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善與惡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呢?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這一章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大智若愚。為什麼“大智”會“若愚”呢?為什麼老子會給人深不可測的感覺呢?這些問題,在這一章裡都可以得到答案。

首先,老子提了兩個問題:第一,唯唯諾諾和傲慢敷衍,這兩種態度到底相距多遠呢?第二,善與惡之間,到底有多遠的距離呢?

“唯”就是唯唯諾諾,代表了下級對領導、晚輩對長輩的答應和認可,裡面有一種唯恐不夠重視、不夠恭敬的味道;“阿”是“嗯”,

輕描淡寫地答應一下,敷衍一下,就像孩子們問問題時,長輩不太想回答,就隨隨便便地“嗯”一聲一樣,這是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的態度。當別人用這兩種態度對待你時,你會有什麼感覺?這兩種感覺相差有多遠?意思是,人家的讚美和呵斥,對你來說有多大的區別?人家的認可和輕視,對你來說又有多大的區別?

老子為什麼要反問?他不是讓你去思辨,

而是用反問的方式告訴你,其實它們之間沒多大區別,都一樣。智者是不會在乎的。就像我剛才說的那些話,有些人也許還有印象,還記得我講了什麼,但很多人都忘掉了。對他們來說,這些聲音一下就消失了。在智者心裡,認可和輕視也是這樣,無論人家唯唯諾諾,還是傲慢敷衍,都一下就過去了,就像過眼雲煙一樣。

那麼善與惡呢?老子追問的是人類文化的評判體系。

你認為善,他認為惡,如何判斷誰對誰錯?所以,善惡在不斷地轉換,同一件事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因為,任何評價都是相對的,都有一種主觀的態度在起作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場,就有不同的評價,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評價,各自的評價其實根本不代表這件事的本質,僅僅代表了評價者的態度。通過他們的態度,我們就會知道他們的立場。在不同的標準之下,必然會有不同的聲音,
哪個聲音對?根本就說不清。所有的善惡,只對同一個價值體系的人有意義,除了一些客觀的東西,比如法律條款等,很多評價都只是各自的說法,根本沒有固定的標準,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不同的標準,決定了不同的評價,其中的差別究竟有多大呢?

這個問題也不需要答案,老子只是在否定善惡的絕對性。

在很多年之前,有個菲律賓的總統會見鄧小平,談到了領土的問題。

當時,他對鄧小平說,某些島嶼離菲律賓很近。鄧小平怎麼回答呢?他說,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這個答案太有智慧了。如果它們離你們很近,就是你們的,那麼你們離我們也很近,難道你們也屬於我們嗎?確實是這樣的,它本來就是一個相對論,很多事物都是相對的。

因為標準不一樣,所以,對同一件事,永遠會有人讚美、有人辱駡;有人認可,有人非議。這是正常的。但所有的這些態度都是相對的。我們前面說過,當人們把“道”當成價值標準的時候,得道就是成功,就值得讚美,就是善的;當人們把金錢作為價值標準時,得道就不一定成功,不一定值得讚美,也不一定是善的,因為得道者不一定有錢。

比如,現在肯定有人不理解莊子,覺得你就算想自由地活著,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能做官啊,編草鞋能證明什麼?你連自己都養不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就會覺得他失敗,他的學說也會受到非議。幸好莊子不是出現在這個時代,人們才會覺得他很偉大、很敬重他,敬重了上千年。誰都知道,老莊是道家的典型人物,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這時,很多人就不會否定他。這就是流行價值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如果你沒有錢,但你有地位、有名氣,它也覺得你是成功的。

所以,一切評價和態度都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都是相對的。很多人對同一件事的爭論,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標準根本不一樣,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對的,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善的。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善惡,也有不同的對錯。

我們覺得,即使破產者如果明白了無常,證得了空性智慧,那麼他也是成功的。但對於不在乎道的人來說,會認為他是失敗的,因為他破產了,他經營不善、決策失誤,導致很多人失業了,導致他的家裡人生活水準下降了,他還欠了別人很多錢,如果他還不上的話,對他的債主來說,他就是惡的,更是失敗的。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問題:這種失敗很快就會過去,很快就會改變,失業的員工也會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一切都會慢慢平息。不變的是什麼呢?是道,是他明白的真理,這種明白將會改變他的整個生命。

所以,一定要明白,老子的反問是在否定流行價值觀,否定一些固有的、常見的、關於是非對錯的觀念。

那麼,是不是說人言就不可畏了呢?不是。

老子緊接著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得道者能同時容下鮮花和毒草,就能容下其他的價值體系。他知道,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會像憤青那樣憤憤不平。他當然知道社會上的問題,但就算他批判,也不代表他不能允許。他知道什麼都有它的理由。他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因為,他尊重世間法的規則,永遠不標新立異,即使明白善惡毀譽沒有意義,價值體系可能出錯,他也永遠不做驚世駭俗的事情。世人怕什麼,他也怕什麼,他永遠不去觸動大眾、人類的底線,不觸動禁區。你一定要注意,他永遠是和光同塵的,永遠像尋常人那樣活著,不追求任何表面上的東西,他不願意讓自己和世界不一樣。這是老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我也對一些朋友說,學佛的人身上一定不能帶佛氣,不能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學佛。否則,你的學佛就肯定沒學到家。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遼闊、荒涼的意思,所謂的荒漠就是遼闊的沙漠。其中還有一種悲涼、滄桑、淒涼的味道。

得道之後,老子感受到的世界,是廣袤無垠、沒有任何邊際、也沒有任何相的。所謂的沒有任何相,就是他不會被任何杯子所限制,他本來就是大海。這就是得道者的境界。得道者連得道者的相也會打碎,連真理也不能局限他,這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塵。

——節選《老子的心事——雪煮第一輯》雪漠著

但所有的這些態度都是相對的。我們前面說過,當人們把“道”當成價值標準的時候,得道就是成功,就值得讚美,就是善的;當人們把金錢作為價值標準時,得道就不一定成功,不一定值得讚美,也不一定是善的,因為得道者不一定有錢。

比如,現在肯定有人不理解莊子,覺得你就算想自由地活著,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不能做官啊,編草鞋能證明什麼?你連自己都養不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就會覺得他失敗,他的學說也會受到非議。幸好莊子不是出現在這個時代,人們才會覺得他很偉大、很敬重他,敬重了上千年。誰都知道,老莊是道家的典型人物,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這時,很多人就不會否定他。這就是流行價值體系的另一個特點:如果你沒有錢,但你有地位、有名氣,它也覺得你是成功的。

所以,一切評價和態度都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都是相對的。很多人對同一件事的爭論,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為,他們的標準根本不一樣,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對的,誰也沒法證明誰是善的。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善惡,也有不同的對錯。

我們覺得,即使破產者如果明白了無常,證得了空性智慧,那麼他也是成功的。但對於不在乎道的人來說,會認為他是失敗的,因為他破產了,他經營不善、決策失誤,導致很多人失業了,導致他的家裡人生活水準下降了,他還欠了別人很多錢,如果他還不上的話,對他的債主來說,他就是惡的,更是失敗的。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問題:這種失敗很快就會過去,很快就會改變,失業的員工也會很快找到新的工作,一切都會慢慢平息。不變的是什麼呢?是道,是他明白的真理,這種明白將會改變他的整個生命。

所以,一定要明白,老子的反問是在否定流行價值觀,否定一些固有的、常見的、關於是非對錯的觀念。

那麼,是不是說人言就不可畏了呢?不是。

老子緊接著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得道者能同時容下鮮花和毒草,就能容下其他的價值體系。他知道,社會就是這個樣子,他不會像憤青那樣憤憤不平。他當然知道社會上的問題,但就算他批判,也不代表他不能允許。他知道什麼都有它的理由。他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因為,他尊重世間法的規則,永遠不標新立異,即使明白善惡毀譽沒有意義,價值體系可能出錯,他也永遠不做驚世駭俗的事情。世人怕什麼,他也怕什麼,他永遠不去觸動大眾、人類的底線,不觸動禁區。你一定要注意,他永遠是和光同塵的,永遠像尋常人那樣活著,不追求任何表面上的東西,他不願意讓自己和世界不一樣。這是老子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我也對一些朋友說,學佛的人身上一定不能帶佛氣,不能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學佛。否則,你的學佛就肯定沒學到家。

“荒兮,其未央哉!”“荒”是遼闊、荒涼的意思,所謂的荒漠就是遼闊的沙漠。其中還有一種悲涼、滄桑、淒涼的味道。

得道之後,老子感受到的世界,是廣袤無垠、沒有任何邊際、也沒有任何相的。所謂的沒有任何相,就是他不會被任何杯子所限制,他本來就是大海。這就是得道者的境界。得道者連得道者的相也會打碎,連真理也不能局限他,這才是真正的和光同塵。

——節選《老子的心事——雪煮第一輯》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