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承人|一世南簫情——記著名南簫藝術家陳強岑先生

南簫演奏家陳強岑

題記:

2016年底,簫園采風小組一行三人專程前往福建泉州拜訪南簫藝術家陳強岑先生。

陳老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民族音樂家,幾十年來用南簫創作、演奏了數十首音樂作品,並為南簫樂器改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次去泉州,我們心無旁騖,就是為了能夠更近距離地瞭解、學習陳老師的南簫和他的音樂,以及陳老師為南簫的改革的點點滴滴。

左起:簫園采風小組張殿新、田龍(簫園創始人)、宋陽(本文作者)、陳強岑先生、陳特超、曾慶堤、賴怡鈴(

陳老師的學生既有南音樂團專業南簫演奏員比如陳特超、曾慶堤,也有南簫製作師杜志陽,還有在上初中的賴怡鈴等等

此行簫園采風小組專門拜訪陳強岑老師,並由宋陽老師撰寫了專訪文章《一世南簫情——記南簫藝術家陳強岑先生》,

以記錄和展示陳強岑老師對南簫藝術發展的貢獻。

——簫園 2017年4月19日

一世南簫情——記著名南簫藝術家陳強岑先生

文:宋陽

拍攝:田龍、張殿新

陳強岑老師是著名的南簫演奏家、教育家和樂器改良家,生於1951年的他自幼隨父陳冰機先生研習閩南音樂文化,1978年考入福建省歌舞劇院擔任笛簫演奏員,1981年進入中國音樂學院深造,並在就學期間有幸得到北派竹笛名家馮子存先生和南派竹笛名家趙松庭先生的指點,

因此在笛簫藝術的傳承上,陳強岑老師兼收南北各流派之長,在日積月累的藝術修養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與演奏風格。

作為土生土長的福建泉州人,陳強岑老師的藝術生涯始終有南簫的陪伴,南簫藝術的深厚文化和傳承發展始終影響著他、牽動著他。無論是早年到北京求學,還是後來專注演奏南簫、改良南簫、普及南簫,

毫不誇張的說,南簫貫穿了他的一生,而陳強岑老師也在南簫這件富有閩南特色的傳統樂器上傾注了太多太多的熱情與才情。

陳強岑吹奏高中低音系列不加鍵南簫

一、緣起·南簫

南簫是南音洞簫的簡稱,亦稱南管、南尺八,其音色古樸典雅、悠遠深情,

所吹奏出的曲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作為簫類樂器家族中的成員,它與人們常見的琴簫有所不同。根據文獻記載,南簫在吹口、指孔、形制與聲音特點上與唐代尺八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作為福建南音的主奏樂器之一,南簫的演奏依附于南音唱腔,而器樂曲牌的單純演奏大多是以合奏形式進行的。直至20世紀70年代,陳強岑的兩位老師——吳孔團先生和施信義先生,通過對傳統南簫演奏曲目進行整理和創編,開創性的將南簫獨奏的形式亮相舞臺。至此,南簫才作為獨奏樂器呈現在大眾面前。在第一屆“武夷之春”的舞臺上,一曲由吳孔團先生創作並演奏的《月下簫聲》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南簫有如此之美的表現力,這首樂曲就是根據福建南音的旋律素材,通過突出南簫的特色來展現的。

陳強岑的老師南簫演奏家吳孔團先生

陳強岑於1978年以竹笛演奏員身份考入福建省歌舞團(今福建省歌舞劇院),進團後便向吳孔團、施信義兩位老師學習了很多傳統的南簫演奏技法,並運用到舞臺演出當中。隨著學習的深入,陳強岑發現南簫這件樂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本身又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陳強岑說:“因為傳統南簫是平均孔,演奏南音的時候沒有障礙,但是在歌舞團的排演曲目中,不僅要演奏南音,而是什麼樂曲都要演奏,什麼半音都要吹。比如很多外國樂曲,南簫涉及到轉調就會有問題,演奏者有再大的能力也沒法完成這個非南音樂曲的轉調問題。”意識到這個問題,陳強岑就時常關注與思考傳統南簫的半音化和樂器改良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強岑在中國音樂學院向北派竹笛大師馮子存先生學習

陳強岑與南派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的合影

1981年,福建歌舞團選派陳強岑到北京進修學習。在北京就讀期間,陳強岑住在北京的音樂研究所,一次偶然的機會,音樂研究所舉辦了一個展示中國樂器改良成果的展覽。陳強岑看了之後倍受震撼和鼓舞,“特別是彈撥樂器,當時發展的非常好,全部都是平均律,比如大阮、中阮、柳琴,整個彈撥系列都非常先進。”陳強岑說:“當時的笙,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如巴烏、葫蘆絲等也改良的非常好。突然有個念頭——我們這個南簫其實也可以改良。隨後我就開始找,展覽中有沒有南簫,全國有特色的樂器都有展示,怎麼能沒有南音樂器!後來看到我們南音的南琶、二弦,而南簫卻被扔在一個角落裡邊。”這次特殊的經歷讓陳強岑更加堅定信心,一定要把南簫發揚光大,而且要讓它在民族樂團中發揮作用。

陳強岑老師講解加鍵南簫系列 中音

二、鍾情·南簫

從北京回來之後,也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陳強岑就將大部分精力用在研究南簫的改良上。他的樂器改良之路是通過兩個階段來實現的:第一階段主要是拓展與挖掘南簫樂器本身的潛力,第二階段則是“南簫家族”的系列化開發,這兩個階段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和其他樂器一樣,南簫的改良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從1982年開始進行實驗起,陳強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製作出第一把改良南簫。為了解決南簫的半音化的問題,他借鑒了西方長笛、單簧管等吹管樂器的按鍵佈局,終於將南簫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以加鍵的形式擴展為包含所有半音的十二音體系。此外,陳強岑還通過在傳統南簫管身再加孔的方法拓寬其音域,使之超過三個八度,極大地挖掘了樂器在演奏音域上的空間。1986年,陳強岑研製的加鍵南簫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這對他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與認可。

2015年5月28日 師生情·南簫夢 陳強岑師生音樂會

經過陳強岑改良後南簫逐步得到業內的肯定,在電影配樂、創作新曲、錄製專輯等幾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福建省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苦藏的戀情》,為了更好的表現電影的地域和人文特點,曲作者選用了陳強岑改良的南簫作為色彩樂器,與交響樂隊合作完成。借此機會,陳強岑把經過改良的南簫帶到上海,在與上海電影樂團合作錄製時得到了指揮曹鵬先生的稱讚。電影配樂的成功給陳強岑的南簫改良之路以更大的信心,也讓更多的音樂人關注到了新型南簫,年輕的福建作曲家吳少雄就是其中之一。

陳強岑老師錄製的專輯

吳少雄為改良南簫量身訂作的樂曲《鄉月三闋》,以閩南地方音樂為素材,選用加鍵南簫、揚琴和古箏等傳統樂器創作出一曲充滿現代氣息和較高難度(音域跨越三個八度,且變化音使用頻繁)的“新民樂”,並在首屆“中國唱片大獎賽”中獲獎。隨後的幾年中,陳強岑又錄製了許多唱片和磁帶。這些音像製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同樣是由吳少雄編創的、香港和廈門兩地唱片公司合作製作發行的磁帶《閩台民間小調音樂》,專輯中選用了以南簫為主的五種民間樂器,以最淳樸的民間音調,結合現代創作手法——利用電聲、合成器等共同完成,為南簫及閩南傳統民間音樂的推廣做出了新的嘗試。

福建省文化廳科技成果一等獎

國家專利局專利證書

然而,初嘗改良之路的成功並不能滿足陳強岑對南簫發展的期望。緣於他在歌舞團工作的一些積累與思考,陳強岑又對南簫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與設想——“簫族”的創建。按照陳強岑的想法,“南簫要想在民族樂隊裡站住腳,且能作為常規樂器來使用,單單一把是不夠的”。因此,在成功改良了傳統五音南簫之後,陳強岑又投入到高、中、低配置的簫族的創建中。“簫族”研製的成功,給南簫的獨奏、重奏以及樂團合奏開闢了新的方向。1992年,三把簫族(高、中、低)剛剛研製完成,福建省歌舞劇院就編排了舞劇《絲海簫音》(講述鄭和以泉州港為起點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舞劇的音樂圍繞著低音和中音兩把南簫、配以交響樂伴奏而創作。自此,“簫族”正式走進公眾的視野,也得到了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同和肯定。在1992年至1993年期間,陳強岑的南簫樂器改良與研發成果獲得著名笛簫演奏家趙松庭、王鐵錘,上海民族樂團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胡登跳、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秦鵬章,以及福建省音協主席王耀華、副主席吳少雄、民族樂器製作師董玉光等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和熱情讚揚,福建泉州民間樂團、福建省歌舞劇院、上海交響樂團、福建藝術學校、福建武夷樂器廠等單位也給予高度認可。1998年,鑒於“簫族”的創新發明,陳強岑再度獲得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南簫一系列改良與發明的成功,距陳強岑的兩位老師(吳孔團、施信義)把傳統的南簫搬上獨奏舞臺已近20年,而陳強岑能讓南簫得以更好的展現並獲得如此巨大的突破,也是對培養他的恩師最大的慰藉。

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三、鄉情·南簫

南簫,在閩南泉州地區是家喻戶曉的,尤其是福建南音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更是引來了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關注。諸多高等學府,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都選派師生向陳強岑老師求教南簫演奏藝術,這也讓陳強岑看到了南簫在新環境下的發展前景。2000年前後,陳強岑回到故鄉泉州,開始了挖掘傳統和推廣普及並舉的新征程。

名家評價:胡登跳

名家評價:胡登跳

由於“十目九節”(製作傳統南簫的竹子及形狀)的原材料難以尋求,開發一種新的、較為常見的樂器製作材料就成了發展南簫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讓南簫更快的融入大眾的文化視野與文化生活,尋找新的製作材料成為了陳強岑發展南簫的第一個思路。同樣是吹奏樂器,西方的木管類樂器在音準、音色、指法上都更加規範,這是因為樂器在製作與選材上有範式可循。陳強岑就借鑒西方木管樂器的製作標準和方法,先根據音色要求選材——在音色上要與南簫聲音相同。幾經對比,陳強岑最終選用綠檀和紅花梨兩種材質。綠檀是一種油脂含量高的木材,因此取材綠檀製作的南簫音色十分圓潤,而且從外觀來看,綠檀的色澤與竹子相似,按照竹子的形狀製作出來並無兩樣。紅花梨的震動較好,許多樂器如琵琶、阮等也都選用紅花梨做琴身,其特點是聲音傳播較為穩定持久,用在南簫上亦是。陳強岑拿著用兩種木材製作的南簫到南音社團參加合奏時,大家竟然都沒有認出來,這說明音準音色與竹制樂器並無區別,已經達到預期效果。有了這些實際演奏的經驗,陳強岑對新材料製作的南簫信心倍增。如今,木制的“簫族”也已經發展出了加鍵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等多種南簫樂器新成員。

名家評價:秦鵬章

名家評價:王鐵錘

名家評價:趙松庭

除了在研製全調性的“簫族”上樂此不彼、鑽研探索,回到故鄉的陳強岑也在為培養南簫的演奏者和繼承者而努力著——建立南簫樂團是陳強岑為推動南簫的發展而做出的又一創舉。在行內人眼中,二三十人的規模在專業樂團中不算什麼,但在泉州地區,要組織二三十名專業南簫演奏員卻是件難事。因此,陳強岑開始著手長期培養本土南簫的愛好者,並逐步建立“南簫樂團”。自2010年成立以來,“南簫樂團”經歷了五年多的積累與磨練。2015年5月,南簫樂團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辦了“師生情·南簫夢”陳強岑師生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陳強岑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演奏了獨奏曲《山居秋暝》、加鍵南簫獨奏《月下簫聲》、南簫六重奏《漁歌》、加鍵南簫四重奏《四小天鵝舞曲》等曲目。2016年6月,福建省歌舞劇院邀請南簫樂團在福建大劇院舉辦了專場音樂會。陳強岑不僅選用獨奏、重奏等多種形式,還邀請作曲家聶志勇為南簫樂團改編了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梅花操》,演出大獲成功。時隔不久,在福建省舉辦的“閩澳情——暨澳門回歸17周年大型民族管弦音樂會”上,陳強岑的南簫樂團與福建省民樂團、澳門中樂團又共同上演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音樂會,其中南簫樂團演奏了改編自“四大名譜”之一的樂曲《八駿馬》,凸顯了南簫的藝術特色。

經過了演出實踐的磨練,“簫族”逐步走向成熟,已經完全可以作為常規樂器參與到大樂隊的演奏中。而此時的陳強岑還不滿足,他希望有更多的作品來展現和鞏固“簫族”的傳播,在他看來,此時的南簫要有更高的志向與更寬的視野,它不僅僅是演奏南音,也可以演奏通俗歌曲、民歌小調,甚至是異域風情……

名家評價:李禹賢

名家評價:閔惠芬

結語:人有情,南簫亦有情

在筆者看來,一件樂器的發展,無論作為獨奏樂器,還是曾經或仍然在器樂組合中擔任主奏樂器,都要經過或者說滿足三個條件,而南簫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這三個條件:

首先,樂器本身的特性是其獲得發展的重要前提。

南簫作為福建南音的主奏樂器,與福建南音的其他幾件樂器——南琶、二弦、拍板所擔當的職責不同,南音有古訓雲:“二弦入簫、簫入唱”。儘管南琶、二弦、三弦等作為福建南音的伴奏樂器都發揮著各自不可替代且特色鮮明的作用,但就樂器特性而言,南簫在演奏技巧和旋律特性上較其他樂器更豐富和靈活,這是南簫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只有在組合中表現內容豐富,才能為成為獨奏樂器和樂器改良提供拓展的空間與源泉,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其他樂器而言,筆者也並不認為其沒有發展的空間,而是因為器樂組合中身份角色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發展方向與路徑,但在文化意義上的含義與分量幾件樂器都是相等的,也都是值得研究和欣賞的。

其次,樂種內涵的厚重是其得以更好傳承的首要條件。

福建南音是一種包括聲樂演唱和器樂演奏的綜合性音樂形式,內容極其豐富。論其歷史價值,雖然從現有材料無法得知南音始於何時,但從它的曲牌名、樂器、音樂術語等方面來看,與唐代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單就南簫來說,宋代以後尺八在我國其他地方已經絕跡,只是在南音中保留至今。論其藝術價值,福建南音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極為豐厚且兼具研究性和欣賞性的藝術內容,其中“譜”作為三大部分之一就是專供器樂演奏的器樂套曲。論其社會價值,南音自清代蓬勃發展,遍及閩南各城鄉,在泉州、廈門等地出現了許多專業、業餘的南音社團,據陳強岑老師介紹,在泉州就有上百個社團在活動,每逢夜晚類似其他城市的廣場舞一樣,無數南音社團聯繫著無數的票友在公園、街道活動。南簫作為南音的主奏樂器,在南音取得發展的同時,它的興盛或興起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中國人尤其是文人階層對“簫”這件樂器寄託了一種人文氣質與精神,而這也為南簫的普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心理認同。

最後,關鍵人物的推動是其得以創新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學藝在法,其妙在人”,作為人文氣息濃厚的音樂藝術而言,人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況且音樂又是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演奏者或演唱者就是決定性因素。陳強岑老師作為演奏者,在個人風格與演奏技藝上,勇攀高峰、著作等身,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音響與影像,這都是南簫藝術的寶貴財富;作為改良者,他挖掘樂器內涵,挖掘樂器潛力,使之綻放出新的光彩,這不僅需要持之以恆長達幾十年如一日的鑽研,更需要廣博的見識與深入的思考,只有見賢思齊,看到類似的樂器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才能給樂器賦予新的內涵與新的天地;作為教育者,退休之後的陳老師還在為傳承和發展南簫而奔走,不僅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還將目光對準中小學人群,在青少年一代培育新苗、發現人才,讓南簫藝術能夠薪火相傳。文化的傳承歸根結底是人的傳承,人們在生活中融入地域文化並享受其帶來的精神慰藉,但重要的是有後來人的接續才能使之更好的發揚光大,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陳強岑老師做的事業功在當代,善莫大焉!

福建南音與眾多流傳在廣袤大地上的傳統音樂一樣都是中華文脈中的瑰寶,傳承下來並傳承好並不是簡單的守住一門技藝,而是在為我們留下一份精神寄託和情感認同。我相信有像陳強岑老師,以及無數默默無聞在傳承這門藝術的演奏家、教育家,有無數年邁的老年票友、青年藝術家、少年兒童來熱愛它追隨它,南簫藝術一定會像過年時社火中的長龍,綿延不絕,精彩永駐。

陳強岑個人簡介

陳強岑(別名:阿四)著名簫笛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生於1951年3月,福建泉州人。自幼深受父親陳冰機的言傳身教,1978年考入福建省歌舞劇院,1981年進中國音樂學院深造,師承北派竹笛大師馮子存和南派竹笛大師趙松庭。在傳統南簫演奏上,深得吳孔團、施信義老師和泉州南音界老前輩的真傳。

他在數十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的藝術生涯中,吸納了南北各流派之長,充分運用南簫的傳統技巧及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同時又是民族樂器的改良發明家。他改良的 (加鍵尺八南簫) 榮獲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改良的(加鍵高、中、低系列南簫)榮獲1998年度文化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同時榮獲1998年福建省文化科技成果一等獎。由他研製的(綠檀系列南簫)工藝精湛,是一件集專業演奏、觀賞、贈予、珍藏於一體的藝術臻品。

他曾多次代表國家藝術團、中國音樂家代表團等出訪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灌制了多種形式的個人獨奏專集,出版了個人專著《中國南簫》。現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全國社會藝術水準考級委員會高級考官,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南簫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武術六段位。

採訪花絮

師徒三人南簫合奏

加鍵南簫與傳統南簫

與學生家長交流

陳特超演奏南簫

陳老師與宋陽

陳老師與張殿新

陳老師與田龍合影

陳老師師生合影

交流

宋陽試奏低音洞簫

在杜志陽老師工作室

曾慶堤演奏南簫

田龍試奏南簫

宋陽試奏南音用的嗩呐

張殿新在試奏南簫

杜志陽在吹奏低音洞簫

通過對傳統南簫演奏曲目進行整理和創編,開創性的將南簫獨奏的形式亮相舞臺。至此,南簫才作為獨奏樂器呈現在大眾面前。在第一屆“武夷之春”的舞臺上,一曲由吳孔團先生創作並演奏的《月下簫聲》讓大家充分感受到南簫有如此之美的表現力,這首樂曲就是根據福建南音的旋律素材,通過突出南簫的特色來展現的。

陳強岑的老師南簫演奏家吳孔團先生

陳強岑於1978年以竹笛演奏員身份考入福建省歌舞團(今福建省歌舞劇院),進團後便向吳孔團、施信義兩位老師學習了很多傳統的南簫演奏技法,並運用到舞臺演出當中。隨著學習的深入,陳強岑發現南簫這件樂器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其本身又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陳強岑說:“因為傳統南簫是平均孔,演奏南音的時候沒有障礙,但是在歌舞團的排演曲目中,不僅要演奏南音,而是什麼樂曲都要演奏,什麼半音都要吹。比如很多外國樂曲,南簫涉及到轉調就會有問題,演奏者有再大的能力也沒法完成這個非南音樂曲的轉調問題。”意識到這個問題,陳強岑就時常關注與思考傳統南簫的半音化和樂器改良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強岑在中國音樂學院向北派竹笛大師馮子存先生學習

陳強岑與南派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的合影

1981年,福建歌舞團選派陳強岑到北京進修學習。在北京就讀期間,陳強岑住在北京的音樂研究所,一次偶然的機會,音樂研究所舉辦了一個展示中國樂器改良成果的展覽。陳強岑看了之後倍受震撼和鼓舞,“特別是彈撥樂器,當時發展的非常好,全部都是平均律,比如大阮、中阮、柳琴,整個彈撥系列都非常先進。”陳強岑說:“當時的笙,還有很多少數民族樂器,如巴烏、葫蘆絲等也改良的非常好。突然有個念頭——我們這個南簫其實也可以改良。隨後我就開始找,展覽中有沒有南簫,全國有特色的樂器都有展示,怎麼能沒有南音樂器!後來看到我們南音的南琶、二弦,而南簫卻被扔在一個角落裡邊。”這次特殊的經歷讓陳強岑更加堅定信心,一定要把南簫發揚光大,而且要讓它在民族樂團中發揮作用。

陳強岑老師講解加鍵南簫系列 中音

二、鍾情·南簫

從北京回來之後,也就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陳強岑就將大部分精力用在研究南簫的改良上。他的樂器改良之路是通過兩個階段來實現的:第一階段主要是拓展與挖掘南簫樂器本身的潛力,第二階段則是“南簫家族”的系列化開發,這兩個階段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和其他樂器一樣,南簫的改良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從1982年開始進行實驗起,陳強岑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製作出第一把改良南簫。為了解決南簫的半音化的問題,他借鑒了西方長笛、單簧管等吹管樂器的按鍵佈局,終於將南簫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以加鍵的形式擴展為包含所有半音的十二音體系。此外,陳強岑還通過在傳統南簫管身再加孔的方法拓寬其音域,使之超過三個八度,極大地挖掘了樂器在演奏音域上的空間。1986年,陳強岑研製的加鍵南簫獲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這對他而言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與認可。

2015年5月28日 師生情·南簫夢 陳強岑師生音樂會

經過陳強岑改良後南簫逐步得到業內的肯定,在電影配樂、創作新曲、錄製專輯等幾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86年,福建省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苦藏的戀情》,為了更好的表現電影的地域和人文特點,曲作者選用了陳強岑改良的南簫作為色彩樂器,與交響樂隊合作完成。借此機會,陳強岑把經過改良的南簫帶到上海,在與上海電影樂團合作錄製時得到了指揮曹鵬先生的稱讚。電影配樂的成功給陳強岑的南簫改良之路以更大的信心,也讓更多的音樂人關注到了新型南簫,年輕的福建作曲家吳少雄就是其中之一。

陳強岑老師錄製的專輯

吳少雄為改良南簫量身訂作的樂曲《鄉月三闋》,以閩南地方音樂為素材,選用加鍵南簫、揚琴和古箏等傳統樂器創作出一曲充滿現代氣息和較高難度(音域跨越三個八度,且變化音使用頻繁)的“新民樂”,並在首屆“中國唱片大獎賽”中獲獎。隨後的幾年中,陳強岑又錄製了許多唱片和磁帶。這些音像製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同樣是由吳少雄編創的、香港和廈門兩地唱片公司合作製作發行的磁帶《閩台民間小調音樂》,專輯中選用了以南簫為主的五種民間樂器,以最淳樸的民間音調,結合現代創作手法——利用電聲、合成器等共同完成,為南簫及閩南傳統民間音樂的推廣做出了新的嘗試。

福建省文化廳科技成果一等獎

國家專利局專利證書

然而,初嘗改良之路的成功並不能滿足陳強岑對南簫發展的期望。緣於他在歌舞團工作的一些積累與思考,陳強岑又對南簫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與設想——“簫族”的創建。按照陳強岑的想法,“南簫要想在民族樂隊裡站住腳,且能作為常規樂器來使用,單單一把是不夠的”。因此,在成功改良了傳統五音南簫之後,陳強岑又投入到高、中、低配置的簫族的創建中。“簫族”研製的成功,給南簫的獨奏、重奏以及樂團合奏開闢了新的方向。1992年,三把簫族(高、中、低)剛剛研製完成,福建省歌舞劇院就編排了舞劇《絲海簫音》(講述鄭和以泉州港為起點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舞劇的音樂圍繞著低音和中音兩把南簫、配以交響樂伴奏而創作。自此,“簫族”正式走進公眾的視野,也得到了專業人士的廣泛認同和肯定。在1992年至1993年期間,陳強岑的南簫樂器改良與研發成果獲得著名笛簫演奏家趙松庭、王鐵錘,上海民族樂團二胡演奏家閔惠芬、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胡登跳、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秦鵬章,以及福建省音協主席王耀華、副主席吳少雄、民族樂器製作師董玉光等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和熱情讚揚,福建泉州民間樂團、福建省歌舞劇院、上海交響樂團、福建藝術學校、福建武夷樂器廠等單位也給予高度認可。1998年,鑒於“簫族”的創新發明,陳強岑再度獲得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南簫一系列改良與發明的成功,距陳強岑的兩位老師(吳孔團、施信義)把傳統的南簫搬上獨奏舞臺已近20年,而陳強岑能讓南簫得以更好的展現並獲得如此巨大的突破,也是對培養他的恩師最大的慰藉。

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三、鄉情·南簫

南簫,在閩南泉州地區是家喻戶曉的,尤其是福建南音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後,更是引來了全國乃至世界範圍的關注。諸多高等學府,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都選派師生向陳強岑老師求教南簫演奏藝術,這也讓陳強岑看到了南簫在新環境下的發展前景。2000年前後,陳強岑回到故鄉泉州,開始了挖掘傳統和推廣普及並舉的新征程。

名家評價:胡登跳

名家評價:胡登跳

由於“十目九節”(製作傳統南簫的竹子及形狀)的原材料難以尋求,開發一種新的、較為常見的樂器製作材料就成了發展南簫的重要環節。因此,如何讓南簫更快的融入大眾的文化視野與文化生活,尋找新的製作材料成為了陳強岑發展南簫的第一個思路。同樣是吹奏樂器,西方的木管類樂器在音準、音色、指法上都更加規範,這是因為樂器在製作與選材上有範式可循。陳強岑就借鑒西方木管樂器的製作標準和方法,先根據音色要求選材——在音色上要與南簫聲音相同。幾經對比,陳強岑最終選用綠檀和紅花梨兩種材質。綠檀是一種油脂含量高的木材,因此取材綠檀製作的南簫音色十分圓潤,而且從外觀來看,綠檀的色澤與竹子相似,按照竹子的形狀製作出來並無兩樣。紅花梨的震動較好,許多樂器如琵琶、阮等也都選用紅花梨做琴身,其特點是聲音傳播較為穩定持久,用在南簫上亦是。陳強岑拿著用兩種木材製作的南簫到南音社團參加合奏時,大家竟然都沒有認出來,這說明音準音色與竹制樂器並無區別,已經達到預期效果。有了這些實際演奏的經驗,陳強岑對新材料製作的南簫信心倍增。如今,木制的“簫族”也已經發展出了加鍵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等多種南簫樂器新成員。

名家評價:秦鵬章

名家評價:王鐵錘

名家評價:趙松庭

除了在研製全調性的“簫族”上樂此不彼、鑽研探索,回到故鄉的陳強岑也在為培養南簫的演奏者和繼承者而努力著——建立南簫樂團是陳強岑為推動南簫的發展而做出的又一創舉。在行內人眼中,二三十人的規模在專業樂團中不算什麼,但在泉州地區,要組織二三十名專業南簫演奏員卻是件難事。因此,陳強岑開始著手長期培養本土南簫的愛好者,並逐步建立“南簫樂團”。自2010年成立以來,“南簫樂團”經歷了五年多的積累與磨練。2015年5月,南簫樂團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辦了“師生情·南簫夢”陳強岑師生音樂會。這場音樂會由陳強岑和他的學生共同完成,演奏了獨奏曲《山居秋暝》、加鍵南簫獨奏《月下簫聲》、南簫六重奏《漁歌》、加鍵南簫四重奏《四小天鵝舞曲》等曲目。2016年6月,福建省歌舞劇院邀請南簫樂團在福建大劇院舉辦了專場音樂會。陳強岑不僅選用獨奏、重奏等多種形式,還邀請作曲家聶志勇為南簫樂團改編了南音“四大名譜”之一的《梅花操》,演出大獲成功。時隔不久,在福建省舉辦的“閩澳情——暨澳門回歸17周年大型民族管弦音樂會”上,陳強岑的南簫樂團與福建省民樂團、澳門中樂團又共同上演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音樂會,其中南簫樂團演奏了改編自“四大名譜”之一的樂曲《八駿馬》,凸顯了南簫的藝術特色。

經過了演出實踐的磨練,“簫族”逐步走向成熟,已經完全可以作為常規樂器參與到大樂隊的演奏中。而此時的陳強岑還不滿足,他希望有更多的作品來展現和鞏固“簫族”的傳播,在他看來,此時的南簫要有更高的志向與更寬的視野,它不僅僅是演奏南音,也可以演奏通俗歌曲、民歌小調,甚至是異域風情……

名家評價:李禹賢

名家評價:閔惠芬

結語:人有情,南簫亦有情

在筆者看來,一件樂器的發展,無論作為獨奏樂器,還是曾經或仍然在器樂組合中擔任主奏樂器,都要經過或者說滿足三個條件,而南簫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這三個條件:

首先,樂器本身的特性是其獲得發展的重要前提。

南簫作為福建南音的主奏樂器,與福建南音的其他幾件樂器——南琶、二弦、拍板所擔當的職責不同,南音有古訓雲:“二弦入簫、簫入唱”。儘管南琶、二弦、三弦等作為福建南音的伴奏樂器都發揮著各自不可替代且特色鮮明的作用,但就樂器特性而言,南簫在演奏技巧和旋律特性上較其他樂器更豐富和靈活,這是南簫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只有在組合中表現內容豐富,才能為成為獨奏樂器和樂器改良提供拓展的空間與源泉,這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其他樂器而言,筆者也並不認為其沒有發展的空間,而是因為器樂組合中身份角色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發展方向與路徑,但在文化意義上的含義與分量幾件樂器都是相等的,也都是值得研究和欣賞的。

其次,樂種內涵的厚重是其得以更好傳承的首要條件。

福建南音是一種包括聲樂演唱和器樂演奏的綜合性音樂形式,內容極其豐富。論其歷史價值,雖然從現有材料無法得知南音始於何時,但從它的曲牌名、樂器、音樂術語等方面來看,與唐代的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單就南簫來說,宋代以後尺八在我國其他地方已經絕跡,只是在南音中保留至今。論其藝術價值,福建南音由指、譜、曲三大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有極為豐厚且兼具研究性和欣賞性的藝術內容,其中“譜”作為三大部分之一就是專供器樂演奏的器樂套曲。論其社會價值,南音自清代蓬勃發展,遍及閩南各城鄉,在泉州、廈門等地出現了許多專業、業餘的南音社團,據陳強岑老師介紹,在泉州就有上百個社團在活動,每逢夜晚類似其他城市的廣場舞一樣,無數南音社團聯繫著無數的票友在公園、街道活動。南簫作為南音的主奏樂器,在南音取得發展的同時,它的興盛或興起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中國人尤其是文人階層對“簫”這件樂器寄託了一種人文氣質與精神,而這也為南簫的普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心理認同。

最後,關鍵人物的推動是其得以創新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學藝在法,其妙在人”,作為人文氣息濃厚的音樂藝術而言,人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況且音樂又是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在藝術生產的過程中,演奏者或演唱者就是決定性因素。陳強岑老師作為演奏者,在個人風格與演奏技藝上,勇攀高峰、著作等身,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音響與影像,這都是南簫藝術的寶貴財富;作為改良者,他挖掘樂器內涵,挖掘樂器潛力,使之綻放出新的光彩,這不僅需要持之以恆長達幾十年如一日的鑽研,更需要廣博的見識與深入的思考,只有見賢思齊,看到類似的樂器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才能給樂器賦予新的內涵與新的天地;作為教育者,退休之後的陳老師還在為傳承和發展南簫而奔走,不僅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還將目光對準中小學人群,在青少年一代培育新苗、發現人才,讓南簫藝術能夠薪火相傳。文化的傳承歸根結底是人的傳承,人們在生活中融入地域文化並享受其帶來的精神慰藉,但重要的是有後來人的接續才能使之更好的發揚光大,在這一點上,我認為陳強岑老師做的事業功在當代,善莫大焉!

福建南音與眾多流傳在廣袤大地上的傳統音樂一樣都是中華文脈中的瑰寶,傳承下來並傳承好並不是簡單的守住一門技藝,而是在為我們留下一份精神寄託和情感認同。我相信有像陳強岑老師,以及無數默默無聞在傳承這門藝術的演奏家、教育家,有無數年邁的老年票友、青年藝術家、少年兒童來熱愛它追隨它,南簫藝術一定會像過年時社火中的長龍,綿延不絕,精彩永駐。

陳強岑個人簡介

陳強岑(別名:阿四)著名簫笛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生於1951年3月,福建泉州人。自幼深受父親陳冰機的言傳身教,1978年考入福建省歌舞劇院,1981年進中國音樂學院深造,師承北派竹笛大師馮子存和南派竹笛大師趙松庭。在傳統南簫演奏上,深得吳孔團、施信義老師和泉州南音界老前輩的真傳。

他在數十年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的藝術生涯中,吸納了南北各流派之長,充分運用南簫的傳統技巧及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同時又是民族樂器的改良發明家。他改良的 (加鍵尺八南簫) 榮獲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改良的(加鍵高、中、低系列南簫)榮獲1998年度文化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同時榮獲1998年福建省文化科技成果一等獎。由他研製的(綠檀系列南簫)工藝精湛,是一件集專業演奏、觀賞、贈予、珍藏於一體的藝術臻品。

他曾多次代表國家藝術團、中國音樂家代表團等出訪歐美、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灌制了多種形式的個人獨奏專集,出版了個人專著《中國南簫》。現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全國社會藝術水準考級委員會高級考官,福建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南簫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武術六段位。

採訪花絮

師徒三人南簫合奏

加鍵南簫與傳統南簫

與學生家長交流

陳特超演奏南簫

陳老師與宋陽

陳老師與張殿新

陳老師與田龍合影

陳老師師生合影

交流

宋陽試奏低音洞簫

在杜志陽老師工作室

曾慶堤演奏南簫

田龍試奏南簫

宋陽試奏南音用的嗩呐

張殿新在試奏南簫

杜志陽在吹奏低音洞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