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來火神祝融被稱為火神是因為他是火的發明者之一

火神祝融到底是誰?

《晉書》有記載:“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這句話明確的告訴我們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晉書》以外《左傳》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記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木正曰句芒,

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裡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傳》所說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記.楚世家》說: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吳回復居火正就為祝融。楚國始祖祝融本名吳回,因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嚳命名為祝融。之所以歷史上會有祝融與共工大戰,是因為祝融是夏官官名,
夏官即兵部。

《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來孫。

另據《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官職炎帝后代擔任過此職務以官職為族號,顓頊之後也擔任過祝融一職也以職務為族號造成歷史上有炎帝族祝融氏和顓頊族祝融氏之分。

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注釋“火神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正因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爭中去了。

《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幹厘夏城之閑,西北之隅。”降火助戰,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使用於戰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的。於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

自燧人氏發明的轉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後由祝融發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後,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後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後葬於衡山,故南嶽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場。現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建有祝融殿。

山頂建有祝融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