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峽過閘運量已經提前19年達到2030年的設計通過能力

圖為船舶正經三峽升船機通過三峽大壩 新華網 張道營 攝

新華網武漢4月19日電,最大提升高度可達113米。如此巨型的設備運行起來卻十分平穩,船舶從頂部到達航道僅需要10分鐘左右時間。

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副局長陳冬元看來,三峽是長江黃金水道的白金航段,而船閘及升船機是三峽樞紐對社會開放的通道,也就成了安保的重中之重。

對此,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組織採取過壩船舶遠端監視、動態管控、安全預警等措施,

對過閘危險品船舶100%安全檢查,對其他船舶不低於5%的抽查。2016年檢查過閘必檢船舶8310艘次,其中危險品5692艘次、過升船機船舶236艘次;檢查其它過閘船舶2382艘次;處理謊報、瞞報過閘的不誠信行為船舶13艘,並對安全檢查不合格船舶進行過閘前安全整改。

生態環境保護也是三峽通航不容忽視的問題。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不斷開展船舶防污染檢查、船舶油污水接收處理檢查、船舶垃圾接收處理檢查,

對危險品船舶航行動態進行全程監控,在關鍵水域建設船舶防污染溢油應急設備庫,定期開展船舶防污染應急演練,實行水上巡航救助一體化。

並且,還組織清理、拆除三峽壩上支汊河網箱養魚;開展打擊非法采砂專項行動,清理、停業砂石料作業碼頭;清理引航道捕魚等。

三峽大壩建成後,峽谷河段原有的水流急、泡漩多的惡劣流態明顯改善,消除了川江歷來不能夜航和只能單向通航的河段。

蓄水之後,交通運輸部更是進一步加快了長江幹線船舶標準化進程,船型大型化、專業化趨勢明顯,過閘單船噸位、主尺度明顯增加。

相關資料顯示,過閘貨船平均噸位已由三峽船閘運行初期2003年的1040噸提高到2016年的4236噸。從過閘船舶噸位構成上來看,2008年以來,3000噸以上過閘船舶增長迅速,尤其是5000噸以上船舶最快,目前5000噸以上船舶所占比例已經接近四成。

隨著航道條件改善及船舶標準化進程推進,三峽通航的壓力也變大不小。

徐祖亮介紹,三峽過閘運量已經提前19年達到2030年的設計通過能力,船閘已處於飽和運行狀態。2016年在無船閘停航檢修、無持續性大洪水影響的滿負荷運行情況下也只能達到1.3億噸,挖潛空間有限,船舶待閘已成為常態且日益加劇。

然而,通過船型標準化、檢修快速化及綜合運輸分流等挖潛措施,

已經很難滿足快速增加的通航能力需求。記者瞭解到,為徹底解決三峽通航能力,修建新船閘已進入初步論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