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潮汐式”紮堆 南京共用單車是否已經供大於求?

明故宮地鐵口,早高峰時段,共用單車紮堆。本報記者 錢紅豔攝

“潮汐式”紮堆,共用單車多了嗎?

編者按:

“共用單車的顏色都不夠用了”——最近朋友圈裡流傳的這句話,生動詮釋了當下共用單車市場的現狀。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1月首家進入南京市場至今,短短3個多月,街頭各種顏色的共用單車已有9家近20萬輛!

共用單車已經成為城市綠色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瘋狂增長的單車引發的各種問題,也使其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今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關注單車“圍城”》,旨在推動共用單車騎得更穩更遠。

4月2日,清明小長假首日。晚上7點多,夫子廟景區多個路口慢車道被幾千輛單車堵死,部分快車道也被擠佔。景區周邊被單車包圍,交通癱瘓。

4月12日上午8點多,新街口王府大街和石鼓路交叉口,四面八方湧來的單車在慢車道上見縫插針,上百輛車瞬間佔據百米長的慢車道。

4月14日上午8點,明故宮地鐵站午朝門公園左側地鐵入口處,

單車長隊從入口處綿延到站外兩百米處,周邊單車總量超過500輛。

……

“一月份進駐南京,3月開始單車數量不斷增加,清明小長假期間已經出現單車‘圍城’的局面。”共用單車井噴式增長帶來的問題集中爆發,讓秦淮區停車設施管理中心主任方曉俊印象深刻。

“清明小長假第一天,我們聯繫各家單車公司,要求配合將單車清走,但是調度車根本進不來。

”方曉俊說,“最後只能調集周邊街道的工作人員以及我們自己的工作人員,從裡往外清,核心地區靠人工往外騎,先把快車道搶出來,再清理慢車道。”那天,所有工作人員下班時已近淩晨2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南京各單車公司的投放總量已達到20萬輛左右。由於亂停亂放,引得不少人驚呼“爆滿”“不能再投放了”。

南京城究竟能容納多少單車?共用單車是否已經供大於求?

方曉俊說,

雖然清明小長假的單車“圍城”令人猝不及防,但他觀察發現,夫子廟地區的單車“潮汐現象明顯”,平常時間的單車數量都在可接受範圍。

夫子廟景區的情況不是個例。雞鳴寺、中山陵景區、新街口等地區以及各大地鐵口,都出現了不同時間段的潮汐現象。“小長假期間,橫七豎八一直停到幾百米開外,我們每人每天搬運整理的車就有四五百輛。”雞鳴寺櫻花大道附近一位停車管理員說,

“最近櫻花季過去,附近路口的單車一下少了,每天也就十多輛。”

“我昨天騎自己的單車過來的,今天想過來取,已經被一堆車包圍,根本拿不出來。”4月14日上午8點多,明故宮地鐵站午朝門公園左側地鐵入口處,除了1米不到的空間可以走人,其他區域均被單車佔據,一名女士一邊抱怨一邊想把共用單車移開,但嘗試幾次後發現車輛擠擠挨挨,根本無法挪動。

家住光華路的孫先生喜歡騎車上下班,他一聽記者問“共用單車是否太多”,立即瞪大了眼睛。原來,他煩惱的是,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時,家門口附近很難找到一輛單車。等他傍晚6點多下班時,位於龍蟠中路天同苑的單位樓下,下午還停得滿滿的單車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般我得走到瑞金路公交站附近,才能找到。”孫先生說,“單車在我家門口是空白,下班時間單位樓下單車也不夠用,怎麼能說數量多呢?”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濤教授說,目前,不同的時間段,部分地區單車紮堆的潮汐現象已經凸顯,但是很難由此判斷是多還是少!

“單車的需求數量,在不同季節、工作日和非工作日,高峰和非高峰期,白天和黑夜,都會不同。一定要測算一個城市的單車需求量,並沒有太大意義。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時間、地點甚至還會出現找不到單車的情況。部分節點的紮堆也不能說明共用單車已經飽和。”楊濤說,共用單車這種綠色出行方式,給大家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應該歡迎。對共用單車的投放進行有效的規劃和規範管理,才是管理部門和單車公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本報記者 李芳 錢紅豔 本報實習生 秦莉華

他一聽記者問“共用單車是否太多”,立即瞪大了眼睛。原來,他煩惱的是,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時,家門口附近很難找到一輛單車。等他傍晚6點多下班時,位於龍蟠中路天同苑的單位樓下,下午還停得滿滿的單車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般我得走到瑞金路公交站附近,才能找到。”孫先生說,“單車在我家門口是空白,下班時間單位樓下單車也不夠用,怎麼能說數量多呢?”

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濤教授說,目前,不同的時間段,部分地區單車紮堆的潮汐現象已經凸顯,但是很難由此判斷是多還是少!

“單車的需求數量,在不同季節、工作日和非工作日,高峰和非高峰期,白天和黑夜,都會不同。一定要測算一個城市的單車需求量,並沒有太大意義。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時間、地點甚至還會出現找不到單車的情況。部分節點的紮堆也不能說明共用單車已經飽和。”楊濤說,共用單車這種綠色出行方式,給大家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應該歡迎。對共用單車的投放進行有效的規劃和規範管理,才是管理部門和單車公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本報記者 李芳 錢紅豔 本報實習生 秦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