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間傳說:千里尋母

清朝順治皇帝二年,清朝軍隊在明朝投降軍隊的協助下,攻破了江西建昌城,明憲宗朱見深第六子,益王朱祐檳逃走了,王府裡其他人等都作鳥獸散。當時王府裡有位乳母叫做劉某,

是江南人士,逃到了一座深山裡,因而下落不明。

劉某的兒子劉簫,這時剛在蘇州參加鄉試,待他考完試回來後,發現建昌城破,母親已不知所蹤。他痛哭之余,立志把她找回來。他在益王府裡的找了很久,但都沒找到可以打聽之人,只得在街上來回穿梭,晚上就住在張令公的祠堂。

明朝王爺裝飾

劉簫累極了,這天晚上他做了個夢,夢見有人給他寫了兩個字在手上,一筆一畫都是那麼真切。驚醒後他看見手心果然有石漈兩個字。但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他卻始終不明白。

因為清朝軍隊的破壞,建昌城的三門九流都逃難去了,因為短時之內也沒找不到人解答,劉簫一急,便在城門邊病倒了,等他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在一座破廟裡,

一位尼姑正喂他湯藥。他忙問石漈兩字是什麼意思,尼姑告訴他說,石漈在福建廣東一帶的交界處,但那兒清朝軍隊和明朝剩餘的軍隊正在作戰,但她知道一條小路,按照指引可以到達。

劉簫按照尼姑所說的話,星夜兼程趕到了石漈,但這麼大個地方,又怎麼才能找到呢。

某天劉簫又在集市上尋找著,他想如果遇得到家鄉人士,也許還能打聽一二。他正思索著時,

突然看見一位老者邁著蹣跚的步履,拉著一輛車負重前行,車上有破棉絮,破舊衣服和一些舊工具。劉簫心有不忍,於是上前幫老伯推車。

明朝士子裝扮

一老一少邊推邊走,老伯詳細問了劉簫到石漈來的緣由,劉簫便一一告訴了他。老伯歎息著說,

這找人猶如大海撈針,難啊。劉簫說我知道這絕非短時間可以達成的,所以就幫你把車推回家吧。

經過一條河時,劉簫看見河邊有位老婦在那裡佇立良久,像是等待什麼。哪知這位老婦突然上前把劉簫抱住,哭著說兒啊,我等你等得好苦啊。

劉簫頓時就反應過來了,這位老婦原來是自己的母親。只不過明朝滅亡後,沒有再穿以前華麗的服飾了,而是穿著一身破衣。

哭泣過後,

劉簫問母親怎麼知道自己會經過此處呢。母親說,你的父親在清朝順治五年逃難時,隨身帶著家譜,而家譜放在箱子裡面。你的父親去世後,某天箱子裡突然有聲音傳出來,我害怕老鼠鑽進去咬壞家譜,打開箱子一看,裡面除家譜外什麼都沒有,但關上後又有聲音。昨天更是有個穿紅衣服的人從箱子裡走了出來,心中害怕不已,就到橋頭上來走動下,結果你就找來了。

明朝紫檀寶箱

劉簫這時看了下身上,自己正穿著紅衣服,和母親說的一樣。再看老伯時早已不知所蹤。劉簫拜祭過父親的墳墓後,和母親一起住到了深山之中,徹底躲開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戰亂,把母親侍奉到了九十來歲才去世。

雖說劉簫不食明祿,但清朝康熙皇帝十二年時的狀元,先任翰林院修撰,後任尚書的韓菼聽到他的事蹟後,感動之餘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明朝紫檀寶箱

劉簫這時看了下身上,自己正穿著紅衣服,和母親說的一樣。再看老伯時早已不知所蹤。劉簫拜祭過父親的墳墓後,和母親一起住到了深山之中,徹底躲開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戰亂,把母親侍奉到了九十來歲才去世。

雖說劉簫不食明祿,但清朝康熙皇帝十二年時的狀元,先任翰林院修撰,後任尚書的韓菼聽到他的事蹟後,感動之餘為他撰寫了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