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近心內科醫生:身穿鉛衣的“護心人”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齊曉勇(左三)和黨懿(中)一起為患者進行手術。

河北省人民醫院提供 攝

中新網石家莊4月19日電 題:走近心內科醫生:身穿鉛衣的“護心人”

中新網記者 崔濤 李茜

身著厚重的鉛衣,常年在手術室中與X光射線為伴。由於長期“吃”射線,心內科醫生党懿抵抗力變得較差,經常感冒、發燒。他笑稱自己算壯的,“心內科醫生是在拿自己的命換病人的命。”

黨懿是河北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一科副主任。42歲的党懿身材高挑勻稱,

說話簡單明瞭,極有條理,言語之間透出一股精幹和自信。但由於常年“紮”在手術室中,藏不住的白發令黨懿顯得比同齡人蒼老許多。

手術室裡的“長期工”:24小時堅守

“幹我們這個工作的,手機十多年了不換號,一天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在黨懿看來,心臟內科的醫生生活極其不規律,半夜三更,一個電話響起,就得馬上起床,披上衣服,帶著家人的“埋怨”消失在茫茫夜色中。黨懿的手機鈴聲就像個不定時炸彈一樣,

受此影響,妻子一聽見手機鈴響就變得很緊張。

在心血管內一科工作多年的黨懿接觸了數不清的急性心梗患者,“這個病現在很常見。”黨懿發現,這些年中國心臟病患者數量逐年上升,至今未出現拐點,而患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

黨懿從小在石家莊長大,高考報志願時沒考慮太多就選擇了醫學專業,覺得學醫也不錯。1999年他從河北醫科大學畢業後,

來到河北省人民醫院工作。

党懿說話從來都是簡單明瞭,從不拖泥帶水,這是多年心內科工作養成的習慣,因為心臟病患者的時間最寶貴。拿心肌梗死來說,治療的時間為發病的6個小時內,過了6個小時,心肌會全部壞死。對此,黨懿將心肌比作莊稼,血管比作水渠,“水渠不通,莊稼就會枯萎直至死亡。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心肌壞死後不能恢復。”

黨懿說,相比眾所周知的高強度工作,

心內科醫生最大的問題是心理壓力大。因為要對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負責,這不像汽車壞了換零件甚至換車,生命買不來,只有一次。“雖然不可能沒有併發症或者失誤,但醫生會盡全量將這些風險降到最低。”

由於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需要穿上二三十斤重的鉛衣,負重太多且長時間站立手術,導致很多心內科醫生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常常疼得睡不著覺。

相比之下,最大的危險是射線,“一些敏感的人‘吃’完射線後白細胞刷地就下去了,我們是在拿自己的命換病人的命。”黨懿說,長期“吃”射線導致心內科醫生抵抗力差、容易乏力。

身穿30多斤重的鉛衣的醫務工作者,剛做完一台心臟介入手術,正在洗手,準備進行下一台手術。 崔濤 攝

家庭中的“不稱職爸爸”:忘記兒子生日

党懿的家離醫院不算遠,只有十幾分鐘車程。如果需要緊急去醫院出診,黨懿往往選擇坐計程車,因為“省去了停車的時間”。如果趕上高峰期,擔心打不上車的黨懿則請妻子開車送自己去醫院,“有時候也會騎電動車或自行車,怎麼快就怎麼來。”

前些年,黨懿經常24小時值班,值班結束後,還要處理日常的工作,難以得到休息。

自從河北省人民醫院成立胸痛中心後,黨懿更忙了,這也讓他陪伴家人的時間急劇縮水。黨懿稱自己是個“不稱職爸爸”。他連兒子在班級裡的名次也不清楚。

黨懿稱,以前,由於他和妻子都是一線醫務工作者,工作繁忙,唯一的兒子處於“放養”狀態。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事業,黨懿難以取捨。為了不讓黨懿為難,妻子放棄了從前的工作,從醫務一線轉到大學教學,將大部分精力放到孩子身上。

黨懿的心中揮之不去的是對妻兒的愧疚。由於忙於工作,他經常忘記兒子的生日。今年,眼看兒子又要過生日了,黨懿卻因為科研專案要出差。“又不能陪孩子過生日了”,黨懿一聲歎息。

從醫近20年來,黨懿也有過換工作的想法,“因為工作忙,壓力大,相信不少醫生有過這個想法。但很多人沒有放棄,是因為捨不得這身白大褂。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每每把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就是對醫務工作者的最大回報和慰藉。”

黨懿展示心內科醫生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需要穿的鉛衣,全套共重36斤。 崔濤 攝

胸痛中心內的“生死時速”:與死神賽跑的人

近日,河北省人民醫院胸痛中心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37小時內接診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堵塞血管開通,最短用時23分鐘,47分鐘內連續成功救治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用時32.6分鐘,遠遠低於國際的90分鐘救治標準。

“心臟病來得急,有的病人沒有必要的常識,甚至有些急性心梗患者被送到醫院,不相信自己得病或者猶豫是否手術而耽誤了急救時間,造成患者心功能惡化甚至死亡。”黨懿說,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很心痛。

在心內科醫務人員看來,每一次心臟手術,都是同死神賽跑。77歲的患者李榮花(化名)剛剛經歷了一場與死神的“握手”。李榮花因突發性心臟病昏倒在家,鄰居撥打120將她緊急送往河北省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當時黨懿正在手術室,當即指導醫療團隊進行搶救並做手術,整個過程僅用了37分鐘。

談及手術成功的原因,心內科導管室護士長李英肖毫不諱言,行之有效的就診流程和醫療團隊的默契配合,再加上醫生較高的醫術水準,為患者贏得了一線生機。

參加工作剛剛3年的張飛飛是心血管內科的一名年輕醫生,由於師出同門,党懿算是張飛飛的“大師兄”。平時,張飛飛經常作為黨懿的助手參與手術。“‘大師兄’的醫術水準很高,目前最困難的幾種心臟介入手術他都很擅長。”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臟疾病診治中心主任、胸痛中心主任齊曉勇表示,猝死人群中80%是高危胸痛,高危胸痛中又有80%是ACS(即冠心病的一種)。近15年來,這方面設備有了、好藥有了,但由於民眾認識不足、就診不及時等原因延長了搶救時間,導致死亡率並未降低。“各地醫院成立胸痛中心目的,就是把搶救時間縮短。”齊曉勇稱。

作為該院胸痛中心的主要成員之一,党懿和其所在的科室以及院方一直致力於胸痛中心的建設和完善,優化就診流程,縮短救治時間,儘快給病人疏通堵塞的血管。如今,在救護車上,患者的心電圖資訊就可即時傳回醫院,在醫院的值班醫生可以第一時間對病人進行“遠端”會診。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黨懿說,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成功率,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全民對胸痛的認識,不要以為“忍忍就好了”。此外,還需要醫療後勤保障、120系統的協調等,“這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

記者採訪党懿時,正趕上他剛下完門診。採訪期間,黨懿的電話不停作響。採訪不足15分鐘,黨懿接到電話稱,醫院來了急性心梗患者,“抱歉,咱們回頭再聊。”說完,已經發燒兩天的黨懿再次奔向急診手術室。(完)

準備進行下一台手術。 崔濤 攝

家庭中的“不稱職爸爸”:忘記兒子生日

党懿的家離醫院不算遠,只有十幾分鐘車程。如果需要緊急去醫院出診,黨懿往往選擇坐計程車,因為“省去了停車的時間”。如果趕上高峰期,擔心打不上車的黨懿則請妻子開車送自己去醫院,“有時候也會騎電動車或自行車,怎麼快就怎麼來。”

前些年,黨懿經常24小時值班,值班結束後,還要處理日常的工作,難以得到休息。

自從河北省人民醫院成立胸痛中心後,黨懿更忙了,這也讓他陪伴家人的時間急劇縮水。黨懿稱自己是個“不稱職爸爸”。他連兒子在班級裡的名次也不清楚。

黨懿稱,以前,由於他和妻子都是一線醫務工作者,工作繁忙,唯一的兒子處於“放養”狀態。一方面是家庭,一方面是事業,黨懿難以取捨。為了不讓黨懿為難,妻子放棄了從前的工作,從醫務一線轉到大學教學,將大部分精力放到孩子身上。

黨懿的心中揮之不去的是對妻兒的愧疚。由於忙於工作,他經常忘記兒子的生日。今年,眼看兒子又要過生日了,黨懿卻因為科研專案要出差。“又不能陪孩子過生日了”,黨懿一聲歎息。

從醫近20年來,黨懿也有過換工作的想法,“因為工作忙,壓力大,相信不少醫生有過這個想法。但很多人沒有放棄,是因為捨不得這身白大褂。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每每把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就是對醫務工作者的最大回報和慰藉。”

黨懿展示心內科醫生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需要穿的鉛衣,全套共重36斤。 崔濤 攝

胸痛中心內的“生死時速”:與死神賽跑的人

近日,河北省人民醫院胸痛中心上演了一場“生死時速”:37小時內接診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患者進入醫院大門到堵塞血管開通,最短用時23分鐘,47分鐘內連續成功救治2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用時32.6分鐘,遠遠低於國際的90分鐘救治標準。

“心臟病來得急,有的病人沒有必要的常識,甚至有些急性心梗患者被送到醫院,不相信自己得病或者猶豫是否手術而耽誤了急救時間,造成患者心功能惡化甚至死亡。”黨懿說,每次遇到這種情況,都很心痛。

在心內科醫務人員看來,每一次心臟手術,都是同死神賽跑。77歲的患者李榮花(化名)剛剛經歷了一場與死神的“握手”。李榮花因突發性心臟病昏倒在家,鄰居撥打120將她緊急送往河北省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當時黨懿正在手術室,當即指導醫療團隊進行搶救並做手術,整個過程僅用了37分鐘。

談及手術成功的原因,心內科導管室護士長李英肖毫不諱言,行之有效的就診流程和醫療團隊的默契配合,再加上醫生較高的醫術水準,為患者贏得了一線生機。

參加工作剛剛3年的張飛飛是心血管內科的一名年輕醫生,由於師出同門,党懿算是張飛飛的“大師兄”。平時,張飛飛經常作為黨懿的助手參與手術。“‘大師兄’的醫術水準很高,目前最困難的幾種心臟介入手術他都很擅長。”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心臟疾病診治中心主任、胸痛中心主任齊曉勇表示,猝死人群中80%是高危胸痛,高危胸痛中又有80%是ACS(即冠心病的一種)。近15年來,這方面設備有了、好藥有了,但由於民眾認識不足、就診不及時等原因延長了搶救時間,導致死亡率並未降低。“各地醫院成立胸痛中心目的,就是把搶救時間縮短。”齊曉勇稱。

作為該院胸痛中心的主要成員之一,党懿和其所在的科室以及院方一直致力於胸痛中心的建設和完善,優化就診流程,縮短救治時間,儘快給病人疏通堵塞的血管。如今,在救護車上,患者的心電圖資訊就可即時傳回醫院,在醫院的值班醫生可以第一時間對病人進行“遠端”會診。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黨懿說,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成功率,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提高全民對胸痛的認識,不要以為“忍忍就好了”。此外,還需要醫療後勤保障、120系統的協調等,“這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

記者採訪党懿時,正趕上他剛下完門診。採訪期間,黨懿的電話不停作響。採訪不足15分鐘,黨懿接到電話稱,醫院來了急性心梗患者,“抱歉,咱們回頭再聊。”說完,已經發燒兩天的黨懿再次奔向急診手術室。(完)