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新零售”需要行動來破冰

阿裡研究院給出的“新零售”定義: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資料驅動的,泛零售形態。二十幾年前西方的一些行銷觀念剛剛被帶入中國,那時候看到的“品類管理”定義是:基於購物者購買行為的,

以資料為基礎的,以提升零售商品類表現為目的的一系列品類優化活動。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好東西背後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大家還是要說回到“顧客”。先放下“大資料”、“零售二重性”和“泛零售業態”,我們從生意的起點來做分析。

零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是取決於銷售的產品,而是取決於你如何去提高用戶體驗。

1、組織新商品

不管“去零售化”的調子喊得多高,那也只能是一種傾向,既叫“零售業”,就不可能真正跟商品絕緣,商品永遠是零售業的主要“內容”,商品力永遠是零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跟新消費熱點總是動態變化一樣,熱銷的商品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即使只是生活必需品,

人們的消費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風行的膨化食品、果凍、碳酸飲料、反季節蔬菜等越來越不招人待見,人們越來越青睞果汁、優酪乳等健康食品,那些看相不太好、保質期不太長、但自然生長、新鮮無添加的食品、食材無疑更受歡迎。

過去,人們消費更看重物美價廉高性價比;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品質、個性、服務以及由此帶來的消費體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新奇特商品,

如無人機、機器人等科技智慧產品以及文創品牌、原創產品、手工藝品等等。

現在的零售企業不怎麼提售賣商品,而熱衷於強調提供服務、引領新生活方式,但無論是提供服務還是引領生活方式,都離不開商品的支撐,而服務的高下、生活方式的新舊,更與商品創新有極大關係。

因此,新零售的首要就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新商品,既要能體現出新時期的消費趨勢、變革方向,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領性,也要與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變化相吻合,做到親民接地氣。

2、發展新業態

現如今,體驗業態被零售業寄予厚望,購物中心聚焦吃喝玩樂、社交文藝,百貨店佈局餐飲、兒童遊樂,超市發力生鮮、即食、現場加工等等,都是希望籍此聚客引流、擴銷增收,化解電商衝擊。事實證明,這也是實體零售化解危機、脫圍解困的不多的途徑之一。

近幾年,購物中心逐步取代百貨店成為最主流的零售形態,

百貨下滑、購物中心向好的勢頭至今延續,特別是在餐飲、兒童、運動、娛樂等業態上,購物中心把百貨店甩開了幾要大街。在隨機性購物趨勢明顯,商業從購物目的地轉向體驗目的地的時下,業態的魅力已無可替代。

但業態的引進決非一勞永逸的,也需要持續創新,與時俱進。業態的創新主要有兩點:

一、引進新的業態。

如,過去只有餐飲、影院、兒童遊樂等體驗業態,現在引進兒童醫院、月子中心、寵物樂園等。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大賣場持續縮減商品經營面積,佈局更多的體驗業態應屬大趨勢,也是業態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對既有業態的改造升級。

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體店發展餐飲,同質化越來越普遍,如果不進行差異化調整,就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於是,餐飲的零食化、甜點化、小吃化盛行,餐飲市場的細分大幕開啟。

小蜜始終認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是業態創新的重要原則,唯有如此,才能將業態的話題性、聚客力、連帶力發揮到極致。

3、打造新環境

零售業其實也是看“臉”的行業,那些高人氣、高銷售的實體店,無不是顏值高、逼格高的好店,供銷社式的環境,幾十年不變的老面孔,很難在時下的市場環境中勝出。沒有創新的環境、氛圍,就沒有所謂的“新零售”。

環境的創新有三個維度,分別是裝修改造、創新陳列和氛圍營造。

裝修改造是零售業創新的一項重要的同時也是相對容易的內容,近幾年為相當多的企業所採用,如沃爾瑪、國美電器等,都進行了大規模了門店改造提升,並為此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國美上半年一度因此重陷虧損。

裝修改造的投入當然是必要的,筆者觀察發現,那些無奈選擇閉店的門店,大多數都是長期不變的老面孔,這也是喪失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的一個原因。

創新陳列既包括零售道具的提檔升級,如櫃檯、貨架等裝備的更新換代,也包含品類搭配、品種組合、商品展示的創新與變化,一般與經營的調整結合進行。

氛圍營造相當於門店化妝,是一項長期的、經常的功課,主要從“五覺”體驗出發,提升門店的顏值與氣質。

環境不創新或創新不及時,顧客易審美疲勞;但如投入太大,又會加重企業負擔,一定要把握好度,量力而行。

聽說某知名超市超裝備投入過大,一家1000多平的標超投入超2000萬,清一色的進口設備,十足的高大上,卻並未帶來客流的增長、銷售的提升,徒然加重企業盈利負擔而已,相當部分淪為無效投入。

其實,環境的提升特別是氛圍的營造並非投入越大越好,有時候也可以使使“巧實力”,比如有的購物中心、百貨店別出心裁,引油菜花、梔子花、麥田、楓葉等進店,投入並不大,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4、嘗試新模式

近幾年,不少零售企業陷入困境,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百貨、超市更是其中的重災區。這是過度發展商業地產帶來的惡果,市場需求的增長,遠遠落後於商業面積的無節制供應,造成商業領域的“產能過剩”。

但從內因來看,以聯營為主導的經營模式的局限性可能是主因,當然聯營本身並不是一種落後的經營模式,但大多數企業的聯營是一種變異的聯營,是一種推卸責任、搶佔成果的聯營,是遠離市場、疏遠顧客、不碰商品的聯營,是過分側重於收費、保底的聯營。

這種異化的聯營,使零售企業背離了商業本質:既不熟悉商品,也不瞭解顧客,在劇烈的市場變局之下,自然應變不及、無所適從。

相比之下,像信譽樓、胖東來、銀泰仙商、永輝超市等自營做得比較出色的企業震盪就小得多,迴旋的餘地也更大。

5、創新模式

一是要對當下主導的聯營模式進行改革優化,使其更貼近市場、貼近需求、貼近變化,使零售企業承擔起來更多的經營責任、分擔更多的經營風險,真正在市場的“大海”中搏擊風浪;

二是要積極探索嘗試直采自營、自有品牌、聯合採購、訂制包銷等新模式。

當前,各種新經營模式層出不窮,如買手制、工廠店、大聯采、跨境采等等,都值得關注、學習、借鑒;蜜斯柚商城、步步高、蘇甯易購正滿世界尋找優質商品,發展自營、自有,無疑是向正確的方向邁進;武漢中百的全球商品直銷中心,相傳結合了好市多、阿爾迪之所長,上海的百盛優客首創差異化直營模式,據說客流增長8倍銷售增長3倍……種種努力,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零售市場,也為更多零售企業創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6、玩轉新行銷

零售業的行銷正變得越來越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不是有了好環境、好商品、好價格就有成功的行銷,你還得會玩,能跟顧客“打成一片”,產生共鳴,總之要講點故事,玩點情懷,抓住新消費熱點,緊扣時下流行話題,才能吸引年輕人關注。

據我觀察,上半年,少數企業的行銷做得別出心裁、效果顯著,但大多數還是傳統套路、老腔老調:打折、送禮、買減、抽獎等等,一點也不新鮮,既犧牲了毛利和利潤,對消費者的拉攏和吸引作用也非常有限。

零售企業的行銷離不開價格因素,但怎麼打好“價格牌”卻大有學問,配以恰當的活動、氛圍和包裝宣傳十分重要,常言說得好,“性☆禁☆感並不是無底線的暴露,而是若隱若現恰到好地處的顯露”,活動設計、氛圍營造、宣傳推廣就是“若隱若現”,就是“恰到好處”,它會把價格的“性☆禁☆感”放大到無可抗拒的誘惑。

如天貓打造直播平臺、京東聯手頭條搞的“京條計畫”,蜜斯柚打造的中央商業體系,注重的都是一種軟滲透,而不是“硬廣”。

好的行銷或不宜過多過濫,那樣會產生“審美疲勞”,造成資源投入的低效,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淘寶“雙11”若不是一年一度而是每月一次,效果恐怕要差得多。玩轉新行銷,需要組建一支“城會玩”的年輕團隊,行銷需要年輕的心態、激情,出來消費,沒有誰希望看到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經。

7、確立新合作

新零售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新合作,過去零售商作為“甲方”很強勢、很牛逼,供應商長期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利益也得不到應有保障,所以十年前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起來搞了個《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進行調節,但效果似乎有限。

如今,門店與品牌的強弱之勢已然易位,品牌商有更多的管道選擇,零售商的增長幾陷停滯,單個零售商對品牌商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所以我們看到,很新商業項目招商難、招商貴,不少零售企業急需調整,卻難以籌集到足夠的、合適的品牌資源。

當然,不管是過去零售商的強勢,還是現如今品牌商的搶手,都無所謂對錯,只是市場供需失衡的一種正常表現而已。所以我認為,零售商收取“通道費”、“保底”也好,品牌商索要“裝補費”、“反保底”也罷,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都無可指責。關鍵是要認清形勢,順應變化。

建立新型合作關係,對零售商來說,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充分尊重、照顧供應商利益,逐步減輕對“通道費”的依賴,不把對供應商的收費作為主要盈利來源;

二是零售就是服務,前端服務于消費者,後端服務于供應商,要變坐收漁利的聯營為深度合作的聯營,幫助供應商提升業績,走出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商虧損面;

三是跳出現有格局,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尋找和發現新合作夥伴,為零供關係注入新活力、新內涵,激發“鯰魚效應”。

零售商需要正視的是,今天的零供關係已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的相處之道難以為繼,如果不主動構建新型零供關係,還像過去一樣“強勢”、“霸道”,與供應商的“友誼的小船”可能隨時傾覆。

8、重新定義零售價值

長期以來,零售始終扮演者管道商的角色,發揮著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交付者的價值。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零售需要完成由一個管道商、搬運工向為消費者提供生活價值的創造者的轉變。

最近看到有人講的一句話:目前的顧客,不僅是消費者,更是生活者。目前的顧客,確實是有更多生活追求的生活者,他有更多的生活追求,他需要有人提供能夠滿足他對更多生活追求的服務。在當前零售市場環境、新的消費需求環境下,零售真正需要由一個商品交付者,轉向滿足目標消費者生活追求的創造者。

對於未來我們不妨頭腦開大一點:

未來,零售業態將進行重新劃分,目前,以商品為中心的零售業態劃分將消失,未來的零售將是以為誰服務進行劃分的新的分客層的零售業態;

零售店將會轉向以目標顧客為中心,圍繞目標顧客全方位需求,提供完整生活服務解決方案,包括商品和生活服務;

零售將變成目標顧客的生活助理,成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

現在引進兒童醫院、月子中心、寵物樂園等。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大賣場持續縮減商品經營面積,佈局更多的體驗業態應屬大趨勢,也是業態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對既有業態的改造升級。

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體店發展餐飲,同質化越來越普遍,如果不進行差異化調整,就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於是,餐飲的零食化、甜點化、小吃化盛行,餐飲市場的細分大幕開啟。

小蜜始終認為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優,是業態創新的重要原則,唯有如此,才能將業態的話題性、聚客力、連帶力發揮到極致。

3、打造新環境

零售業其實也是看“臉”的行業,那些高人氣、高銷售的實體店,無不是顏值高、逼格高的好店,供銷社式的環境,幾十年不變的老面孔,很難在時下的市場環境中勝出。沒有創新的環境、氛圍,就沒有所謂的“新零售”。

環境的創新有三個維度,分別是裝修改造、創新陳列和氛圍營造。

裝修改造是零售業創新的一項重要的同時也是相對容易的內容,近幾年為相當多的企業所採用,如沃爾瑪、國美電器等,都進行了大規模了門店改造提升,並為此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國美上半年一度因此重陷虧損。

裝修改造的投入當然是必要的,筆者觀察發現,那些無奈選擇閉店的門店,大多數都是長期不變的老面孔,這也是喪失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的一個原因。

創新陳列既包括零售道具的提檔升級,如櫃檯、貨架等裝備的更新換代,也包含品類搭配、品種組合、商品展示的創新與變化,一般與經營的調整結合進行。

氛圍營造相當於門店化妝,是一項長期的、經常的功課,主要從“五覺”體驗出發,提升門店的顏值與氣質。

環境不創新或創新不及時,顧客易審美疲勞;但如投入太大,又會加重企業負擔,一定要把握好度,量力而行。

聽說某知名超市超裝備投入過大,一家1000多平的標超投入超2000萬,清一色的進口設備,十足的高大上,卻並未帶來客流的增長、銷售的提升,徒然加重企業盈利負擔而已,相當部分淪為無效投入。

其實,環境的提升特別是氛圍的營造並非投入越大越好,有時候也可以使使“巧實力”,比如有的購物中心、百貨店別出心裁,引油菜花、梔子花、麥田、楓葉等進店,投入並不大,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借鑒。

4、嘗試新模式

近幾年,不少零售企業陷入困境,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百貨、超市更是其中的重災區。這是過度發展商業地產帶來的惡果,市場需求的增長,遠遠落後於商業面積的無節制供應,造成商業領域的“產能過剩”。

但從內因來看,以聯營為主導的經營模式的局限性可能是主因,當然聯營本身並不是一種落後的經營模式,但大多數企業的聯營是一種變異的聯營,是一種推卸責任、搶佔成果的聯營,是遠離市場、疏遠顧客、不碰商品的聯營,是過分側重於收費、保底的聯營。

這種異化的聯營,使零售企業背離了商業本質:既不熟悉商品,也不瞭解顧客,在劇烈的市場變局之下,自然應變不及、無所適從。

相比之下,像信譽樓、胖東來、銀泰仙商、永輝超市等自營做得比較出色的企業震盪就小得多,迴旋的餘地也更大。

5、創新模式

一是要對當下主導的聯營模式進行改革優化,使其更貼近市場、貼近需求、貼近變化,使零售企業承擔起來更多的經營責任、分擔更多的經營風險,真正在市場的“大海”中搏擊風浪;

二是要積極探索嘗試直采自營、自有品牌、聯合採購、訂制包銷等新模式。

當前,各種新經營模式層出不窮,如買手制、工廠店、大聯采、跨境采等等,都值得關注、學習、借鑒;蜜斯柚商城、步步高、蘇甯易購正滿世界尋找優質商品,發展自營、自有,無疑是向正確的方向邁進;武漢中百的全球商品直銷中心,相傳結合了好市多、阿爾迪之所長,上海的百盛優客首創差異化直營模式,據說客流增長8倍銷售增長3倍……種種努力,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零售市場,也為更多零售企業創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6、玩轉新行銷

零售業的行銷正變得越來越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不是有了好環境、好商品、好價格就有成功的行銷,你還得會玩,能跟顧客“打成一片”,產生共鳴,總之要講點故事,玩點情懷,抓住新消費熱點,緊扣時下流行話題,才能吸引年輕人關注。

據我觀察,上半年,少數企業的行銷做得別出心裁、效果顯著,但大多數還是傳統套路、老腔老調:打折、送禮、買減、抽獎等等,一點也不新鮮,既犧牲了毛利和利潤,對消費者的拉攏和吸引作用也非常有限。

零售企業的行銷離不開價格因素,但怎麼打好“價格牌”卻大有學問,配以恰當的活動、氛圍和包裝宣傳十分重要,常言說得好,“性☆禁☆感並不是無底線的暴露,而是若隱若現恰到好地處的顯露”,活動設計、氛圍營造、宣傳推廣就是“若隱若現”,就是“恰到好處”,它會把價格的“性☆禁☆感”放大到無可抗拒的誘惑。

如天貓打造直播平臺、京東聯手頭條搞的“京條計畫”,蜜斯柚打造的中央商業體系,注重的都是一種軟滲透,而不是“硬廣”。

好的行銷或不宜過多過濫,那樣會產生“審美疲勞”,造成資源投入的低效,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淘寶“雙11”若不是一年一度而是每月一次,效果恐怕要差得多。玩轉新行銷,需要組建一支“城會玩”的年輕團隊,行銷需要年輕的心態、激情,出來消費,沒有誰希望看到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經。

7、確立新合作

新零售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新合作,過去零售商作為“甲方”很強勢、很牛逼,供應商長期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利益也得不到應有保障,所以十年前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起來搞了個《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進行調節,但效果似乎有限。

如今,門店與品牌的強弱之勢已然易位,品牌商有更多的管道選擇,零售商的增長幾陷停滯,單個零售商對品牌商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所以我們看到,很新商業項目招商難、招商貴,不少零售企業急需調整,卻難以籌集到足夠的、合適的品牌資源。

當然,不管是過去零售商的強勢,還是現如今品牌商的搶手,都無所謂對錯,只是市場供需失衡的一種正常表現而已。所以我認為,零售商收取“通道費”、“保底”也好,品牌商索要“裝補費”、“反保底”也罷,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都無可指責。關鍵是要認清形勢,順應變化。

建立新型合作關係,對零售商來說,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充分尊重、照顧供應商利益,逐步減輕對“通道費”的依賴,不把對供應商的收費作為主要盈利來源;

二是零售就是服務,前端服務于消費者,後端服務于供應商,要變坐收漁利的聯營為深度合作的聯營,幫助供應商提升業績,走出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商虧損面;

三是跳出現有格局,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尋找和發現新合作夥伴,為零供關係注入新活力、新內涵,激發“鯰魚效應”。

零售商需要正視的是,今天的零供關係已發生深刻變化,過去的相處之道難以為繼,如果不主動構建新型零供關係,還像過去一樣“強勢”、“霸道”,與供應商的“友誼的小船”可能隨時傾覆。

8、重新定義零售價值

長期以來,零售始終扮演者管道商的角色,發揮著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交付者的價值。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零售需要完成由一個管道商、搬運工向為消費者提供生活價值的創造者的轉變。

最近看到有人講的一句話:目前的顧客,不僅是消費者,更是生活者。目前的顧客,確實是有更多生活追求的生活者,他有更多的生活追求,他需要有人提供能夠滿足他對更多生活追求的服務。在當前零售市場環境、新的消費需求環境下,零售真正需要由一個商品交付者,轉向滿足目標消費者生活追求的創造者。

對於未來我們不妨頭腦開大一點:

未來,零售業態將進行重新劃分,目前,以商品為中心的零售業態劃分將消失,未來的零售將是以為誰服務進行劃分的新的分客層的零售業態;

零售店將會轉向以目標顧客為中心,圍繞目標顧客全方位需求,提供完整生活服務解決方案,包括商品和生活服務;

零售將變成目標顧客的生活助理,成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