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曾經紅極一時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遊客量逐年減少,一日游、周邊游遊客去哪兒了?

最近,市民成琳家裡來了幾個外地親戚,成琳和先生最近都在忙著迎接剛出生的寶寶,沒法帶親戚出去,怎樣才能讓他們玩得省心又放心?在向親友諮詢時,有朋友向成琳提到上海旅遊集散中心,

說可以看看那裡是否還有開往周邊地區的班次。成琳的第一感覺則是疑惑:上海旅遊集散中心還在嗎?它的出發網站在哪裡?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發現,成琳的疑惑並非個例。十多年前在市民遊客中紅極一時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曾是上海本地以及外地、外國遊客從上海出行周邊時的第一選擇,但現在卻有很多人並不清楚它是否還存在,以及它的具體位址在哪裡。

【曾紅極一時的旅遊集散中心】

1998年,作為當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正式成立,在上海八萬人體育場5號大扶梯下和虹口足球場2號扶梯下設立了候車大廳。當時,集散中心開出的上海市內及周邊旅遊線路達40條,涉及約120個景點。這種大型“旅遊超市”式的做法,在當時的市面上絕無僅有,且因為是政府實事工程,很快受到了遊客的歡迎。

創立沒多久,旅遊集散中心每天發車就達近400個班次,並培養了一大批“粉絲”。

中山南二路2409號上海旅遊集散總站的遊客出入口 李寶花 攝

江東書院創始人、中國詩詞地理遊的宣導者韓可勝,就曾經是旅遊集散中心的忠實“粉絲”之一。韓可勝告訴記者,

旅遊集散中心創立時,他女兒正好兩三歲,已經可以自己走路。當時,他在外面做兼職賺了點錢,可以支撐旅遊消費,就每兩個星期帶著家人參加旅遊集散中心的周邊遊線路,一日遊、兩日遊都有,前前後後跟著集散中心走了兩三年。

“第一次好像是去的浙西大峽谷,然後就是青山湖、南北湖、杭州、桐廬、周莊、南潯等等,幾乎把江浙一帶的景點都走遍了。”韓可勝說,當時他和女兒非常享受這種旅行,

而且他也在旅途中給女兒念詩講詩,孩子受益匪淺。

不過,對於旅遊集散中心現在的情況,韓可勝也並不太瞭解。談到旅遊集散中心時,韓可勝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個地方中心還在嗎?在哪裡?和文首成琳的疑問幾乎一模一樣。

【一日游和周邊遊客去哪了】

記者來到位於中山南二路2409號地下一層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總站時,正是工作日的下午13:30。因為遊客出發的高峰集中在每天上午9:30之前,

下午時段的候車室和停車場都相當安靜。比起旅遊集散中心鼎盛時期全天候熱鬧的景象,這樣的安靜還是讓人不太適應。

記者瞭解到,現在的旅遊集散中心已經一分為二,一是上海旅遊集散總站,承擔遊客出行業務並兼顧便民、惠民原則;二是上海旅遊公共服務中心,承擔遊客服務功能。

上海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書吧內的旅遊書籍 李寶花 攝

現在的旅遊集散總站,與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這裡工作了十多年的上海旅遊集散總站運營部下屬業務主管王莉君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旅遊集散中心客流高峰大約在2005-2006年左右。當時,僅僅在某個單一景點上,集散中心就能每天發出40-50輛大巴的遊客,有時甚至達到80-100輛車的班次,即為單個景點輸送的遊客量在1600-4000人之間。這些遊客中,既有上海本地遊客,也有來自外地、甚至日韓和歐美的遊客,年輕人也不少,其中也包括眾多親子遊的家庭。

大約從2010年後開始,上海旅遊集散總站的客流開始逐年萎縮。目前,集散總站單個景點每天發一班車,相當於鼎盛時期的1/50左右。所有線路每天出遊的總人數約200-300人,不及原來單個景點發客量的零頭。

“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上海旅遊集散總站副站長王磊說,當年旅遊集散中心成立時,地鐵公交、高鐵都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私家車也還是奢侈品,多數人出遊只能選擇旅遊機構坐大巴出去。現在交通非常方便,很多年輕人和親子遊客選擇自助遊或者自駕。來旅遊集散總站的遊客,現在主要是50歲到80歲的中老年人。

此外,原來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於2013年從萬體館扶梯下搬到中山南二路2409號地下一層,這個資訊不一定被所有人熟知,也令集散總站流失了部分遊客。

【全民休閒時代如何應變?】

從外部因素看,今天的旅遊集散總站的確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不過,遊客的周邊出行需求其實一直非常旺盛,只不過轉移到了其它途徑上。

下午時段的旅遊集散總站停車場非常空曠 李寶花 攝

而在更大範圍內,一些有資本支援的線上旅遊服務商不時推出“1元門票”“9元門票”等促銷政策,也令集散總站目前主要推行的“大巴+門票”組合出行失去了價格優勢。

春秋國旅副總經理兼景區及周邊部總經理龔飛告訴記者,現在的一日游和周邊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人們主要是去景區玩,現在更多是休閒遊,景點可能只是一個附帶和點綴而已。

“現在的遊客可能會為了一家特色酒店專門出去,也可能就出去吃個刀魚、河豚魚或者大閘蟹,甚至有遊客坐我們的直通車去宜興買春筍、茶葉,有的還會去兩次,這些都和當年去景區玩的概念太不一樣了。”龔飛說,以春秋推出的幾條周邊遊直通車線路為例,其目的地涵蓋了蘇州穹窿山、宜興、南通、尚湖、蕩口等地,一座大巴上雖然只有40多名遊客,他們參加的線路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參加的是蘇州一日遊,有的是二日遊,甚至有的是8日遊,去的景點也不完全一樣。另外,遊客在預訂時也可以購買一些優惠券或指定靠窗的位置,服務非常細化。

龔飛說,最近幾年,這些直通車線路上遊客量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在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旅行社一直在不斷推出遊客願意選擇的產品。這種對變化的不斷適應,才是旅行社生存下去的核心競爭力。

(題圖:2003年6月,上海旅遊集散中心,人滿為患。 東方IC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renwoxinggy@163.com)

文/李寶花

上海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公共書吧內的旅遊書籍 李寶花 攝

現在的旅遊集散總站,與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這裡工作了十多年的上海旅遊集散總站運營部下屬業務主管王莉君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旅遊集散中心客流高峰大約在2005-2006年左右。當時,僅僅在某個單一景點上,集散中心就能每天發出40-50輛大巴的遊客,有時甚至達到80-100輛車的班次,即為單個景點輸送的遊客量在1600-4000人之間。這些遊客中,既有上海本地遊客,也有來自外地、甚至日韓和歐美的遊客,年輕人也不少,其中也包括眾多親子遊的家庭。

大約從2010年後開始,上海旅遊集散總站的客流開始逐年萎縮。目前,集散總站單個景點每天發一班車,相當於鼎盛時期的1/50左右。所有線路每天出遊的總人數約200-300人,不及原來單個景點發客量的零頭。

“情況發生了很多變化。”上海旅遊集散總站副站長王磊說,當年旅遊集散中心成立時,地鐵公交、高鐵都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私家車也還是奢侈品,多數人出遊只能選擇旅遊機構坐大巴出去。現在交通非常方便,很多年輕人和親子遊客選擇自助遊或者自駕。來旅遊集散總站的遊客,現在主要是50歲到80歲的中老年人。

此外,原來的上海旅遊集散中心於2013年從萬體館扶梯下搬到中山南二路2409號地下一層,這個資訊不一定被所有人熟知,也令集散總站流失了部分遊客。

【全民休閒時代如何應變?】

從外部因素看,今天的旅遊集散總站的確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不過,遊客的周邊出行需求其實一直非常旺盛,只不過轉移到了其它途徑上。

下午時段的旅遊集散總站停車場非常空曠 李寶花 攝

而在更大範圍內,一些有資本支援的線上旅遊服務商不時推出“1元門票”“9元門票”等促銷政策,也令集散總站目前主要推行的“大巴+門票”組合出行失去了價格優勢。

春秋國旅副總經理兼景區及周邊部總經理龔飛告訴記者,現在的一日游和周邊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人們主要是去景區玩,現在更多是休閒遊,景點可能只是一個附帶和點綴而已。

“現在的遊客可能會為了一家特色酒店專門出去,也可能就出去吃個刀魚、河豚魚或者大閘蟹,甚至有遊客坐我們的直通車去宜興買春筍、茶葉,有的還會去兩次,這些都和當年去景區玩的概念太不一樣了。”龔飛說,以春秋推出的幾條周邊遊直通車線路為例,其目的地涵蓋了蘇州穹窿山、宜興、南通、尚湖、蕩口等地,一座大巴上雖然只有40多名遊客,他們參加的線路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參加的是蘇州一日遊,有的是二日遊,甚至有的是8日遊,去的景點也不完全一樣。另外,遊客在預訂時也可以購買一些優惠券或指定靠窗的位置,服務非常細化。

龔飛說,最近幾年,這些直通車線路上遊客量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在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旅行社一直在不斷推出遊客願意選擇的產品。這種對變化的不斷適應,才是旅行社生存下去的核心競爭力。

(題圖:2003年6月,上海旅遊集散中心,人滿為患。 東方IC 圖片編輯:項建英 編輯郵箱:renwoxinggy@163.com)

文/李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