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時光遺落的通海古城,一場宛若穿越的漢服儀典

通江達海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禮樂名邦。自唐南詔時置通海鎮,

啟通海人文之風,唐宋時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國,成大理國的發源地的通海縣,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至今依然民風淳樸崇善愛美,宛若遺落于時光深處的文明古城。

漫步通海古城,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青青呈亮石板街巷,溫和篤定的面容,

從容閒適的氛圍,讓人在恍惚間若乎進入時光隧道,穿越回文風盛行人心和順的淳淳舊時光,沉浸于古意盎然幽邃清謐中;這美好的感覺,也是吸引誘惑著我多次前往通海的主要原因。

丁酉年四月上旬,我又一次去到心儀的古城,在古城文廟,

親歷了一場著漢服的傳統三禮大典,更是對有著“禮樂名邦”之譽的通海文化積澱與儒雅氣韻有了深刻體會與感受。

瑰麗雄壯氣勢恢弘的文廟位於通海縣城南隅,秀山腳下。文廟始建於元代,于明萬曆遷建今址,現存建築為清初康熙、雍正時期所建,

至今在全國文廟中還擁有“三個第一”:宮牆(照壁)第一大,最具代表性;文明牌坊第一精湛雄偉;日月華表第一奇特。

文廟“三禮”活動即開筆禮、成童禮、成人禮,是一項使青少年兒童接受傳統國學文化、禮儀的教育,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精髓,令“幼稚養性,

蒙童養正,少年修智,青年養德”的有益之舉。

在當天的活動中,經歷了鳴鑼開道、沐手淨面與正衣冠後,5歲至9歲的兒童行“開筆禮”,開筆破蒙,人生始立;10歲至14歲的兒童行“成童禮”,知禮明義,感恩立志;15歲至18歲的少年行“成人禮”,明責守信,齊家治國。

5歲至9歲參加的開筆禮, 開筆是中國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形式的稱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在古代,學童會在“開筆禮”,即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一儀式俗稱“破蒙”,被稱為人生四大禮之一。

孩子們在先生的指引下正衣冠,所謂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是讓孩子們知書明理的第一步驟。童蒙之學,始於衣冠;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衣冠潔淨整齊,能反映出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擊鼓啟智”,目的在於讓孩子目明耳聰、茅塞頓開、創業建功,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為擊鼓的聲音越響,聲音傳得越遠,說明志向就越遠大。

隨後是朱砂開啟,由先生為這些學童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其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啟蒙描紅,這一步驟主要是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學寫“人”字。“人生聰明識字始”,寫字識字是學習文化的第一步,描紅筆劃簡單而意義深遠的大楷“人”字,寓意著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會做人是最為重要的。這楷體的“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互挨著,方能立穩,我們進入小學學習,應該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學會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10至14歲孩子參加的成童禮,成童禮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是我國古人告別童年,帶著父母的恩慈,步入少年序列時舉行的傳統儀式。通過該儀式讓孩子常懷感恩的心念,增強成熟意識,樹立明禮、忠信、孝義等多方面的理念和報效祖國的大志。

成童禮項目包括正衣冠、向父母跪拜行禮、敬茶擁抱等環節。正衣冠儀式後,還專門的父母上臺來,孩子起立給父母讓座,然後站到父母面前,下跪,行禮,三拜之後,向父母敬茶,展現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父母用茶完畢,欣然起立,與孩子會心擁抱,情感真摯,場面感人。

孩子擁抱父母同時,親切呢喃說出心中的肺腑之言,感恩父母慈愛、養育之恩,敬老愛幼慈孝之情,盡在這溫存欣慰一抱中。

15歲至18歲的少年參加的成人禮,成人禮也稱冠笄之禮,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具有極高的文化地位。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旨在以莊重的儀式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宣告自己已成人。

成人禮主要由父母上臺給孩子加戴冠笄,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父母親手給孩子梳頭,男孩家長給孩子戴冠冕,女孩家長給孩子行加笄,親切溫馨的氣氛中,寓意著孩子將告別幼稚,不再嬌慣任性,將走向成熟,擔當起社會責任,孩子們的人生也將由此揚帆起航。

原以為“三禮”活動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才舉行,沒想到的是,這種活動在通海是不定期的經常舉行,所以不僅通海本地家長孩子樂於參加,也有周邊及昆明等地的一些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參加呢。漢服傳統三禮,讓父母和孩子同時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浸潤,為父母與孩子架起心靈橋樑,讓孩子行孝道、知禮儀、懂感恩,讓父母對孩子多理解、懂得,從而融洽相處;也讓我更加感受到禮樂名邦之城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然後參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學讀書。這一儀式俗稱“破蒙”,被稱為人生四大禮之一。

孩子們在先生的指引下正衣冠,所謂先正衣冠,後明事理,是讓孩子們知書明理的第一步驟。童蒙之學,始於衣冠;先正衣冠,後明事理。衣冠潔淨整齊,能反映出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擊鼓啟智”,目的在於讓孩子目明耳聰、茅塞頓開、創業建功,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為擊鼓的聲音越響,聲音傳得越遠,說明志向就越遠大。

隨後是朱砂開啟,由先生為這些學童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其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啟蒙描紅,這一步驟主要是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下學寫“人”字。“人生聰明識字始”,寫字識字是學習文化的第一步,描紅筆劃簡單而意義深遠的大楷“人”字,寓意著在人生的啟蒙階段,學會做人是最為重要的。這楷體的“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互挨著,方能立穩,我們進入小學學習,應該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學會做個堂堂正正的人。

10至14歲孩子參加的成童禮,成童禮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是我國古人告別童年,帶著父母的恩慈,步入少年序列時舉行的傳統儀式。通過該儀式讓孩子常懷感恩的心念,增強成熟意識,樹立明禮、忠信、孝義等多方面的理念和報效祖國的大志。

成童禮項目包括正衣冠、向父母跪拜行禮、敬茶擁抱等環節。正衣冠儀式後,還專門的父母上臺來,孩子起立給父母讓座,然後站到父母面前,下跪,行禮,三拜之後,向父母敬茶,展現中華民族“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父母用茶完畢,欣然起立,與孩子會心擁抱,情感真摯,場面感人。

孩子擁抱父母同時,親切呢喃說出心中的肺腑之言,感恩父母慈愛、養育之恩,敬老愛幼慈孝之情,盡在這溫存欣慰一抱中。

15歲至18歲的少年參加的成人禮,成人禮也稱冠笄之禮,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具有極高的文化地位。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旨在以莊重的儀式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承擔責任,履行義務,宣告自己已成人。

成人禮主要由父母上臺給孩子加戴冠笄,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父母親手給孩子梳頭,男孩家長給孩子戴冠冕,女孩家長給孩子行加笄,親切溫馨的氣氛中,寓意著孩子將告別幼稚,不再嬌慣任性,將走向成熟,擔當起社會責任,孩子們的人生也將由此揚帆起航。

原以為“三禮”活動只是在特定的時間才舉行,沒想到的是,這種活動在通海是不定期的經常舉行,所以不僅通海本地家長孩子樂於參加,也有周邊及昆明等地的一些父母帶著孩子前來參加呢。漢服傳統三禮,讓父母和孩子同時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浸潤,為父母與孩子架起心靈橋樑,讓孩子行孝道、知禮儀、懂感恩,讓父母對孩子多理解、懂得,從而融洽相處;也讓我更加感受到禮樂名邦之城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