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到夜晚就變身,這麼膩害的犯罪片錯過了可別怪我

今天為大家奉上一部簡單、迷人、有誠意的佳作。全片只有62分鐘,但由於堅持手繪耗時五年才完成。最終,

它不僅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更是被諸多評論家認為是年度驚喜之作。

法國老牌電影刊物《電影手冊》稱其為“一部非常成功的2D動畫,糅雜進不同藝術元素的同時並未太過花哨”。

那麼在這個好萊塢3D動畫狂轟濫炸的時代,工業與科技狂飆的時代,審美取向越來越單一的時代,不妨拿它來

洗洗眼睛,感受一下來自歐洲手藝人的質樸與優雅——《貓在巴黎》。

從片名海報就看得出來,這是一部與貓有關的作品。喵星人的電影我此前就推薦過不少,比如講述貓與落魄的

街頭藝人相依為命的《流浪貓鮑勃》,比如透過一隻迷路小貓看盡新俄羅斯世態炎涼的《小貓虎子》。

《流浪貓鮑勃》

小動物的萌態以及電影中不經意間流淌出的脈脈溫情,往往很容易戳中人心頭最柔軟的地方。

這麼幹傻不傻?但很可愛。

當然,前面提到的都是真人電影,戲劇情境與現實世界距離很近,貓的形象自然也和我們平常見到的出入不大。

而《貓在巴黎》是一部動畫,意味著創作者擁有更自由的表現空間,可以不拘一格地發揮想像力,為我們奉獻了

一隻十分特別的喵星人。

影片中的貓名叫迪諾,擁有著跨度極大的雙重身份——白天,它是小女孩佐伊的寵物,在巴黎一棟普普通通的公

寓裡過著平淡如水的慵懶生活。

而到了夜晚,迪諾則變身為大盜尼克的跟班,隨他一塊飛簷走壁,悄悄潛入巴黎市內各大博物館、珠寶店進行盜

竊。

坦白說,這種“白天夜晚兩種狀態”的設定在電影中並不少見。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當然是各類超級英雄電影。

不論是蝙蝠俠還是蜘蛛俠,如果大白天就大搖大擺走上街很容易嚇到別人,也給自己找麻煩,而黑暗則賦予了夜

晚更強的包容性與隱蔽性,且更容易孕育犯罪,因此超級英雄們通常在晚上活動。

而此類電影也往往按照“白天日常生活”與“夜晚打擊罪惡”兩條線索展開。

《貓在巴黎》也與之類似,一開始採用的是標準的雙線敘事模式。只不過電影的敘述重心不在於那個流連于白天

黑夜的貓,而在於它身邊的兩位主人。

白天這邊——佐伊是一個孤獨內向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因遭遇創傷、缺乏關愛漸漸喪失了語言能力。她的父母

都是員警,父親在一次行動中被城裡最大的惡棍科斯塔殺害,而母親為了將兇手繩之以法整天撲在工作上,經常

無暇照顧女兒。

大部分時間裡,佐伊都由家中的女傭克勞迪婭照顧,唯一的玩伴和朋友就是身邊的小貓。

甚至說,迪諾也是她最重要的心靈慰藉——它會為佐伊帶回各種各樣的“小禮物”,比如一隻壁虎;

會在小主人傷心難過的時候鑽進她懷裡以示安慰;

並且,雖然每晚都出去“浪”,但迪諾總是會在清晨時分準時回來,依偎在還在熟睡的佐伊身邊。

這些溫馨畫面的呈現,中和了人物悲慘命運帶來的沉重感,也凸顯出人與貓之間純粹的感情。

而夜晚這邊——大盜尼克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從他把偷來的珍寶隨便堆進地下室或是送給小貓迪諾的舉動,從他

簡陋的房屋與常吃的速食罐頭等細節,可以看出他並不貪財,也並不怎麼注重物質享受。

或者說,比起那些盜來的物質財富,他更看重的是“偷”的過程,其訴求無非是以一種極端的、刺激的行為來對抗孤

獨而又無趣的生活。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尼克和迪諾站在樓頂,靜靜眺望夜幕下的巴黎,遠處的金黃燈火、紫色天幕與近處的黑

灰樓房的畫面極富色彩層次,背對觀眾的一人一貓仿佛城市裡最後的遊俠。

而在以往的電影中,用來襯托孤單英雄的,其實通常是狗。

《我是傳奇》

所以迪諾的兩個主人雖然看起來差得很遠,但身上也有著共通的特質——不論是生活在白天的佐伊還是屬於夜晚的

尼克,他們的生命裡都缺少“陽光”。而作為員警的佐伊媽媽又與做賊的尼克身份上構成對立的“貓鼠關係”。

也就是說,兩條線索中的人物既有相似、又暗含著矛盾衝突,那麼我們就不難猜測到這兩條線終究會交錯在一起。

而促成交匯的,當然只能是那只穿梭與雙方之間的黑貓。

果然,一天夜晚,在迪諾外出之後,佐伊因為好奇也跟了上去,並一路尾隨,看著它進入了尼克家。但尼克並沒有馬

上發現這個跟蹤來的“不速之客”,還是一如往常,帶著貓又開始玩起了“城市跑酷”——

這樣一來,無法繼續跟蹤的佐伊只好折返回家。然而就在路上,她偶然聽到了一個黑幫團夥之間的對話——他們正商

量搶奪佐伊媽媽負責押運的重要文物——奈洛比神像。於是此處又牽扯出以黑幫團夥為主的第三條線索。

而更讓佐伊感到不安的是,她發現原來自己的保姆也是團夥中的一員,潛伏在家中是為了竊取資訊,並且這個犯罪團

夥的老大就是她的殺父仇人科斯塔。驚慌之中,佐伊不慎撞倒面前的木板,徹底暴露了自己,幸好她逃掉了。

不過,儘管沒有第一時間被抓住,但得知真相的她卻從此成為了黑幫追殺的對象。

為了躲避,佐伊藏到了尼克家裡,卻馬上被追趕而來的罪犯抓住。

而隨後回到家的尼克正好撞見了這一幕,於是又從罪犯手中把她救了出來。並在經過一系列驚險刺激的跑酷追逐之後,

成功把佐伊帶到了安全的地點。

至此影片的三條線索完成了交匯,接下來的情節便圍繞佐伊的員警媽媽代表的純白陣營、惡棍科斯塔代表的純黑陣營以

及尼克代表的亦白亦黑陣營三方勢力展開,其中另外還包含著會對故事產生影響的一個小女孩和一隻貓。

所以《貓在巴黎》雖然是一部只有60分鐘的動畫,但其劇本架構卻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相當精緻。

你會發現在一開始,片中涉及到的三方陣營,兩兩之間都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衝突——媽媽與科斯塔,一個想報仇一個想

搶文物;科斯塔與尼克,一個想抓住女孩一個想保護女孩;尼克與媽媽,一個是大盜一個正在調查城中的失竊案。

三重矛盾的設計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張力,帶來的感覺就是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影片最先正面展現的是尼克與科斯塔之間

的矛盾:一個帶著佐伊跑,一個在後面追。

接下來引爆的是媽媽與尼克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她認定了他就是多起盜竊案的元兇,並且在上門逮捕的時候發現他正

和女兒在一起。這時壞保姆又出現,聲稱正是尼克擄走了佐伊——

尼克的申辯被斥責為謊言,而佐伊又偏偏說不出話來。於是我們只能看睜睜地看著媽媽又把女兒留給了邪惡的保姆“照顧”。

“照顧”的結果不難猜到——保姆馬上把佐伊交給了大反派科斯塔。而被帶上警車的尼克則繼續跟佐伊媽媽講述著事情的真

相,但對方還是不肯相信。

於是在黑貓的幫助下,尼克選擇了逃跑。這不是為了脫罪,而是為了去營救處於危險之中的佐伊。

黑貓送出助攻

尼克逃跑後,佐伊媽媽也開始擔心起來——萬一他說的都是真的呢?懷著這樣的疑惑,她趕忙趕回家,發現房間內果然空

無一人,女兒失蹤。

就這樣,佐伊媽媽與尼克站到了同一陣營。原本的三對矛盾也隨之簡化為一對主要矛盾,即拯救佐伊,消滅反派。

作為一部同時面向兒童與成人的動畫,其結局當然也是意料之中的大團圓——反派在爭鬥中死亡,佐伊能夠開口說話了,

而媽媽也與尼克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總的來說,《貓在巴黎》沒有多複雜多深刻,但勝在情節流暢自然、引人入勝,畫風新鮮別致。

前面我主要說了情節,那麼下面就再來說說它的畫風。很多人都表示對畫面質感非常不習慣,有不少觀眾甚至在評論裡

說“很醜”。

這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在文章開頭說的話——

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工業正在使人們的審美取向變得越來越單一,而事實上美從來不只有一種形態。

就像動畫的前輩、比電影還要早許多列入人類基本藝術形式的“繪畫”,本身就分多種流派。而本片看似奇怪的畫風,其實

正包含著對歐洲眾多繪畫大師風格的傳承與借鑒。

片中人物的臉型五官,讓人想到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他習慣于利用變形的、拉長的面部造型,營造一種纖細、嬌

弱的柔和美妙。

莫迪利亞尼畫作與動畫截圖

人物的動作身段兒,又有點像法國野獸派大師馬蒂斯——以彎曲的線條製造動感與造型感。

馬蒂斯畫作與動畫截圖

而外景環境的繪製,又仿佛能看到些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博納爾的影子。

博納爾畫作與動畫截圖

所以從更寬闊的審美視角來看,《貓在巴黎》其實並非不美。某種程度上說,只是因為我們平時比較少接觸到其他的美學

風格而已,所以看不出背後的“門道”。不過,本片的獨特氣質還是讓它受到了奧斯卡與影評人的青睞。

片中關燈時候的全線條動作戲

當然,它也並不完美,較短的時長與對戲劇性的追求必然會導致影片深度與人文內涵的不足。但最起碼,獨樹一幟的畫風

與緊湊流暢的情節絕對對得起你花費的60分鐘。希望你們喜歡。

不論是蝙蝠俠還是蜘蛛俠,如果大白天就大搖大擺走上街很容易嚇到別人,也給自己找麻煩,而黑暗則賦予了夜

晚更強的包容性與隱蔽性,且更容易孕育犯罪,因此超級英雄們通常在晚上活動。

而此類電影也往往按照“白天日常生活”與“夜晚打擊罪惡”兩條線索展開。

《貓在巴黎》也與之類似,一開始採用的是標準的雙線敘事模式。只不過電影的敘述重心不在於那個流連于白天

黑夜的貓,而在於它身邊的兩位主人。

白天這邊——佐伊是一個孤獨內向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因遭遇創傷、缺乏關愛漸漸喪失了語言能力。她的父母

都是員警,父親在一次行動中被城裡最大的惡棍科斯塔殺害,而母親為了將兇手繩之以法整天撲在工作上,經常

無暇照顧女兒。

大部分時間裡,佐伊都由家中的女傭克勞迪婭照顧,唯一的玩伴和朋友就是身邊的小貓。

甚至說,迪諾也是她最重要的心靈慰藉——它會為佐伊帶回各種各樣的“小禮物”,比如一隻壁虎;

會在小主人傷心難過的時候鑽進她懷裡以示安慰;

並且,雖然每晚都出去“浪”,但迪諾總是會在清晨時分準時回來,依偎在還在熟睡的佐伊身邊。

這些溫馨畫面的呈現,中和了人物悲慘命運帶來的沉重感,也凸顯出人與貓之間純粹的感情。

而夜晚這邊——大盜尼克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從他把偷來的珍寶隨便堆進地下室或是送給小貓迪諾的舉動,從他

簡陋的房屋與常吃的速食罐頭等細節,可以看出他並不貪財,也並不怎麼注重物質享受。

或者說,比起那些盜來的物質財富,他更看重的是“偷”的過程,其訴求無非是以一種極端的、刺激的行為來對抗孤

獨而又無趣的生活。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畫面——尼克和迪諾站在樓頂,靜靜眺望夜幕下的巴黎,遠處的金黃燈火、紫色天幕與近處的黑

灰樓房的畫面極富色彩層次,背對觀眾的一人一貓仿佛城市裡最後的遊俠。

而在以往的電影中,用來襯托孤單英雄的,其實通常是狗。

《我是傳奇》

所以迪諾的兩個主人雖然看起來差得很遠,但身上也有著共通的特質——不論是生活在白天的佐伊還是屬於夜晚的

尼克,他們的生命裡都缺少“陽光”。而作為員警的佐伊媽媽又與做賊的尼克身份上構成對立的“貓鼠關係”。

也就是說,兩條線索中的人物既有相似、又暗含著矛盾衝突,那麼我們就不難猜測到這兩條線終究會交錯在一起。

而促成交匯的,當然只能是那只穿梭與雙方之間的黑貓。

果然,一天夜晚,在迪諾外出之後,佐伊因為好奇也跟了上去,並一路尾隨,看著它進入了尼克家。但尼克並沒有馬

上發現這個跟蹤來的“不速之客”,還是一如往常,帶著貓又開始玩起了“城市跑酷”——

這樣一來,無法繼續跟蹤的佐伊只好折返回家。然而就在路上,她偶然聽到了一個黑幫團夥之間的對話——他們正商

量搶奪佐伊媽媽負責押運的重要文物——奈洛比神像。於是此處又牽扯出以黑幫團夥為主的第三條線索。

而更讓佐伊感到不安的是,她發現原來自己的保姆也是團夥中的一員,潛伏在家中是為了竊取資訊,並且這個犯罪團

夥的老大就是她的殺父仇人科斯塔。驚慌之中,佐伊不慎撞倒面前的木板,徹底暴露了自己,幸好她逃掉了。

不過,儘管沒有第一時間被抓住,但得知真相的她卻從此成為了黑幫追殺的對象。

為了躲避,佐伊藏到了尼克家裡,卻馬上被追趕而來的罪犯抓住。

而隨後回到家的尼克正好撞見了這一幕,於是又從罪犯手中把她救了出來。並在經過一系列驚險刺激的跑酷追逐之後,

成功把佐伊帶到了安全的地點。

至此影片的三條線索完成了交匯,接下來的情節便圍繞佐伊的員警媽媽代表的純白陣營、惡棍科斯塔代表的純黑陣營以

及尼克代表的亦白亦黑陣營三方勢力展開,其中另外還包含著會對故事產生影響的一個小女孩和一隻貓。

所以《貓在巴黎》雖然是一部只有60分鐘的動畫,但其劇本架構卻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相當精緻。

你會發現在一開始,片中涉及到的三方陣營,兩兩之間都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衝突——媽媽與科斯塔,一個想報仇一個想

搶文物;科斯塔與尼克,一個想抓住女孩一個想保護女孩;尼克與媽媽,一個是大盜一個正在調查城中的失竊案。

三重矛盾的設計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張力,帶來的感覺就是跌宕起伏、環環相扣。影片最先正面展現的是尼克與科斯塔之間

的矛盾:一個帶著佐伊跑,一個在後面追。

接下來引爆的是媽媽與尼克之間的矛盾:通過調查,她認定了他就是多起盜竊案的元兇,並且在上門逮捕的時候發現他正

和女兒在一起。這時壞保姆又出現,聲稱正是尼克擄走了佐伊——

尼克的申辯被斥責為謊言,而佐伊又偏偏說不出話來。於是我們只能看睜睜地看著媽媽又把女兒留給了邪惡的保姆“照顧”。

“照顧”的結果不難猜到——保姆馬上把佐伊交給了大反派科斯塔。而被帶上警車的尼克則繼續跟佐伊媽媽講述著事情的真

相,但對方還是不肯相信。

於是在黑貓的幫助下,尼克選擇了逃跑。這不是為了脫罪,而是為了去營救處於危險之中的佐伊。

黑貓送出助攻

尼克逃跑後,佐伊媽媽也開始擔心起來——萬一他說的都是真的呢?懷著這樣的疑惑,她趕忙趕回家,發現房間內果然空

無一人,女兒失蹤。

就這樣,佐伊媽媽與尼克站到了同一陣營。原本的三對矛盾也隨之簡化為一對主要矛盾,即拯救佐伊,消滅反派。

作為一部同時面向兒童與成人的動畫,其結局當然也是意料之中的大團圓——反派在爭鬥中死亡,佐伊能夠開口說話了,

而媽媽也與尼克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總的來說,《貓在巴黎》沒有多複雜多深刻,但勝在情節流暢自然、引人入勝,畫風新鮮別致。

前面我主要說了情節,那麼下面就再來說說它的畫風。很多人都表示對畫面質感非常不習慣,有不少觀眾甚至在評論裡

說“很醜”。

這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我在文章開頭說的話——

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工業正在使人們的審美取向變得越來越單一,而事實上美從來不只有一種形態。

就像動畫的前輩、比電影還要早許多列入人類基本藝術形式的“繪畫”,本身就分多種流派。而本片看似奇怪的畫風,其實

正包含著對歐洲眾多繪畫大師風格的傳承與借鑒。

片中人物的臉型五官,讓人想到義大利畫家莫迪利亞尼——他習慣于利用變形的、拉長的面部造型,營造一種纖細、嬌

弱的柔和美妙。

莫迪利亞尼畫作與動畫截圖

人物的動作身段兒,又有點像法國野獸派大師馬蒂斯——以彎曲的線條製造動感與造型感。

馬蒂斯畫作與動畫截圖

而外景環境的繪製,又仿佛能看到些法國印象主義畫家博納爾的影子。

博納爾畫作與動畫截圖

所以從更寬闊的審美視角來看,《貓在巴黎》其實並非不美。某種程度上說,只是因為我們平時比較少接觸到其他的美學

風格而已,所以看不出背後的“門道”。不過,本片的獨特氣質還是讓它受到了奧斯卡與影評人的青睞。

片中關燈時候的全線條動作戲

當然,它也並不完美,較短的時長與對戲劇性的追求必然會導致影片深度與人文內涵的不足。但最起碼,獨樹一幟的畫風

與緊湊流暢的情節絕對對得起你花費的60分鐘。希望你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