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廈外海滄附校把“清明詩會”搬到青礁村 弘揚耕讀文化

合唱《漁歌子》,演員穿上了蓑衣斗笠

進村演出吸引了很多村中的老人和孩子前來觀看

身著齊胸襦裙的學生演員

廈門日報訊已經當奶奶的顏粽葉是海滄青礁村的一名地道農村婦女,

她聽得懂普通話,但是基本不說。從正常的生活軌道來看,她是不會和詩人海子產生交集的。

不過,上週末,顏粽葉坐在村子裡蘆塘書院前小廣場的塑膠椅上,靜靜地聽著一群朗讀者深情朗誦海子的詩: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朗誦者是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廈外海滄附校”)的師生。

上週末,他們把學校的“清明詩會”搬到了青礁村裡。

把“文化列車”開到鄉村去

從某種角度上看,廈外海滄附校是一個“另類”:在詩歌被淡忘的今天,這所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兩次詩會,清明詩會就是其中之一。春暖花開時節,學生們上臺傾情朗誦各種年代、各種風格的詩歌,禮贊春光。

廈外海滄附校校長彭勝勇認為,詩歌不應該被冷落,它能激發人們最美好的情感。今年,他還有了新的想法。

彭勝勇說,我們從海滄區正在推行的耕讀文化中受到啟發:為什麼不把清明詩會辦到村子裡去,用生動形象的吟誦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村民們?而海滄區正在掀起的這股“耕讀傳家”熱潮,目的就是要將弘揚優良家風家訓落實到最基層。

彭勝勇認為,在村子裡舉行的詩會,就像一輛開進村子裡的“文化列車”,也是一種弘揚耕讀文化和先人精神的方法。

在另一邊,海滄街道也張開雙臂,歡迎廈外海滄附校的詩會,並把它 “搬”到青礁村的蘆塘書院前,已經有130多年歷史的蘆塘書院一直是村裡小學的所在地。

有海子詩歌,還有答嘴鼓

詩會在上週六九點開始,不過,當師生們提前一個多小時到達青礁村時,顏粽葉和一些村民已經等候在觀眾席了。

顏粽葉指著舞臺旁邊的一幢院子說,我家就住在那裡,孩子和孫子都長大了,我也沒啥事。

她其實是第二次來看演出,前一天排練,她已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不過,等她第二天又來時,她卻又驚又喜——組織者在蘆塘書院前的小廣場搭起一個古香古色的舞臺,包括一個巨大的螢幕。顏粽葉的閨蜜陳水連不停地叫好,她說了好幾遍:我到過長泰那些地方旅遊,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舞臺。

一個小時的詩會包括14個節目,分為《眷眷往昔 春思緬懷》《芸芸耕讀 春和景明》《殷殷傳承春意盎然》三個篇章,有朗誦,也有情景劇,既展現古韻,也追憶革命戰爭年代,最後回到美好的當代。

有趣的是,詩會節目的跨度相當大,既有“春暖花開”的海子詩歌,也有傳統的答嘴鼓。

彭勝勇堅信,或許有些人聽不懂,但詩歌是如此美好,一定會浸潤人們的心田。

當然,將詩會推向高☆禁☆潮的還是類似答嘴鼓這樣的閩南語節目,一聽到熟悉的語言,站在後排的村民便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站著看完演出。

堅持就能帶來改變

目不轉睛看完節目的,還有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田雲慧,聽說要把詩會搬到村子裡,她主動要求參加。

看著小廣場上三五成群的村民,田雲慧說,這讓她想起《論語》中的一個片段,說的是孔子問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等人的志向。眾弟子回答後,孔子唯獨對曾皙的回答大加讚賞。曾皙說,我想在暮春時節,穿著新做的春裝,叫上幾個大人、帶著幾個童子,在沂河中洗個澡,在舞雩台乘乘涼,一路唱著歌兒走回來。

田雲慧當天說,我覺得眼前的景象,就是這一幕的再現。

彭勝勇說,我們也知道,沒辦法通過一場活動來改變太多,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就一定會給鄉村帶去一些變化。

【連結】

國學走進課堂

老師到社區“送教”

廈外海滄附校是海滄教育局和廈門外國語學校合作辦學,每任校長都由廈外派出。11年前,這所學校迎接第一批新生的,除了老師,還有校園裡的一座孔子雕像,這也宣告了國學在這所學校的地位。彭勝勇說,我們把廈外培養學生“中國靈魂,世界視野”的理念,也帶到了廈外海滄附校。

從一開始,國學就走進了廈外海滄附校的課堂。每天上課,別人是用緊促的鈴聲,它用的則是中國古典樂曲《高山流水》。餘音繞梁後,就是小學部全體學生課前三分鐘的經典誦讀時間。

廈外海滄附校教科室副主任林園秀老師說,下個月,她還要到海興社區書院給居民們上課。在海滄提出耕讀文化後,學校馬上和海滄街道簽訂耕讀文化共建協議:廈外海滄附校每個月都要派一名教師到社區去宣揚耕讀文化。

林園秀說,她準備結合《弟子規》和身邊的例子,來給居民們講家風家訓。

彭勝勇說,沒有人規定我們要去完成什麼,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擔當。

有朗誦,也有情景劇,既展現古韻,也追憶革命戰爭年代,最後回到美好的當代。

有趣的是,詩會節目的跨度相當大,既有“春暖花開”的海子詩歌,也有傳統的答嘴鼓。

彭勝勇堅信,或許有些人聽不懂,但詩歌是如此美好,一定會浸潤人們的心田。

當然,將詩會推向高☆禁☆潮的還是類似答嘴鼓這樣的閩南語節目,一聽到熟悉的語言,站在後排的村民便不由自主地站起來,站著看完演出。

堅持就能帶來改變

目不轉睛看完節目的,還有海滄區教育局局長田雲慧,聽說要把詩會搬到村子裡,她主動要求參加。

看著小廣場上三五成群的村民,田雲慧說,這讓她想起《論語》中的一個片段,說的是孔子問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等人的志向。眾弟子回答後,孔子唯獨對曾皙的回答大加讚賞。曾皙說,我想在暮春時節,穿著新做的春裝,叫上幾個大人、帶著幾個童子,在沂河中洗個澡,在舞雩台乘乘涼,一路唱著歌兒走回來。

田雲慧當天說,我覺得眼前的景象,就是這一幕的再現。

彭勝勇說,我們也知道,沒辦法通過一場活動來改變太多,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就一定會給鄉村帶去一些變化。

【連結】

國學走進課堂

老師到社區“送教”

廈外海滄附校是海滄教育局和廈門外國語學校合作辦學,每任校長都由廈外派出。11年前,這所學校迎接第一批新生的,除了老師,還有校園裡的一座孔子雕像,這也宣告了國學在這所學校的地位。彭勝勇說,我們把廈外培養學生“中國靈魂,世界視野”的理念,也帶到了廈外海滄附校。

從一開始,國學就走進了廈外海滄附校的課堂。每天上課,別人是用緊促的鈴聲,它用的則是中國古典樂曲《高山流水》。餘音繞梁後,就是小學部全體學生課前三分鐘的經典誦讀時間。

廈外海滄附校教科室副主任林園秀老師說,下個月,她還要到海興社區書院給居民們上課。在海滄提出耕讀文化後,學校馬上和海滄街道簽訂耕讀文化共建協議:廈外海滄附校每個月都要派一名教師到社區去宣揚耕讀文化。

林園秀說,她準備結合《弟子規》和身邊的例子,來給居民們講家風家訓。

彭勝勇說,沒有人規定我們要去完成什麼,但是,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種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