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熊孩子往魚缸倒洗潔精,只為看魚吐泡泡!家長的評論紮心了……

“為什麼海水是藍色的?

因為魚會吐氣泡會發出響聲啊,

blue blue blue(藍色)的。”

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為了看魚吐氣泡

可能會做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1

為看金魚吐氣泡

樂山一娃娃往魚缸倒洗潔精……

這不,

昨天樂山市一位家長在朋友圈抱怨,

兒子為了看剛買回家的金魚吐氣泡,

可能看金魚半天沒有反應,

於是悄悄往魚缸裡面倒洗潔精……

↓↓↓

是的你沒看錯,

就是洗碗的洗潔精,

養魚的洗潔精還在研發中吧。

結果,金魚自然死掉了。

不過沒想到,

這樣一件哭笑不得的囧事,

卻讓這位媽媽的朋友圈炸開了鍋。

不少為人父母的朋友都評論說“太可愛了”,

有人調侃“等到被收拾”,

當然,也有不少人說,

這樣出於好奇心的行為,

不該被扼殺。

↓↓↓

2

誰的童年還沒幹過些囧事

這樣一則朋友圈也勾起了不少大人的童年,

畢竟誰的童年沒有好(tiao)奇(pi)過呢?

網友們的童年比這還奇葩的都有呢。

↓↓↓

@淘氣的走刀口君:為了下課十分鐘全在玩,有尿意都不去上廁所,

上課的時候自己尿在褲子裡,等用體溫烘乾。後來被我奶奶發現了,囧。

@AJ_Rhythm小拜:小時候比較淘,挨打無數。有次老媽讓我去買一斤糯米粉包湯圓,我貪吃買了半斤,其他的錢買唐僧肉和芝麻糊了。走到半路袋子又被我劃破了,糯米粉都撒了,

走投無路之際看到人家的石灰粉,裝了一些回家交差,現在我還記得爸體貼我媽的那句話:你先歇著,我來打會……

@馮運加油了:小時候學古裝劇,趁著我奶奶睡午覺的時候,在床邊舉著一把木劍,嘴裡念著:“奶奶您就安息吧”,並對著磕了三個響頭。你能想像就在我很入戲的時候,

我奶奶突然醒了,把我那木劍一下就掰折了的場景麼(手動微笑),我嘴裡還說著奶奶您怎麼活了。

@我就是要改這個ID:大過年的家族聚會,那天媽媽做了米飯,我負責端飯。米飯黏黏的,感覺會粘在碗上,它似乎有一種很吸引我的特質。對!就是那種“好想把碗倒過來”的特質。在我把碗倒過來,一碗米飯不剩地摔在地上,那一刻……我驚呆了。

@三好學生濤濤濤:記得小學開學的時候,學校裡面長滿了草,老師通知:下午勞動課鋤草!等到下午的時候,有的人帶鋤頭,有的人帶鏟子,有的人帶鐮刀,就我把自家牛牽來了……當時我小夥伴驚呆了,這是我最威風的時候!

@那個神經病出院了沒:初二初二初二,重要的事說三遍,冬天我奶奶怕我冷,去街上給我買了一個摩托車頭盔,摩托車頭盔,摩托車頭盔……從家門口帶到學校,那一路上……後續的事情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小小喵親:六歲,第一次穿新裙子(以前都是撿別人的),愛不釋手,連穿一個禮拜還捨不得脫下來洗,我媽看不下去了硬是給扒了下來,我不甘心,趁我媽出去,從髒衣服筐裡找出來繼續穿,更要命的是還跑到大街上跳舞給別人看。

@冬雨淺陽: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指著一堆柴火跺說這是烽火臺,信不信我點燃了能招來大部隊?小夥伴們紛紛表示不信,我這小暴脾氣,當時就給點著了,半個小時後成功招來了消防隊,於是我在小夥伴們崇拜的目光中挨了一頓胖揍..……

@墨澀未來:小學六一兒童節,每個班都有文娛表演,我們班大合唱,老師說讓媽媽幫我們抹口紅再來學校,然而第二天活動取消了,全班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然後老師就看著全班就我一個男生摸著烈焰紅唇坐在教室最顯眼的位置笑了一上午……

3

孩子“千奇百怪”的好奇心

該如何正確引導?

就像是大家紛紛分享的囧事,孩子們的好奇心冒出的泡泡,可比金魚缸的洗潔精豐富多了!

家長們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一定也是哭笑不得的。選擇不管?孩子“放飛自我”怎麼辦;指責孩子?又怕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那麼,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無窮的好奇心又是給家長的一個難題。

但是,孩子們肆意探索的經歷可是成長過程中最該被珍惜的經歷。該如何引導,不妨收下團長的這些建議:

一、面對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舉動要耐心

這是前提。愛折騰的孩子說明有好奇心,這是他們去理解、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雖然他們的折騰在家長看來不一定“美好”,但是孩子們可是在認真地嘗試。

粗暴地呵斥、打斷,顯然是下策,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探索對世界的理解。

二、 與孩子一起去探索

別急著給孩子們答案。教育的目的不該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動的答案影印機,而是應該挖掘和引導出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讓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輩子的技能。

往金魚缸裡倒洗潔精,金魚卻不會吐泡泡?那麼,不如借著這個機會去問問孩子“為什麼”,陪著孩子一起去書裡、去網上找找答案。

他們需要的不一定是簡單的答案,而是更開闊的探索空間。

三、耐心且直觀地為孩子做解釋

孩子們的思維常常比較具象,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簡單枯燥的說教沒有辦法滿足他們。

讓團長再為你們舉個例子:

孩子經常會問:“白天有星星嗎?”其實我們都知道,白天也有星星,但因為白天光照強烈,所以我們看不到,但這樣說孩子未必全部都能理解。

不妨先用文字簡短地解釋一遍,然後拿出手電筒,照到牆上。同時把房間的窗簾全部拉開,讓太陽照進來,告訴孩子:“你看,手電筒是開著的,但你看到的光暈是不是很淡很淡。”

接著再拉上窗簾,房間瞬間變暗了,這個時候牆上的光暈就很明顯了,非常亮。

在這樣直觀而形象的操作中,孩子們的理解顯然會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深刻得多。

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很簡單,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卻不那麼容易。但是團長依然希望你們是這一部分“不那麼容易”的家長。

對!就是那種“好想把碗倒過來”的特質。在我把碗倒過來,一碗米飯不剩地摔在地上,那一刻……我驚呆了。

@三好學生濤濤濤:記得小學開學的時候,學校裡面長滿了草,老師通知:下午勞動課鋤草!等到下午的時候,有的人帶鋤頭,有的人帶鏟子,有的人帶鐮刀,就我把自家牛牽來了……當時我小夥伴驚呆了,這是我最威風的時候!

@那個神經病出院了沒:初二初二初二,重要的事說三遍,冬天我奶奶怕我冷,去街上給我買了一個摩托車頭盔,摩托車頭盔,摩托車頭盔……從家門口帶到學校,那一路上……後續的事情我都不好意思說了。

@小小喵親:六歲,第一次穿新裙子(以前都是撿別人的),愛不釋手,連穿一個禮拜還捨不得脫下來洗,我媽看不下去了硬是給扒了下來,我不甘心,趁我媽出去,從髒衣服筐裡找出來繼續穿,更要命的是還跑到大街上跳舞給別人看。

@冬雨淺陽:小時候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指著一堆柴火跺說這是烽火臺,信不信我點燃了能招來大部隊?小夥伴們紛紛表示不信,我這小暴脾氣,當時就給點著了,半個小時後成功招來了消防隊,於是我在小夥伴們崇拜的目光中挨了一頓胖揍..……

@墨澀未來:小學六一兒童節,每個班都有文娛表演,我們班大合唱,老師說讓媽媽幫我們抹口紅再來學校,然而第二天活動取消了,全班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然後老師就看著全班就我一個男生摸著烈焰紅唇坐在教室最顯眼的位置笑了一上午……

3

孩子“千奇百怪”的好奇心

該如何正確引導?

就像是大家紛紛分享的囧事,孩子們的好奇心冒出的泡泡,可比金魚缸的洗潔精豐富多了!

家長們每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一定也是哭笑不得的。選擇不管?孩子“放飛自我”怎麼辦;指責孩子?又怕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那麼,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無窮的好奇心又是給家長的一個難題。

但是,孩子們肆意探索的經歷可是成長過程中最該被珍惜的經歷。該如何引導,不妨收下團長的這些建議:

一、面對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舉動要耐心

這是前提。愛折騰的孩子說明有好奇心,這是他們去理解、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雖然他們的折騰在家長看來不一定“美好”,但是孩子們可是在認真地嘗試。

粗暴地呵斥、打斷,顯然是下策,這樣會讓孩子停止探索對世界的理解。

二、 與孩子一起去探索

別急著給孩子們答案。教育的目的不該是把孩子打造成被動的答案影印機,而是應該挖掘和引導出孩子好奇和探索的本能,讓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輩子的技能。

往金魚缸裡倒洗潔精,金魚卻不會吐泡泡?那麼,不如借著這個機會去問問孩子“為什麼”,陪著孩子一起去書裡、去網上找找答案。

他們需要的不一定是簡單的答案,而是更開闊的探索空間。

三、耐心且直觀地為孩子做解釋

孩子們的思維常常比較具象,缺少抽象思維的能力,簡單枯燥的說教沒有辦法滿足他們。

讓團長再為你們舉個例子:

孩子經常會問:“白天有星星嗎?”其實我們都知道,白天也有星星,但因為白天光照強烈,所以我們看不到,但這樣說孩子未必全部都能理解。

不妨先用文字簡短地解釋一遍,然後拿出手電筒,照到牆上。同時把房間的窗簾全部拉開,讓太陽照進來,告訴孩子:“你看,手電筒是開著的,但你看到的光暈是不是很淡很淡。”

接著再拉上窗簾,房間瞬間變暗了,這個時候牆上的光暈就很明顯了,非常亮。

在這樣直觀而形象的操作中,孩子們的理解顯然會比單純的文字描述深刻得多。

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很簡單,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卻不那麼容易。但是團長依然希望你們是這一部分“不那麼容易”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