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剛起步她是一個無證小販,40年後卻擁有50億身價

遭遇婚變、流落異鄉,她就此陷入人生絕境。無路可走之下,不得不推著木頭車在碼頭擺攤。結果40年之後,成為了身價50億的女強人,她就是灣仔碼頭水餃創始人,“水餃皇后”臧健和。

1945年,臧健和出生于山東五蓮。自打懂事開始,她就沒有吃過一頓飽飯,5歲下地撿土豆,7家在家剝玉米,一到冬天,兩隻小手腫得就跟個蘿蔔似的。

14歲那年,趕上自然災害,家裡窮得再也揭不開鍋了,母親只好帶著臧健姐妹倆逃到青島,到一家紡織廠做苦工。

為了賺外快,母親下班後還要熬夜穿線頭,三個月不到眼睛就花了。臧健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此後乾脆輟學到縣醫院當護工,一個月3塊錢。

20歲那年,臧健和與一個泰國華僑組建家庭,很快有了兩個女兒,一家人開開心心過了9年日子。不過就在1974年春天,丈夫卻突然莫名期末返回泰國,“儘快接你們團聚!”結果一等就是3年。

怎麼回事?等臧健和帶著女兒趕到泰國,她才如夢初醒,“丈夫早已重新娶妻生子!”原來是嫌她生的都是女兒。

不過,即便臧健心如刀割,她沒有掉一滴眼淚,“不能讓女兒看到自己軟弱。”

等逃到香港時,臧建和身上只剩不到200塊,連回大陸的船票都不夠。沒有辦法,臧建和只好就地租了一間4平米的小屋,母女3人擠在一張木板搭的小床。

那段時間,臧建和從早到晚打3份工,淩晨到“薄扶林”護理老人,8點趕到酒樓洗碗,晚上在電車廠擦車,一天只睡3、4個鐘頭。

兩個月後,房東兇神惡煞催租“3天內交不了房租,立刻走人!”可是當時工資還沒有到手,最後臧健和只好含淚變賣了結婚的金戒指。

屋漏又逢連夜雨。1975年7月,臧健和在酒樓幹活時被撞倒,腰骨裂傷,住院後又查出糖尿病。香港勞工處告訴她,“工傷可以提出經濟賠償”。不過等到與酒樓交涉,無良老闆卻斷然拒絕,還冤枉臧建和訛人。

好在還是好人多,一名律師同意免費為臧健和打官司,

法院最後裁決酒樓訴敗“支付3萬賠償費和4500元工資”。

不過,臧健和卻只收下了4500元工資,將3萬元賠償悉數退回,“只拿屬於我的那份。”

香港社會福利機構獲知此事,立馬通知她,“受傷不能從事勞動的,可以申請公援金。”不料卻遭到臧健和再次拒絕,“吃救濟會失去鬥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養傷的那半年,9歲的大女兒帶5歲的妹妹擠在病房窄窄的一條椅子上睡覺,晚上要起來三回,

幫媽媽翻身、扶媽媽上廁所。

等1976年春天臧健和出院時,大女兒瘦成了皮包骨頭,一米2的個頭,50斤都不到,小女兒更是臉色發青,明顯營養不良。

臧健和鼻子一酸,扭頭去街頭買了半斤肉,“回家包餃子!”小女兒高興得眼淚都流出來了,30個餃子一掃而光“媽媽包的餃子最香,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餃子。”

女兒的一番話讓臧健和一下子回到30年前。6歲那年春節,外婆包餃子時在餡裡藏著桂圓、蓮子、紅棗等不同“寶貝”,“吃到就有好運氣!”

臧健和心裡一動,“為何不在香港賣水餃?也許能夠養活自己。”

也巧了,離家1000米不到的“灣仔碼頭”就是一個交通樞紐,早晚高峰總是人頭攢動。於是當年夏天,臧健和就用幾塊舊木板釘了一輛木頭車,正式成了碼頭上的一名小販。

賣餃子第一天,臧健和連頭都不敢抬,從家到灣仔碼頭只有20分鐘路程,她卻走了1個小時,“香港人能接受水餃嗎?”

當晚的第一批顧客是5個年輕人,用粵語問,“賣什麼?”臧健和連說帶比劃,“水餃。”結果一個女孩吃完後就跟同伴尖叫,“哇,好好吃呀!裡面有蓮子,我還要一碗。”最後那5個人每人要了兩碗,臧健和第一筆10塊錢的生意就此開胡!

從此,臧健和每天淩晨5點到早市買菜,7點在家拌餃子餡、擀餃子皮,到了下午1點,她準時推著小木車去灣仔碼頭擺攤,一直要忙到晚上12點,最後一班渡輪停了才回家。

而從擺攤第一天開始,臧健和就按護士的習慣,保持食品和器皿的清潔衛生“每天都用消毒水、漂白水清潔”。

回頭客很快接踵而來。三個月以後,臧健和每天能賺到500多港幣。不過,原來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出現了“回頭客都是來港打工的北方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和廣東人很少”。

直到1978年秋天,臧健和看見一位廣東模樣的顧客吃完把餃子皮丟在碗裡,她趕忙追上去問原因,“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麼下得了口?”

香港與大陸口味差距如此之大!可是,要想在香港站住腳,就必須符合香港人的胃口。

為此,臧健吃遍了家附近的小吃店,回來就調配餃子餡的比例,最終調出肥瘦3、7分比例的餡子配方,“餡的味道鮮而不膩”。

同時,臧健和嘗試用各個地方的麵粉,一遍遍改良餃子皮,直到後來她找到興凱湖的麵粉,這才擀成又爽滑又筋道的薄皮子。

3個月後,那位顧客又來到灣仔碼頭,並連吃3碗水餃,心情大好,“好吃!好吃!”原來他是東方日報的駐港記者。回去後那哥們就寫了一篇吃餃子心得,發表在了第二天的東方日報上。

結果當天下午,臧健和的木頭車前就排起了2000米的長龍,很多人慕名從澳門趕過來,“就為了吃上一口水餃”。有顧客建議取個名字,於是“灣仔碼頭”橫空出世。

1982年,表姐突然打來電話,“日本大丸公司的老闆想來談談合作。”原來大丸老闆的女兒也非常喜歡灣仔碼頭水餃,一口氣可以吃20個,正是她向父親推薦了灣仔碼頭。

要知道,大丸百貨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在香港開了30多家連鎖超市。老闆提出公司化運作“建工廠,讓水餃進超市”,條件是技術歸大丸,用日本商標。

不過,臧健和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表姐一頓奚落,“死腦筋,就是一輩子做小販的命!”臧健和卻不那麼想“人家學會技術把自己踢掉,孩子們的生活就沒保障了!”

不料一周後,當臧健和準備推木頭車上碼頭時,大丸公司的老闆站在門口,“全都依你,只要肯合作!”

有了大佬撐腰,銷售那還叫事?果然,隨著大丸百貨旗下超市的全面鋪貨,流水接連翻番。接著,“八佰伴”等好幾家百貨公司也跟了過來,臧健和答應經營一個攤子,沒想八佰伴開張第一天銷售額就高達4萬。

到了1983年,“灣仔碼頭”水餃已經成為香港冷凍食品第一品牌,佔據100%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的冷凍餃子市場。

1985年,臧健和拿出攢下的200萬積蓄,在香港設立第一家灣仔碼頭水餃工廠。開工廠之初,她給自己定下3條規矩。

第一,產品品質必須有保證。1986年春天,一個廚師週五下班發現麵粉不夠,直接在裡頭摻水,被發現後還不認錯,“憑老闆的名氣,怎麼都有人買,隨便做做就行了。”臧健和肺都氣炸了,立馬讓那廚師捲舖蓋走人。

有高管提議做散裝冷凍餃子,理由是“利潤高”,但臧健和堅持不做,“因為有餃子廠在袋裝冷凍餃子過期後,撕掉包裝袋,當散裝餃子賣。”

第二,顧客是衣食父母。1995年6月,一位顧客來信,“買五盒水餃,煮了兩盒全部開口。”臧健和立刻開會找問題,後來發現是新來的一批工人培訓不徹底,導致包裝不好。

“如果沒有這位顧客投訴,繼續這樣下去,會流失多少客人?”後來,臧健和親自登門賠禮道歉,送上10盒餃子,並把那位顧客聘請為公司獨立協力廠商檢測師。

“灣仔碼頭能有今天,都是顧客給予的。”1996年,臧健和特意在灣仔碼頭開設專賣店,致敬早期那段難忘的歲月。所以,各位如果到香港旅遊,一定要去灣仔碼頭嘗嘗那裡的水餃。

第三,對員工必須親善。臧健和自己吃了20多年的苦,對底層老百姓的日子感同身受。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佳節,臧健和都會親自下廚煮上水餃,挨個一線員工送過去。她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宣導一種平等的文化,“讓員工愉快的工作,體面的生活”。

1997年初,美國Pillsbury食品公司和臧健和合作前,調查報告中這樣寫,“做了10多年顧問,還沒碰到像臧姑娘和員工關係這樣密切的公司。”

結果,那年的7月17日,臧健和與Pillsbury食品公司各出1000萬美元,在香港建造起一座1200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廠房,在香港轟動一時。從此,“灣仔碼頭”水餃的生產流程實現突破性轉折,走上現代化大規模的生產道路。

此後十年,臧健和走向了向內地擴張建廠、向海外進軍的出口之路。

1998年3月,在上海建立生產基地。當年7月,“灣仔碼頭”推出手工包制的餛飩,12月又推出湯圓、雲吞等新產品。

1999年,在南京創辦工廠,當年“灣仔碼頭”水餃銷售5億,牢牢佔據國內華東冷凍食品市場的半壁江山。

2007年,“灣仔碼頭”的工廠建到臺灣,產品進入臺灣市場。

2008年,臧健和進軍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出口量占全年銷量的40%,次年成功打進北美和歐洲市場。

2011年,臧健和投入1000多萬在河北三河市建廠,佔領了北京冷凍食品市場20%以上的份額。

目前,“灣仔碼頭”水餃品牌有15家大型生產基地,分佈在香港、上海、廣州、南京、北京等8個城市,每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臧健和也50億的身價成為“水餃皇后”。

40年來,臧健和用不屈的人生經歷講述一個道理,“堂堂正正做人,才能順順利利做生意。”

“吃到就有好運氣!”

臧健和心裡一動,“為何不在香港賣水餃?也許能夠養活自己。”

也巧了,離家1000米不到的“灣仔碼頭”就是一個交通樞紐,早晚高峰總是人頭攢動。於是當年夏天,臧健和就用幾塊舊木板釘了一輛木頭車,正式成了碼頭上的一名小販。

賣餃子第一天,臧健和連頭都不敢抬,從家到灣仔碼頭只有20分鐘路程,她卻走了1個小時,“香港人能接受水餃嗎?”

當晚的第一批顧客是5個年輕人,用粵語問,“賣什麼?”臧健和連說帶比劃,“水餃。”結果一個女孩吃完後就跟同伴尖叫,“哇,好好吃呀!裡面有蓮子,我還要一碗。”最後那5個人每人要了兩碗,臧健和第一筆10塊錢的生意就此開胡!

從此,臧健和每天淩晨5點到早市買菜,7點在家拌餃子餡、擀餃子皮,到了下午1點,她準時推著小木車去灣仔碼頭擺攤,一直要忙到晚上12點,最後一班渡輪停了才回家。

而從擺攤第一天開始,臧健和就按護士的習慣,保持食品和器皿的清潔衛生“每天都用消毒水、漂白水清潔”。

回頭客很快接踵而來。三個月以後,臧健和每天能賺到500多港幣。不過,原來最擔心的問題還是出現了“回頭客都是來港打工的北方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和廣東人很少”。

直到1978年秋天,臧健和看見一位廣東模樣的顧客吃完把餃子皮丟在碗裡,她趕忙追上去問原因,“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麼下得了口?”

香港與大陸口味差距如此之大!可是,要想在香港站住腳,就必須符合香港人的胃口。

為此,臧健吃遍了家附近的小吃店,回來就調配餃子餡的比例,最終調出肥瘦3、7分比例的餡子配方,“餡的味道鮮而不膩”。

同時,臧健和嘗試用各個地方的麵粉,一遍遍改良餃子皮,直到後來她找到興凱湖的麵粉,這才擀成又爽滑又筋道的薄皮子。

3個月後,那位顧客又來到灣仔碼頭,並連吃3碗水餃,心情大好,“好吃!好吃!”原來他是東方日報的駐港記者。回去後那哥們就寫了一篇吃餃子心得,發表在了第二天的東方日報上。

結果當天下午,臧健和的木頭車前就排起了2000米的長龍,很多人慕名從澳門趕過來,“就為了吃上一口水餃”。有顧客建議取個名字,於是“灣仔碼頭”橫空出世。

1982年,表姐突然打來電話,“日本大丸公司的老闆想來談談合作。”原來大丸老闆的女兒也非常喜歡灣仔碼頭水餃,一口氣可以吃20個,正是她向父親推薦了灣仔碼頭。

要知道,大丸百貨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團,在香港開了30多家連鎖超市。老闆提出公司化運作“建工廠,讓水餃進超市”,條件是技術歸大丸,用日本商標。

不過,臧健和想都沒想就拒絕了。表姐一頓奚落,“死腦筋,就是一輩子做小販的命!”臧健和卻不那麼想“人家學會技術把自己踢掉,孩子們的生活就沒保障了!”

不料一周後,當臧健和準備推木頭車上碼頭時,大丸公司的老闆站在門口,“全都依你,只要肯合作!”

有了大佬撐腰,銷售那還叫事?果然,隨著大丸百貨旗下超市的全面鋪貨,流水接連翻番。接著,“八佰伴”等好幾家百貨公司也跟了過來,臧健和答應經營一個攤子,沒想八佰伴開張第一天銷售額就高達4萬。

到了1983年,“灣仔碼頭”水餃已經成為香港冷凍食品第一品牌,佔據100%的新鮮水餃市場和30%的冷凍餃子市場。

1985年,臧健和拿出攢下的200萬積蓄,在香港設立第一家灣仔碼頭水餃工廠。開工廠之初,她給自己定下3條規矩。

第一,產品品質必須有保證。1986年春天,一個廚師週五下班發現麵粉不夠,直接在裡頭摻水,被發現後還不認錯,“憑老闆的名氣,怎麼都有人買,隨便做做就行了。”臧健和肺都氣炸了,立馬讓那廚師捲舖蓋走人。

有高管提議做散裝冷凍餃子,理由是“利潤高”,但臧健和堅持不做,“因為有餃子廠在袋裝冷凍餃子過期後,撕掉包裝袋,當散裝餃子賣。”

第二,顧客是衣食父母。1995年6月,一位顧客來信,“買五盒水餃,煮了兩盒全部開口。”臧健和立刻開會找問題,後來發現是新來的一批工人培訓不徹底,導致包裝不好。

“如果沒有這位顧客投訴,繼續這樣下去,會流失多少客人?”後來,臧健和親自登門賠禮道歉,送上10盒餃子,並把那位顧客聘請為公司獨立協力廠商檢測師。

“灣仔碼頭能有今天,都是顧客給予的。”1996年,臧健和特意在灣仔碼頭開設專賣店,致敬早期那段難忘的歲月。所以,各位如果到香港旅遊,一定要去灣仔碼頭嘗嘗那裡的水餃。

第三,對員工必須親善。臧健和自己吃了20多年的苦,對底層老百姓的日子感同身受。每年春節、端午、中秋佳節,臧健和都會親自下廚煮上水餃,挨個一線員工送過去。她要求人力資源部門宣導一種平等的文化,“讓員工愉快的工作,體面的生活”。

1997年初,美國Pillsbury食品公司和臧健和合作前,調查報告中這樣寫,“做了10多年顧問,還沒碰到像臧姑娘和員工關係這樣密切的公司。”

結果,那年的7月17日,臧健和與Pillsbury食品公司各出1000萬美元,在香港建造起一座1200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廠房,在香港轟動一時。從此,“灣仔碼頭”水餃的生產流程實現突破性轉折,走上現代化大規模的生產道路。

此後十年,臧健和走向了向內地擴張建廠、向海外進軍的出口之路。

1998年3月,在上海建立生產基地。當年7月,“灣仔碼頭”推出手工包制的餛飩,12月又推出湯圓、雲吞等新產品。

1999年,在南京創辦工廠,當年“灣仔碼頭”水餃銷售5億,牢牢佔據國內華東冷凍食品市場的半壁江山。

2007年,“灣仔碼頭”的工廠建到臺灣,產品進入臺灣市場。

2008年,臧健和進軍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出口量占全年銷量的40%,次年成功打進北美和歐洲市場。

2011年,臧健和投入1000多萬在河北三河市建廠,佔領了北京冷凍食品市場20%以上的份額。

目前,“灣仔碼頭”水餃品牌有15家大型生產基地,分佈在香港、上海、廣州、南京、北京等8個城市,每年銷售收入超過60億。臧健和也50億的身價成為“水餃皇后”。

40年來,臧健和用不屈的人生經歷講述一個道理,“堂堂正正做人,才能順順利利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