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時近20年,清華大學女教授將圓明園“復活”!

圖片來自網路

本報記者 李豔

每過一段時間,以“重建圓明園”為噱頭的消息就會跳出來刷一下屏。

儘管不過是捕風捉影,但足見人們對圓明園的關注。

圓明園被認為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規模宏大,美輪美奐,被稱為“萬園之園”,又因在外敵入侵過程中被洗劫一空後付之一炬,成為國人刻骨銘心的苦難記憶。歷史上的圓明園到底什麼樣?一直眾說紛紜。

4月18日,清華大學發佈該校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根據該團隊完成的數位圓明園研究和應用專案的成果,人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再現”的圓明園。郭黛姮和其團隊經過對大量檔案精細準確的解讀,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重現了圓明園燦爛的歷史面貌。目前,團隊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資訊的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精准數位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1999年郭黛姮開始著手此研究。“誰都不清楚圓明園到底什麼樣子,

這太可惜了。”她說,自己曾通過網路關注人們對於圓明園的認知是什麼,結果有兩種:圓明園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或是帝王驕奢淫逸的場所。但在她看來,真正的歷史並非這麼簡單。

這項研究持續了近20年。從清代的官方文獻,到當時皇家畫苑所繪製的寫景圖,再到當代考古發掘的新成果,郭黛姮與她的團隊查閱了大量歷史檔案,參考了大量的現場測量資料,

力求做到還原一個真實全面的圓明園。

“我們是從最原始的史料收集開始的,當時我們團隊的一位博士騎著自行車每天去國家圖書館,從皇帝起居錄查起,看看圓明園到底是做什麼用的,最終我們發現圓明園並非大家認為的那樣,是休閒場所,而是皇帝辦公的地方。”郭黛姮回憶。

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位建築模型,

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郭黛姮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學生。既遵循遺產保護的原則,充分展示和闡釋建築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能滿足公眾“親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是她一直以來的探索。在她看來,“重建”圓明園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是自己多年來致力於該項研究最重要意義。

下一步,

團隊將圍繞全新的數位技術概念,推進“混合現實”和“感映現實”兩個創新項目,使虛擬場景進一步混合在現實空間中,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以及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具有極高藝術觀賞性和感染力的體驗式空間,充分調動體驗者的五感,進而激發其對展示主題的高度情感共鳴。同時,隨著圓明園考古發掘推進、基礎條件改善,團隊還將進一步擴大數位復原的研究範圍。(科技日報北京4月18日電)

(科技日報北京4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