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極貧鄉鎮巨變記|烏江潮起 桶井鄉鏖戰“石窩窩”

“極貧鄉鎮巨變記”系列之十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熊江睿 周文君

自杭瑞高速開通後,貴陽到德江的車程由8小時縮短至3個多小時。高速公路給德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紅利,

沿途的黔東北畜禽交易中心、煎茶工業園、德江高家灣現代農業園區、城北工業園區以及城南新區陸續崛起。

然而,在德江縣桶井鄉,老百姓卻還過著貧困的生活。桶井鄉距離德江縣城有1個多小時車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石漠化嚴重,加上基礎設施差、群眾思想落後,導致貧困程度深、人均收入低,被列入全省20個極貧鄉

“通過駐村幹部的引導和技術支持,村民的思想觀念開始轉變,

從以前的‘坐、等、靠、要’改變到現在說幹就幹、主動創業。”場壩村黨支部書記安剛說。目前,場壩村建有標準化溫室大棚4個,占地17畝,使用面積5600平方,種植精品臍橙800畝,修建產業路2條,1.3公里。

德江縣蔚然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基地以“合作聯社+大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由場壩村黨支部書記牽頭,駐村幹部做技術指導,共投資160多萬元。目前有67頭牛,每頭牛利潤1萬元左右。

“最多的時候有200多頭牛,

現在是供不應求,客戶主動上門來買,年收入11至12萬,養牛比打工強啊!”安剛說。

據德江縣農牧科技局工作人員、駐村工作組組長田波介紹,按照“幹部幫一點、單位扶一點、農戶出一點”的原則,場壩村給2016年脫貧貧困戶補助87300元、1包化肥、1台節能灶,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業、種植業。並在全村貧困戶投放基礎母羊289只,合計人民幣187850元。

同時,場壩村還組織村民技能培訓,轉移就業。

“通過實施‘雨露計畫’、畜牧養殖技術等培訓工程,讓45歲以下村民掌握1至2項生產技術,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進程。”田波說。

佈局:“幹部群眾心連心,敢叫日月換新天”

一路從玉竹村,到場壩村,再到桶井鄉人民政府,記者看到工程車不斷來回穿梭,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轟鳴,工人們正堆砌邊溝和堡坎……施工現場如火如荼。

德江高效農業園區(桶井)春耕忙(德江縣桶井鄉人民政府供圖)

德江縣委常委、桶井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吳飛說,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桶井鄉的脫貧攻堅工作,專門成立了桶井鄉脫貧攻堅指揮部和前線工作隊,堅決打好桶井鄉的扶貧攻堅戰。

從桶井鄉的村民口中,

記者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從2016年秋天開始,有一群人來到村子裡,每家每戶地走,每家每戶地看,最後他們總結出了一套“厲害的方法”——“三刀四識別”。“三刀”即“砍掉因幹部對精准扶貧工作的錯誤認識、砍掉系統中的四有人員、砍掉原系統資訊不真而混入系統的小康戶”;“四識別”即按照“會議識別、現場識別、比較識別和責任識別”的方法,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對貧困農戶一戶一戶地篩,進村入戶一家一家地查,走訪群眾一戶一戶地比,調查人員對識別出來的貧困農戶資訊一戶一戶地審核,由聯繫村領導、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村支兩委層層簽字,並承擔識別責任,確保脫貧路上貧困老鄉一個不能少,“四有”人員一個不能進。

這樣的走村串寨,有力保障了識別對象精准化:桶井鄉現有貧困人口2599戶9782人,全鄉有貧困村22個,包含一類貧困村18個,二類貧困村4個。

扶貧對象識別了,怎麼脫貧才是重中之重。“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桶井鄉已啟動實施總投資為26.57億元的脫貧攻堅專案824個,從交通、水利、電力、通訊、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拉網式扶貧,對產業、醫療、易地搬遷等重大領域進行決戰性攻堅。”吳飛說。

面對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石漠化嚴重等棘手問題,桶井鄉規劃從三方面來攻堅:一是補齊交通不便的短板,修建一條德江縣城到桶井鄉的三級公路,屆時20分鐘便可到桶井;二是解決好民生問題,從長豐水庫修建一條近40公里長的水渠到桶井,解決老百姓生活用水困難問題;三是生態農業和觀光旅遊業結合,讓老百姓實現產業致富。

幹部群眾心連心,敢叫日月換新天。政府幹部幫助老百姓發展產業,讓老百姓賺到錢,得實惠;幹部心系群眾,為群眾著想,群眾幹活也有激情,日子越過越紅火。

桶井鄉春風十裡,“百姓想富、政府扶富”的熱情非常飽滿,用實幹苦幹的行動推進扶貧攻堅的步伐,烏江潮起,同步小康的夢想正在這片熱土上沸騰。

進村入戶一家一家地查,走訪群眾一戶一戶地比,調查人員對識別出來的貧困農戶資訊一戶一戶地審核,由聯繫村領導、第一書記、駐村幹部、村支兩委層層簽字,並承擔識別責任,確保脫貧路上貧困老鄉一個不能少,“四有”人員一個不能進。

這樣的走村串寨,有力保障了識別對象精准化:桶井鄉現有貧困人口2599戶9782人,全鄉有貧困村22個,包含一類貧困村18個,二類貧困村4個。

扶貧對象識別了,怎麼脫貧才是重中之重。“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桶井鄉已啟動實施總投資為26.57億元的脫貧攻堅專案824個,從交通、水利、電力、通訊、人居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拉網式扶貧,對產業、醫療、易地搬遷等重大領域進行決戰性攻堅。”吳飛說。

面對地理位置偏、交通不便、石漠化嚴重等棘手問題,桶井鄉規劃從三方面來攻堅:一是補齊交通不便的短板,修建一條德江縣城到桶井鄉的三級公路,屆時20分鐘便可到桶井;二是解決好民生問題,從長豐水庫修建一條近40公里長的水渠到桶井,解決老百姓生活用水困難問題;三是生態農業和觀光旅遊業結合,讓老百姓實現產業致富。

幹部群眾心連心,敢叫日月換新天。政府幹部幫助老百姓發展產業,讓老百姓賺到錢,得實惠;幹部心系群眾,為群眾著想,群眾幹活也有激情,日子越過越紅火。

桶井鄉春風十裡,“百姓想富、政府扶富”的熱情非常飽滿,用實幹苦幹的行動推進扶貧攻堅的步伐,烏江潮起,同步小康的夢想正在這片熱土上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