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極拳修煉中如何提高內氣運行

其核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虛無子老師以其對王宗嶽太極拳譜的研究和四十多年練功實踐的親身體驗寫了《養生太極拳》。提出了要以練意氣為核心來練太極拳。王宗嶽太極拳譜的《十三勢行功歌》記述了太極拳行功方法,簡稱太極拳法。其核心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其中所說的“心”是指“意”,“氣”是指“內氣”。意思是用意使內氣運行,而運行的內氣司領形體動作。因此練太極拳應當在意氣運動上下功夫。

現就自己在學練中如何提高內氣運行談談自己一些體會供大家參考。

養生太極拳所說的“內氣”,包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真氣,經絡之氣、臟腑之氣等物質性之氣,又包含了拳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性之氣。這兩種氣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通過養生太極拳功法練太極拳,可以在舒展筋骨的同時,促使氣血流通,達到行氣通經、調和氣血、治病健身的功效。

(一)由心意指揮內氣運行需保持心靜意專

因為修煉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運動所以修煉者必須要心靜和具有良好的保持心意專注的能力。心靜是練拳中要冼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心靜才會用意不用力。意專是在練拳中按照先易後難的次第專心練意、息、松、氣、形、神、勁的協調。心靜與意專是辨證關係,只有心靜才能做到意念專致,反過來意專能進一步做到心靜。

只有這樣才利於收斂內氣,引動鼓蕩。《拳論》說:“靜養靈根,氣養神......”,所謂養根的“根”就是腎臟,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根”,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靜則養根”也就是說只有在心靜的條件下才能有助於腎氣的旺盛與收藏。從而使五臟健運,內氣充沛,神得其養。陳氏太極理論家陳鑫言:“內氣何發何行,發于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這也說明了內氣的運行和狀態是由心意來控制指揮的。但太極拳以意運氣並非故意運氣,故意運氣膨脹反滯而不靈。所以王宗嶽《行功論》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放能收斂入骨。”練拳中用心意使氣緩緩流行於骨肉內外之間。俗話說:“意到氣到”.意為嚮導氣隨行,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運行,則氣隨左右手足更迭運行。例如做單鞭動作時,意由右手通過脊背而達左手,
這樣就有一部分氣血隨意通過肩、肘、腕而達左手。當左手到達定點時,則覺指關節發脹,這就是體內氣血的流注。練拳時要注意眼神,眼為心靈的窗戶,眼到也即意到,氣也就會跟著到。

我們練拳時,從預備式開始首先用意識告訴自己:“現在開始練拳了,停止一切其它想法”,自覺全身放鬆,調整呼吸,各部位要符合要領要求。然後開始動作,即動以後就應儘量全神貫注不斷由意念來指揮,把拳理、拳法和套路的意識通過拳架的外在形式,循序漸進工整規範地表現出來。一心一意地演練,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勢隨神移。意念貫穿整個套路的每個動作,意念不息,動作不止。練拳時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則外神就會散漫。造成手無定向,虛實不分,起落開合忘要領等現象。正如俗語說:“練拳不專心,功夫難上身。”.當然我們在初學階段心意會不斷溜號,就需要及時發現,並及時把它收回來繼續關注練拳,如此將不斷溜號、發現、收回、再溜號、再發現、再收回,經過無數次反復,拳勢逐步熟練,意趣逐步濃厚,甚至嘗到甜頭,心意就能逐漸少溜號以至不再溜號。這就是一種意專的煉練過程,也是修煉太極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

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因為放鬆動作是順著脈路的,有對內氣起引導作用,能促使內氣隨著意念而運行。所以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身心放鬆利於心靜,體松心靜才能培養內氣,增長內勁。周身鬆開了血脈貫通有利於行氣,內氣方能周流全身。“腹內松靜氣騰然”,松靜才能尋氣、養氣、聚氣、行氣。

放鬆包括思想放鬆和身體放鬆。思想放鬆就是心意做到松、靜、淨、自然,專注於練拳。但要注意修煉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而不執著意氣,練拳應遵照要領而不拘泥要領,養生太極拳一切姿勢動作任其自然,這才能使整個練拳過程思想保持放鬆狀態。身體放鬆,《拳論》日:“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強調在練拳時身體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要放鬆。養生太極拳是用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各部分,包括四肢、軀幹、皮膚肌肉、關節、腹腔內臟器官、面部等。身體放鬆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

放鬆的入門功夫是虛無子老師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隨息放鬆》功法。其要求練放鬆要結合呼氣,放鬆從上到下,由根到梢、節節放鬆。

在具體學練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松身先要身正。 《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身法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養生練法要行氣通徑,氣走中脈,或貫脊中,以通任督。身正以保證頭頂百會穴與襠內會陰穴始終保持垂直線,脊柱松沉又節節對準,腰部松沉直豎,方能一氣流行。“身不正,則氣不順”內氣或偏或橫。學練時呼氣氣要往下沉,注意中線放鬆,從上到下用意松腹-腰-胯節節放鬆,虛心實腹,氣沉丹田。

(2)學練初期練放鬆要注意用意不用力,自然順隨。

(3)練拳要分虛實,在虛實變換中放鬆下肢。下肢放鬆也要隨呼而放鬆胯-膝-腳腕-腳趾以及出腿時用腳趾把腿引伸節節放鬆。

(4)留心拳式轉接處放鬆。“轉接”是承先啟後的一個小動作,起到順上一動之勢轉而為下一動造勢的作用。也是外形的虛實變換、勁力收放的轉折、內氣升降開合的契機。所以轉接處放鬆對內氣運行止關重要。

調息放鬆功法同其他功法一樣入門有一個過程,修煉不僅要外形動作的“相合”更注重意氣的“相合”。練成內外相合,周身一家,即一動一靜都能放鬆周身,氣血暢通為內氣運行創造了條件。(三)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遍佈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拳論》日:“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說明了內氣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才能引動與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在調整身法,周身放鬆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練,體內已有內氣流通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是隱是現,有時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因此在煉練中要重于意念引導,在意念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准。煉練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專注,活潑無滯,外形儘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煉練,內氣自然會暢通,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四)通過調息促進內氣運行

人體的內氣在正常情況下隨呼吸運行,內氣的升降開合,行氣通經,練氣養氣都離不開呼吸的助力。為此要促進內氣的運行效率使內氣隨意念引導,在人體內循行周身必須要練呼吸的功夫(調息)。 調息就是要使氣息調和、深長、均勻、緩慢。 養生太極拳具有全身動作,動作柔和,均勻而緩慢,虛實開合動靜有致的特點,因此養生太極拳的調息採用逆腹式的拳式呼吸。逆腹式拳式呼吸使動作的虛實開合,收發蓄放的陰陽消長,符合呼吸的陰陽消長,更有助於內氣的升降開合,達到內氣騰然,使運氣發勁便利順遂。 逆腹式拳式呼吸是在我們練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開呼合吸的呼吸方式。即吸氣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往內收。呼氣時橫隔膜下降,腹部從後向前鼓起。養生太極拳先有意動,意動身隨,隨拳勢的升降開合、蓄髮收放而呼吸,形體動作之合而後天之氣的吸,則內氣升,形體動作之開而後天之氣之呼,則內氣降。通過這種逆腹式呼吸使內氣升降開合,達到練氣運氣目的。養生太極拳每一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就會感覺身體內部有氣血向命門穴流動,一呼氣內氣則流向四肢。 學練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初學時為了防止憋氣,不要著意追求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和強行深呼吸,學練時注意用意指揮動作。應只求動作和緩,姿勢準確,不要有絲毫的拙力,始能全身放鬆,氣血暢通。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呼吸本能也會與動作協調。

(2)拳勢動作的陰陽交替、虛實交換、升降開合應符合開呼合吸的要求。所以練拳者不但要明白所練拳式的每一動的外形動作和用意,而且要知道其升降開合,蓄髮收放的歸屬(開呼合吸,蓄吸發呼),動作虛實變換-轉接時開始呼,動作做到陰極陽生的下一個轉接處,呼氣盡。開始時可先用一些開合分明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在練習中不斷體驗、校正。直到呼吸順時,內氣升降感覺明顯後,再配整套拳來練。並依靠動作的開合虛實逐漸提高呼吸的強度和深度,在呼氣時動作能沉著,吸氣時動作輕靈。這也達到了太極拳的輕靈沉著的要求。

(3)按照養生太極拳的進階次第練。先練隨息放鬆,再練隨息動作。練到呼吸、放鬆、動作能一意統馭,則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了。再練下去,練到不必注意呼吸,能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這就達到心息相隨。繼續煉到一定功夫就能氣息相隨,內氣方能周流全身。

(五)正確熟練的外形動作才能提高內氣運行。

內氣與外形動作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運行,內氣又能催動外形活動。虛無子老師說:“練拳養氣即意氣運動和形體動作也。分說為二,實是一本.”又說:“......內蘊的意氣和外部的神氣這種動盪狀態,像泵一樣能推動內氣行。”。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些語錄都說明了外形動作與內氣之間的關係。

養生太極拳通過一段時間(各人的時間不同)的鍛煉體內會產生一種物質叫“內氣”,它可以隨著意念而調動,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一動全身由根節到稍節,由稍節到根節,節節貫串而動。練到一定階第,即會念頭一生,內氣既生,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滔滔不絕。

學練養生太極拳在初級階段是由外形運動來引動內氣,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運行的因素之一即由正確形體動作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內氣初期運行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而運行。所以初學養生太極拳從開始就必須要遵循養生太極拳對各部位的要求,外形動作要正確講規矩。在學練中不斷體悟,校正外形動作,逐步達到外形動作正確熟練,純熟之後就會由外引內產生內氣周流。經過不斷修煉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氣遍全身。如果我們在學練過程中某一動作不夠協調,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運行。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形體動作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而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因此我們應重視外形動作的鍛煉,注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使意念、動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並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在“正”字上下功夫。

所謂“正”,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套路、姿勢練正確,這是起碼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這點尤其重要。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身法的正確性。養生太極拳對身法特別講究,對手、眼、身、步都有具體要求,要手臂靈活,眼睛顧盼有神,身法輕靈,動作正確,步法扎實。在此基礎上,經過熟練套路、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從而把功夫練上身。對初學者來說,“正”是最關鍵的。沒有了“正”,就會有較多的肌肉組織參與到維持自身身體平衡中去,所以就不可能“松”;沒有“松”,就不能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沒有了“正”,就無法“通(即氣血暢通)”,就不可能使人體所產生的氣勢達于圓滿。要“正”,最關鍵的是軀幹部位。養生太極拳對軀幹部分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對初學者來說,首先腰要松沉豎直。我們所說的“腰要豎直”,是指尾骨豎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軸”的作用,並能通過塌腰達到上下相隨。這樣,在頭正的情況下,頭頂百會穴和檔中會陰穴構成的連線始終垂直於地面。這就達到了直腰的目的。我們無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覺一下:無極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節放鬆,將重心落於兩腳構成的穩定面內,細長、均勻地呼吸。很快你就會有神舒、體泰的感覺。這時緩緩地轉動身體,去仔細感覺腰軸的存在。 以上所談的“正”,其目的都是為了“通”,即氣血通暢。以逐漸達到氣勢圓滿,氣血通暢是養生太極拳健身養氣、增加內功的必要條件。

(2)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 養生太極拳的拳學理論本太極、陰陽學說。太極拳一舉一動、虛實變換、起落伸屈、開合蓄髮,無不含陰陽消長,相生相濟之理。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極陽生,陽極生陰。外形動作的開合進退,招式的收發蓄放,不應成單,動作不應有半途而返,否則動作不順,意氣不暢。所以練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方能動則伸縮自然,起落合度、動作順遂,靜則上下照應、左右相稱、陰陽相合。

(3)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注意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 養生太極拳運動是在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陰陽交替中進行的。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外形動作的正確體現的。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促使神氣與身法活潑。有利於神氣鼓蕩,達到氣血周流全身。

(4)練外形動作要節節貫串 外形動作節節貫串要求我們練拳時要思想集中,心不外馳,意氣貫串不斷。注意全身主要關節貫穿起來,一節一節依次通過。在式與式之間轉接要一線串成,要式式相連,招勢之間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而成。如不能節節貫串,就要出現斷續、凹凸、缺陷處。影響意氣的動盪和神氣的鼓蕩,更不能達到完整一氣。

具體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疊。如上一動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拳論》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後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

(5)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外形動作與內氣運行互相協調。養生太極拳之所以要求內外相合,原因在於它是身心兼修,即要練外形動作又練精神意氣。練外形動作時,要把意氣貫注到動作架勢,氣勢神態,招法運用上,達到內在的意氣和外部的形神相合拍。養生太極拳千變萬化,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髮,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有達到內外相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最完美地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

(六)“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在周身相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紮穩下盤,促使內氣充實和飽滿。“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嚴格按照養生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習拳架,用意念調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極拳的要領及運動特點和規律,而且調整呼吸以培元養氣、穩固根基。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是穩固根基的竅要。充實內氣即培養元氣。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和發氣之源。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反過來又益於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潤,腎氣足。腎氣足則內氣充盈,五臟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輕體健。

(七)持之以恆,長期鍛煉。

按照養生太極拳的技術特點,遵循養生練法的原則進行鍛煉,每天保持一定的鍛煉時間和運動量,持之以恆,經過長期鍛練一日功夫一份功效,自然內氣充沛活躍。

太極褲 金絲絨練功服 戶外晨練太極服 男女款燈籠褲 高彈力垂感運動褲子 深藍色 L ¥138 購買

唐古之風加厚亂麻秋冬季保暖太極服男女晨練金絲絨拼接練功服 黑色 XXL ¥266 購買

唐古之風春秋新款嘉嘉棉太極服武術練功拳服晨練男女同款套裝 深藍色 M ¥166 購買

李強夏季款 李強陳家溝棉麻太極服長短袖太極拳服裝練功服男女武術晨練服 男女款 黑色 長袖 XXL ¥208 購買

唐古之風夏季高檔定制太極服女披紗三件套春秋團隊表演練功服 孔雀藍色(內短袖配長袖披紗) L ¥256 購買

把拳理、拳法和套路的意識通過拳架的外在形式,循序漸進工整規範地表現出來。一心一意地演練,心、眼、身、手、步法才能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勢隨神移。意念貫穿整個套路的每個動作,意念不息,動作不止。練拳時內意和外神不可須臾分離,內意稍一鬆懈,則外神就會散漫。造成手無定向,虛實不分,起落開合忘要領等現象。正如俗語說:“練拳不專心,功夫難上身。”.當然我們在初學階段心意會不斷溜號,就需要及時發現,並及時把它收回來繼續關注練拳,如此將不斷溜號、發現、收回、再溜號、再發現、再收回,經過無數次反復,拳勢逐步熟練,意趣逐步濃厚,甚至嘗到甜頭,心意就能逐漸少溜號以至不再溜號。這就是一種意專的煉練過程,也是修煉太極拳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

放鬆是內氣運行的前提。因為放鬆動作是順著脈路的,有對內氣起引導作用,能促使內氣隨著意念而運行。所以練拳應在周身放鬆的狀態下進行。身心放鬆利於心靜,體松心靜才能培養內氣,增長內勁。周身鬆開了血脈貫通有利於行氣,內氣方能周流全身。“腹內松靜氣騰然”,松靜才能尋氣、養氣、聚氣、行氣。

放鬆包括思想放鬆和身體放鬆。思想放鬆就是心意做到松、靜、淨、自然,專注於練拳。但要注意修煉養生太極拳注重意氣而不執著意氣,練拳應遵照要領而不拘泥要領,養生太極拳一切姿勢動作任其自然,這才能使整個練拳過程思想保持放鬆狀態。身體放鬆,《拳論》日:“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強調在練拳時身體從上到下,從裡到外要放鬆。養生太極拳是用意念導引放鬆周身各部分,包括四肢、軀幹、皮膚肌肉、關節、腹腔內臟器官、面部等。身體放鬆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自然下沉,體內的氣機升降協調,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

放鬆的入門功夫是虛無子老師經過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隨息放鬆》功法。其要求練放鬆要結合呼氣,放鬆從上到下,由根到梢、節節放鬆。

在具體學練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松身先要身正。 《拳論》說:“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也就是說身法要以立身中正為根本,養生練法要行氣通徑,氣走中脈,或貫脊中,以通任督。身正以保證頭頂百會穴與襠內會陰穴始終保持垂直線,脊柱松沉又節節對準,腰部松沉直豎,方能一氣流行。“身不正,則氣不順”內氣或偏或橫。學練時呼氣氣要往下沉,注意中線放鬆,從上到下用意松腹-腰-胯節節放鬆,虛心實腹,氣沉丹田。

(2)學練初期練放鬆要注意用意不用力,自然順隨。

(3)練拳要分虛實,在虛實變換中放鬆下肢。下肢放鬆也要隨呼而放鬆胯-膝-腳腕-腳趾以及出腿時用腳趾把腿引伸節節放鬆。

(4)留心拳式轉接處放鬆。“轉接”是承先啟後的一個小動作,起到順上一動之勢轉而為下一動造勢的作用。也是外形的虛實變換、勁力收放的轉折、內氣升降開合的契機。所以轉接處放鬆對內氣運行止關重要。

調息放鬆功法同其他功法一樣入門有一個過程,修煉不僅要外形動作的“相合”更注重意氣的“相合”。練成內外相合,周身一家,即一動一靜都能放鬆周身,氣血暢通為內氣運行創造了條件。(三)疏通經絡引動內氣 經絡遍佈周身,內聯臟腑,外系肌表,從而溝通人體上下表裡,是調節肌體和內氣運行的通道。《拳論》日:“氣者,生之本。經者,氣之路。經不通則氣不行。”說明了內氣在經絡暢通無阻的情況下才能引動與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在調整身法,周身放鬆經過一段時期的學練,體內已有內氣流通的感覺,練拳也有興趣。但是這個感覺如波浪起伏,時有時無,是隱是現,有時甚至會全然無有。這是經絡之氣流通不暢,氣機運行不利,內氣引動不力之故。因此在煉練中要重于意念引導,在意念的指揮下,以意運形,使內氣節節貫穿。如有不順之處,可以自行調整身法,以得勁為准。煉練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專注,活潑無滯,外形儘量與內氣意識保持一致。經過一段時間的煉練,內氣自然會暢通,逐漸達到周身相隨,連綿不斷,內氣會按拳勢要求產生有規律的鼓蕩,達到一氣貫通。

(四)通過調息促進內氣運行

人體的內氣在正常情況下隨呼吸運行,內氣的升降開合,行氣通經,練氣養氣都離不開呼吸的助力。為此要促進內氣的運行效率使內氣隨意念引導,在人體內循行周身必須要練呼吸的功夫(調息)。 調息就是要使氣息調和、深長、均勻、緩慢。 養生太極拳具有全身動作,動作柔和,均勻而緩慢,虛實開合動靜有致的特點,因此養生太極拳的調息採用逆腹式的拳式呼吸。逆腹式拳式呼吸使動作的虛實開合,收發蓄放的陰陽消長,符合呼吸的陰陽消長,更有助於內氣的升降開合,達到內氣騰然,使運氣發勁便利順遂。 逆腹式拳式呼吸是在我們練拳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開呼合吸的呼吸方式。即吸氣時,橫膈膜上升,腹部往內收。呼氣時橫隔膜下降,腹部從後向前鼓起。養生太極拳先有意動,意動身隨,隨拳勢的升降開合、蓄髮收放而呼吸,形體動作之合而後天之氣的吸,則內氣升,形體動作之開而後天之氣之呼,則內氣降。通過這種逆腹式呼吸使內氣升降開合,達到練氣運氣目的。養生太極拳每一式都配合呼吸,陰吸陽呼,一納一吐,練拳有一定造詣的人,一吸氣就會感覺身體內部有氣血向命門穴流動,一呼氣內氣則流向四肢。 學練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初學時為了防止憋氣,不要著意追求呼吸與動作的協調和強行深呼吸,學練時注意用意指揮動作。應只求動作和緩,姿勢準確,不要有絲毫的拙力,始能全身放鬆,氣血暢通。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呼吸本能也會與動作協調。

(2)拳勢動作的陰陽交替、虛實交換、升降開合應符合開呼合吸的要求。所以練拳者不但要明白所練拳式的每一動的外形動作和用意,而且要知道其升降開合,蓄髮收放的歸屬(開呼合吸,蓄吸發呼),動作虛實變換-轉接時開始呼,動作做到陰極陽生的下一個轉接處,呼氣盡。開始時可先用一些開合分明的動作進行反復練習,在練習中不斷體驗、校正。直到呼吸順時,內氣升降感覺明顯後,再配整套拳來練。並依靠動作的開合虛實逐漸提高呼吸的強度和深度,在呼氣時動作能沉著,吸氣時動作輕靈。這也達到了太極拳的輕靈沉著的要求。

(3)按照養生太極拳的進階次第練。先練隨息放鬆,再練隨息動作。練到呼吸、放鬆、動作能一意統馭,則呼吸與動作協調一致了。再練下去,練到不必注意呼吸,能意動身隨,身動息隨,這就達到心息相隨。繼續煉到一定功夫就能氣息相隨,內氣方能周流全身。

(五)正確熟練的外形動作才能提高內氣運行。

內氣與外形動作是相互依附,相互為用的。外形動作可以導致內氣運行,內氣又能催動外形活動。虛無子老師說:“練拳養氣即意氣運動和形體動作也。分說為二,實是一本.”又說:“......內蘊的意氣和外部的神氣這種動盪狀態,像泵一樣能推動內氣行。”。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些語錄都說明了外形動作與內氣之間的關係。

養生太極拳通過一段時間(各人的時間不同)的鍛煉體內會產生一種物質叫“內氣”,它可以隨著意念而調動,由內而外,由下而上;一動全身由根節到稍節,由稍節到根節,節節貫串而動。練到一定階第,即會念頭一生,內氣既生,如長江後浪推前浪,滔滔不絕。

學練養生太極拳在初級階段是由外形運動來引動內氣,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運行的因素之一即由正確形體動作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內氣初期運行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而運行。所以初學養生太極拳從開始就必須要遵循養生太極拳對各部位的要求,外形動作要正確講規矩。在學練中不斷體悟,校正外形動作,逐步達到外形動作正確熟練,純熟之後就會由外引內產生內氣周流。經過不斷修煉從最初的腹部充實到氣遍全身。如果我們在學練過程中某一動作不夠協調,產生矛盾就會影響內氣運行。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形體動作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而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因此我們應重視外形動作的鍛煉,注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使意念、動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並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在“正”字上下功夫。

所謂“正”,有兩層含義。一是將套路、姿勢練正確,這是起碼的要求。二是身法要“正”,這點尤其重要。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係到身法的正確性。養生太極拳對身法特別講究,對手、眼、身、步都有具體要求,要手臂靈活,眼睛顧盼有神,身法輕靈,動作正確,步法扎實。在此基礎上,經過熟練套路、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從而把功夫練上身。對初學者來說,“正”是最關鍵的。沒有了“正”,就會有較多的肌肉組織參與到維持自身身體平衡中去,所以就不可能“松”;沒有“松”,就不能做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沒有了“正”,就無法“通(即氣血暢通)”,就不可能使人體所產生的氣勢達于圓滿。要“正”,最關鍵的是軀幹部位。養生太極拳對軀幹部分的要求是: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對初學者來說,首先腰要松沉豎直。我們所說的“腰要豎直”,是指尾骨豎直,使腰更好地起到“軸”的作用,並能通過塌腰達到上下相隨。這樣,在頭正的情況下,頭頂百會穴和檔中會陰穴構成的連線始終垂直於地面。這就達到了直腰的目的。我們無妨先按下面的方法去感覺一下:無極式站立,在身正腰直的前提下,由上到下逐節放鬆,將重心落於兩腳構成的穩定面內,細長、均勻地呼吸。很快你就會有神舒、體泰的感覺。這時緩緩地轉動身體,去仔細感覺腰軸的存在。 以上所談的“正”,其目的都是為了“通”,即氣血通暢。以逐漸達到氣勢圓滿,氣血通暢是養生太極拳健身養氣、增加內功的必要條件。

(2)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 養生太極拳的拳學理論本太極、陰陽學說。太極拳一舉一動、虛實變換、起落伸屈、開合蓄髮,無不含陰陽消長,相生相濟之理。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極陽生,陽極生陰。外形動作的開合進退,招式的收發蓄放,不應成單,動作不應有半途而返,否則動作不順,意氣不暢。所以練太極拳要明陰陽之理,方能動則伸縮自然,起落合度、動作順遂,靜則上下照應、左右相稱、陰陽相合。

(3)學練養生太極拳要注意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 養生太極拳運動是在不斷地有節奏的虛實變換,陰陽交替中進行的。陰陽虛實的變化是靠外形動作的正確體現的。太極拳在鍛煉身體方面就是力求達到陰陽平衡,其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虛實變化,促使神氣與身法活潑。有利於神氣鼓蕩,達到氣血周流全身。

(4)練外形動作要節節貫串 外形動作節節貫串要求我們練拳時要思想集中,心不外馳,意氣貫串不斷。注意全身主要關節貫穿起來,一節一節依次通過。在式與式之間轉接要一線串成,要式式相連,招勢之間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一氣呵成,內勁不斷,滔滔不絕,渾然而成。如不能節節貫串,就要出現斷續、凹凸、缺陷處。影響意氣的動盪和神氣的鼓蕩,更不能達到完整一氣。

具體方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復時,要嵌進折疊。如上一動將終,在下一動作之先,如下一動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末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後一疊,然後再接做下一拳式,這樣就會呈曲線緩和運動。《拳論》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後。”步法上遇到進退時,要嵌以轉換,邁步向前或退後走弧形,均不可直進直退。

(5)學練養生太極拳要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外形動作與內氣運行互相協調。養生太極拳之所以要求內外相合,原因在於它是身心兼修,即要練外形動作又練精神意氣。練外形動作時,要把意氣貫注到動作架勢,氣勢神態,招法運用上,達到內在的意氣和外部的形神相合拍。養生太極拳千變萬化,動作態勢多端,也不外虛、實、開、合四字。演練者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髮,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為一體,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之也開;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內外相合的基礎是上下相隨。但也只有達到內外相合的階段,上下相隨才會最完美地得到表達。演練太極拳不可上下不隨,更不可內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亂無主。

(六)“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在周身相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紮穩下盤,促使內氣充實和飽滿。“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嚴格按照養生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習拳架,用意念調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極拳的要領及運動特點和規律,而且調整呼吸以培元養氣、穩固根基。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是穩固根基的竅要。充實內氣即培養元氣。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和發氣之源。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反過來又益於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潤,腎氣足。腎氣足則內氣充盈,五臟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輕體健。

(七)持之以恆,長期鍛煉。

按照養生太極拳的技術特點,遵循養生練法的原則進行鍛煉,每天保持一定的鍛煉時間和運動量,持之以恆,經過長期鍛練一日功夫一份功效,自然內氣充沛活躍。

太極褲 金絲絨練功服 戶外晨練太極服 男女款燈籠褲 高彈力垂感運動褲子 深藍色 L ¥138 購買

唐古之風加厚亂麻秋冬季保暖太極服男女晨練金絲絨拼接練功服 黑色 XXL ¥266 購買

唐古之風春秋新款嘉嘉棉太極服武術練功拳服晨練男女同款套裝 深藍色 M ¥166 購買

李強夏季款 李強陳家溝棉麻太極服長短袖太極拳服裝練功服男女武術晨練服 男女款 黑色 長袖 XXL ¥208 購買

唐古之風夏季高檔定制太極服女披紗三件套春秋團隊表演練功服 孔雀藍色(內短袖配長袖披紗) L ¥256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