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術依然帶不好娃?因為你是一知半解!

悠悠媽一直認為,育兒中最忌諱的就是把某一種育兒理論或知識奉為宇宙真理,不懂變通,高高在上,聽不進不同的意見。其實,育兒是世界上最複雜最深奧的工作之一,在很多育兒問題上(比如孩子的性格形成、教育方法等),

科學界至今沒有達成一致,並且還在研究中不斷發展出新理論,推翻舊理論。我們今天相信的某些育兒理論,也許十年後會被視為是錯誤的,這一點也不讓我吃驚。

舉個例子。

曾經有研究提出,孩子出生後媽媽呆在身邊親自照顧會對TA以後的學業表現有幫助,後來十幾年過去了現在又有研究結果證明媽媽是否出去工作對孩子的智商發展影響並不大。

這兩種結論到底哪個對呢?悠悠媽說,從某一特定方面來看,它們都是對的。第一個結論中的媽媽之所以可以在家照顧娃,是因為在那個年代的歐美,孩子爸爸賺的錢足以養活全家,媽媽主動選擇留在家裡相夫教子。而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媽媽們,為了補貼家用不得不外出工作,鮮有時間親自照顧和陪伴孩子,只能把孩子扔給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於是有了全職媽媽有助於提高孩子智商的結論。

從表面上看,這個結論確實是對的。

而在第二個結論中,十幾年過去了,婦女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媽媽不再滿足于做家庭主婦,雖然她們丈夫的收入已夠養家,但這些媽媽們仍然選擇了出去工作,

在職場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她們把孩子安排在高品質的專業託管機構,或者請懂育兒的專業人士來照料孩子,晚上下班後再陪孩子度過幾個小時的高品質親子時光。這些孩子得到的關注和陪伴品質和全職媽媽不相上下,有些甚至還超過了全職媽媽的孩子。經過觀察和對比,專家們又得出結論:原來孩子智商發展和媽媽上不上班沒什麼關係!

第一個結論看上去之所以是對的,是因為它只看到了表像聯繫,犯了一個經典邏輯錯誤!我們眼睛看到的是大部分全職媽媽的孩子在學校學業表現更佳,於是簡單粗暴地得出了全職媽媽導致更佳學業表現的結論。殊不知,其實是很多其它我們看不到的因素在發揮著作用:育兒理念,陪伴品質,照料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實力,父母婚姻品質等等...只不過在那個年代,

這些正面影響因素剛好發生在了能負擔全職媽媽的家庭而已,讓來自這些家庭的孩子學業表現優於疲於奔命的窮人孩子。但這一切其實和媽媽本身全不全職關係不大。家庭如不具備這些外人看不到的條件,就算媽媽全職在家陪孩子也是然並卵。

悠悠媽並不否認家長身教的重要性,但是身教跟對孩子講道理矛盾嗎?我們現在知道了身教的重要性之後,就不需要對孩子講道理了嗎?

天哪!為什麼總是要非黑即白呢!就不能采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嗎?

事實上,身教對應的是說教;而講道理對應的是直接給出命令,兩者並不矛盾。我們既需要對孩子進行浸泡式身教,也需要適時地和孩子講道理。只不過作為家長,我們要弄清楚,在哪種情形和場合下該運用哪種育兒策略。

舉例說明:

什麼時候該身教?

在餐桌上,我們不能一邊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玩iPad,一邊自己拿著手機刷朋友圈刷個不停。

我們不能一邊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一邊又在孩子惹我們生氣的時候冷不丁地給孩子啪啪來兩下。

我們不能一邊叫孩子多看書,一邊自己守在電視機前追劇追得忘我,卻從不看書。

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專注有始有終,一邊自己東一下西一下,一會兒洗衣服一會兒玩手機。

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一定要上興趣班,培養一個愛好或特長,一邊自己除了望子成龍什麼正經愛好都沒有。

的確,家長自己做不到,和孩子說再多也難以有效果。但也有時候,自己明明已經做到了,孩子還是做不到怎麼辦?當然要和孩子講道理啊!

什麼時候該講道理?

最常見的要屬刷牙了。父母每天都有刷牙吧,很多時候為了鼓勵孩子我們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刷牙,希望能調動孩子對刷牙的興趣。然並卵,無奈我再怎麼身教,孩子就是不愛刷牙,怎麼辦?直接命令孩子,借著大人的力量優勢強行把牙刷伸進孩子嘴裡暴力刷牙,雖然省時省力,但每天兩次,長年累月的強迫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和孩子講道理,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刷牙,刷牙有哪些好處,不刷牙會有什麼後果。當然講道理就應該是心平氣和地講,不是恐嚇式威脅。

帶孩子去看牙醫,孩子哭天喊地不願意進去,你怎麼身教?這時候講道理是必須的啊!我曾經在牙醫診所就看到過一個媽媽,對著她哭泣的孩子耐心解釋為什麼TA要看牙醫,TA的牙齒出了什麼問題,牙醫會對TA的牙齒做哪些事,需要多長時間,會疼但是她相信孩子可以忍受得了...其實那個孩子很小,可能根本理解不了媽媽的全部話語,但是媽媽的解釋(也就是講道理)卻增加了孩子對牙醫的信任,減少了孩子對未知的恐懼。媽媽說的話孩子能不能完全聽懂是次要,重要的是媽媽的姿態,這份對孩子當下感受的尊重與共情,給了孩子面對困難的力量!而就在那位媽媽旁邊,更多的家長面對孩子的恐懼只是冷漠地命令他們:“快進去!別磨蹭了!今天必須把牙給看了!別想逃避!”

再比如吃甜食。孩子都愛吃甜食。雖然我們已經身教做到了控制甜食的攝入量,但孩子一般都沒那麼自覺。這時候當然也要和孩子講道理,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不許吃!” 然後奪走孩子手上的甜食任由孩子哭泣。

其實,生活中需要我們和孩子講道理的場合還是很多的。我們要避免的是空洞的說教和光說不做,但不意味著“說”就沒有“做”重要。事實上,孩子樂於傾聽我們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是他們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

在吃西蘭花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經意地談起西蘭花的營養價值。

在帶孩子去學游泳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告訴TA會游泳的好處。

在教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也可以提醒TA玩具歸類放好了下次更容易找到。

講道理是我們與孩子間的一種交流,孩子樂於學習,有強烈的成長渴望,道理講得方式適宜,孩子自然會聽。就算你不愛說,過不了多久,他們也會用各種問題來轟炸你,等待著你來為他們解釋世界呢。

03

關於育兒知識的一知半解,悠悠媽以前還寫過一篇關於國內對嬰兒游泳的誤解的文章《省級婦幼醫院的這種坑娃做法,害了多少新生兒?准父母新父母必看!》隨著嬰兒游泳在國內越來越流行,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臍帶還沒脫落就急急忙忙把孩子往水裡扔,仿佛寶寶多等一天下水就會變笨?!比別人晚一天遊就輸在起跑線上了?都說了,兒童的發展是長期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會因為比別人早學一天甚至一年某項技能或知識就能一勞永逸地領先一輩子。

還有我寫過的《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也是質疑某些專家絕對的說法,並拿出證據證明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育兒方法,也許你聽了這句話會很失望,會覺得我整篇文章都是廢話,會取消關注,但我還是想把事實說出來。

當我們看到類似

“做到這三點,就一定能...”

或“三歲前一定要做的X件事...”

或“錯過XX敏感期,後悔一輩子”

等建議時,第一反應應該是質疑,而不是相信或者因自己沒做到而焦慮。全盤照搬或否認任何育兒理論都是不可取的。

很多的育兒知識,它們只適用於某些情況,卻不適用於另一些情況;還有一些育兒方法,它們只適合某些孩子,卻不適合另一些孩子。最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我們自己在帶娃實踐的基礎上,反復思考琢磨和不斷調整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才最瞭解自家孩子的情況。當然前提是你的大腦裡必須有各種育兒知識的充分儲備和對這些知識的真正理解。一個方法如果不適用,那就換另一種試試唄。有的娃哭了不抱,哭個上十分鐘自己就睡著了。可有的娃哭了不抱能哭一個小時都不停!這能用同一種方法對待嗎?

願我們都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學習成長和思考,不做任何育兒理論和方法的腦殘粉。

就不需要對孩子講道理了嗎?

天哪!為什麼總是要非黑即白呢!就不能采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嗎?

事實上,身教對應的是說教;而講道理對應的是直接給出命令,兩者並不矛盾。我們既需要對孩子進行浸泡式身教,也需要適時地和孩子講道理。只不過作為家長,我們要弄清楚,在哪種情形和場合下該運用哪種育兒策略。

舉例說明:

什麼時候該身教?

在餐桌上,我們不能一邊告訴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玩iPad,一邊自己拿著手機刷朋友圈刷個不停。

我們不能一邊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一邊又在孩子惹我們生氣的時候冷不丁地給孩子啪啪來兩下。

我們不能一邊叫孩子多看書,一邊自己守在電視機前追劇追得忘我,卻從不看書。

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專注有始有終,一邊自己東一下西一下,一會兒洗衣服一會兒玩手機。

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一定要上興趣班,培養一個愛好或特長,一邊自己除了望子成龍什麼正經愛好都沒有。

的確,家長自己做不到,和孩子說再多也難以有效果。但也有時候,自己明明已經做到了,孩子還是做不到怎麼辦?當然要和孩子講道理啊!

什麼時候該講道理?

最常見的要屬刷牙了。父母每天都有刷牙吧,很多時候為了鼓勵孩子我們都會當著孩子的面刷牙,希望能調動孩子對刷牙的興趣。然並卵,無奈我再怎麼身教,孩子就是不愛刷牙,怎麼辦?直接命令孩子,借著大人的力量優勢強行把牙刷伸進孩子嘴裡暴力刷牙,雖然省時省力,但每天兩次,長年累月的強迫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和孩子講道理,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刷牙,刷牙有哪些好處,不刷牙會有什麼後果。當然講道理就應該是心平氣和地講,不是恐嚇式威脅。

帶孩子去看牙醫,孩子哭天喊地不願意進去,你怎麼身教?這時候講道理是必須的啊!我曾經在牙醫診所就看到過一個媽媽,對著她哭泣的孩子耐心解釋為什麼TA要看牙醫,TA的牙齒出了什麼問題,牙醫會對TA的牙齒做哪些事,需要多長時間,會疼但是她相信孩子可以忍受得了...其實那個孩子很小,可能根本理解不了媽媽的全部話語,但是媽媽的解釋(也就是講道理)卻增加了孩子對牙醫的信任,減少了孩子對未知的恐懼。媽媽說的話孩子能不能完全聽懂是次要,重要的是媽媽的姿態,這份對孩子當下感受的尊重與共情,給了孩子面對困難的力量!而就在那位媽媽旁邊,更多的家長面對孩子的恐懼只是冷漠地命令他們:“快進去!別磨蹭了!今天必須把牙給看了!別想逃避!”

再比如吃甜食。孩子都愛吃甜食。雖然我們已經身教做到了控制甜食的攝入量,但孩子一般都沒那麼自覺。這時候當然也要和孩子講道理,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不許吃!” 然後奪走孩子手上的甜食任由孩子哭泣。

其實,生活中需要我們和孩子講道理的場合還是很多的。我們要避免的是空洞的說教和光說不做,但不意味著“說”就沒有“做”重要。事實上,孩子樂於傾聽我們解釋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是他們瞭解世界的重要途徑。

在吃西蘭花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經意地談起西蘭花的營養價值。

在帶孩子去學游泳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告訴TA會游泳的好處。

在教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也可以提醒TA玩具歸類放好了下次更容易找到。

講道理是我們與孩子間的一種交流,孩子樂於學習,有強烈的成長渴望,道理講得方式適宜,孩子自然會聽。就算你不愛說,過不了多久,他們也會用各種問題來轟炸你,等待著你來為他們解釋世界呢。

03

關於育兒知識的一知半解,悠悠媽以前還寫過一篇關於國內對嬰兒游泳的誤解的文章《省級婦幼醫院的這種坑娃做法,害了多少新生兒?准父母新父母必看!》隨著嬰兒游泳在國內越來越流行,很多家長從孩子一出生臍帶還沒脫落就急急忙忙把孩子往水裡扔,仿佛寶寶多等一天下水就會變笨?!比別人晚一天遊就輸在起跑線上了?都說了,兒童的發展是長期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會因為比別人早學一天甚至一年某項技能或知識就能一勞永逸地領先一輩子。

還有我寫過的《三歲前送去託管對孩子一定不好?這到底是迷思還是科學?》也是質疑某些專家絕對的說法,並拿出證據證明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正確的育兒方法,也許你聽了這句話會很失望,會覺得我整篇文章都是廢話,會取消關注,但我還是想把事實說出來。

當我們看到類似

“做到這三點,就一定能...”

或“三歲前一定要做的X件事...”

或“錯過XX敏感期,後悔一輩子”

等建議時,第一反應應該是質疑,而不是相信或者因自己沒做到而焦慮。全盤照搬或否認任何育兒理論都是不可取的。

很多的育兒知識,它們只適用於某些情況,卻不適用於另一些情況;還有一些育兒方法,它們只適合某些孩子,卻不適合另一些孩子。最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我們自己在帶娃實踐的基礎上,反復思考琢磨和不斷調整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才最瞭解自家孩子的情況。當然前提是你的大腦裡必須有各種育兒知識的充分儲備和對這些知識的真正理解。一個方法如果不適用,那就換另一種試試唄。有的娃哭了不抱,哭個上十分鐘自己就睡著了。可有的娃哭了不抱能哭一個小時都不停!這能用同一種方法對待嗎?

願我們都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學習成長和思考,不做任何育兒理論和方法的腦殘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