blippar可以將技術銷售給手機廠商,這是唯一的途徑。”

而不久之後,三星推出了Galaxy S8,其攝像頭內置了名為Bixby Vision的物件識別技術。

另外,擁有至少1億活躍使用者的音樂識別應用Shazam於上個月推出了自家的AR平臺,

目前映維網尚不清楚Blippar將會採取怎樣的策略來與之競爭。

在企業點評社區Glassdoor上,一共有48條關於Blippar的評論。這些評論不盡相同,但其中都包括一個相同的主題:這家初創公司需要儘快制定一個明確的策略。

一位匿名人士于去年12月寫道:“沒有一個明確的願景,團隊之間沒有凝聚力,沒有一個首要的工程文化。”

另一位人在8月份寫道:“不斷地創新很好,但戰略不能每6個月就更改一次。要明確核心競爭力,然後在這基礎上制定現實的戰略。”

相同的用戶最後補充說:“前提是末日尚未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