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普,古代婚禮的過程還有習俗,超詳細,看看對比學習一下吧

【提親】

1,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

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這個禍國裡有~沉魚和公子的~(≥▽≤)/~啦啦啦】

2,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克。

3,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鬥)、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這是生肖配對哦】

【定親】

1,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隻、金耳環一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只、麻餅64只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其中“納征”,即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

民間聘禮必備的8樣

1.梳子: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有“結髮”之意,尤白首相莊,指夫婦一生相愛相守,白頭偕老。

2.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準,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3.壓錢箱: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婚慶中女方送嫁禮品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4.如意秤:取材于傳統婚禮儀式中用於新郎掀開新娘紅蓋頭的如意秤,現作為父母送給出嫁女兒的婚慶九寶之一,希望女兒今後的生活稱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5.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6,都鬥: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男方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

女兒嫁過去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鬆無憂的富裕生活。

7剪刀:是傳統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繡,共用人生的榮華富貴。

8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各個地區的聘禮習俗

一、京津地區

京津地區融合了我國多個民族的文化,所以婚禮習俗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可分為北禮、南禮、旗禮、漢禮四種,到這個紀初,南禮逐漸融人北禮,形成北京婚禮特色。傳統的結婚,先由媒人到女方家提親,雙方認可這門親事後,下一步就是“小定”禮。“小定”禮的多少有男方的財力決定,大多是四盒禮。在婚禮的日子選定之後,就是“大定”,“大定”除“龍鳳帖”之外,還需要有衣料首飾、酒肉、麵食和水果四包禮物。

二、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的婚禮習俗和京津地區有些類似,但也不全相同。東北三省的“小定”禮,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參加送禮和擺設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換“龍鳳帖”,男方還需贈給女方一枚金戒指當作定情物。此外還需要準備四樣禮物,即雞一隻;雞蛋八十到一百個;紅糖兩斤;粉條兩斤。定下婚禮日期後要過“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飾、首飾、饅頭、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妝之日,嫁妝多為衣物、傢俱、首飾等等。

三、江浙一帶

媒人在“相看”過男女雙方品貌後,婚俗禮儀要行“文定”禮,交換男女雙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禮交給女方當面點清。聘禮多是各地土特產,桑麻織物,績羅綢緞,茶葉及禮金等。女方的嫁妝越多越好,並借機來炫耀自家的財富。婚禮及其後的拜見禮等與北方大同小異。

四、湖廣地區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並經兩方家長同意親事後,由媒人代換龍鳳帖,同時男方應下“小聘”禮,即一隻金戒指、耳環,一對金石榴,以及聘金、檳榔、禮餅等。女方在收到聘禮後,回以文房四寶、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還要下“大聘”,俗語稱“行茶”。“行茶”時男方應準備好禮金、禮餅、煙酒、海味、魚肉等,女方如數接收後,回以衣物、鞋帽、餅、糖之類,並商定雙方婚禮日期。

男方聘禮

聘金:這表示著男方承認和感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聘餅:一擔(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髮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蠔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這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幹、合桃幹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幹、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鐲(龍鳳成對喜鐲)。

鬥二米:男方準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女方回禮

男家禮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葉

生果

蓮藕、芋頭和石榴(各一對)

賀維巾

長褲:意即長命富貴

鞋(一對):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薑、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檳椰(受一個,餘數則全回給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2,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

3,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4,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1,請吃酒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只、肉l方、魚2尾等。

2,“看嫁資”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

“壓箱錢” 器物披掛紅色彩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

“掏箱”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

3,“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六親俱全,兒孫滿堂的婦女),取24雙筷子系紮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

“伴郎”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裡邊。男孩即為伴郎。

“包生兒子”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

“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

4,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客,稱“細便飯”。好日五更時辰,男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供祭“天地君親師”,俗稱“享先”。早餐興吃“享先湯果”。閨女出嫁均坐花轎。5.迎親日,花轎出門,以淨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親,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

6.開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

花轎臨門,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門”,待塞入紅包後始開。

花轎停放須轎門朝外,女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搜轎”。

7.家中午為正席酒,俗稱“開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轎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

8,“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

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後,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

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起轎時,女家放炮仗,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於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9. 拜堂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後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禁☆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隻朱紅漆的木制“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佈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贊禮聲動作。贊禮者喊:行廟見禮,奏樂!(樂起)主祝者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贊禮者接著贊唱:升,平身,復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讀祝章!由一個十三四歲小儇跪在右側拜佛凳上讀畢(事先念熟,不可讀錯)。贊禮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個過程總稱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後贊禮者唱:禮畢,退班,送入洞房!其間,新郎、新娘在拜堂時,有搶前頭跪習俗,謂誰跪在前面,以後就可管住後者,致鬧出邊拜邊踢墊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話。

10,入洞房後,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稱“坐床”,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用秤桿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意示“稱心如意”,謂“請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換妝,客人吃“換妝湯果”。而後,新郎、新娘行“拜見禮”,論親疏、輩份依序跪拜見面,稱“見大小”。拜時起樂,堂上擺大座兩把,受拜者夫婦同坐,如一個已故,則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著。拜畢賜紅包給新娘,俗稱“見面錢”。公婆可不掏紅包,謂“媳婦自家人”。新娘與同輩見面則作揖,若小輩拜見時,新娘亦給“見面錢”。

之後,舉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勸食,新娘多不真吃。筵畢,喜娘陪新娘至廚房行“親割禮”,有撈粉絲、摸泥鰍等習俗,謂之上廚。賀郎酒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新娘須逐桌逐位為長輩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滿又不可淌出。酒飲狀元紅,菜多鴛鴦名,樂奏百鳥朝鳳、龍鳳呈祥。席間,新娘在上熱菜(換湯)時,喜娘喊:新娘子換湯(換妝)作揖啦!宴後,喜家請有福有德的座客兩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飲”禮,每進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換下酒杯。主賀者須邊唱賀郎詞,戲謔、祥和兼有,諸如:第一杯酒賀新郎,有啥閒話被裡講,恐怕人家要聽房。第二杯酒賀新郎,房裡事體暗商量,謹防別人要來張(看)。第三杯酒賀新郎,祝願夫妻同到老,早生貴子狀元郎。

11,新娘關房門,新人共吃“床頭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燭”,花燭不可吹滅,燭盡方可東方。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腳,夜裡撬門跳窗進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罰出糖果、香煙錢。

【成親後】

1,回門成親次日起床,須由新郎開房門。是日,男方備轎請阿舅,阿舅受茶點三道後,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請阿舅坐首席,稱“會親酒”,忌用毛蟹(娘舅謔稱毛蟹)。

2,宴後,用便轎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稱“回門”。隨轎送“望娘盤”一擔。岳父母家宴請“生頭女婿”,忌用冰糖甲魚。宴畢返回,新娘一出轎門,賓客中愛鬧者預先以二三十條長凳從轎前鋪接至新房門,架成“仙橋”,要新郎攙扶新娘從“橋上”過,客人歡笑催促,若步履穩健,則在新房門前“橋頭”凳上再疊長凳一條,並遞上一隻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過,美其名曰“鯉魚跳龍門”。

3,第三日,“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新娘下廚,煮糖面分贈四鄰。滿月盤新婚彌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禮品一擔,謂“滿月盤”。又送禮券若干,金額不等,供婿家酬謝襄辦婚事人員,俗謂“花笑票”。

這樣 一個婚禮才算結束了

“大定”除“龍鳳帖”之外,還需要有衣料首飾、酒肉、麵食和水果四包禮物。

二、東北三省

東北三省的婚禮習俗和京津地區有些類似,但也不全相同。東北三省的“小定”禮,需要女方到男方家參加送禮和擺設的酒席。在酒席中需要交換“龍鳳帖”,男方還需贈給女方一枚金戒指當作定情物。此外還需要準備四樣禮物,即雞一隻;雞蛋八十到一百個;紅糖兩斤;粉條兩斤。定下婚禮日期後要過“大定”,其中包括了四季服飾、首飾、饅頭、酒等等。迎娶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妝之日,嫁妝多為衣物、傢俱、首飾等等。

三、江浙一帶

媒人在“相看”過男女雙方品貌後,婚俗禮儀要行“文定”禮,交換男女雙方各自的生辰八字,男方把聘禮交給女方當面點清。聘禮多是各地土特產,桑麻織物,績羅綢緞,茶葉及禮金等。女方的嫁妝越多越好,並借機來炫耀自家的財富。婚禮及其後的拜見禮等與北方大同小異。

四、湖廣地區

媒人在“合年庚”、看八字,並經兩方家長同意親事後,由媒人代換龍鳳帖,同時男方應下“小聘”禮,即一隻金戒指、耳環,一對金石榴,以及聘金、檳榔、禮餅等。女方在收到聘禮後,回以文房四寶、松糕等。待迎娶前,男方還要下“大聘”,俗語稱“行茶”。“行茶”時男方應準備好禮金、禮餅、煙酒、海味、魚肉等,女方如數接收後,回以衣物、鞋帽、餅、糖之類,並商定雙方婚禮日期。

男方聘禮

聘金:這表示著男方承認和感謝女方家長對女兒的養育之恩。

聘餅:一擔(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髮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蠔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這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幹、合桃幹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幹、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鐲(龍鳳成對喜鐲)。

鬥二米:男方準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女方回禮

男家禮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葉

生果

蓮藕、芋頭和石榴(各一對)

賀維巾

長褲:意即長命富貴

鞋(一對):意即同偕(鞋)到老

扁柏、薑、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檳椰(受一個,餘數則全回給男家):意即一郎到尾

2,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

3,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4,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1,請吃酒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只、肉l方、魚2尾等。

2,“看嫁資”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

“壓箱錢” 器物披掛紅色彩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

“掏箱”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

3,“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六親俱全,兒孫滿堂的婦女),取24雙筷子系紮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

“伴郎”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裡邊。男孩即為伴郎。

“包生兒子”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

“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

4,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彩,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客,稱“細便飯”。好日五更時辰,男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供祭“天地君親師”,俗稱“享先”。早餐興吃“享先湯果”。閨女出嫁均坐花轎。5.迎親日,花轎出門,以淨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親,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

6.開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

花轎臨門,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門”,待塞入紅包後始開。

花轎停放須轎門朝外,女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搜轎”。

7.家中午為正席酒,俗稱“開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轎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

8,“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

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後,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

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起轎時,女家放炮仗,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於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

9. 拜堂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後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禁☆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隻朱紅漆的木制“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佈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贊禮聲動作。贊禮者喊:行廟見禮,奏樂!(樂起)主祝者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贊禮者接著贊唱:升,平身,復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讀祝章!由一個十三四歲小儇跪在右側拜佛凳上讀畢(事先念熟,不可讀錯)。贊禮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個過程總稱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後贊禮者唱:禮畢,退班,送入洞房!其間,新郎、新娘在拜堂時,有搶前頭跪習俗,謂誰跪在前面,以後就可管住後者,致鬧出邊拜邊踢墊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話。

10,入洞房後,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稱“坐床”,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用秤桿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意示“稱心如意”,謂“請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換妝,客人吃“換妝湯果”。而後,新郎、新娘行“拜見禮”,論親疏、輩份依序跪拜見面,稱“見大小”。拜時起樂,堂上擺大座兩把,受拜者夫婦同坐,如一個已故,則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著。拜畢賜紅包給新娘,俗稱“見面錢”。公婆可不掏紅包,謂“媳婦自家人”。新娘與同輩見面則作揖,若小輩拜見時,新娘亦給“見面錢”。

之後,舉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勸食,新娘多不真吃。筵畢,喜娘陪新娘至廚房行“親割禮”,有撈粉絲、摸泥鰍等習俗,謂之上廚。賀郎酒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新娘須逐桌逐位為長輩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滿又不可淌出。酒飲狀元紅,菜多鴛鴦名,樂奏百鳥朝鳳、龍鳳呈祥。席間,新娘在上熱菜(換湯)時,喜娘喊:新娘子換湯(換妝)作揖啦!宴後,喜家請有福有德的座客兩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飲”禮,每進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換下酒杯。主賀者須邊唱賀郎詞,戲謔、祥和兼有,諸如:第一杯酒賀新郎,有啥閒話被裡講,恐怕人家要聽房。第二杯酒賀新郎,房裡事體暗商量,謹防別人要來張(看)。第三杯酒賀新郎,祝願夫妻同到老,早生貴子狀元郎。

11,新娘關房門,新人共吃“床頭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燭”,花燭不可吹滅,燭盡方可東方。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腳,夜裡撬門跳窗進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罰出糖果、香煙錢。

【成親後】

1,回門成親次日起床,須由新郎開房門。是日,男方備轎請阿舅,阿舅受茶點三道後,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請阿舅坐首席,稱“會親酒”,忌用毛蟹(娘舅謔稱毛蟹)。

2,宴後,用便轎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稱“回門”。隨轎送“望娘盤”一擔。岳父母家宴請“生頭女婿”,忌用冰糖甲魚。宴畢返回,新娘一出轎門,賓客中愛鬧者預先以二三十條長凳從轎前鋪接至新房門,架成“仙橋”,要新郎攙扶新娘從“橋上”過,客人歡笑催促,若步履穩健,則在新房門前“橋頭”凳上再疊長凳一條,並遞上一隻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過,美其名曰“鯉魚跳龍門”。

3,第三日,“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新娘下廚,煮糖面分贈四鄰。滿月盤新婚彌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禮品一擔,謂“滿月盤”。又送禮券若干,金額不等,供婿家酬謝襄辦婚事人員,俗謂“花笑票”。

這樣 一個婚禮才算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