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退而不休,大山裡的農技員以“人民的名義”傾情扶貧

提示:點擊上方“咸豐發佈” ↑ 免費訂閱本號內容

湖北日報記者柯皓 視界網孫東進

圖為:3月10日,何聖明前往建始縣長梁鄉,幫助鄉親們選購完枇杷苗後,在路邊等車。

圖為:3月11日,在恩施市馬路邊吃完午飯,何聖明艱難地爬上拉樹苗的貨車,繼續趕往咸豐縣丁寨鄉。

圖為:“定植穴要挖80公分深、80公分寬,移栽前要先把底部填肥料再回土。”3月12日,何聖明在漁泉口

圖為:村民徐金橋家中,何聖明叮囑來這裡領樹苗的村民,移栽前一定要把頂端的嫩芽剪掉,

保證成活率。

圖為:何聖明不小心把手劃破,村民幫他處理傷口。常年在山裡跑,磕磕碰碰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圖為:何聖明在燈下教大家修剪樹苗。

圖為:何聖明給村民們講解枇杷的種植技術。

圖為:這位領到枇杷苗的老人說:“有何師傅在,

我們心裡就踏實了!”

3月11日晚,夜幕下,大山深處的咸豐縣丁寨鄉漁泉口村,一戶農家院子格外明亮,幾個村民正在往牆角牽線掛燈泡。

遠處小路上,手電筒的光星星點點地晃動著,慢慢攢成了一團,彙聚到了院子裡。這些農民,多是從漁泉口村和灣田村趕來的。

何聖明打著手機電筒,彎下腰,在地上找螺絲。牆角梨樹旁的投影儀幕布已經支起來了,電腦和投影儀也接好了。

“鄉親們,大家現在白天下地忙,我們就安排晚上給大家做農技培訓,現在請何師傅給我們講課。”村支書話音剛落,村民們就往前攏了攏凳子,目光聚集到了何聖明身上。

何聖明今年60歲,做了30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走遍了咸豐縣的山山水水。從咸豐縣農業局退休後,他仍熱心於山區扶貧工作,忙起來就住在鄉鎮,不分白天黑夜指導村民種果樹。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講五星枇杷的種植知識……”空闊的大山中,何聖明的聲音顯得格外響亮。

幾位老農抽著旱煙,煙嘴閃著火星,眼睛直盯著前面的幕布。坐在前排的村民萬勝祥瞪大了眼睛,不時舉起手機,拍幕布上的幻燈片。

40多分鐘的幻燈片內容講解結束後,何聖明放下滑鼠,起身撿起一顆枇杷苗,拿起剪刀,移步走到了燈泡底下。“現在跟大家演示最關鍵的操作,就是明天你們將要做的事情。”聽到這,鄉親們立馬都圍攏了過來。

67歲的袁新華是從梨耳溝趕過來聽培訓的,他擠進了人堆,對何聖明喊道:“何師傅,您今天說的我都記住了,您以後一定要常過來啊,要不然咱的枇杷長不好。”

“放心吧,我明天上午去地裡教你們怎麼剪苗子。”

丁寨鄉共有9個村,何聖明退休後,幫助其中的6個村建了農產業基地,李子、柿子等各類果樹共2000多畝。今年,他還要幫天上坪、黃泥塘2個村建產業基地。

春耕時節,農民白天忙農活,何聖明就利用晚上,翻山越嶺給大家講技術。從選苗、移栽、水肥管理、整治修剪、病蟲害防治到保花保果……每個環節,每畝地,甚至每戶農家,他力求一一把關。

前不久,為保障枇杷苗的品質,節省費用,他熬了一個通宵,隨貨車從仙桃市拉了一批枇杷苗回山裡,又手把手教村民種下去。這一段時間,老何可忙壞了,在沙子壩、萬家壩、楊家寨連軸跑。這幾個村的李樹發芽苗了,他要趕在這個時候教大家施肥。

記者手記

這樣的扶貧很“走心”

年過花甲的何聖明,本可以呆在縣城溫暖的家,含飴弄孫,樂享晚年,可他偏偏坐不住。翻山越嶺,不辭勞苦,為的是幫助鄉親們早點致富。

“扶貧要看實在,要讓果農們看到收穫。果樹種好了,可以賣錢,又能帶動城裡人來旅遊採摘……到時候這些鄉親們的生活過好了,我這點辛苦也值得了!”

淳樸的語言,實幹的勁頭,背後是對鄉親百姓的真摯情感。不搞花架子,一心想著富農民,精准扶貧需要更多這樣的“何聖明”——他們就像大山中的明燈,點亮了一雙雙渴望致富的眼睛,也點亮了大山的黑夜。

何聖明的聲音顯得格外響亮。

幾位老農抽著旱煙,煙嘴閃著火星,眼睛直盯著前面的幕布。坐在前排的村民萬勝祥瞪大了眼睛,不時舉起手機,拍幕布上的幻燈片。

40多分鐘的幻燈片內容講解結束後,何聖明放下滑鼠,起身撿起一顆枇杷苗,拿起剪刀,移步走到了燈泡底下。“現在跟大家演示最關鍵的操作,就是明天你們將要做的事情。”聽到這,鄉親們立馬都圍攏了過來。

67歲的袁新華是從梨耳溝趕過來聽培訓的,他擠進了人堆,對何聖明喊道:“何師傅,您今天說的我都記住了,您以後一定要常過來啊,要不然咱的枇杷長不好。”

“放心吧,我明天上午去地裡教你們怎麼剪苗子。”

丁寨鄉共有9個村,何聖明退休後,幫助其中的6個村建了農產業基地,李子、柿子等各類果樹共2000多畝。今年,他還要幫天上坪、黃泥塘2個村建產業基地。

春耕時節,農民白天忙農活,何聖明就利用晚上,翻山越嶺給大家講技術。從選苗、移栽、水肥管理、整治修剪、病蟲害防治到保花保果……每個環節,每畝地,甚至每戶農家,他力求一一把關。

前不久,為保障枇杷苗的品質,節省費用,他熬了一個通宵,隨貨車從仙桃市拉了一批枇杷苗回山裡,又手把手教村民種下去。這一段時間,老何可忙壞了,在沙子壩、萬家壩、楊家寨連軸跑。這幾個村的李樹發芽苗了,他要趕在這個時候教大家施肥。

記者手記

這樣的扶貧很“走心”

年過花甲的何聖明,本可以呆在縣城溫暖的家,含飴弄孫,樂享晚年,可他偏偏坐不住。翻山越嶺,不辭勞苦,為的是幫助鄉親們早點致富。

“扶貧要看實在,要讓果農們看到收穫。果樹種好了,可以賣錢,又能帶動城裡人來旅遊採摘……到時候這些鄉親們的生活過好了,我這點辛苦也值得了!”

淳樸的語言,實幹的勁頭,背後是對鄉親百姓的真摯情感。不搞花架子,一心想著富農民,精准扶貧需要更多這樣的“何聖明”——他們就像大山中的明燈,點亮了一雙雙渴望致富的眼睛,也點亮了大山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