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者手記|兩會雖已閉幕,那些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火鍋你好!火鍋再見!

❏ 張蓋倫

14日,兩會報導組的小夥伴們已經商量好了,

要去報社附近的火鍋店小小慶祝一下。

當時,我還穿著上午參加記者招待會的衣服:緊身紅色毛衣加緊身西裝外套。我頗為目光長遠地覺得,這身衣服甚是影響我的發揮。畢竟穿得這麼端莊吃火鍋,就辜負了火鍋的一番苦心。於是,我愉快地向小夥伴們揮手告別:我回去換身寬鬆的衣服啊,等我喲!

不料,這一換,我就沒能出得了家門。因為,在報社開會的部門主任們傳來領導最新指示——你的專欄已經空了一天,

今天必須寫!

對,承蒙厚愛,在報紙版面如此緊張的全國兩會期間,我還奢侈地得到了一個“蓋倫跑兩會”的“專欄”位置。說起專欄,故事也是頗多。比如專欄叫什麼名字,就很費思量。一開始,有人將我定義為“90後萌妹子”,然而“老身”實在擔不起,感覺有強行裝嫩的嫌疑。然後對我的描述又改成了“網紅記者”。作為“過氣網紅”,網紅裡的“大餅臉”,

我只有接受組織安排,組織叫我啥,我就是啥。

一開始,也沒說專欄要“天天見”。領導說,要是當天實在無事可寫,可以停一停。但真到要停的時候,就觸發了“天子之怒”——怎麼能停?人家參加兩會的“廳長日記”都天天更新呢,你有廳長忙嗎?

是的!我沒有!這不,領導嚴正表示,14日的專欄,必須寫。

於是,我穿著寬鬆的“火鍋戰袍”,坐在家裡,憂傷地看著電腦,開始碼字。

我默默泡了碗從報社順回來的速食麵,

寫下了兩會專欄的最後一篇:《您好,謝謝,再見》。

不完美才是人生

❏ 劉垠

直到敲這篇手記前幾分鐘,政協小組常被我叨擾的某委員短信問:稿子通過了嗎?想了好久,找不到合適的措辭解釋為啥沒發。

多個委員包括十來位院士的聯名提案,頗具新聞點的問題性報導,對於剪不斷理還亂的原因,愣是道不清、講不明。在堅持和逃離的糾纏中,採用最簡單粗暴的辦法。

就在前一天將近淩晨時分,他還一邊耐心為我重述863/973計畫的歷史,一邊語重心長的埋怨“你們這些記者,功課做得還不夠”。我想,此刻他是真失望,於我何嘗不是?

時間倒回至3月11日淩晨兩點半,歷經一天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的折磨後,在值班主任反復提問、斟酌和修改後,在“白+黑”的連軸轉中,“體力+腦力”沖向極限,再次神志不清的我開始懷疑人生,莫非是科學素養太低,沒有能力把科學問題直白形象地傳遞給普通讀者?

三個越夜越清醒的“神經質”踩著玉淵潭南路的暗影,從“淩晨兩點半”頭一句歌詞唱到專家公寓,還是沒想起這歌叫啥名。但我記得,改稿改到半夜兩點的你們毫無怨言、苦樂與共,看到翠微小學門口亮著的鐘錶指向兩點半,還有那扇微弱的燈照亮黑夜時,嘰嘰喳喳地說,我要拍照記住今晚。

在這場拼毅力耐力體力腦力智力的綜合較量中,感謝委員們的暢所欲言,讓我兌現了“選題經得起晚飯討論”的承諾。即便有遺憾,所幸季老安慰,不完美才是人生。

“你原先的邏輯不對”

❏ 王延斌

接到“園區‘同質化’”選題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想當然,尚未採訪,邏輯鏈條已成型:如果各地不同園區在功能定位、產業方向、政策設計上相近甚至雷同,那絕對會陷入“重複投資—產能過剩—低價廝殺—關門歇業”的怪圈。

這個無知而又偏見的想法直到遇到兩個“對口”的人:做過縣委書記、搞過園區建設的貴州科技廳長廖飛和每年到國內各大園區調研的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康凱寧。他們用事實和道理告訴我,你原先的邏輯不對。

這是個浮躁的時代,熱點產業的一湧而上,發展受挫後的冷嘲熱諷,你追我趕中的初心迷失。誰還問:我有什麼?比較優勢在哪裡?缺什麼?如何修煉?

會場上,那些經歷大風大浪的“過來人”說:所謂“過熱”,只是行業在“暖場”,最終為迎接在拼殺中勝出的強者;所謂失敗,只是出局者的“學費”,是生態系統中的必要一環。不論同質化,還是泡沫化,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經階段。這是規律。

若干年前的“兩會”,我寫“怎麼看中國科技論文數量‘世界第一’”,採訪過程不斷糾偏我的認知:從論文數量多到品質好,需要時間積澱,量變總能引起質變,不著急。

在寫過很多次類似文章之後,我總結出來:所謂“上會”,是一個求真、求證的探索過程,去掉了糟粕,留下了精華。

悟透了這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對事物的潮起、潮落,我要做的就是不急於蓋棺定論,尋找喧囂之下的真相,保持耐心和定力。

“老司機”的“工匠精神”

❏ 張曄

又是一年春來早,我這個“老司機”再一次搭上兩會的快車了。雖然上會次數跟報社的大拿們相比並不算多,但是因為年紀“一把”,所以也就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同事說多了,自己也飄飄然。於是心態頗為“寬鬆”的就來到了北京,當然對於選題的準備也沒有那麼充分。

可是,政協會議還沒開始,接觸到的第一位政協委員就讓我為之汗顏。來自中科院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王向朝雖是老政協委員,但卻是一位頗具“匠心”的“老司機”,從準備提案到醉心科研,無一不顯示出他的細緻認真。

他作為政協委員履職已有15年之久,從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到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是提案大戶,今年他又帶來11件提案。

“每個提案幾頁紙,但是背後都有一個厚本本。”王向朝的提案手稿中,像學術論文一樣標注了大量的引用參考,包括分析資料、引用案例等。為了保證提案觀點的精准,他還會對提案內容進行調研走訪,絕不會把道聼塗説的事例和資料寫進去。

王向朝還有一個習慣,不論遇到什麼讓他有所思考的事,都會隨手記錄下來。他主持的國家重大專項課題,近期也通過中期檢查,科研水準達國際一流。

相比之下,我頓感自己差距巨大。正所謂老驥伏櫪、老馬識途,“老”並不意味著可以懈怠,反而仍應有豪情壯志和奔跑千里的力量;“老”不應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而當以自己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經歷與判斷甘當紅燭照後人。這才是真正的“老司機”,王向朝如是。

而我,新手上路,請多關照。

感謝說真話敢說話的委員

❏ 操秀英

兩會期間,筆者的朋友圈被一篇題為《中國2013年就能探火星但專家說的不算》的報導刷了屏。這正是中科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葉培建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恰好,採訪時筆者也在現場。葉培建委員當時就我國航太事業的總體規劃等問題說了一些在外界看來稍顯尖銳的話。正如筆者一位並非科技圈的同學所說,葉培建委員的這番話之所以被轉發和點贊,是因為他說出了很多人不願意、不敢說的實話。

此後的一天,記者在會場見到葉培建委員,跟他打趣:“您不怕得罪人啊”。樂呵呵的他正色說道:“我說的都是實話啊,這有什麼好得罪人的,小組討論時你也看到了,大家什麼話題都說,開這個會又不是來歌功頌德的,我們就是要把瞭解到的情況反映給各主管部門,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委員的大會發言《重視國企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他發言中的“不幹事的最快活”被很多新媒體做成了標題。

政協的職責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並沒有立法等權利。但如一位委員所說,政協委員是來自各界別的高層次人才,視野開闊,對本行業和領域以及國家重大議題有較深的見解。政協委員的討論總是直接切中問題要害,尖銳不客氣。這些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簡報、提案等各種形式反應到相關主管部門,不少問題正是通過這一管道得以解決。

感謝每一個認真履職的委員,感謝每一個說實話、說真話、敢說話的委員。

成為“科學家粉”總共分幾步

❏ 楊雪

右眼角上火,左嘴角乾裂,三年跑兩會,一副爛面孔。一晃成了“油條”,幾乎喪失上會的新鮮感,直到又聽見那來自青藏高原的“召喚”。

看到同行在採訪中科院院士、青藏所所長姚檀棟委員,我馬上湊上去——經兩年會上採訪,他已是我眼中的“富礦”,科研水準高,又相當有思想。前不久知道他獲得“地理學的諾貝爾獎”時,我還挺激動。

“您在青藏高原取的冰芯裡能看到霧霾嗎?”同行提了最後一個問題。姚院士回答可以看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採訪居然結束了。什麼情況?這是多令人感興趣的線索!我跟上去追問,“姚院士您還記得我嗎?科技日報記者……”還沒說完,他已說出“楊雪”倆字。青藏冰芯,話題“高冷”,但整個採訪過程就像在聊天,我總能問到點上,他也總能通俗地“科普”一遍我就明白。所以,晚上回報社寫稿時也是一氣呵成,爽哉妙哉!

後來,揪住姚院士關於基礎研究的一點看法,我又採訪了他兩次。閒聊間,他說他愛西藏,所以研究冰川,“我看你也喜歡西藏吧?”我恍然大悟,我確實對青藏高原情有獨鍾,所以我偏愛採訪他,而且談專業問題時也沒啥障礙。

回憶一下,第一年採訪姚院士時他和冰川一樣“高冷”,我說我有預約,他拿出手機翻通話記錄和短信確認後,我得以寫下職業生涯第一篇關於青藏高原的稿子;第二年他負責小組召集工作一直很忙,無奈我只得抓住小組發言的機會,把他“‘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科技支撐”的觀點寫出來;第三年,我徹底成為這位冰川科學家的“鐵粉”。

經驗,積澱,一個都不能少

❏ 陳瑩

“這是譚孝曾,譚派傳人。這是靳尚誼,畫家。這是馮驥才,《珍珠鳥》的作者;快看,李勝素來了,也是京劇名家……”

3月2日,北京會議中心,委員駐地探營。科技界別的報導席緊挨著文藝界別。同坐在一張沙發上,我總能輕易地認出旁邊那組的“大咖”,給跑文藝口的記者指路。

可遇著科技口的委員報導,我就不得不一面湊上去看人家別在胸前的委員證,一面飛速地上網百度了。

在兩會這個新聞戰場,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平時的積累不夠用。

作為第一次上兩會的“萌新”記者,開始幾天,我在會場裡茫然四顧,要麼聽會抓不住重點,好線索白白被放過;要麼胡亂湊上去蹭別人的採訪;要麼逮到了委員問問題,卻問不到點子上;還有一半時間,都在為自己準備的選題找不到合適的委員來說而滿心焦慮。

“你文筆挺好,可問的問題有點大,是不是平時不太關注這方面?”好脾氣的東風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馬力委員耐心地給我普及了一些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常識,說的話卻讓我臉上有點發燒。

每位委員都是一座新聞“富礦”,有積澱、有準備的人才能成功開掘出“寶藏”。十天下來,我和科技界別的委員大多混了臉熟,哪位委員研究什麼領域,可以談什麼話題,心裡有了“小帳本”。然而,自己比較熟悉的話題被寫完,臨場抓選題方面,就感覺後勁不足了。總結得失,在科技新聞這個領域,我這個“文科腦”還得多下功夫去鑽研,瞭解的面要寬,幾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鑽,才能在採訪委員的時候接得上話,而不是泛泛而談。

我想,如果有下一次,我要像熟悉文藝界“大咖”一樣,對科技界委員也能如數家珍。

結識一位巴基斯坦同行

❏ 許茜

4日上午,人大召開新聞發佈會。為了能搶個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記者早早便來到人民大會黨。會場外,境內外的各路媒體排起了長隊,隊伍一直延伸了幾百米。

早春的清晨,瑟瑟的寒風透著涼意。我一邊排著隊,一邊輕輕地跺著腳。跺腳聲引來了一位元外媒記者的注意,他站在離我不遠處,皮膚黝黑、笑容燦爛。

他背包上的Logo——北京國際漢語學院,一下子吸引了我。由於本碩專業學的就是教外國人說中文(對外漢語),看到“國際漢語”字樣,親切感油然而生。

我走上前去,看到了他的名牌——穆罕默德·阿薩迪、巴基斯坦獨立新聞社。我拿出自己的名片,說“I am the journalist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他先是一愣,然後一笑,對身旁的隨從人員問起我的情況。中方工作人員一步走到跟前,拿起我的名片,仔細看了一會。

瞭解我的來意後,阿薩迪便開始了滔滔不絕。今年春節時,他來到了北京,他說那時只會說“春節好”。當我告訴他,我的專業是對外漢語,他開始和我秀起了“中文”。“我現在可以用中文問路、買東西,要把中文學好,後年要去參加HSK(漢語水準考試)。”阿薩迪顯得信心十足。

“中國記者怎麼報導兩會?你們從哪裡得知政府的資訊?”秀完中文,阿薩迪開始好奇中國媒體的報導方式。他問“巴基斯坦媒體很關心一帶一路,你們關心什麼?”我回問“什麼中國科技企業在巴基斯坦最受歡迎?”於是,我們開始了“互訪”環節,一問一答。我把話題引到了科技,沒想到阿薩迪竟然很感興趣,小米、華為在巴基斯坦的故事一個接一個。

發佈會結束後幾天,沒想到,我竟然又接到了阿薩迪的短信——“等你忙完兩會,再聊聊吧。”

我和代表有個約定

❏ 劉園園

身旁座位上,其他記者正和一位元少數民族代表侃侃而談。我有點坐立不安了。四處張望,我等的人還沒來。

不會是忘了我們的約定吧?或者他不想接受我的採訪了?還是下午的會議還沒結束?想來想去只好繼續坐下。還是等等吧。

3月3日上午,我對江蘇團住地進行“地毯式”搜索後,沒發現既定目標——原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代表。

時近中午,肚子咕咕叫,只好悻悻走進電梯,準備出去“覓食”。電梯裡有幾位戴著紅色胸牌的代表,想必要下樓吃飯。偷瞄了下旁邊代表的胸牌,猜我看到什麼?——翟虎渠!

“翟院長!我正找您呢!”心想,照片和真人還真是有點不一樣。

“你是哪個媒體的?”翟代表樂呵呵地探下腦袋,也來瞅掛在我脖子上的證件。說明來意後,他立馬爽快答應:“我對你們報紙很熟悉。”

出了電梯就是餐廳,我無法進去,趕緊跟翟代表約定,午飯後再來拜訪。

“好,下午有個會,我們4點在前面大廳見,好不好?”他指了指我現在坐的區域。

4點15分。回憶電梯裡的場景,又焦慮,又自責。當時若順便問一下電話,也不至於這樣沒頭沒緒地乾等啊。

實在坐不住了。按電梯跑上樓,繼續搜索翟代表的房間。終於找到,但摁了幾次門鈴都沒反應。人去哪了呢?

快4點半了。怕他到了約定地點,看不到我,又急急跑下樓。左顧右盼。不會真的是會議沒結束吧?

沿通道往會議樓跑去,看到幾個代表往外走,問了一句,果然是會議剛結束。啊,原來翟代表一直在開會,又有希望了!

興奮地一路小跑,回到原地,往會議樓方向張望。很快發現,翟代表也一路小跑過來。

感謝委員們的暢所欲言,讓我兌現了“選題經得起晚飯討論”的承諾。即便有遺憾,所幸季老安慰,不完美才是人生。

“你原先的邏輯不對”

❏ 王延斌

接到“園區‘同質化’”選題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想當然,尚未採訪,邏輯鏈條已成型:如果各地不同園區在功能定位、產業方向、政策設計上相近甚至雷同,那絕對會陷入“重複投資—產能過剩—低價廝殺—關門歇業”的怪圈。

這個無知而又偏見的想法直到遇到兩個“對口”的人:做過縣委書記、搞過園區建設的貴州科技廳長廖飛和每年到國內各大園區調研的西南交大科技園副總康凱寧。他們用事實和道理告訴我,你原先的邏輯不對。

這是個浮躁的時代,熱點產業的一湧而上,發展受挫後的冷嘲熱諷,你追我趕中的初心迷失。誰還問:我有什麼?比較優勢在哪裡?缺什麼?如何修煉?

會場上,那些經歷大風大浪的“過來人”說:所謂“過熱”,只是行業在“暖場”,最終為迎接在拼殺中勝出的強者;所謂失敗,只是出局者的“學費”,是生態系統中的必要一環。不論同質化,還是泡沫化,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經階段。這是規律。

若干年前的“兩會”,我寫“怎麼看中國科技論文數量‘世界第一’”,採訪過程不斷糾偏我的認知:從論文數量多到品質好,需要時間積澱,量變總能引起質變,不著急。

在寫過很多次類似文章之後,我總結出來:所謂“上會”,是一個求真、求證的探索過程,去掉了糟粕,留下了精華。

悟透了這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面對事物的潮起、潮落,我要做的就是不急於蓋棺定論,尋找喧囂之下的真相,保持耐心和定力。

“老司機”的“工匠精神”

❏ 張曄

又是一年春來早,我這個“老司機”再一次搭上兩會的快車了。雖然上會次數跟報社的大拿們相比並不算多,但是因為年紀“一把”,所以也就得了這麼一個綽號。

同事說多了,自己也飄飄然。於是心態頗為“寬鬆”的就來到了北京,當然對於選題的準備也沒有那麼充分。

可是,政協會議還沒開始,接觸到的第一位政協委員就讓我為之汗顏。來自中科院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王向朝雖是老政協委員,但卻是一位頗具“匠心”的“老司機”,從準備提案到醉心科研,無一不顯示出他的細緻認真。

他作為政協委員履職已有15年之久,從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常委到全國政協委員,每年都是提案大戶,今年他又帶來11件提案。

“每個提案幾頁紙,但是背後都有一個厚本本。”王向朝的提案手稿中,像學術論文一樣標注了大量的引用參考,包括分析資料、引用案例等。為了保證提案觀點的精准,他還會對提案內容進行調研走訪,絕不會把道聼塗説的事例和資料寫進去。

王向朝還有一個習慣,不論遇到什麼讓他有所思考的事,都會隨手記錄下來。他主持的國家重大專項課題,近期也通過中期檢查,科研水準達國際一流。

相比之下,我頓感自己差距巨大。正所謂老驥伏櫪、老馬識途,“老”並不意味著可以懈怠,反而仍應有豪情壯志和奔跑千里的力量;“老”不應被現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而當以自己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經歷與判斷甘當紅燭照後人。這才是真正的“老司機”,王向朝如是。

而我,新手上路,請多關照。

感謝說真話敢說話的委員

❏ 操秀英

兩會期間,筆者的朋友圈被一篇題為《中國2013年就能探火星但專家說的不算》的報導刷了屏。這正是中科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葉培建委員在接受採訪時說的話。

恰好,採訪時筆者也在現場。葉培建委員當時就我國航太事業的總體規劃等問題說了一些在外界看來稍顯尖銳的話。正如筆者一位並非科技圈的同學所說,葉培建委員的這番話之所以被轉發和點贊,是因為他說出了很多人不願意、不敢說的實話。

此後的一天,記者在會場見到葉培建委員,跟他打趣:“您不怕得罪人啊”。樂呵呵的他正色說道:“我說的都是實話啊,這有什麼好得罪人的,小組討論時你也看到了,大家什麼話題都說,開這個會又不是來歌功頌德的,我們就是要把瞭解到的情況反映給各主管部門,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委員的大會發言《重視國企改革中遇到的新問題》。他發言中的“不幹事的最快活”被很多新媒體做成了標題。

政協的職責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並沒有立法等權利。但如一位委員所說,政協委員是來自各界別的高層次人才,視野開闊,對本行業和領域以及國家重大議題有較深的見解。政協委員的討論總是直接切中問題要害,尖銳不客氣。這些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意見和建議通過簡報、提案等各種形式反應到相關主管部門,不少問題正是通過這一管道得以解決。

感謝每一個認真履職的委員,感謝每一個說實話、說真話、敢說話的委員。

成為“科學家粉”總共分幾步

❏ 楊雪

右眼角上火,左嘴角乾裂,三年跑兩會,一副爛面孔。一晃成了“油條”,幾乎喪失上會的新鮮感,直到又聽見那來自青藏高原的“召喚”。

看到同行在採訪中科院院士、青藏所所長姚檀棟委員,我馬上湊上去——經兩年會上採訪,他已是我眼中的“富礦”,科研水準高,又相當有思想。前不久知道他獲得“地理學的諾貝爾獎”時,我還挺激動。

“您在青藏高原取的冰芯裡能看到霧霾嗎?”同行提了最後一個問題。姚院士回答可以看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採訪居然結束了。什麼情況?這是多令人感興趣的線索!我跟上去追問,“姚院士您還記得我嗎?科技日報記者……”還沒說完,他已說出“楊雪”倆字。青藏冰芯,話題“高冷”,但整個採訪過程就像在聊天,我總能問到點上,他也總能通俗地“科普”一遍我就明白。所以,晚上回報社寫稿時也是一氣呵成,爽哉妙哉!

後來,揪住姚院士關於基礎研究的一點看法,我又採訪了他兩次。閒聊間,他說他愛西藏,所以研究冰川,“我看你也喜歡西藏吧?”我恍然大悟,我確實對青藏高原情有獨鍾,所以我偏愛採訪他,而且談專業問題時也沒啥障礙。

回憶一下,第一年採訪姚院士時他和冰川一樣“高冷”,我說我有預約,他拿出手機翻通話記錄和短信確認後,我得以寫下職業生涯第一篇關於青藏高原的稿子;第二年他負責小組召集工作一直很忙,無奈我只得抓住小組發言的機會,把他“‘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科技支撐”的觀點寫出來;第三年,我徹底成為這位冰川科學家的“鐵粉”。

經驗,積澱,一個都不能少

❏ 陳瑩

“這是譚孝曾,譚派傳人。這是靳尚誼,畫家。這是馮驥才,《珍珠鳥》的作者;快看,李勝素來了,也是京劇名家……”

3月2日,北京會議中心,委員駐地探營。科技界別的報導席緊挨著文藝界別。同坐在一張沙發上,我總能輕易地認出旁邊那組的“大咖”,給跑文藝口的記者指路。

可遇著科技口的委員報導,我就不得不一面湊上去看人家別在胸前的委員證,一面飛速地上網百度了。

在兩會這個新聞戰場,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平時的積累不夠用。

作為第一次上兩會的“萌新”記者,開始幾天,我在會場裡茫然四顧,要麼聽會抓不住重點,好線索白白被放過;要麼胡亂湊上去蹭別人的採訪;要麼逮到了委員問問題,卻問不到點子上;還有一半時間,都在為自己準備的選題找不到合適的委員來說而滿心焦慮。

“你文筆挺好,可問的問題有點大,是不是平時不太關注這方面?”好脾氣的東風汽車公司高級工程師馬力委員耐心地給我普及了一些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常識,說的話卻讓我臉上有點發燒。

每位委員都是一座新聞“富礦”,有積澱、有準備的人才能成功開掘出“寶藏”。十天下來,我和科技界別的委員大多混了臉熟,哪位委員研究什麼領域,可以談什麼話題,心裡有了“小帳本”。然而,自己比較熟悉的話題被寫完,臨場抓選題方面,就感覺後勁不足了。總結得失,在科技新聞這個領域,我這個“文科腦”還得多下功夫去鑽研,瞭解的面要寬,幾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得鑽,才能在採訪委員的時候接得上話,而不是泛泛而談。

我想,如果有下一次,我要像熟悉文藝界“大咖”一樣,對科技界委員也能如數家珍。

結識一位巴基斯坦同行

❏ 許茜

4日上午,人大召開新聞發佈會。為了能搶個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記者早早便來到人民大會黨。會場外,境內外的各路媒體排起了長隊,隊伍一直延伸了幾百米。

早春的清晨,瑟瑟的寒風透著涼意。我一邊排著隊,一邊輕輕地跺著腳。跺腳聲引來了一位元外媒記者的注意,他站在離我不遠處,皮膚黝黑、笑容燦爛。

他背包上的Logo——北京國際漢語學院,一下子吸引了我。由於本碩專業學的就是教外國人說中文(對外漢語),看到“國際漢語”字樣,親切感油然而生。

我走上前去,看到了他的名牌——穆罕默德·阿薩迪、巴基斯坦獨立新聞社。我拿出自己的名片,說“I am the journalist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ily……”他先是一愣,然後一笑,對身旁的隨從人員問起我的情況。中方工作人員一步走到跟前,拿起我的名片,仔細看了一會。

瞭解我的來意後,阿薩迪便開始了滔滔不絕。今年春節時,他來到了北京,他說那時只會說“春節好”。當我告訴他,我的專業是對外漢語,他開始和我秀起了“中文”。“我現在可以用中文問路、買東西,要把中文學好,後年要去參加HSK(漢語水準考試)。”阿薩迪顯得信心十足。

“中國記者怎麼報導兩會?你們從哪裡得知政府的資訊?”秀完中文,阿薩迪開始好奇中國媒體的報導方式。他問“巴基斯坦媒體很關心一帶一路,你們關心什麼?”我回問“什麼中國科技企業在巴基斯坦最受歡迎?”於是,我們開始了“互訪”環節,一問一答。我把話題引到了科技,沒想到阿薩迪竟然很感興趣,小米、華為在巴基斯坦的故事一個接一個。

發佈會結束後幾天,沒想到,我竟然又接到了阿薩迪的短信——“等你忙完兩會,再聊聊吧。”

我和代表有個約定

❏ 劉園園

身旁座位上,其他記者正和一位元少數民族代表侃侃而談。我有點坐立不安了。四處張望,我等的人還沒來。

不會是忘了我們的約定吧?或者他不想接受我的採訪了?還是下午的會議還沒結束?想來想去只好繼續坐下。還是等等吧。

3月3日上午,我對江蘇團住地進行“地毯式”搜索後,沒發現既定目標——原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翟虎渠代表。

時近中午,肚子咕咕叫,只好悻悻走進電梯,準備出去“覓食”。電梯裡有幾位戴著紅色胸牌的代表,想必要下樓吃飯。偷瞄了下旁邊代表的胸牌,猜我看到什麼?——翟虎渠!

“翟院長!我正找您呢!”心想,照片和真人還真是有點不一樣。

“你是哪個媒體的?”翟代表樂呵呵地探下腦袋,也來瞅掛在我脖子上的證件。說明來意後,他立馬爽快答應:“我對你們報紙很熟悉。”

出了電梯就是餐廳,我無法進去,趕緊跟翟代表約定,午飯後再來拜訪。

“好,下午有個會,我們4點在前面大廳見,好不好?”他指了指我現在坐的區域。

4點15分。回憶電梯裡的場景,又焦慮,又自責。當時若順便問一下電話,也不至於這樣沒頭沒緒地乾等啊。

實在坐不住了。按電梯跑上樓,繼續搜索翟代表的房間。終於找到,但摁了幾次門鈴都沒反應。人去哪了呢?

快4點半了。怕他到了約定地點,看不到我,又急急跑下樓。左顧右盼。不會真的是會議沒結束吧?

沿通道往會議樓跑去,看到幾個代表往外走,問了一句,果然是會議剛結束。啊,原來翟代表一直在開會,又有希望了!

興奮地一路小跑,回到原地,往會議樓方向張望。很快發現,翟代表也一路小跑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