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個找到網約車商業模式的公司,如今為何卻可能第一個倒下?

關注「盛景商業評論」,挖掘更多精彩內容!

來源 | 介面新聞 編輯 | sunny

相較於滴滴的全平臺,首汽的合法性,神州主打安全專車及全產業鏈;易到除了網約車外再無其他,其作為樂視汽車入口這一角色,也因為後者風波不斷而顯得遙遙無期。此時易到的處境比2015年樂視控股前更兇險。

易到與樂視的危機最終擺到了台前。

4月17日,創始人周航一紙聲明將易到目前的困境公之于眾,周航稱易到目前確實存在資金問題,其主要原因是樂視對易到的資金挪用達13億元。

他還表示樂視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殃及易到”,呼籲樂視妥善處理好易到的問題。

易到與樂視方面則在晚些時候發表聲明反擊稱,“挪用”一事不屬實,而且已投入近40億元資金及大量生態資源,支持易到發展。13億元指的是在易到單獨貸款困難的情況下樂視控股以名下樂視大廈作為抵押物,

以樂視汽車生態內的易到為主體取得的一筆14億元聯合貸款中的一部分。同時作為公司股東的周航知悉此事。易到之後將就上述行為追究周航法律責任。至此,易到管理層分化嚴重,問題徹底公開化。

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楊青春分析認為,在本次事件中,周航可能涉嫌誹謗,樂視可能涉嫌挪用資金,

具體哪方面的風險成立,取決於事實和證據,由於對於事實和證據還不掌握,目前只能說雙方均涉嫌上述法律風險。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此聲明來看,貸款合同是約定了專門給易到的,按照目前的貸款監管政策,銀行也不可能允許一個公司貸款以後,給另外一個毫不相關的公司運用,這急劇擴大了出借方的業務風險。如果情況屬實,相關的貸款行會緊急核查這筆貸款的真實流向,

並且迅速抽貸,如果不能夠抽貸,那麼就是第一時間申請和執行資產保全,將樂視大廈強制拍賣。

近幾個月以來,易到司機提現困難、乘客打不到車被廣為詬病,在聲明中周航認為,易到所面臨的並非簡單的債權債務糾紛,而是可能會引發妨礙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事件。周航深夜在朋友圈發文稱,希望樂視“能夠真正意識到並直面易到此刻的困境和問題,期盼你們能夠真正去解決司機和用戶的訴求”。

據獲悉,易到創始人周航一個月前已入職順為資本,擔任venture partner一職,有自媒體就此將其形容為“易到充值忽悠、漲價沒車、司機退車、老闆跑路”。

連續數月提現未過,易到司機 “心寒”離場。40歲的張師傅是個上班族,週末選擇開網約車賺點“零花錢”。不過他現在很少選擇易到接單了。“我易到帳戶裡還有好幾千塊錢,根本提不出來,誰還給他賣命啊”。

應對這種情況,易到提供的具體提現程式也非常繁瑣:提現困難,第一次申請需要到易到登機手機號碼並提供帳戶餘額截圖,7天仍無法手機提現,要帶著身份證銀行卡到易到總部登記、申請線下轉帳,此後司機帳號還要有15天的靜默期,不能接單。

北京車主張先生目前的易到帳面上還有3000多元未能提出,他表示,目前已經不在易到接單了,“有點心寒了”。帳戶資金在幾千元的司機很普遍,而有些司機的帳戶已經累積到了上萬元也無法提現。

拿不回自己辛苦錢的司機多次前往位於中關村技術貿易大廈19層的總部投訴。討薪的一位司機稱,易到處理提現的辦公地點一周內搬了三次地方。

平臺司機端供應不斷減少,打車變得原來越難,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的逃離。北京車主張先生表示,“我接過80%的易到乘客都是本著趕緊把易到帳戶裡的錢花完的想法才打車的。”

極光大資料iAPP顯示,從去年8月開始,易到活躍使用者數量流失情況慘重。今年3月,易到的月活用戶數量僅為328萬人,相距2016年8月的峰值826萬少了500萬人。一位網友抱怨稱:“10次叫車2次接單已經是萬幸了。要趕緊把餘額用完!”對此,易到方面對此表示,針對司機的補貼大幅下降,導致供需不平衡,是叫車難的原因。

除此之外,易到還拖欠了多家供應商款項,據新浪科技報導,易到用車總裁助理王睿曾直言:“現在就是沒錢,只能等銀行的信號。”

騰訊財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樂視收購易到70%股權時,以周航為代表的創始人團隊,和樂視方面簽有對賭協議。協定其中一條是,樂視投資後的一段時間,易到的營收和市場份額達到一定規模後,樂視會購入創始人所持的易到股份,創始人正式退出。

在樂視入主易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易到的營收情況並不好,樂視與易到的聲明中也指出,周航仍為公司二股東。同時易到也在17日的聲明中首次坦承,“易到確實面臨一些資金困難,樂視作為大股東一直在積極幫助易到融資渡過難關。”

2016年6月,易到方面曾表示正通過拆分VIE結構,準備啟動國內上市計畫,此後“啟動上市計畫”、“引入投資人”等消息不斷傳來,但都沒有實質性進展,反而各種問題不斷凸顯。另據瞭解,2016年攜程對易到減持,投資的公允價值由5.27億元,下降到2.28億元。

2010年,周航成立了易到,彼時移動互聯網還沒有興起,滴滴快的尚未橫空出世,易到在移動出行領域沒有直接競爭對手,專注服務和出行體驗使易到贏得了一波優質的司機和用戶。

不過2014年以來,隨著資本大量湧入,滴滴、快的、Uber展開慘烈的價格大戰。而作為開創者,易到卻選擇了“不參戰”,先後拒絕了多次融資機會。周航認為引入新的投資者會稀釋股權,同時也希望易到專注服務,儘早實現盈利。

後來網約車行業融的錢越來越多,不斷加碼,選擇鴕鳥政策的易到就錯失翻身機會。2014年9月易到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後的近一年時間裡,易到再沒有引入新的投資方,而滴滴方面則不斷刷新融資記錄,Uber方面也用全球市場的盈利補貼中國市場。此後滴滴Uber中國等後來者估值不斷攀升至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而易到卻因最初的錯誤判斷市場份額一度下跌到第四名而面臨生死危機。

就在易到處在生死邊緣之時,樂視拋出橄欖枝。2015年7月,其以7億美元控股易到,獲得後者70%的股權。隨後開展了持續8個月的充百返百行銷活動,巨大力度的補貼將易到重新拉回網約車的賽道。

但周航引入樂視投資救活了易到時,他也要面對樂視入主的代價:自主權的喪失和易到的樂視化。相較于周航時期堅決不打價格戰的保守,樂視方面更激進冒險。易到8個月充返活動的累計充值金額達到60億元,也就是說易到同樣要投入至少60億元補貼用戶,這之後其還持續推出80%、50%等充返活動,這也使得易到資金緊張,積重難返。周航曾對無休止的補貼大戰表示不滿:“專車多少錢都不夠燒,單子越大,補貼的規模就越大。還是要儘快回歸正常的商業。”

除了重新進入網約車戰場外,易到在內部完成了自身的樂視化。一位元易到前員工對介面新聞表示,在樂視CMO彭剛加盟易到後,公司中層的人幾乎換了一輪,公司也有不少老員工離職。

周航也在聲明中稱,樂視入主易到後,相繼派出何毅出任董事長、彭鋼出任易到總裁。在完成法人變更後,周航逐步退出了易到實際管理層的角色。在今年3月末的第三期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的演講,周航這樣談失敗:“可能失敗就是創業的一種宿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東西。”

相較于周航的小而美,樂視更喜歡大而全,其把易到當做樂視汽車生態的入口,並推出了生態專車、汽車生態等概念。2016年6月,在完成法人變更的同月,易到召開發佈會推出共用汽車生態的概念,周航為易到月臺,有記者抱怨發佈會什麼都沒發佈時,周航漲紅了臉說,“下次我應該把樂視汽車搬上來就好了。”

這之後周航很少為易到月臺了,更多的是易到總裁、原樂視CMO彭剛在發聲。彭剛說過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這個行業殘酷到,它的競爭方法可能有點簡單粗暴,就是沒有錢燒,你肯定退出去。”

如果說小而美救不了易到,那麼在競爭激烈的網約車市場,簡單的狼性廝殺似乎也救不了易到。

雖然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補貼”和“價格戰”是網約車戰場的絕對關鍵字,但就目前現狀來看,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塵埃落定,補貼早已不是網約車戰場的決定性因素,各家都在合法性、服務及上下游產業上下功夫,易到的思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已經落後於整個市場了。

相較於滴滴的全平臺,首汽的合法性,神州主打安全專車及全產業鏈;易到除了網約車外再無其他,其作為樂視汽車入口這一角色,也因為後者風波不斷而顯得遙遙無期。此時易到的處境比2015年樂視控股前更兇險。

周航在聲明中稱,一直有機構有信心、有意願、有誠意投資易到。期待樂視團隊能夠清晰看待當下的危機,接受外界合作夥伴已經提出的建設性方案。誰願意收拾易到的爛攤子呢?畢竟現在的易到除了一系列司機欠款、用戶提現困難的危機外,身上還和樂視汽車一起背著說不清的14億元的銀行貸款。

應對這種情況,易到提供的具體提現程式也非常繁瑣:提現困難,第一次申請需要到易到登機手機號碼並提供帳戶餘額截圖,7天仍無法手機提現,要帶著身份證銀行卡到易到總部登記、申請線下轉帳,此後司機帳號還要有15天的靜默期,不能接單。

北京車主張先生目前的易到帳面上還有3000多元未能提出,他表示,目前已經不在易到接單了,“有點心寒了”。帳戶資金在幾千元的司機很普遍,而有些司機的帳戶已經累積到了上萬元也無法提現。

拿不回自己辛苦錢的司機多次前往位於中關村技術貿易大廈19層的總部投訴。討薪的一位司機稱,易到處理提現的辦公地點一周內搬了三次地方。

平臺司機端供應不斷減少,打車變得原來越難,隨之而來的是用戶的逃離。北京車主張先生表示,“我接過80%的易到乘客都是本著趕緊把易到帳戶裡的錢花完的想法才打車的。”

極光大資料iAPP顯示,從去年8月開始,易到活躍使用者數量流失情況慘重。今年3月,易到的月活用戶數量僅為328萬人,相距2016年8月的峰值826萬少了500萬人。一位網友抱怨稱:“10次叫車2次接單已經是萬幸了。要趕緊把餘額用完!”對此,易到方面對此表示,針對司機的補貼大幅下降,導致供需不平衡,是叫車難的原因。

除此之外,易到還拖欠了多家供應商款項,據新浪科技報導,易到用車總裁助理王睿曾直言:“現在就是沒錢,只能等銀行的信號。”

騰訊財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在樂視收購易到70%股權時,以周航為代表的創始人團隊,和樂視方面簽有對賭協議。協定其中一條是,樂視投資後的一段時間,易到的營收和市場份額達到一定規模後,樂視會購入創始人所持的易到股份,創始人正式退出。

在樂視入主易到一年半的時間裡,易到的營收情況並不好,樂視與易到的聲明中也指出,周航仍為公司二股東。同時易到也在17日的聲明中首次坦承,“易到確實面臨一些資金困難,樂視作為大股東一直在積極幫助易到融資渡過難關。”

2016年6月,易到方面曾表示正通過拆分VIE結構,準備啟動國內上市計畫,此後“啟動上市計畫”、“引入投資人”等消息不斷傳來,但都沒有實質性進展,反而各種問題不斷凸顯。另據瞭解,2016年攜程對易到減持,投資的公允價值由5.27億元,下降到2.28億元。

2010年,周航成立了易到,彼時移動互聯網還沒有興起,滴滴快的尚未橫空出世,易到在移動出行領域沒有直接競爭對手,專注服務和出行體驗使易到贏得了一波優質的司機和用戶。

不過2014年以來,隨著資本大量湧入,滴滴、快的、Uber展開慘烈的價格大戰。而作為開創者,易到卻選擇了“不參戰”,先後拒絕了多次融資機會。周航認為引入新的投資者會稀釋股權,同時也希望易到專注服務,儘早實現盈利。

後來網約車行業融的錢越來越多,不斷加碼,選擇鴕鳥政策的易到就錯失翻身機會。2014年9月易到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後的近一年時間裡,易到再沒有引入新的投資方,而滴滴方面則不斷刷新融資記錄,Uber方面也用全球市場的盈利補貼中國市場。此後滴滴Uber中國等後來者估值不斷攀升至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而易到卻因最初的錯誤判斷市場份額一度下跌到第四名而面臨生死危機。

就在易到處在生死邊緣之時,樂視拋出橄欖枝。2015年7月,其以7億美元控股易到,獲得後者70%的股權。隨後開展了持續8個月的充百返百行銷活動,巨大力度的補貼將易到重新拉回網約車的賽道。

但周航引入樂視投資救活了易到時,他也要面對樂視入主的代價:自主權的喪失和易到的樂視化。相較于周航時期堅決不打價格戰的保守,樂視方面更激進冒險。易到8個月充返活動的累計充值金額達到60億元,也就是說易到同樣要投入至少60億元補貼用戶,這之後其還持續推出80%、50%等充返活動,這也使得易到資金緊張,積重難返。周航曾對無休止的補貼大戰表示不滿:“專車多少錢都不夠燒,單子越大,補貼的規模就越大。還是要儘快回歸正常的商業。”

除了重新進入網約車戰場外,易到在內部完成了自身的樂視化。一位元易到前員工對介面新聞表示,在樂視CMO彭剛加盟易到後,公司中層的人幾乎換了一輪,公司也有不少老員工離職。

周航也在聲明中稱,樂視入主易到後,相繼派出何毅出任董事長、彭鋼出任易到總裁。在完成法人變更後,周航逐步退出了易到實際管理層的角色。在今年3月末的第三期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的演講,周航這樣談失敗:“可能失敗就是創業的一種宿命,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東西。”

相較于周航的小而美,樂視更喜歡大而全,其把易到當做樂視汽車生態的入口,並推出了生態專車、汽車生態等概念。2016年6月,在完成法人變更的同月,易到召開發佈會推出共用汽車生態的概念,周航為易到月臺,有記者抱怨發佈會什麼都沒發佈時,周航漲紅了臉說,“下次我應該把樂視汽車搬上來就好了。”

這之後周航很少為易到月臺了,更多的是易到總裁、原樂視CMO彭剛在發聲。彭剛說過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這個行業殘酷到,它的競爭方法可能有點簡單粗暴,就是沒有錢燒,你肯定退出去。”

如果說小而美救不了易到,那麼在競爭激烈的網約車市場,簡單的狼性廝殺似乎也救不了易到。

雖然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補貼”和“價格戰”是網約車戰場的絕對關鍵字,但就目前現狀來看,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塵埃落定,補貼早已不是網約車戰場的決定性因素,各家都在合法性、服務及上下游產業上下功夫,易到的思維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已經落後於整個市場了。

相較於滴滴的全平臺,首汽的合法性,神州主打安全專車及全產業鏈;易到除了網約車外再無其他,其作為樂視汽車入口這一角色,也因為後者風波不斷而顯得遙遙無期。此時易到的處境比2015年樂視控股前更兇險。

周航在聲明中稱,一直有機構有信心、有意願、有誠意投資易到。期待樂視團隊能夠清晰看待當下的危機,接受外界合作夥伴已經提出的建設性方案。誰願意收拾易到的爛攤子呢?畢竟現在的易到除了一系列司機欠款、用戶提現困難的危機外,身上還和樂視汽車一起背著說不清的14億元的銀行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