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趕巴紮”啥樣?你沒見過的新疆風情 這幾個軟陶告訴你

新疆晨報訊牧歸、趕驢、迎親、跳麥西來普、打饢、烤肉、吃拌面……對於新疆人來說,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了,而現在通過聾啞孩子的巧手,成為一件鮮活藝術品中的景象。

4月19日,記者來到烏魯木齊市聾人學校的美術陳列室內看到,這些場景經學生用軟陶精心捏制後,人物和場景活靈活現,猶如一幅濃濃的新疆微縮民俗風情畫卷。

“這是我們的聾啞學生製作的‘趕巴紮’,從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製作,用了三、四年的時間陸續完成,

有四百多件作品,一百多個人物。”指導老師徐世傑向新疆晨報記者表述(通過手語老師翻譯),他在1歲時由於用藥不當導致聾啞,但美術給他帶來了莫大的樂趣,參與這些作品製作的十幾名學生也均為聾啞人,他們雖然聽不到,說不出,但一樣可以感受到這種快樂的生活場景,“我想這些場景再配上歡快的樂曲聲一定很有趣。”

“趕巴紮”,意為逛集市、農貿市場。“巴紮”是新疆傳統的商貿活動場所,

遍佈新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鄉村,不僅是當地各類產品的集散地,還是展示當地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廣場。

徐世傑老師表述說,烏市聾人學校的大多學生來自南北疆,這些作品中的元素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4年前,他開始輔導學生製作,從小學部開始,讓聾啞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感受新疆傳統民俗,引導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多姿多彩的新疆。

參與制作的聾啞學生阿迪力·阿布來提用手語表達,他來自喀什地區巴楚縣,從小學六年開始跟徐老師學習軟陶製作,在製作迎親隊和打饢店的場景時,他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家鄉,因為那就是他的生活,他在製作人物時,是照著自己的家人和親友製作的,特別親切。

市聾人學校校長周海燕說,徐世傑是一名高級美術教師,他帶領學生完成的這些軟陶作品吸收了濃郁的新疆地域特色,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文化,賦予軟陶作品獨特的生命力,其創作樸實逼真,大膽創新,通過一個個鮮活逼真的形象展示出新疆人民的質樸熱情,古樸民風,新疆風情的絢麗多姿,社會生活的和諧美好。

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文化,賦予軟陶作品獨特的生命力,其創作樸實逼真,大膽創新,通過一個個鮮活逼真的形象展示出新疆人民的質樸熱情,古樸民風,新疆風情的絢麗多姿,社會生活的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