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店小二”+“急郎中”江陰創新模式護航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新華網南京3月15日電(龐雪汀 馬曉康)連續14年蟬聯全國“百強縣市”榜首,得益于江陰產業強;一個縣級市擁有42家上市企業、4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歸功於江陰服務型政府的轉型。

“當企業陽光燦爛,

發展順風順水時,政府要給他服務好,保障好,當好‘店小二’;當企業遇到陰雨天,經營遇到困難了,政府要給他提供全天候幫助,當好‘急郎中’。”江陰市委書記陳金虎的話,正是江陰全方位打造服務型政府,轉型“店小二”、“急郎中”的真實寫照。

江陰服務型政府的創新探索,不僅為87家上市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護傘”,並正在成為江陰板塊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基礎。

創新保姆:為實體經濟發展護航

只有厚植創新土壤,一座城市才能搶得先機、贏得主動。當前,江陰市緊緊圍繞建設國內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的總目標,積極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其中,聚力實體經濟創新則成為了江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

“實體經濟和江陰精神是江陰引以為傲、優於周邊的獨有特質。要堅定不移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把實體經濟作為形成競爭優勢的根基所在。”陳金虎書記在2016年12月中共江陰市委十三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為下一步江陰☆禁☆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成立於2011年1月的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是江陰市政府“扶上馬,送一程”實現創新超越的典型。貝瑞森是國內唯一一家提取並創新應用貽貝黏蛋白的企業,

這種號稱“生物膠水”的生物新材料,可以作為醫用黏合劑,具有極高的醫療價值。

為支援貝瑞森儘快落戶江陰,江陰市政府不僅為這家公司提供了100萬元創業啟動資金、300萬元政策性風投資金、銀行融資擔保和貸款貼息、技術融資等扶持,還安排專人負責其高新技術企業申請,以及人才和科技經費項目申請、入住園區啟動建設涉及的水、電、消防、企業上市籌備等具體業務,

並為進入企業的優秀大學畢業生提供租房、住房補貼,提供創新創業的培訓機會等。

這就是江陰獨創的“創新保姆”服務模式。近年來,該模式不僅為實體創新企業落戶、成長、壯大提供支撐,更成為了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

“要想活下去,一方面是創新,形成高門檻的、不可複製的專利技術;另一方面是升級,把現有產品結構調整到更高端!”創新意識的覺醒,

為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了生機。長電科技是中國著名的分立器件製造商,積體電路封裝生產基地,中國電子百強企業之一。今天,在世界某著名品牌的最新款手機中,29顆元器件中就有11顆是長電出品;由長電自主發明的FBP技術獲得了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明專利金獎;在半導體封測行業發展的兩大主流方向——晶圓級封裝和模組封裝領域,長電累計獲得專利2000多項,技術實力超越國際同行……

加速升級中的長電科技,正趕上了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節點。長電科技董事會秘書朱正義說,江陰市政府就像“及時雨”,關鍵時刻出臺的降本增效32條政策,在土地使用、廠房租賃、人才引進、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長電進一步搶佔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提供了可貴的支援。

事實上,2016年,江陰已經開始大力實施“產業強市”的首要戰略,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產業強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圍繞“專案與人才強企”、“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做優做強與資本運作”、“現代服務業與服務型製造”、“綠色發展與節能減排”、“發展環境與平臺建設”六大產業發展關鍵節點,提出了30條具體條款。

政策明確,“十三五”期間,江陰將累計安排總額不低於100億元的產業強市發展資金,充分利用財政資金杠杆作用,引導江陰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產業發展的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據統計,2016年,全市已經兌現產業強市獎勵近20億元。

人才強企:“千人計畫”為發展注入靈魂

江陰東接張家港,南臨無錫,西連常州,北對靖江,雖然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河湖海聯運換裝的天然良港,但是,無論是區位還是資源,都難以與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抗衡。

弱勢之下如何崛起?江陰市政府的殺手鐧之一,就是積極實施人才強市計畫,為江陰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靈魂。

“企業轉型就是外轉造型,內轉基因。”海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建平說。作為江陰傳統實體經濟的“領頭羊”,海瀾集團則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鳳凰計畫”,廣招賢才育後勁,推動人才從專業型、知識型向複合型、“接地”型轉變。集團成立的“海瀾大學”,和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合辦MBA班,每年為海瀾培養100位碩士研究生,作為人才儲備。

同為傳統產業,江陰陽光集團也搭上了“人才強企”的高速列車。在那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老外”活躍在車間、技術中心和實驗室。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說,集團的人才隊伍是一支“多國部隊”,這是放眼全球“請人才”戰略帶來的顯著變化。自1997年首次引進外國專家以來,陽光集團已經累計引進外國專家260多人次,解決面料設計開發、服裝製作技術等領域的國際級技術難題60多個……

不論是“鳳凰計畫”還是“多國部隊”,都與江陰市“人才強企、產業強市”的創新實踐密切相關。

近年來,江陰堅持“外引+內育”兩手齊抓人才創新工作,實施“人才強企工程”,支援上市公司加強人才培育,同時制定《江陰高層次人才集聚計畫》,重點突出科技人才引進。投資5.5億元建成了總面積為10萬平方米的800余套高層次人才公寓,使引進人才可以拎包入住;發放高層次人才服務一卡通,從出入境、居留服務、戶籍便利、子女入學、健康醫療、配偶安置等開闢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成立高層次人才聯誼會,注重高層次人才的精神追求……這些措施無不提升著引進人才的工作生活環境,豐富著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使江陰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如果說人才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那麼對於新興的創新企業來說,人才就是轉型發展的“生命線”。

從事汽車附件生產的萬事興汽車科技集團引進黃躍龍博士,成立了中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將萬事興汽車集團由傳統產品制造型企業轉變為全新的技術輸出的科技型企業。創新構建“研發孵化、科技加速、產業轉型”的發展模式,成功創造“引進一名領軍人才、帶動一支創新團隊、撬動一個新興產業”的轉型典範。

遠景能源的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張雷帶領他的全球化團隊創造了“遠景傳奇”,7年時間從20平方米的斗室發展成為銷售超100億的“風電王國”,帶動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以上。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企業家主抓。”目前,江陰全市人才總量已達到34.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21萬人,國家“千人計畫”人才27人,江蘇省“雙創”人才54人,江蘇省“雙創”團隊8個,“雙創”博士44人,引進“海外工程師”建立工作室25家,柔性合作“兩院”院士38人,全市近800個創業團隊在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創業,生物醫藥產業引進了諾獎得主寇里、本特•塞繆森、哈特穆特•蜜雪兒、巴里•馬歇爾、羅伯特•格拉布等5位諾獎得主,設立了4個諾獎研究院,形成引人矚目的“江陰諾獎板塊”。

當好“店小二”,全天候支持企業騰飛

“十三五”期間,江陰市將有機融合政務服務中心實體平臺與電子政務服務大廳,提供全方位政府優質服務,對大企業大集團,實施一企一策、一事一策、重點服務;對優勢成長型企業,強化要素支援、政策扶持;對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簡化服務流程,提升審批效能,打造更具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

“以前辦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備案要跑到建設局,辦一個項目審批要局裡、行政服務中心兩頭跑,現在可方便多了。”在江陰建設專案服務大廳,前來辦理證件的濱江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歎。一票制收費、一條龍服務、獨創掛號系統……該大廳自去年成立以來,企業在此可“一站式”辦理建設項目審批,短時間內就能辦好事。企業有需,政府必應,在江陰已經成為一種意識、一種自覺。

最近,江陰高新區中芯長電二期項目進入了“多執行緒”推進的開發區模式。申報土地指標、環評、圖紙設計、立項審批……在江陰相關部門的配合下,該專案先遣團隊正馬不停蹄地進行著前期準備工作,今年上半年,這個總投資12億美元、占地280畝的龐然巨☆禁☆物將正式開工建設。

面對企業空前高漲的熱情,江陰市委、市政府不僅著力於解決企業在項目引進、審批、建設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困難,更是推出全方位、全天候服務,為企業做強做大提供有力支援。

今年以來,江陰先後向企業兌付上市獎勵補助金額近4000萬元;發起成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江陰恒天產業發展基金及多個專項基金;成立全省第一家金融創新服務中心,以“互聯網+”思維,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一系列與產業促進、科技成果、項目支持、科技人才、研發平臺、智慧財產權、稅費減免等相關的扶持獎勵政策,讓企業負責人直呼“解渴”。2015-2016年期間,共為全市企業爭取到上級科技扶持資金2.53億元,兌現本級科技創新資金7800多萬元。幫助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16.4億元,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約1.4億元。

2016年剛成為“A股農商行第一股”的江陰銀行董事陸建屾感慨地說:“政府超前的市場經濟意識,以及‘支持不干預、指導不指令’的開明定位,讓‘江陰板塊’得以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和領先一步的優勢。”

為地方企業謀福利,培植轉型發展的土壤,從根本上要求政府角色的轉型。從高高在上的“提要求”、“談期望”到實實在在的“創新保姆”、“店小二”、“急郎中”,政府服務瞄準企業需求的理念,已滲透到江陰各級各部門。

精准服務、精確發力,真正把服務做到廣大企業急需處,做到企業家心坎上。

2016年,江陰市有2家企業榮膺中國工業大獎,9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2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3家企業入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16家企業開票銷售超百億。

江陰服務型政府的創新探索,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傘”,已經成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長電累計獲得專利2000多項,技術實力超越國際同行……

加速升級中的長電科技,正趕上了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節點。長電科技董事會秘書朱正義說,江陰市政府就像“及時雨”,關鍵時刻出臺的降本增效32條政策,在土地使用、廠房租賃、人才引進、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長電進一步搶佔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提供了可貴的支援。

事實上,2016年,江陰已經開始大力實施“產業強市”的首要戰略,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產業強市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圍繞“專案與人才強企”、“科技創新與模式創新”、“做優做強與資本運作”、“現代服務業與服務型製造”、“綠色發展與節能減排”、“發展環境與平臺建設”六大產業發展關鍵節點,提出了30條具體條款。

政策明確,“十三五”期間,江陰將累計安排總額不低於100億元的產業強市發展資金,充分利用財政資金杠杆作用,引導江陰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實現產業發展的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據統計,2016年,全市已經兌現產業強市獎勵近20億元。

人才強企:“千人計畫”為發展注入靈魂

江陰東接張家港,南臨無錫,西連常州,北對靖江,雖然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河湖海聯運換裝的天然良港,但是,無論是區位還是資源,都難以與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抗衡。

弱勢之下如何崛起?江陰市政府的殺手鐧之一,就是積極實施人才強市計畫,為江陰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靈魂。

“企業轉型就是外轉造型,內轉基因。”海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周建平說。作為江陰傳統實體經濟的“領頭羊”,海瀾集團則正在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鳳凰計畫”,廣招賢才育後勁,推動人才從專業型、知識型向複合型、“接地”型轉變。集團成立的“海瀾大學”,和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合辦MBA班,每年為海瀾培養100位碩士研究生,作為人才儲備。

同為傳統產業,江陰陽光集團也搭上了“人才強企”的高速列車。在那裡,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各種膚色的“老外”活躍在車間、技術中心和實驗室。陽光集團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說,集團的人才隊伍是一支“多國部隊”,這是放眼全球“請人才”戰略帶來的顯著變化。自1997年首次引進外國專家以來,陽光集團已經累計引進外國專家260多人次,解決面料設計開發、服裝製作技術等領域的國際級技術難題60多個……

不論是“鳳凰計畫”還是“多國部隊”,都與江陰市“人才強企、產業強市”的創新實踐密切相關。

近年來,江陰堅持“外引+內育”兩手齊抓人才創新工作,實施“人才強企工程”,支援上市公司加強人才培育,同時制定《江陰高層次人才集聚計畫》,重點突出科技人才引進。投資5.5億元建成了總面積為10萬平方米的800余套高層次人才公寓,使引進人才可以拎包入住;發放高層次人才服務一卡通,從出入境、居留服務、戶籍便利、子女入學、健康醫療、配偶安置等開闢綠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成立高層次人才聯誼會,注重高層次人才的精神追求……這些措施無不提升著引進人才的工作生活環境,豐富著他們的業餘文化生活,使江陰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如果說人才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那麼對於新興的創新企業來說,人才就是轉型發展的“生命線”。

從事汽車附件生產的萬事興汽車科技集團引進黃躍龍博士,成立了中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將萬事興汽車集團由傳統產品制造型企業轉變為全新的技術輸出的科技型企業。創新構建“研發孵化、科技加速、產業轉型”的發展模式,成功創造“引進一名領軍人才、帶動一支創新團隊、撬動一個新興產業”的轉型典範。

遠景能源的國家“千人計畫”人才張雷帶領他的全球化團隊創造了“遠景傳奇”,7年時間從20平方米的斗室發展成為銷售超100億的“風電王國”,帶動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以上。

“政府主導、企業主體、企業家主抓。”目前,江陰全市人才總量已達到34.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1.21萬人,國家“千人計畫”人才27人,江蘇省“雙創”人才54人,江蘇省“雙創”團隊8個,“雙創”博士44人,引進“海外工程師”建立工作室25家,柔性合作“兩院”院士38人,全市近800個創業團隊在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創業,生物醫藥產業引進了諾獎得主寇里、本特•塞繆森、哈特穆特•蜜雪兒、巴里•馬歇爾、羅伯特•格拉布等5位諾獎得主,設立了4個諾獎研究院,形成引人矚目的“江陰諾獎板塊”。

當好“店小二”,全天候支持企業騰飛

“十三五”期間,江陰市將有機融合政務服務中心實體平臺與電子政務服務大廳,提供全方位政府優質服務,對大企業大集團,實施一企一策、一事一策、重點服務;對優勢成長型企業,強化要素支援、政策扶持;對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簡化服務流程,提升審批效能,打造更具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

“以前辦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備案要跑到建設局,辦一個項目審批要局裡、行政服務中心兩頭跑,現在可方便多了。”在江陰建設專案服務大廳,前來辦理證件的濱江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歎。一票制收費、一條龍服務、獨創掛號系統……該大廳自去年成立以來,企業在此可“一站式”辦理建設項目審批,短時間內就能辦好事。企業有需,政府必應,在江陰已經成為一種意識、一種自覺。

最近,江陰高新區中芯長電二期項目進入了“多執行緒”推進的開發區模式。申報土地指標、環評、圖紙設計、立項審批……在江陰相關部門的配合下,該專案先遣團隊正馬不停蹄地進行著前期準備工作,今年上半年,這個總投資12億美元、占地280畝的龐然巨☆禁☆物將正式開工建設。

面對企業空前高漲的熱情,江陰市委、市政府不僅著力於解決企業在項目引進、審批、建設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困難,更是推出全方位、全天候服務,為企業做強做大提供有力支援。

今年以來,江陰先後向企業兌付上市獎勵補助金額近4000萬元;發起成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江陰恒天產業發展基金及多個專項基金;成立全省第一家金融創新服務中心,以“互聯網+”思維,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一系列與產業促進、科技成果、項目支持、科技人才、研發平臺、智慧財產權、稅費減免等相關的扶持獎勵政策,讓企業負責人直呼“解渴”。2015-2016年期間,共為全市企業爭取到上級科技扶持資金2.53億元,兌現本級科技創新資金7800多萬元。幫助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免優惠政策16.4億元,享受研發經費加計扣除約1.4億元。

2016年剛成為“A股農商行第一股”的江陰銀行董事陸建屾感慨地說:“政府超前的市場經濟意識,以及‘支持不干預、指導不指令’的開明定位,讓‘江陰板塊’得以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和領先一步的優勢。”

為地方企業謀福利,培植轉型發展的土壤,從根本上要求政府角色的轉型。從高高在上的“提要求”、“談期望”到實實在在的“創新保姆”、“店小二”、“急郎中”,政府服務瞄準企業需求的理念,已滲透到江陰各級各部門。

精准服務、精確發力,真正把服務做到廣大企業急需處,做到企業家心坎上。

2016年,江陰市有2家企業榮膺中國工業大獎,9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2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3家企業入圍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16家企業開票銷售超百億。

江陰服務型政府的創新探索,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保護傘”,已經成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