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座談會小記

講好中國故事是文化自信的落腳點

———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座談會小記

人民政協網北京4月19日電“一隻美麗的蝴蝶在綠草鮮花中飛呀飛,花越來越少了,綠色也越來越少。

這時,響起了挖土機的聲音,蝴蝶看到了一個水泥管,就鑽了進去,順著光亮飛進了水泥管盡頭不遠處的一個房子裡。等鏡頭再推到房子一看,蝴蝶在牆上趴著,後面紮著一個大頭針,完了。這是我們電影人講故事的方法,用畫面,不用一句臺詞,講事實,不擺任何道理。”4月18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專題調研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王興東用一個相當有鏡頭感的故事作為他發言的開頭。

“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是2017年全國政協專題協商議題,由教科文衛體委員會負責籌備。從去年開始,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就開始醞釀啟動籌備工作,並召開相關座談會。

今年以來,又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組成專題組,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隊,先後赴廣西、山東、新疆開展專題調研。這次的專題調研座談會,就是為了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研究探討問題,以求在今年5月份的專題協商會上,能夠更加務實、更加有針對性地向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建言獻策。

座談會上,委員們提出,講好中國故事,是在立足和著眼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全面加強宣傳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工作,是文化自信的落腳點。

如何把堅定文化自信和講好中國故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宣傳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增強正氣、正義是政協委員和全社會都應關注的問題。

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大課題,怎麼講,值得認真研究。這是委員們的共識。

“當今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文化觀念和新的感情結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相匹配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文化自身成長的氣候和土壤已經改變了。

因此,改造和傳承是必要的,不能對傳統文化照搬照抄。”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原部長蔡武表示。

在蔡武看來,要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對其他文化要抱著一種禮敬和尊重的態度,要用具象化的故事反映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

“我們傳播中國聲音、講中國故事是增進外部人員對我們的瞭解和理解,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蔡武說。

“我認為講中國故事要有所選擇。可以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為重點,突出現代特色。”全國政協委員、八一電影製片廠文學策劃部創作策劃室一級編劇劉星表示。

王興東認為,講好中國故事靠的是思想、感情和真誠,靠的是對藝術的熱愛。用生命去講,才能講好故事。“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吳承恩的一部《西遊記》寫了七年,我們現在的很多作品恨不得七個月就出來了。急功近利是搞不了文化的,故事得慢慢講,得用生命、用毅力去講,那才叫文化,那才叫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原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參加了兩次相關調研,他發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各地有把歷史和文化碎片化的傾向。“以縣域經濟發展為目的,每個縣都試圖講出自己的故事,結果把整體的中華文化講的支離破碎,這個問題應該提早引起重視,要制定規範,不能把中國文化肢解了。”

講好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很多,應該選取哪些來講?委員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當然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過程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和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此外,我們在秉持開放、包容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與世界其他文明交融產生的具有新時代特質的當代文化也應列為其中。”蔡武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認為,文物是歷史的實物見證,文物中蘊含著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追求的許多故事。“文物不會說話,讓文物講故事,需要我們重視並做好文物價值的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等工作,這樣才能發揮好文物資源在文化傳承、教育民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看來,革命文化內容豐富,現實感強,用它來講中國故事很現實,也能激勵人。“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民,用党的優良傳統教育人民,用黨的歷史經驗啟迪人民,這幾個方面如果做好了,作用肯定是很大的。”

針對網路上氾濫的低級、庸俗的影視作品,王興東表示,一定要對“三俗”說不。“有的時候,創作者們可能會覺得寫一些好的故事會失去票房,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岳母只給岳飛一個人刺上‘精忠報國’,嶽飛卻帶起了千軍萬馬;一個影片也許只有一個人看,但這個人受到了教育把故事傳播出去,影響力就會變得很大。一定要講好的故事,一定要把好故事講成經典。”

要盤活我們在文化方面的存量資產,作家應當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生產力,好的故事應有智慧財產權來保護,科技界也需大講文化自信……整整一個下午,委員們都在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獻計出力。大家都希望,能夠把所有相關的問題呼應起來,在講好中國故事上形成合力。

“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吳承恩的一部《西遊記》寫了七年,我們現在的很多作品恨不得七個月就出來了。急功近利是搞不了文化的,故事得慢慢講,得用生命、用毅力去講,那才叫文化,那才叫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原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參加了兩次相關調研,他發現在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各地有把歷史和文化碎片化的傾向。“以縣域經濟發展為目的,每個縣都試圖講出自己的故事,結果把整體的中華文化講的支離破碎,這個問題應該提早引起重視,要制定規範,不能把中國文化肢解了。”

講好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很多,應該選取哪些來講?委員們也有自己的看法。

“首先當然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過程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和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此外,我們在秉持開放、包容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與世界其他文明交融產生的具有新時代特質的當代文化也應列為其中。”蔡武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勵小捷認為,文物是歷史的實物見證,文物中蘊含著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追求的許多故事。“文物不會說話,讓文物講故事,需要我們重視並做好文物價值的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等工作,這樣才能發揮好文物資源在文化傳承、教育民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看來,革命文化內容豐富,現實感強,用它來講中國故事很現實,也能激勵人。“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民,用党的優良傳統教育人民,用黨的歷史經驗啟迪人民,這幾個方面如果做好了,作用肯定是很大的。”

針對網路上氾濫的低級、庸俗的影視作品,王興東表示,一定要對“三俗”說不。“有的時候,創作者們可能會覺得寫一些好的故事會失去票房,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岳母只給岳飛一個人刺上‘精忠報國’,嶽飛卻帶起了千軍萬馬;一個影片也許只有一個人看,但這個人受到了教育把故事傳播出去,影響力就會變得很大。一定要講好的故事,一定要把好故事講成經典。”

要盤活我們在文化方面的存量資產,作家應當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生產力,好的故事應有智慧財產權來保護,科技界也需大講文化自信……整整一個下午,委員們都在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獻計出力。大家都希望,能夠把所有相關的問題呼應起來,在講好中國故事上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