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迎接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守護·傳承·創新”的陝曆博實踐

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載了中華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

文創產品為博物館藏品賦予了新生命

◎新聞提示

從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一路走來,遠古半坡人面魚紋的神秘微笑、秦帝國橫掃六合的霸氣、漢武帝馬踏匈奴的驕傲、大漠戈壁上絲路駝鈴的希望、華清宮中霓裳羽衣的炫目……只要看看這片神奇的黃色土地上依次陳列開來的漢唐帝陵、城池古道,

天然歷史博物館的讚譽實至名歸。

事實上,眾多的陝西歷史文化遺跡散落在三秦大地,有的是一座古建,有的是一處遺址,有的講述著一段歷史,唯有陝西歷史博物館全面、系統、綜合地呈現了上百萬年來陝西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呈現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到今天的歷史長河。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指出,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陝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強躍動情地說,萃取文明精華、傳承優秀文化、傳遞中國智慧、傳播中國聲音是博物館的光榮使命。我們有責任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活起來;盤活館藏文物寶藏,讓沉睡中的文物“蘇醒”。

開拓創新留住文化根脈

陝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文物點密度大、數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資訊,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博物館一直是人類最寶貴記憶的載體,人們來到這裡就是要全面地理解個人與周圍世界的聯繫,瞭解人的創造能力,從而增強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發展能力,

提高自己的生存品質。這就要求博物館不斷地更新自己與觀眾對話交流的形式,不斷用最新的科技理念為這種交流提供服務,這也是智慧博物館最大意義的所在,更是科技和資訊化建設在文物領域的體現。”在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看來,文物資訊化是新時期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在科技發展的今天,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在行業高度滲透之際,

博物館嘗試把技術與服務相結合,是一項既服務大眾又引領時尚的舉措。”據陝曆博黨委書記、館長強躍介紹,2012年8月28日正式開通上線的陝西數位博物館,依託先進的網路科技手段,通過全面整合全省文物資訊資源,採用動態類比、三維演示等先進文物數位化展示手段,將包括陝曆博在內的全省實體博物館和豐富的館藏文物呈現在觀眾面前。截至目前,已有省內的132家博物館進駐陝西數位博物館,存錄數位藏品50多萬件,推出虛擬展覽110個,觀眾流覽互動量達86萬多次。其次,在館內建立數位博物館的實體體驗館,在全省100多萬文物中精選1000餘件珍品進行多維度的數位化資訊處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觸摸”明星文物所帶來的愉悅,也會根據觀眾在數位館的留言及藏品的點擊率,展出觀眾喜愛的藏品。同時,該館還建立了數位網路電臺,通過熱線直播博物館藏品資訊、熱點事件和最新動態,實現博物館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用發展。

除此之外,陝曆博開啟館區WIFI和手機APP導覽,啟動了二維碼創意活動專案,通過二維碼的強大資訊存儲,參觀者在使用平臺欣賞文物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定位系統為參觀者提供就近便利的周邊醫療、住宿、餐飲、購物等便民服務,使原本“冷冰冰”的文物變得靈活、生動、豐富起來。

春風化雨正當時!2015年春天,國務院公佈《博物館條例》。《條例》作為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檔,它讓博物館工作從此有法可依,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所要求的,“鼓勵博物館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無疑切中了當前博物館發展的要點所在。

“人們走進博物館,不僅僅是看文物本身,更多的是通過博物館體會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種精神,一些知識,一種審美。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博物館中要‘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強躍深深體會到,要讓博物館吸引更多的人,讓博物館的文化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就需要著力推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真正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身體力行,踐行社會擔當。自2008年3月27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免費向遊客開放以來,其紀念品已由傳統複仿製品類、工藝品類逐步轉為更多地面向廣大遊客、貼近日常生活的創意實用型旅遊商品,將傳統文化與時尚、現代元素相結合,開發出了許多深受遊客喜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諸如“文化絲巾”、“文化旅遊包、袋系列”、“文化旅遊服飾系列”、“文化旅遊生活用品系列”等文創產品。為博物館藏品賦予了新生命,實現了“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美好願望。

2016年12月8日,在陝西省文物局主辦的“陝西文物系統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座談會”上,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田景超透露,依託陝西地域歷史文化及文物藏品特點,截至目前陝西歷史博物館共研發出400餘種、2000餘款特色文創產品提供給眾多參觀者選購,基本形成了品種齊全、種類多樣、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陝曆博特色文創商品體系。其中,“唐妞”“唐美麗”“漢英俊”“唐小妹”等系列文創產品屢獲全國或全省性大獎項。

讓陝曆博走向世界的舞臺

“陝曆博不僅在國內發揮著社會教育、歷史文化進校園、傳承保護文物的重要作用,同時,讓世界瞭解陝曆博,讓陝曆博走向世界這是我們的對外宣傳口號,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博物館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躍說,陝曆博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和義大利等國家都有著非常密切的科研以及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該館牽頭與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家博物館,成立了“一帶一路博物館戰略聯盟”,希望通過“古絲綢之路”和現代的“一帶一路”來共同打造博物館文化交流。在文物保護、壁畫修復、人員交流、展覽互動、創意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特別是與義大利政府就唐代壁畫保護、建立陳列展示廳和保護研究中心,為中意文化交流文物保護作出了典範工程。“博物館對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穿透力是非常強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們也希望通過積極的對外交流,把我們館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博物館。”強躍說。

“最近習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講話,要樹立保護文物工作也是政績的理念,加強文物保護,同時要加強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李克強總理也作出批示,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文物工作會上,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適度利用。我認為,這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陝曆博發展的黃金時代。”強躍動情地說,習總書記指出陝西是天然的博物館,看千年的中國到西安。有廣大群眾的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熱愛,有習總書記和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載中華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我們有責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國優秀的文化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

牢記囑託再向前,這囑託是號角、是激勵!“十三五”期間,陝西歷史博物館將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依託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科研基地”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設立曆博學院,提升社會教育服務水準;打造以漢唐網、數字博物館、文博雜誌為核心的對外品牌諮詢機構,塑造知名博物館的品牌形象,不斷樹立和提高自身在博物館行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讓這座彙集著三秦大地文物精華的文化殿堂,充分發揮“大學校”的教育功能,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面貌,讓海內外觀眾到西安來通過博物館“看千年的中國”發展,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瞭解,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圖本報記者趙爭耀

存錄數位藏品50多萬件,推出虛擬展覽110個,觀眾流覽互動量達86萬多次。其次,在館內建立數位博物館的實體體驗館,在全省100多萬文物中精選1000餘件珍品進行多維度的數位化資訊處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觸摸”明星文物所帶來的愉悅,也會根據觀眾在數位館的留言及藏品的點擊率,展出觀眾喜愛的藏品。同時,該館還建立了數位網路電臺,通過熱線直播博物館藏品資訊、熱點事件和最新動態,實現博物館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用發展。

除此之外,陝曆博開啟館區WIFI和手機APP導覽,啟動了二維碼創意活動專案,通過二維碼的強大資訊存儲,參觀者在使用平臺欣賞文物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定位系統為參觀者提供就近便利的周邊醫療、住宿、餐飲、購物等便民服務,使原本“冷冰冰”的文物變得靈活、生動、豐富起來。

春風化雨正當時!2015年春天,國務院公佈《博物館條例》。《條例》作為我國首部博物館行業全國性法規檔,它讓博物館工作從此有法可依,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所要求的,“鼓勵博物館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產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無疑切中了當前博物館發展的要點所在。

“人們走進博物館,不僅僅是看文物本身,更多的是通過博物館體會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種精神,一些知識,一種審美。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在博物館中要‘記得起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強躍深深體會到,要讓博物館吸引更多的人,讓博物館的文化在更大範圍內傳播,就需要著力推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以文化促進創意發展、以創意推動文化傳承,真正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

身體力行,踐行社會擔當。自2008年3月27日陝西歷史博物館免費向遊客開放以來,其紀念品已由傳統複仿製品類、工藝品類逐步轉為更多地面向廣大遊客、貼近日常生活的創意實用型旅遊商品,將傳統文化與時尚、現代元素相結合,開發出了許多深受遊客喜愛、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諸如“文化絲巾”、“文化旅遊包、袋系列”、“文化旅遊服飾系列”、“文化旅遊生活用品系列”等文創產品。為博物館藏品賦予了新生命,實現了“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美好願望。

2016年12月8日,在陝西省文物局主辦的“陝西文物系統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座談會”上,陝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田景超透露,依託陝西地域歷史文化及文物藏品特點,截至目前陝西歷史博物館共研發出400餘種、2000餘款特色文創產品提供給眾多參觀者選購,基本形成了品種齊全、種類多樣、特色鮮明、富有競爭力的陝曆博特色文創商品體系。其中,“唐妞”“唐美麗”“漢英俊”“唐小妹”等系列文創產品屢獲全國或全省性大獎項。

讓陝曆博走向世界的舞臺

“陝曆博不僅在國內發揮著社會教育、歷史文化進校園、傳承保護文物的重要作用,同時,讓世界瞭解陝曆博,讓陝曆博走向世界這是我們的對外宣傳口號,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博物館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躍說,陝曆博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和義大利等國家都有著非常密切的科研以及博物館之間的合作。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該館牽頭與哈薩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的40多家博物館,成立了“一帶一路博物館戰略聯盟”,希望通過“古絲綢之路”和現代的“一帶一路”來共同打造博物館文化交流。在文物保護、壁畫修復、人員交流、展覽互動、創意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合作,特別是與義大利政府就唐代壁畫保護、建立陳列展示廳和保護研究中心,為中意文化交流文物保護作出了典範工程。“博物館對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穿透力是非常強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們也希望通過積極的對外交流,把我們館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博物館。”強躍說。

“最近習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講話,要樹立保護文物工作也是政績的理念,加強文物保護,同時要加強文物的合理適度利用。李克強總理也作出批示,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文物工作會上,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適度利用。我認為,這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陝曆博發展的黃金時代。”強躍動情地說,習總書記指出陝西是天然的博物館,看千年的中國到西安。有廣大群眾的熱情和對歷史文化的熱愛,有習總書記和中央領導的關心和支持,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載中華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我們有責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中國優秀的文化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

牢記囑託再向前,這囑託是號角、是激勵!“十三五”期間,陝西歷史博物館將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依託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館藏壁畫保護修復與材料科學研究科研基地”加強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設立曆博學院,提升社會教育服務水準;打造以漢唐網、數字博物館、文博雜誌為核心的對外品牌諮詢機構,塑造知名博物館的品牌形象,不斷樹立和提高自身在博物館行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讓這座彙集著三秦大地文物精華的文化殿堂,充分發揮“大學校”的教育功能,以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嶄新面貌,讓海內外觀眾到西安來通過博物館“看千年的中國”發展,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增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瞭解,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文/圖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