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都是我們的韓國人最不願提及的一段歷史

歷史上,朝鮮以作為中國文化傳承者為榮,所以以“小中華”自稱。

唐朝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新羅大規模引進中國文化,穿唐服,行唐禮。尤其在唐朝協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後,中國文化就徹底成為朝鮮半島的主流文化。

在朝鮮人眼裡,中國文化就是先進文明的代表,是提升朝鮮逼格的不二法門,學習中國文化就是一種時尚、高雅的上等人的標籤。宋朝時期,高麗文宗派遣使臣去朝貢,接待高麗使臣的宋朝官員有意無意中說了一句“小中華”,

這在中國史料中都沒有任何相關的記載,結果一下刺激到高麗敏感的的神經,高麗人鄭重其事的記錄在自己史料中,引以為傲,以後逢人就說自己是中華的代表“小中華”。所以當時的朝鮮人特別自豪,你看看,你看看我們現在也是文化人了,再看看你們,有我們這麼文明麼。甚至於高麗太祖王建臨終遺言《十訓要》中說:“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契丹乃禽獸之國,
風俗不同,言語亦異,衣冠制度,慎勿效焉”。後來的高麗仁宗也曾再三強調後代要“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

等到了中國明朝的時候那就更了不得了,當時的朝鮮王朝建國後立馬向明朝稱臣,並堅定不移的奉行事大主義原則,處處效仿明朝。據朝鮮王朝《中宗實錄》記載:“我國家邈處日域,自中國視之,與安南、交趾無異,而中國之人不鄙夷之,至稱小中華。”由此可見朝鮮對中華文化的嚮往和崇拜。

清朝取代明朝後,朝鮮人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就達到了頂峰。儘管朝鮮成為清朝的附屬國,依然奉行事大原則,尊清朝為天朝上國,但在朝鮮人眼裡清朝仍屬於夷狄。明朝雖然滅亡,但是朝鮮依然使用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的年號“崇禎”作為自己的年號。朝鮮的肅宗修建“大報壇”、朝鮮儒林修建“萬東廟”,都用來祭祀明朝皇帝,表達對明朝的感激與懷念。

甚至朝鮮王朝的孝宗甚至打算出兵北伐配合吳三桂,來反清複明。

為什麼朝鮮如此尊崇明朝?其實在朝鮮人看來,清朝入主中原,中國就已經滅亡了,中國淪為蠻夷,先進的中華文明就此斷絕,而身為“大中華”的代表“小中華”朝鮮,就肩負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歷史重任。所以朝鮮人感慨道:“清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為胡 。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

是明明室尤存于鴨水以東也”。甚至這個時期一些朝鮮人已經不在滿足“小中華”,認為自己就是“中華”,所以提出:“然則昔日東方之稱小中華者,以其有大中華也。而今其‘大’者,非復舊時疆域矣,地維淪陷,山川變易,曾無一片讀春秋之地。而吾東方三百六十州之疆域,蓋無非中華之衣冠謠俗,則優優乎大哉,奚可以‘小’雲乎哉?”

到了19世紀以後,由於西方列強及日本的侵略,朝鮮“小中華”思想上升到衛正斥邪思想。他們認為朝鮮是中華,滿清是夷狄,而西洋和日本則是禽獸,所以提出了:“清人志在帝中國而撫四海,故猶能略效中國之伯主,假借仁義之近似,則是止夷狄耳。夷狄,人也。故即不問道理如何,若能以小事人,則彼此交好,式至於今。雖有不愜彼意者,有寬恕之量而無侵虐之患。至若彼賊(指日本),徒知貨色,而無複毫分人理,則直是禽獸而已。”

我們從“小中華”思想不難看出,一個國家的傳承,不是幅員遼闊的疆域,也不是兵強馬壯的軍事實力,而是不曾斷絕的優秀的中華文化。所以說不論是唐宋還是明清,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只要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優秀的中華文明,都是中國的代表。

朝鮮“小中華”思想上升到衛正斥邪思想。他們認為朝鮮是中華,滿清是夷狄,而西洋和日本則是禽獸,所以提出了:“清人志在帝中國而撫四海,故猶能略效中國之伯主,假借仁義之近似,則是止夷狄耳。夷狄,人也。故即不問道理如何,若能以小事人,則彼此交好,式至於今。雖有不愜彼意者,有寬恕之量而無侵虐之患。至若彼賊(指日本),徒知貨色,而無複毫分人理,則直是禽獸而已。”

我們從“小中華”思想不難看出,一個國家的傳承,不是幅員遼闊的疆域,也不是兵強馬壯的軍事實力,而是不曾斷絕的優秀的中華文化。所以說不論是唐宋還是明清,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只要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優秀的中華文明,都是中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