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政|一個村莊15年“基層民主”迷途

2014年9月起,山東聊城牛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強就忐忑起來。

村委會選舉快要到來,如何繼續“掌權”、鞏固延續15年的“民主選舉”果實,成為這屆老村委的頭等大事。

牛莊有個當地知名的二手機床交易市場。據村民介紹,這是大家主要的收入來源。因為機床,2014年卸任的牛莊原村委會主任李長江,15年前挨了一頓打,後掀起要求民主選舉村委會的“運動”。李長江隨即成為牛莊首次民選村委會的主任。

然而,15年後,在牛莊,當初被村民和諸多學者寄予厚望的“民主選舉”“民主治理”,

已偏離了最初軌道。

被延續的“階級鬥爭”

“1999年前,牛莊存在的問題是階級問題。”李長江說。

在牛莊,原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牛力,是那個年代基層治理“一人獨大”、“強人政治”的代表。他好“武鬥”,1971年,在“文革”中成功“奪權”,後成為牛莊村支書兼村長,

並一直坐到了1999年。牛上臺後,牛家的宗族勢力迅速在牛莊擴展,牛力的親屬在他安排下悉數入黨。牛的兒子、侄子則被培養成骨幹。

據村民介紹,在牛莊,20多年中,村民做任何生意都要先向牛力交錢。

1985年,牛莊部分村民開始做二手機床生意,並掙了錢。據介紹,在這之後,牛力盯上了他們。“要管理費、市場費、地皮費,要多少村民就得給多少,否則就會挨打。”牛莊村委會的會計李黃河(李長江堂弟)表示。

據村民反映,牛力每年還會強制向村民收取“村莊管理費”,拿不出錢,則會強行收走村民家中的牛、羊、糧食等。那些年,牛力成為了村裡最富有的人,而其他姓氏的村民大多被牛家人打過。

1998年,李長江回牛莊探親時,一度被村民們堵住,“村民非要我留下來,幫助他們。”李長江說。在山西,他和兩個弟弟通過搞運輸和做煤炭生意,迅速發家致富,成為牛莊僅次於牛家的富戶。

牛莊村村民也說,“李長江家大勢大,村裡只有他能和牛力抗衡。”

1999年,李長江回到牛莊,也開始做二手機床生意。在牛力向其收取高於其他村民一倍的管理費時,矛盾爆發,李長江被牛力方面痛打。

此前的1998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1999年開始在農村實行直選。而李長江在被打後,就產生了罷免牛力村主任職務、民選產生新的村主任的想法。

與三任鎮長“鬥法”

牛莊的選舉一波三折。經歷了推遲選舉、牛家人于選舉當日砸場、村民向上“陳情”等諸多曲折,2000年4月9日,在縣信訪、公安、審計8部門人員監督下,李長江被選為牛莊村委會主任。

對這次波折,清水鎮政府似乎並不滿意,村民的多次集體上訪,儼然在給鎮政府抹黑。

李黃河說,“我們是民選出來的村委,沒錢送禮。按自己想法管理牛莊,不受他們控制,鎮裡自然不高興。”

當時,隨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施行,眾多直選出來的鄉村精英開始試圖接近政府,以開明威權治理農村。

如今,牛莊有400多戶人家,約1800人。其中25戶人家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四分之一的村民擁有私家車。“他還是幹了實事,把我們村帶富裕了。”有村民表示。

不過,牛莊村委與清水鎮政府的矛盾並沒有化解。

“我們村在縣裡還是相當富裕的,但鎮上從來沒有表彰、獎勵過我們。”張強說。

反之,為了安撫牛家人,2002年,時任清水鎮鎮長任命牛力之侄牛天擔任牛莊村支書。

2002年,李長江準備振興機床市場,以牛天為首的黨支部不同意,村裡工作陷入僵局。

但部分村民並不認可牛天,有事只找村委解決。牛天在當了3年擺設後,2005年被新上任的胡鎮長撤職。

胡鎮長上任後,來牛莊的機床市場視察,並私下向李長江表示要增加管理費,並提高稅費,聲稱:“你們村有的是錢。”

“他想多給鎮上收點稅。”會計李黃河說。但李長江不同意,“如果增加村民負擔的話,他們就不會再選我們了。”

此時的民選村委,一直在清水鎮政府和宗族鬥爭所圍成的夾縫中生存,“另一方面,牛家為了在村裡爭口氣,一直在和村委會做鬥爭。在村裡,大家很看重面子。”張強說。

李長江擔任村主任14年,大多數時候村裡沒有支部書記。事實上,李早在1970年便入了黨,而且鎮上開黨委會,牛莊村也是由李參加,“有實無名,我還差個名分,但胡鎮長說你有權就行了。”

2012年,胡鎮長被調走,王鎮長履新,牛家人向上反映,稱牛莊村的財務不透明、有問題,“實際上,我們的帳目鎮裡都有。”村幹部稱。

王鎮長對牛莊複雜的鬥爭史並不瞭解,基於“維穩”思維,她表示,牛莊的事務應由牛莊村委來解決,要李長江務必將事情解決好。

“王鎮長以為是我們村委會無能,其實是她不瞭解我們村的複雜。”李長江說。

迫于各方壓力,2014年4月25日,李長江以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為由,辭去了村主任。

村民“都不買帳”?

如今在一些鄉村,“選了白選”成為村民對村委選舉的認知。14年前成功“民選”的牛莊,現在也難逃“魔咒”。

李長江雖然已經“下臺”,但仍在為下一次選舉奔走。

“我們現在必須要團結。”他擲地有聲地表示,“只有團結了我們才能繼續掌權。只有掌權了,我們才能保住全體村民的利益。”

事實是,村委會的幾名成員多以搞運輸和機床交易維生,均比較富裕。“繼續掌權也是在保住我們自己的利益。”現在他們最擔心的是,牛家人萬一“上臺”了,大家的利益都會受損。有人直言,通過村民選舉“保權”,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對於李長江的這種作風,在牛莊調研過1年的一名研究者並不贊成,“這麼多年,李主任的鬥爭思維一直很嚴重,近年來所有的選舉都被村委會把控了,這和真正的基層民主背道而馳。”有村民也指責李“不放權”。

針對目前形勢,張強認為:“現在要和鎮裡搞好關係。”防止鎮裡給他們“穿小鞋”。

現在很多村民在外地打工,張強希望通過委託投票、電話投票讓他們行使權力,“我最擔心來現場投票的人數不能過半,這樣一來,選舉就失敗了。”這是民選村委的失敗,之後牛莊也就只能聽任鎮裡指派黨支部書記來維穩,而這個書記很可能仍然是牛家的人。相反,目前的村委和鎮裡搞好關係後,也許鎮裡會通融,同意委託投票和電話投票。

但在村民眼裡,不管過去幾十年誰“上臺”,村委一直是權力鬥爭的中心,與他們絕緣。他們說,當村委會成員在積極商討選舉事宜時,村民對這場有人謀劃的選舉並沒有太大興趣,誰上,都不太買帳。

(摘自《組工文萃》2015年第三期)

儼然在給鎮政府抹黑。

李黃河說,“我們是民選出來的村委,沒錢送禮。按自己想法管理牛莊,不受他們控制,鎮裡自然不高興。”

當時,隨著《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施行,眾多直選出來的鄉村精英開始試圖接近政府,以開明威權治理農村。

如今,牛莊有400多戶人家,約1800人。其中25戶人家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四分之一的村民擁有私家車。“他還是幹了實事,把我們村帶富裕了。”有村民表示。

不過,牛莊村委與清水鎮政府的矛盾並沒有化解。

“我們村在縣裡還是相當富裕的,但鎮上從來沒有表彰、獎勵過我們。”張強說。

反之,為了安撫牛家人,2002年,時任清水鎮鎮長任命牛力之侄牛天擔任牛莊村支書。

2002年,李長江準備振興機床市場,以牛天為首的黨支部不同意,村裡工作陷入僵局。

但部分村民並不認可牛天,有事只找村委解決。牛天在當了3年擺設後,2005年被新上任的胡鎮長撤職。

胡鎮長上任後,來牛莊的機床市場視察,並私下向李長江表示要增加管理費,並提高稅費,聲稱:“你們村有的是錢。”

“他想多給鎮上收點稅。”會計李黃河說。但李長江不同意,“如果增加村民負擔的話,他們就不會再選我們了。”

此時的民選村委,一直在清水鎮政府和宗族鬥爭所圍成的夾縫中生存,“另一方面,牛家為了在村裡爭口氣,一直在和村委會做鬥爭。在村裡,大家很看重面子。”張強說。

李長江擔任村主任14年,大多數時候村裡沒有支部書記。事實上,李早在1970年便入了黨,而且鎮上開黨委會,牛莊村也是由李參加,“有實無名,我還差個名分,但胡鎮長說你有權就行了。”

2012年,胡鎮長被調走,王鎮長履新,牛家人向上反映,稱牛莊村的財務不透明、有問題,“實際上,我們的帳目鎮裡都有。”村幹部稱。

王鎮長對牛莊複雜的鬥爭史並不瞭解,基於“維穩”思維,她表示,牛莊的事務應由牛莊村委來解決,要李長江務必將事情解決好。

“王鎮長以為是我們村委會無能,其實是她不瞭解我們村的複雜。”李長江說。

迫于各方壓力,2014年4月25日,李長江以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為由,辭去了村主任。

村民“都不買帳”?

如今在一些鄉村,“選了白選”成為村民對村委選舉的認知。14年前成功“民選”的牛莊,現在也難逃“魔咒”。

李長江雖然已經“下臺”,但仍在為下一次選舉奔走。

“我們現在必須要團結。”他擲地有聲地表示,“只有團結了我們才能繼續掌權。只有掌權了,我們才能保住全體村民的利益。”

事實是,村委會的幾名成員多以搞運輸和機床交易維生,均比較富裕。“繼續掌權也是在保住我們自己的利益。”現在他們最擔心的是,牛家人萬一“上臺”了,大家的利益都會受損。有人直言,通過村民選舉“保權”,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對於李長江的這種作風,在牛莊調研過1年的一名研究者並不贊成,“這麼多年,李主任的鬥爭思維一直很嚴重,近年來所有的選舉都被村委會把控了,這和真正的基層民主背道而馳。”有村民也指責李“不放權”。

針對目前形勢,張強認為:“現在要和鎮裡搞好關係。”防止鎮裡給他們“穿小鞋”。

現在很多村民在外地打工,張強希望通過委託投票、電話投票讓他們行使權力,“我最擔心來現場投票的人數不能過半,這樣一來,選舉就失敗了。”這是民選村委的失敗,之後牛莊也就只能聽任鎮裡指派黨支部書記來維穩,而這個書記很可能仍然是牛家的人。相反,目前的村委和鎮裡搞好關係後,也許鎮裡會通融,同意委託投票和電話投票。

但在村民眼裡,不管過去幾十年誰“上臺”,村委一直是權力鬥爭的中心,與他們絕緣。他們說,當村委會成員在積極商討選舉事宜時,村民對這場有人謀劃的選舉並沒有太大興趣,誰上,都不太買帳。

(摘自《組工文萃》2015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