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獨家述評丨共用單車不止需要電子地圖

原創 2017-04-18 姚麗萍 新民眼

去年4月,申城來了摩拜。一個叫“共用單車”的新生事物,

契合了市場需求,一時間風光無二。

如今,畫風全變,曾經的“新生事物”在申城已達到65萬輛,從業企業數十家,遠遠超出市場承載力,隨處亂投放,安全事故頻發,讓共用單車幾近“麻煩製造者”,儼然已成社會治理新課題。

據黃浦區共用單車管理協調會議透露,為規範共用單車管理而推出的“電子地圖”昨天已進入測試階段。但是,要讓野蠻生長的共用單車回歸秩序,

卻不止需要“電子地圖”。

今天,中心城區眾多人行道上,隨處可見摩拜、ofo、小鳴,以及不知名的共用單車,過量投放的“黃黃綠綠”,不是城市風景,而是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共用單車到底有多麻煩?見微知著,不妨先看一組數據。

黃浦區網格化管理中心統計顯示,去年底到今年3月6日前,12345市民服務熱線共收到共用單車投訴49件;3月6日到3月底,投訴達138件,短時間內增長了1.81倍。

市民為何投訴共用單車?一是,

投放過度,亂占人行道,甚至盲道,影響通行安全;二是,原有的市民個人自行車停放點被佔用;最近的投訴竟集中在——廣場舞聚集點也投放了共用單車,大媽們無法歌舞,就將共用單車推到人行道或機動車道上,引發一系列通行安全問題,甚至連公車也不能“好好走路”了。

就此,網格中心的結論是:共用單車,已成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凸顯問題”。

這個“凸顯問題”,

讓黃浦區頭疼。全區有500多條道路,50%以上都是小馬路,目前有1500個非機動車停放點,可容納15萬輛,7萬輛左右留給自行車,其中1.5萬輛供給共用單車。可如今,每天投放到黃浦區的共用單車已達3萬輛,超出停車點可容納的那1.5萬輛,基本上就是亂停亂放。

共用單車,亂象叢生。共用單車,如何回歸秩序?

既然,共用單車已成社會治理新課題,應對課題,共管共治,政府、企業、共用單車的租賃人,都要責權明確守章法。

要知道,即便共用單車是新生事物,但它還是自行車,該如何停放、行駛,原本就有法可依,無論是道路安全法,還是道交條例,早就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立好了規矩。這個清明假期,黃浦區處罰違法非機動車1500多輛次,其中60%-70%都是共用單車。

“共用”,是個時髦的說法。共用單車,又是什麼?當一批自行車,由一家企業集中投放到作為公共資源的道路上,你花錢租賃了其中一輛,

你騎的這輛車,就叫“共用單車”。本質上,“共用單車”就是一種租賃方式;企業租賃自行車,面對會騎車、也需要騎車的人,完成行銷。共用單車,在行銷過程中,要先找地方投放,就需要佔用公共資源,人行道,就是被佔用的公共資源。那麼,共用單車的投放企業,是不是該為自己的行銷買單,像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那樣,守法經營、有序經營?

如何讓行銷有序?研發並應用能讓共用單車“依法運行”的技術,就是當務之急。共用單車,對新技術的應用,原本起點就不低,何不發揮優勢將新技術應用於管理中?

有個近似笑話的投訴,可以為此提供思路:一位市民騎了共用單車,中途要如廁,因為擔心鎖車再開鎖要二次付費,他就把沒上鎖的車停在了路邊。不料,車被旁人乘機騎走。他大呼心疼,不知道車要被騎多遠騎多久,付費的,可都是他呀,騎了回共用單車,虧大了!

這個投訴,啟發了自行車協會和行政管理部門,紛紛向共用單車企業建議:趕緊研發電子圍欄和智慧鎖,不在合法停車點依法停車,就一直計費不停,還有什麼辦法比這個更立竿見影的!

為了激勵企業儘早拿出新技術,政府決定率先垂范——黃浦區不日就將正式推出“電子地圖”,全區1500個停放點,哪裡可以停放,哪裡禁止停放,一目了然;“電子地圖”,是政府與企業、市民共用資訊、維護通行秩序的新載體。

資訊時代,無論是政府管理,還是行業競爭,技術手段更新,都是“不二選擇”。讓共用單車依法“上路”,徹底回歸秩序,不止需要“電子地圖”,作為責任主體的企業更要明白:在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中,若不以技術引領、科技創新適應市場競爭和社會治理的雙重需求,就無法適應下半場的遊戲規則。

漫畫 孫紹波

就是當務之急。共用單車,對新技術的應用,原本起點就不低,何不發揮優勢將新技術應用於管理中?

有個近似笑話的投訴,可以為此提供思路:一位市民騎了共用單車,中途要如廁,因為擔心鎖車再開鎖要二次付費,他就把沒上鎖的車停在了路邊。不料,車被旁人乘機騎走。他大呼心疼,不知道車要被騎多遠騎多久,付費的,可都是他呀,騎了回共用單車,虧大了!

這個投訴,啟發了自行車協會和行政管理部門,紛紛向共用單車企業建議:趕緊研發電子圍欄和智慧鎖,不在合法停車點依法停車,就一直計費不停,還有什麼辦法比這個更立竿見影的!

為了激勵企業儘早拿出新技術,政府決定率先垂范——黃浦區不日就將正式推出“電子地圖”,全區1500個停放點,哪裡可以停放,哪裡禁止停放,一目了然;“電子地圖”,是政府與企業、市民共用資訊、維護通行秩序的新載體。

資訊時代,無論是政府管理,還是行業競爭,技術手段更新,都是“不二選擇”。讓共用單車依法“上路”,徹底回歸秩序,不止需要“電子地圖”,作為責任主體的企業更要明白:在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中,若不以技術引領、科技創新適應市場競爭和社會治理的雙重需求,就無法適應下半場的遊戲規則。

漫畫 孫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