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參觀學習」到閩南“都江堰” 聽龍江頌歌

農曆二月,春風和煦,草長鶯飛,處處散發著春天的氣息。

3月11日,閩南日報小記者迎著春光,來到龍海市榜山鎮洋西村龍江頌歌文化公園,欣賞九龍江西溪美景、遊覽百年磚窯遺址、參觀龍江精神展示館……感受宣揚團結協作的“龍江精神”。

賞九龍江西溪美景 領略閩南“都江堰”

春雨過後,江風習習,萬物復蘇,

公園的兩邊綠意蔥蔥,草地上各色花朵爭奇鬥豔,不少騎行愛好者穿梭在公園的綠道上,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早上9點,35名小記者準時來到了龍江頌文化公園。“這邊空氣真好。”小記者走在龍江頌文化公園的小道上由衷讚美說。

“小記者們好,這邊就是當年堵江截流的地方。”在公園的核心區寶珠島的觀閘臺上,龍江精神展示館館長林兆明指著前面的洋西水閘告訴小記者,

“當年堵江截流靠的都是人力,可見當時工程的艱巨。”

1963年,漳州接連遭受大旱,為了抗擊特大旱災,保證春耕生產順利開展,在九龍江西溪堵江截流引水“戰役”中,榜山公社自我犧牲,淹掉1300畝田地,把寶貴的溪水引到了下游,灌溉了兄弟村莊10萬畝良田。現如今,

經過改建後的洋西水閘依然江水滔滔,“總共有99個橋墩,雨季時就開閘洩洪,旱季時就攔閘蓄水,引水到九十九灣灌溉下游的田地,堪稱閩南的‘都江堰’。”隨著介紹,小記者漫步在公園的塑膠小道上,感受著九龍江西溪山色水影、鳥語花香美景。

通過沿途的觀景平臺,

小記者不僅觀賞到洋西水閘的氣勢磅礴,還能隔江遠眺漳州市區的江濱風光。“林語堂當時就是通過這條九龍江坐船到廈門去求學,走向世界的。”林館長說,九龍江上的“連家船”也是當時一大風景,“早年的時候,可以看到江中豎著風帆的船隻來往不絕,一派繁忙的景象。”

觀磚瓦窯群舊址 感受陶藝文化

龍江頌文化公園另外一道風景線即是磚瓦窯群舊址。

小記者穿過一座橋,來到了公園另外一側,7座磚瓦窯連排分佈成一條直線,磚瓦窯雖殘牆斷壁,鶯飛草長,卻顯示出了另外一種古樸美。

在一座保留較為完整的磚瓦窯群舊址前,小記者看到,窯裡面堆著一摞摞已經燒制好的瓦片,窯口前還散落著不少磚頭。“燒窯必須連續進行焚燒不能斷火,等到窯頂上那一層瓦坯也燒得通紅透亮的時候,火候就夠了,還得封閉窯門,讓通紅的磚坯和瓦坯繼續在窯裡面悶燒上一段時間,才能出窯。”洋西村老村民、老黨員鄭旺樅為小記者介紹起了燒磚瓦過程。

“後來為什麼不燒了?”面對小記者的提問,鄭旺樅也給出了答案: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磚瓦窯不再生產了,後來隨著公園的建設,磚瓦窯被作為當地歷史文化遺存保存了下來,成為主題公園的一部分。

“龍海曾是名聲在外的陶瓷之鄉,保存下來有著它的歷史意義。”在古磚瓦窯群旁,公園還引入了陶藝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龍海本土中國陶藝大師洪樹德帶著團隊進駐這裡,昔日的磚瓦窯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參觀龍江精神展示館 體驗“龍江風格”

離開磚瓦窯群,小記者來到了龍江精神展示館。展示館的前身,是一座廢棄的兩層水利管理用房,經過原貌整修,變身龍江故事的新載體。在展示館裡,陳列著獨輪車、人力水車等舊時物件引起了小記者的興趣。“看,這些就是以前灌溉水田的工具”。

“當年堵江截流引水,淹掉了洋西村1300畝田地,灌溉下游10萬畝高產田,榜山公社這種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壯舉在當地廣為傳揚,經過媒體和《龍江頌》相關戲劇影視作品的傳播後,轟動全國,被譽為‘龍江精神’。”林館長進行導覽介紹說。展示館通過圖片與影像,再現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棄卒保車”名動神州的堵江抗旱“戰役”。

“你們這次來,一方面是要瞭解這邊的‘五有精神’,就是有歷史、有文化、有精神、有風光、有故事,這些構成了龍江頌文化公園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學習50多年前那些老記者們宣傳這個事件所付出的努力,讓‘龍江精神’發揚光大。”在展示館二樓,林館長細細介紹著關於那場戰役各大媒體的報導以及戲劇影視宣傳。

隨後,小記者還觀看了一小段現代京劇電影《龍江頌》,感受“江水英”這一群體在那場“戰役”中體現出來的“龍江精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捨己為人、執政為民、勇於擔當、艱苦奮鬥、科學決策’這種精神放在現在也是很受用的。”小記者朱異對著牆上的“龍江精神”表示受益匪淺。

小記者感言

龍江美讓人流連忘返

岳口小學 五年班 盛皓哲 文/圖

在一座保留較為完整的磚瓦窯群舊址前,小記者看到,窯裡面堆著一摞摞已經燒制好的瓦片,窯口前還散落著不少磚頭。“燒窯必須連續進行焚燒不能斷火,等到窯頂上那一層瓦坯也燒得通紅透亮的時候,火候就夠了,還得封閉窯門,讓通紅的磚坯和瓦坯繼續在窯裡面悶燒上一段時間,才能出窯。”洋西村老村民、老黨員鄭旺樅為小記者介紹起了燒磚瓦過程。

“後來為什麼不燒了?”面對小記者的提問,鄭旺樅也給出了答案: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磚瓦窯不再生產了,後來隨著公園的建設,磚瓦窯被作為當地歷史文化遺存保存了下來,成為主題公園的一部分。

“龍海曾是名聲在外的陶瓷之鄉,保存下來有著它的歷史意義。”在古磚瓦窯群旁,公園還引入了陶藝文化研究展示中心,龍海本土中國陶藝大師洪樹德帶著團隊進駐這裡,昔日的磚瓦窯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參觀龍江精神展示館 體驗“龍江風格”

離開磚瓦窯群,小記者來到了龍江精神展示館。展示館的前身,是一座廢棄的兩層水利管理用房,經過原貌整修,變身龍江故事的新載體。在展示館裡,陳列著獨輪車、人力水車等舊時物件引起了小記者的興趣。“看,這些就是以前灌溉水田的工具”。

“當年堵江截流引水,淹掉了洋西村1300畝田地,灌溉下游10萬畝高產田,榜山公社這種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壯舉在當地廣為傳揚,經過媒體和《龍江頌》相關戲劇影視作品的傳播後,轟動全國,被譽為‘龍江精神’。”林館長進行導覽介紹說。展示館通過圖片與影像,再現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棄卒保車”名動神州的堵江抗旱“戰役”。

“你們這次來,一方面是要瞭解這邊的‘五有精神’,就是有歷史、有文化、有精神、有風光、有故事,這些構成了龍江頌文化公園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學習50多年前那些老記者們宣傳這個事件所付出的努力,讓‘龍江精神’發揚光大。”在展示館二樓,林館長細細介紹著關於那場戰役各大媒體的報導以及戲劇影視宣傳。

隨後,小記者還觀看了一小段現代京劇電影《龍江頌》,感受“江水英”這一群體在那場“戰役”中體現出來的“龍江精神”。“‘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捨己為人、執政為民、勇於擔當、艱苦奮鬥、科學決策’這種精神放在現在也是很受用的。”小記者朱異對著牆上的“龍江精神”表示受益匪淺。

小記者感言

龍江美讓人流連忘返

岳口小學 五年班 盛皓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