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清為何人人愛抽大煙:醫學界盲目推崇?

煙草大約於明代嘉靖末至萬曆初經菲律賓傳入我國南方,後迅速在全國推廣種植,吸煙人數呈幾何級數增長,至清代吸煙已成為國人的基本嗜好,如陸以湉《冷廬醫話》所說:“今人嗜此者眾,

煙肆之多幾與酒肆埒。”可見當時風氣。在很多國家,吸煙一開始都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怪異的行為而遭人排斥,而明清時期的中國人為什麼能迅速接受煙草並加以傳播呢?這裡面主要有三大推手在起作用。

醫學界的盲目推崇

據最早著錄煙草的醫學書籍《本草匯言》載:“此藥氣甚辛烈,

得火燃取煙氣吸入喉中,大能禦霜露風雨之寒,避山蠱鬼邪之氣,小兒食此能殺疳積,婦人食此能消癥痞。”明代的大醫家張景嶽更是對煙草大加頌揚,他在著作《景嶽全書》中稱讚吸煙可以壯陽、祛風濕,認為是“頃刻取效之神劑也。”像張景嶽這樣的大腕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人物,他們的推崇對煙草的早期傳播的影響可想而知。
如今走在戒煙運動最前沿的醫學界,最初其實恰恰是煙草傳播的推動者,這一點多少令人有點意外。現在看來,當初對煙草的那些溢美之詞顯然非常不負責任,但作為一個引進的新品種,醫學界對它寄予某種厚望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就好像一種新藥的誕生往往會激發人們更大的探索熱情。但醫學界對於煙草的這種熱情帶來的後果,也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

第一次吸煙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但好奇心的驅使讓人們願意忍受某些不適。當好奇的嘗試逐漸成為一種風尚,那些追逐時尚的人士又豈在乎那一點點的痛苦,這就像如今的某些流行服飾,一旦成為時尚就會有人競相穿戴,

即使在大冬天被凍得瑟瑟發抖也在所不辭。

在煙草傳入之初,民間廣泛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明朝軍隊征滇之時,很多部隊感染了南方的傳染病全軍覆沒,唯獨有一支軍隊毫髮無損,事後發現這支部隊是由帶著煙槍的吸煙者組成的。這個傳說被多種書籍所記載,但大多語焉不詳。這很符合傳播學的特點,大家都相信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能有多種版本,但從來就沒有人追究故事的真實性。

這個傳說迎合了吸煙者的心理,為吸煙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同時也吸引著更多的人成為煙民。傳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種風尚和社會的集體無意識。

與本土文化的結合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煙草的本土化必然要與中國文化相融合,否則難有立錐之地。中國的道家文化強調養生修行,強調氣息調理,而煙霧這種虛無縹緲的物質恰好與之暗合,這一點可以從某些文人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比如清代詩人陳義貞就做過四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五律詩,現舉一首為例:“神農不及見,博物幾曾聞,似吐仙翁火,初疑異草熏,充暢無滓濁,出口有氤氳,妙趣偏相憶,縈喉一朵雲。”陳義貞的四首詩描寫的都是一種神仙般的境界,按照作者的看法吸煙簡直就是一種修煉和養生了。文化上的接納對於煙草的長久傳播具有決定性作用,使吸煙行為可以根植于我們的文化土壤,最終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反對吸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反觀當初推動煙草傳播的三個推手,醫學界早已倒戈,成為戒煙的急先鋒;好奇心早已不再,主流媒體對吸煙也屢加撻伐;唯有文化仍然在起作用,名人的吸煙故事,明星的瀟灑煙姿,悄悄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埋下了吸煙的種子。而在交際場合,煙早已超出了它的物質範疇,成為一種社交工具甚至一種身份象徵。有了這樣一種煙文化的土壤,禁煙任重而道遠。

原標題 [煙草流行於明清:醫學界盲目推崇 結合本土文化]

否則難有立錐之地。中國的道家文化強調養生修行,強調氣息調理,而煙霧這種虛無縹緲的物質恰好與之暗合,這一點可以從某些文人的作品中反映出來。比如清代詩人陳義貞就做過四首非常有代表性的五律詩,現舉一首為例:“神農不及見,博物幾曾聞,似吐仙翁火,初疑異草熏,充暢無滓濁,出口有氤氳,妙趣偏相憶,縈喉一朵雲。”陳義貞的四首詩描寫的都是一種神仙般的境界,按照作者的看法吸煙簡直就是一種修煉和養生了。文化上的接納對於煙草的長久傳播具有決定性作用,使吸煙行為可以根植于我們的文化土壤,最終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反對吸煙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反觀當初推動煙草傳播的三個推手,醫學界早已倒戈,成為戒煙的急先鋒;好奇心早已不再,主流媒體對吸煙也屢加撻伐;唯有文化仍然在起作用,名人的吸煙故事,明星的瀟灑煙姿,悄悄地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埋下了吸煙的種子。而在交際場合,煙早已超出了它的物質範疇,成為一種社交工具甚至一種身份象徵。有了這樣一種煙文化的土壤,禁煙任重而道遠。

原標題 [煙草流行於明清:醫學界盲目推崇 結合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