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詩歌地理》近日出版

近日,由著名詩人李永才、陶春、易杉聯合主編《四川詩歌地理》,在全國百強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

由《四川詩歌》《存在》《獨立》《圭臬》特邀《中外文藝》策劃、編選《四川詩歌地理》一書,

旨在梳理四川詩人的地域生態,呈現四川詩歌當代創作生態。收入140多位年齡跨度50年代-90年代四川詩人的力作,文獻與文本並重。是比較權威的四川詩人聯絡圖。

主編陣容十分強大,編委也不可小覷:碧 碧、發星、胡馬、金指尖、劉澤球、李永才、李龍炳、彭毅、凸凹、陶春、王學東、向以鮮、謝銀恩、易 杉。



著名詩歌評論家王學東在序言裡說:

儘管地處中國內陸,但秉承著“蜀”文化的基因,四川詩人總是具有“敢為天下先”,重塑歷史、重構歷史的野心。同時,他們對於“語言本體”有著深刻認識,非非主義的“詩從語言開始”,使“第三代”也被稱為是“以語言為中心”的一次詩歌運動,或者就是一次“語言運動”。更為重要的是,四川詩人常常迷戀著“詩歌之境”,

在他們的詩歌中,儘管有著主體的世界對於客觀世界的主宰,他們也始終以遠離“物”、呈現“物本身”,讓事實、讓真實自然朗現出來的詩學願望。由此,20世紀以來,四川詩界以詩歌的開放承擔中國思想文化的改革,將自我的追求演化為推進中國藝術在新時期實現全新創建的基礎,這些引人注目的四川詩人,他們繼承了大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新詩傳統,更在藝術的創新方面銳意探索甚至無所顧忌,
為新時期的四川詩歌與中國詩歌創造了更多的新質,並構築出一道道燦爛而獨特的現代“新情緒”路景。明代何宇度曾說,“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儀一代,領袖百家。”有著漫長而深厚的歷史滋養的四川當代新詩,在當代新詩走向集大成之時,值得我們期待。對於四川當代新詩的展示,其意義就不僅在於四川,更在於中國。

著名詩人易杉在編後語說:

編選《四川詩歌地理》一書,旨在梳理四川詩人的地域生態,呈現四川詩歌當代創作生態,從而挖掘四川詩歌的地理意義和歷史墨蹟,同時向新詩百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