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WORD“探海神針”,揭開南海“前世”之謎全靠它了


美國“決心號”鑽探船 攝影Bill Crawford

“人工地震”裝置,通過不斷發出“空氣炮”以開展井內垂直地震測量地層速度。

——視頻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教授提供

裝著海底岩石的岩芯管被抬上甲板——視頻拍攝者:Joann Stock

“決心號”鑽探船上現場連線——視頻南都記者余毅菁拍攝

2月13日,天氣晴朗,在香港維多利亞港口,來自全球各地33位海洋科學家在這裡集結,其中包括了13位中國專家。他們登上停靠等待的美國 “決心號”鑽探船後,船駛往南海北部深處,

開啟為期60天的鑽探考察。

他們來自不同的學科,有的從事古生物研究,有的則研究地球化學,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南海放下“探海神針”,讓它插入近4000米深的海底,穿透1000多米的沉積層,取出“神秘”岩石,以掌握打開南海如何“由陸地變為海洋”謎題的“鑰匙”。

IODP367航次全體人員合照。 攝影Bill Crawford

這是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按照計畫,這次鑽探專案分為了IODP367和IODP368兩個航次,目前,367航次已經順利歸來,而作為下半場的368航次已經在4月14日揚帆出海。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孫珍教授,是367航次的首席科學家,也是歷次南海大洋鑽探中首位女性首席科學家。

據孫珍介紹,367航次已經成功在南海定點打下了2個鑽探站位,並在第二個鑽探站位順利取出玄武岩,

成為目前南海鑽探中所取得的“最老”玄武岩,最大深度超海面之下5300米,一舉創下了大洋鑽探深度全球第八的紀錄。近日,南都記者來到了位於廣州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聽5位科研人員講述發生在不久前的那趟“奇幻旅程”。

現場

南海北部陸緣被譽為

大陸破裂研究“天然實驗室”

2月14日,經過一日一夜的行駛,“決心號”抵達北緯18.4度、東經115.9度51.6分的第一個目標鑽探海域,

此時他們離岸約為400海裡。經過一輪科學家培訓以後,“鑽探”的重頭戲便正式啟動。南海北部陸緣一直被科學家譽為,是開展大陸破裂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按照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計畫,此次鑽探確定的四個站位分別分佈在南海北部的外緣隆起、洋陸過渡帶、胚胎洋盆、成熟洋盆地帶。

已經歸航的367航次主要負責中間兩個鑽探位,編號為U1499和U1500兩個點的鑽探。

在顛簸的海浪中要穿過數千米深的海水,再鑽入海底深處獲取一管管岩芯樣品,其難度可想而知,“每一個環節都是來之不易”,孫珍感歎,她說,插入海底的“探海神針”是從“決心號”中部一個連接大海的“月池”中入水的。“一打開它,可以看到海水在下面翻滾。”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海洋地球物理學博士張錦昌說。

深入大海的鋼鐵管子就像是“套娃”一般,大管子套著小管子。為了鑽取深層的基底岩石,在最外層加設了稱為“套管”的管子,布放在海底沉積物中,它如一層強大的保護膜,防止插入海底深部時,鬆散的上部岩層倒塌干擾岩石取樣,這次U1500站位安裝的單層保護套管長達842米,創下了大洋鑽探的歷史記錄。

“榴槤”樣式的鑽頭。 (攝影:Michael Nirrengarten)

而從船上一隻延伸到海底的是“鑽管”,它頭頂著一隻“榴槤”狀的鑽頭帶著鑽管一路潛入海中,並在接近海底沉積物處時,通過水下攝像機的即時觀測,引導鑽管由再入錐插入預先佈設的保護套管中,為岩石取樣的“開路”打頭陣。最後,在鑽管內還套著“岩芯筒”,它用來裝著這次科學家的最終目標——海底沉積物或岩石樣品,通過岩芯筒在鑽管內從海底到船甲板一次次穿梭,把寶貴的深海樣品交給科學家進行研究。

鑽探深達5300米

取芯管“跑”了近3000公里

由於通往海底之路漫漫,每一層的管子並不是一插到底,而是一段段接駁插入,一直接到海底,隨著取樣的深入,連接的鑽管長度也逐漸加長,在U1500站位,接駁的鑽管長度最長達到了5300多米。

攝影:Bill Crawford

據介紹,為了確保鑽探的順利進行,在“決心”號鑽探船各個關鍵位置,安裝了12個伸縮式推進器,當船從鑽孔上方位置發生漂移時,電腦就會測出漂移的方向和距離,“指示”船上不同位置的推進器開始工作,自動校正船舶位置,這就是動力定位系統,它可以保證“決心”號即使在浪高7.5米海況下,仍可將船位控制在2%誤差範圍內。

據悉,在鑽探施行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就單純放“套管”到海底,就需要花費近1天,更換鑽頭則通常需要近兩天的時間。而岩芯筒每取樣10米,管底的門就啟動關閉,然後岩芯筒返回地面“卸貨”一次,再重新返回海底進行取樣。“在持續60天的鑽探歷程中,運輸岩石的岩芯筒是最“忙”的,“這趟下來,它一共來回跑了近3000公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蘇翔說。

攝影:Bill Crawford

“鑽探”裝置一度“罷工”

維修後成功達到目標深度

除了時間的耗費,鑽探過程中也常要面對多變氣候和突發情況的考驗。在最外層加設了稱為“套管”的管子,布放在海底沉積物中,它如一層強大的保護膜,防止插入海底深部時,鬆散的上部岩層倒塌干擾岩石取樣,這次U1500站位安裝的單層保護套管長達842米,創下了大洋鑽探的歷史記錄。

“榴槤”樣式的鑽頭。 (攝影:Michael Nirrengarten)

而從船上一隻延伸到海底的是“鑽管”,它頭頂著一隻“榴槤”狀的鑽頭帶著鑽管一路潛入海中,並在接近海底沉積物處時,通過水下攝像機的即時觀測,引導鑽管由再入錐插入預先佈設的保護套管中,為岩石取樣的“開路”打頭陣。最後,在鑽管內還套著“岩芯筒”,它用來裝著這次科學家的最終目標——海底沉積物或岩石樣品,通過岩芯筒在鑽管內從海底到船甲板一次次穿梭,把寶貴的深海樣品交給科學家進行研究。

鑽探深達5300米

取芯管“跑”了近3000公里

由於通往海底之路漫漫,每一層的管子並不是一插到底,而是一段段接駁插入,一直接到海底,隨著取樣的深入,連接的鑽管長度也逐漸加長,在U1500站位,接駁的鑽管長度最長達到了5300多米。

攝影:Bill Crawford

據介紹,為了確保鑽探的順利進行,在“決心”號鑽探船各個關鍵位置,安裝了12個伸縮式推進器,當船從鑽孔上方位置發生漂移時,電腦就會測出漂移的方向和距離,“指示”船上不同位置的推進器開始工作,自動校正船舶位置,這就是動力定位系統,它可以保證“決心”號即使在浪高7.5米海況下,仍可將船位控制在2%誤差範圍內。

據悉,在鑽探施行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就單純放“套管”到海底,就需要花費近1天,更換鑽頭則通常需要近兩天的時間。而岩芯筒每取樣10米,管底的門就啟動關閉,然後岩芯筒返回地面“卸貨”一次,再重新返回海底進行取樣。“在持續60天的鑽探歷程中,運輸岩石的岩芯筒是最“忙”的,“這趟下來,它一共來回跑了近3000公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蘇翔說。

攝影:Bill Crawford

“鑽探”裝置一度“罷工”

維修後成功達到目標深度

除了時間的耗費,鑽探過程中也常要面對多變氣候和突發情況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