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緊張,緊密擁擠的壓力生活環境下生存,會不會把人逼瘋了?

高密度的生存環境會對人的“生活史”生存策略產生影響。

想像下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擁擠的環境中,啥感受?想想都會被逼瘋…… 不過,你想過這是為什麼嗎?

在 20 世紀 60 年代,動物行為學家 John Calhoun 想要瞭解過度擁擠的環境會對大鼠的社會行為帶來怎樣的影響。於是,他把老鼠關進一個封閉空間,在一定條件範圍內讓他們自由繁殖(Calhoun, 1962)。然而在隨後的實驗過程中,大鼠們出現了同類相食、棄置死嬰和完全的社交回避等行為——就像是恐怖電影中的場景。

Calhoun 的大鼠實驗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同時也激發其他科學家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關於人口密度心理學效應的研究中去。一些研究發現生活在擁擠環境中的人確實像那些大鼠一樣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社會病,但其他研究沒有得到相似的結論。有綜述對早期研究進行總結,認為“過度擁擠會造成普遍恐懼”這一觀點毫無根據(Lawrence, 1974)。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有關人口密度心理學效應的研究卻幾近消失。

近期的一篇文章(論文資訊見文末)重新拾起了這個陳舊的話題,並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生活史理論(life history theory)。運用該理論,研究人員可以瞭解動物在一生當中如何把有限的時間和能量分配給各項任務,

比如成長、交☆禁☆配和哺育後代,並且明白環境因素決定了它們對分配方式的選擇(Ellis, Figueredo, Brumbach & Schlomer, 2009; Del Giudice, Gangestad & Kaplan, 2016)。

那這與人口密度有什麼關係呢?生活史理論最早的觀點之一就是:低密度環境,即周圍個體較少的環境,會有助生物體採取“快速”生活史策略。在此策略下,生物體會進行快速繁殖,產生很多後代,但不會一一照料。簡而言之,快速生活史策略關注當下,優先考慮 “數量勝過品質”。

這一策略以低密度環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較弱的社會競爭為前提。

在這種條件下,快速繁殖可以讓動物(包括人)更高效地開發環境資源,而且後代也無需受到過多的照顧,它們依靠自己也能夠輕鬆地存活下來。

但是當環境變得擁擠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對資源和領地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為了贏得生存的機會,每個個體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能量以增強自身能力。這就常常導致繁殖的滯後,

而且其後代也同樣面臨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最佳的選擇就是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少數幾個後代身上,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而不是將有限的資源分散給過多的後代。

這就是“緩慢”生活史策略,它的核心是“品質勝過數量”。這種策略包含了為今後打算的考量,好讓自身和後代都有機會增強實力。

由此引申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高密度環境會迫使人類採取緩慢生活史策略嗎?

研究人員通過多種方法對這一觀點進行檢驗。他們以州為單位(美國)收集人口密度、多樣的心理特質和生活史相關行為等資料。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國家水準還是州水準,高人口密度區域內的個體所表現出的特徵符合緩慢生活史的心理側寫。他們更可能對未來做出規劃,傾向於選擇長期穩定的戀愛關係,結婚晚且子女較少,也更樂於為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投資。考慮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等因素,很顯然這樣的趨勢仍然會持續下去。

為了瞭解短期高密度狀況是否也會產生相似的影響,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多為 18 歲)和年近 30 的成年人閱讀一篇關於美國人口增長加快的文章,之後,要求參與者上報期望的戀愛關係和家庭規模。結果發現,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更嚮往擁有少數幾段穩定的戀愛關係,而不是許多的臨時伴侶。而成年人則更願意擁有較少的子女並且給每個孩子更多的投資,而不是將更少的投資花費在許多孩子身上。

所以,實驗表明一旦考慮到人口密度增長問題,人們似乎更傾向於緩慢的生活史策略,即“品質勝過數量”。

情況總是如此嗎?接下來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更高的密度總是會導致緩慢的生活史嗎?並不是。事實上,當高密度與不可預知的死亡和疾病相伴時,生活史理論預測快速生活史將會出現。其次,社會競爭的本質是什麼?生活史理論假設人們通過增強技巧和能力(比如學習和教育)來爭奪資源。但如果環境中的競爭是靠暴力(比如戰爭)來實現的話,高密度將導致更快的生活史。

至今,我們尚未完全理解人口密度的心理學效應。生活史理論為思考和理解這些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它還闡明了人口密度如何成為社會和人類群體中存在心理差異的可能原因。

哦,對了!這個新理論告訴我們:擁擠的生活確實會逼得人們有一點瘋狂,但並不會像 Calhoun 的老鼠那樣以反烏托邦的形式出現。相反,它可能會促使人們樂於計畫未來,尋求優質的教育,等待完美的伴侶,並且為他們引以為傲的獨生子女傾盡所有。

研究人員通過多種方法對這一觀點進行檢驗。他們以州為單位(美國)收集人口密度、多樣的心理特質和生活史相關行為等資料。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國家水準還是州水準,高人口密度區域內的個體所表現出的特徵符合緩慢生活史的心理側寫。他們更可能對未來做出規劃,傾向於選擇長期穩定的戀愛關係,結婚晚且子女較少,也更樂於為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投資。考慮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等因素,很顯然這樣的趨勢仍然會持續下去。

為了瞭解短期高密度狀況是否也會產生相似的影響,研究人員讓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多為 18 歲)和年近 30 的成年人閱讀一篇關於美國人口增長加快的文章,之後,要求參與者上報期望的戀愛關係和家庭規模。結果發現,參與實驗的大學生更嚮往擁有少數幾段穩定的戀愛關係,而不是許多的臨時伴侶。而成年人則更願意擁有較少的子女並且給每個孩子更多的投資,而不是將更少的投資花費在許多孩子身上。

所以,實驗表明一旦考慮到人口密度增長問題,人們似乎更傾向於緩慢的生活史策略,即“品質勝過數量”。

情況總是如此嗎?接下來考慮這樣幾個問題。首先,更高的密度總是會導致緩慢的生活史嗎?並不是。事實上,當高密度與不可預知的死亡和疾病相伴時,生活史理論預測快速生活史將會出現。其次,社會競爭的本質是什麼?生活史理論假設人們通過增強技巧和能力(比如學習和教育)來爭奪資源。但如果環境中的競爭是靠暴力(比如戰爭)來實現的話,高密度將導致更快的生活史。

至今,我們尚未完全理解人口密度的心理學效應。生活史理論為思考和理解這些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它還闡明了人口密度如何成為社會和人類群體中存在心理差異的可能原因。

哦,對了!這個新理論告訴我們:擁擠的生活確實會逼得人們有一點瘋狂,但並不會像 Calhoun 的老鼠那樣以反烏托邦的形式出現。相反,它可能會促使人們樂於計畫未來,尋求優質的教育,等待完美的伴侶,並且為他們引以為傲的獨生子女傾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