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師如此境遇,誰願來當教師?

今天,無意間打開了網上一條本月初的視頻,某校一間教室裡,一名小學生撒潑打老師,推翻了桌椅不說,還拎起凳子猛砸老師。

教師一點兒也沒有發脾氣,而是以手遮擋,節節退讓,

自始至終都沒有還手。

這,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的高尚。畢竟,小孩還是小孩,在老師的眼裡,他還是一個不滿一歲的牛犢。

我看著視頻,想:幸好這個學生個子不高,雖然出手麻利,又打又砸,看樣子沒有傷到老師。

但又反過來又一想:如果這個學生個子大的話,

情況如何?

有人說,小孩子不懂事,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

誠若是否?

否!

隨手一搜,得到:參考消息網4月22日(筆者注:2016年)報導:港媒稱,安徽亳州市蒙城縣發生中學生圍毆教師事件,一名男教師日前在上自修課期間,要求學生交試卷遭拒,其後雙方發生爭執,多名學生竟將男教師逼向牆角拳打腳踢,學生更以板凳襲擊男教師。事發片段在網上熱傳,有線民批評:“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一批流氓出來,

禍害社會。”(中國網2016-04-23)

這消息中的學生可不是小學生了。

現在的教育怎麼了?現在的學生怎麼了?讓人不禁問。

是不是像網上所說的那樣“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了一批流氓出來,禍害社會”?我覺得這也不儘然,未成年保護法保護的是未成年人的正當利益,“打教師”不應該是學生的正當權益吧?教師的正當權益需要保護,同樣學生的正當權益也需要保護。

網上有學生打教師的消息,同時也有教師打學生的消息。

原本親如“父子”的師生關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何以演變成這樣一對激烈的矛盾?我想這肯定與失誤的家庭教育,與孩子所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乃至與孩子特殊的個性也有關。

一般說來,學生與教師發生衝突,

社會上首先就是對教師的置疑;即使學生有錯,教師也常常會受到人們譴責和上級部門的處罰。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本文開頭那位慈祥的教師一點兒也不還手,可能除了是對學生不予計較之外,還包含著忍辱求全,以保全自己之意?如果真的如此,則有些可悲了。

看了以上視頻,以及後面搜到的舊聞,我不僅想:教師是履行教育職責的人,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崇高使命。如果確實有學生不聽教導、不交作業,以及犯了錯誤後不聽從管教,按理就應該受到嚴厲的懲戒。只有這樣,才能懲前毖後,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是,學生畢竟是學生,學校、教師總是以教育為主。教師不要惹怒學生,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攻人之過勿太嚴,當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其可從”,同時,如果有學生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了過激行為,教師應遠而避之,進行“冷處理”。因為學生畢竟心智還不成熟,教師確實需要高人一等的情懷。有時候,我們不要怕學校把自己怎麼樣,比如扣自己的錢哪,扣自己的考核積分啦,我們只要做到以上這點就好了。畢竟學校的考核、考績那只是“身外之物”,真正屬於自己的還是自己的安全、健康,而真正屬於學生的還是屬於學生的安全、健康地成長,今後,學生即使不以你為“父”,也會感激您寬廣博大的胸懷的。如果有的學生終生都理解不了這一點,那也別去計較了。

我說這話似乎是在安慰老師,也像是在造遷就學生。但是,我們能做的可能最好是如此。好了!為以上一個消息,我唏噓了這麼大半天。“教師如此境遇,誰願來當教師?”在感慨之餘,我還是要為開頭那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慈祥、仁愛、諒解、自信、強大而不禁嘖嘖讚美(如果沒有別的教師的原因的話),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教師風範!

教師不要惹怒學生,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做到“攻人之過勿太嚴,當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其可從”,同時,如果有學生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了過激行為,教師應遠而避之,進行“冷處理”。因為學生畢竟心智還不成熟,教師確實需要高人一等的情懷。有時候,我們不要怕學校把自己怎麼樣,比如扣自己的錢哪,扣自己的考核積分啦,我們只要做到以上這點就好了。畢竟學校的考核、考績那只是“身外之物”,真正屬於自己的還是自己的安全、健康,而真正屬於學生的還是屬於學生的安全、健康地成長,今後,學生即使不以你為“父”,也會感激您寬廣博大的胸懷的。如果有的學生終生都理解不了這一點,那也別去計較了。

我說這話似乎是在安慰老師,也像是在造遷就學生。但是,我們能做的可能最好是如此。好了!為以上一個消息,我唏噓了這麼大半天。“教師如此境遇,誰願來當教師?”在感慨之餘,我還是要為開頭那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慈祥、仁愛、諒解、自信、強大而不禁嘖嘖讚美(如果沒有別的教師的原因的話),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教師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