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好好活著的正確態度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先秦·孔子《論語·述而》

注釋:

葉公:葉,音shè。葉公姓沈名諸梁,楚國的大夫,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譯文:

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簡析:

這一章裡孔子自述其心態,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

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發憤忘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寢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廢寢忘食不是打麻將,不是看足球,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追求學問,學而不厭。

樂以忘憂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或者如源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所以,是安貧樂道。

而不是“打起麻將來就忘了做學問”或“唱起卡拉OK來就忘了工作”的那種“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是心理年齡健康年輕,競技狀態良好,是自強不息,

而不是老頑童、老天真。

學而不厭,安貧樂道,自強不息。這是一個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形象,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形象,一個聖人的形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學而未得,知自己之不足,因而發憤,乃至廢寢忘食;

學有所得,感覺充實而高興,及至忘記一切煩惱和憂愁。

在這樣不足——發憤——快樂,再不足——再發憤——更快樂的迴圈不止中,孔子一生不知疲倦地學習著,“又日新,日日新”,體驗著人生的起伏憂樂,體驗著人生的充實和滿足,並在這日新月異的充實滿足中,渾然不覺地突然發現自己老之將至。

但雖老之將至,生命不熄,學而不止,其樂無窮。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就是孔子對大道的忘我追求的學習精神,對理想不懈努力的樂觀精神,

不厭不倦、不息不已的生命精神。這就是“孔顏樂處”的實質所在。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生命在如此境界中延續,人生在如此境界中完成,也便可無憾無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